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淵蓋蘇文

(高句麗軍事統帥)

鎖定
淵蓋蘇文(603年—666年),又名淵蓋金,扶余人,是高句麗國末期極具爭議的鐵腕軍事獨裁者。中國史書中多次有對此人的記載,《新唐書》記載為避唐高祖李淵名諱,記為“泉蓋蘇文”,《舊唐書》作“錢蓋蘇文”,《日本書紀》則為“伊梨柯須彌”。在他執政期間,挑起戰端,並且拒絕唐中央政府的停戰告戒,在遼東歸屬這一歷史遺留問題上與唐發生激烈矛盾,由此引發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親征遼東直至高宗總章元年(668年)消滅高句麗等一系列歷史事件。淵蓋蘇文他雖暫時抵禦了唐朝的進攻,許多人認為他殘暴弒君,鐵腕統治導致了高句麗後來的滅亡。 [21] 
別    名
淵蓋金
泉蓋蘇文
伊梨柯須彌
所處時代
隋唐 [1] 
民族族羣
扶余
出生日期
603年
逝世日期
666年
本    名
淵蓋蘇文
國    籍
高句麗
職    業
軍人
外    貌
須貌甚偉,形體魁傑

淵蓋蘇文人物生平

淵蓋蘇文家族背景

淵氏家族出於早期高句麗五部中的順奴部。淵蓋蘇文父親淵太祚為高句麗東部大人、大對盧(相當於宰相)。蓋蘇文繼承父職為大對盧,仍掌高句麗軍政大權。

淵蓋蘇文弒君攝政

高句麗榮留王(618年-642年在位)和他的大臣們計劃除掉一些高句麗內部頗有勢力的將領,並準備第一個幹掉對其王位最有威脅的淵蓋蘇文。
642年,淵蓋蘇文得知榮留王的計劃後,邀請榮留王和他的大臣們視察他的軍隊,並設盛宴款待。在宴席上淵蓋蘇文殺死了榮留王的百名大臣,後又闖入王宮殺死榮留王並分屍,而且沒有給榮留王舉行葬禮。之後淵蓋蘇文自封自己為“大莫離支”,立榮留王的侄子高藏為王並攝政。高藏王形同虛設,兵權國政皆由淵蓋蘇文獨攬。
史載,淵蓋蘇文“貌魁秀,美鬚髯,冠服皆飾以金,佩五刀,左右莫敢仰視。使貴人伏諸地,踐以升馬。出入陳兵,長呼禁切”。
與唐的戰爭

淵蓋蘇文戰爭背景

唐朝對於新任高句麗王仍按慣例予以冊封。
公元643年,唐太宗遣使專程前往,冊封高藏為上柱國、遼東郡王、高句麗王。同年,高句麗大舉攻伐同為唐冊封的屬國新羅,新羅遣使入唐朝,述説高句麗攻佔其40餘城,並與百濟圖謀斷絕其唐朝的通路。唐遣專使攜詔書前往高句麗調解制止,遭到淵蓋蘇文的拒絕。唐太宗以為蓋蘇文殺君欺臣,殘虐民眾,今又違詔,侵略鄰國,不可不討,遂引發唐征伐高句麗之戰(參見“唐滅高句麗之戰”)。
唐與高句麗的戰爭是東北亞歷史上,以及淵蓋蘇文時期的重要事件。

淵蓋蘇文唐軍部署

貞觀十八年(644),唐太宗以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率江、淮、嶺、硤兵四萬,長安、洛陽募士三千,從萊州走海路向平壤進軍。又以李世勣(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軍六萬,以及蘭、河二州歸降的胡人,向遼東進軍。 [1] 

淵蓋蘇文首戰告捷

夏,四月、李世勣(李勣)率軍自通定渡過遼水,到達玄菟。高句麗非常害怕,城邑都閉門自守。李道宗率數千士兵到新城。張儉率軍渡過遼水,向建安城(今營口蓋州青石嶺)進軍,擊敗高句麗兵,斬首數千級。 [2]  李世勣攻佔高句麗的蓋牟城(今遼寧撫順市),俘獲兩萬多人,糧食十餘萬石。 [3]  張亮率軍從東萊渡海,進攻卑沙城。程名振率軍在夜裏到達,王大度為先鋒。五月,唐軍攻佔卑沙城(今遼寧省大連市金州區大黑山),俘獲男女八千人。分遣總管丘孝忠等曜兵於鴨綠水。 [4] 

淵蓋蘇文攻城略地

李世勣率軍到達遼東城外。高句麗步騎四萬來救遼東城。李道宗將四千騎兵迎戰,李世勣也引兵幫助李道宗,打敗高句麗軍。唐軍斬首敵軍千餘級。 [5] 
李世勣率軍攻遼東城,唐太宗率精兵與其匯合。唐軍攻佔遼東城【今遼陽市區遼陽老城東北隅】殺敵一萬多人,俘獲敵軍一萬多人,還俘獲男女四萬人。以其城為遼州。 [6] 
唐軍進軍白巖城。李思摩被弩矢射中,唐太宗親自為其吮血。將士聞之,沒有不感動的。高句麗烏骨城(今遼寧鳳城邊門鎮)派一萬多軍隊支援白巖城。契苾何力率八百騎兵去攻擊他們。契苾何力親自殺入敵人的陣地,被刺中腰,薛萬備救出契苾何力,契苾何力捆住傷口,繼續作戰,跟隨他的騎兵奮力進攻,打敗高句麗軍,追殺數十里,斬首千餘級,因為日落天黑而停止。 [7] 
六月,唐軍佔領白巖城(今遼寧省岫巖)。以白巖城為巖州。以蓋牟城(今遼寧撫順市)為蓋州。 [8] 
車駕從遼東城出發,到達安市城(今遼寧省鞍山市海城市營城子鎮)外。高句麗北部耨薩延壽、惠真率高句麗、靺鞨兵十五萬來救安市城。 [9]  延壽率軍到達距離安市城四十里的地方。唐太宗命令阿史那社爾率一千突厥騎兵去誘敵,剛交戰就假裝退走。高句麗軍爭相前進,到達安市城東南邊八里的地方,依山列陣。 [10]  唐太宗親自與長孫無忌等人以及數百騎兵到高處觀察山川形勢,可以伏兵以及出入的地方。 [11]  唐太宗命令李世勣率軍隊一萬五千設陣於西嶺,長孫無忌率精兵一萬一千為奇兵,從山北出狹谷去攻擊敵人的後方。唐太宗親自率領軍隊四千,挾鼓角,偃旗幟,登北山上,命令各軍聽到鼓角聲就一起出擊奮力進攻。延壽看到李世勣佈陣,結陣要作戰。唐太宗望見長孫無忌軍塵起,命令作鼓角,舉旗幟,各路軍隊鼓譟並進,延壽等人大懼,想分兵抵禦。唐將薛仁貴大喊的衝入高句麗軍陣,所向無敵。唐軍進攻,高句麗軍大潰。唐軍斬首兩萬多級。 [12] 
延壽等人率領剩餘的軍隊依山自固。唐太宗命令諸軍包圍之。長孫無忌撤了橋樑,斷了高句麗軍的歸路。延壽、惠真率三萬六千八百人投降,入軍門,膝行而前,拜伏請命。唐太宗選出耨薩及已下酋長三千五百人,遷往內地,其他的都釋放,讓他們回平壤,他們都舉起雙手以頭頓地,歡呼聲傳到數十里之外。此外,這一戰還繳獲馬五萬匹,牛五萬頭,鐵甲一萬多領,以及其他大量兵器。高句麗全國都非常震驚害怕,後黃城、銀城的高句麗人都自己棄城逃走,數百里沒有人煙。 [13] 

淵蓋蘇文高宗再戰

龍朔元年(661),唐朝募河南北、淮南六十七州兵,得四萬四千餘人,前往平壤、鏤方行營。以鴻臚卿蕭嗣業為夫餘道行軍總管,率領回紇等諸部兵前往平壤。 [14] 
當初,蘇定方打平百濟,留下郎將劉仁願守百濟府城,又以左衞中郎將王文度為熊津都督。王文度渡海時去世。百濟僧道琛、舊將福信聚集人眾據守周留城,從倭國迎來原先的王子豐立之,率軍在府城包圍劉仁願。唐高宗下詔任命劉仁軌檢校帶方州刺史,統帥王文度的軍隊,順便徵發新羅兵,以援助劉仁願。劉仁軌御軍嚴整,所攻擊的都成功打下了。百濟在熊津江口立兩柵,劉仁軌率軍與新羅兵一起攻打,攻破之,殺死、溺死敵人一萬多人。道琛等人解除府城的包圍,退守任存城。新羅糧盡,返回。道琛自稱領軍將軍,福信自稱霜岑將軍,招集徒眾,勢力越來越大。劉仁軌兵少,與劉仁願合軍,休息士卒。唐高宗下詔新羅出兵,新羅王春秋奉詔,派他的將軍金欽統帥軍隊援助劉仁軌。到達古泗,福信截擊,擊敗了金欽。金欽返回新羅。 [15] 
唐高宗派任雅相、契苾何力、蘇定方、蕭嗣業率軍水陸分道並進。 [16]  七月,蘇定方在浿江擊敗高句麗,多次作戰都勝利了,包圍了平壤城。 [17]  九月,契苾何力到達鴨綠水,莫離支男生用數萬精兵守之。契苾何力到達後,正趕上層冰大合,契苾何力率軍乘冰渡水,打敗高句麗軍,斬首高句麗軍三萬級,其餘都投降於唐軍,男生孤身逃回。 [18-19] 

淵蓋蘇文攻滅高句麗

666年,淵蓋蘇文去世,高句麗內亂,淵蓋蘇文的三個兒子發生爭鬥。
668年,唐朝攻滅高句麗。 [20] 

淵蓋蘇文親屬成員

長子:淵男生
唐高句麗人,字元德。淵蓋蘇文長子,入唐後因避諱唐高祖李淵名而改稱泉男生。
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嗣立為莫離支。與二弟淵男建、淵男產不睦。嗣位初,出巡國中,以淵男建、淵男產攝政。二人遂發兵逐之,淵男生率所部契丹、靺鞨軍走保別城,遣子淵獻誠致書附唐。授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安撫遼東大使、持節。隨即被徵入朝,加遼東大都督、封玄菟郡公。
總章元年(668年)隨李勣攻平高句麗。以功進位右衞大將軍、晉爵卞國公。
儀鳳二年(677年),奉詔安輯遼東,頗能安民。
儀鳳四年(679年),卒於任、年四十六。“帝為舉哀,贈幷州大都督。喪至都,詔五品以上官哭之,諡曰襄,勒碑著功。”(《新唐書》)
次子:淵男建
唐高句麗人,淵蓋蘇文次子。
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與弟淵男產逐兄淵男生而自立為莫離支。
總章元年(668年),唐朝聯合新羅的軍隊討伐高句麗,大將薛仁貴率軍擊敗淵男建。淵男建逃回平壤。高句麗王高藏命令淵男產率領首領九十八人,持白旗向唐軍統帥李績投降。但是淵男建拒絕投降,緊閉城門堅守,還多次出兵向唐朝軍隊出擊,不過屢戰屢敗。後來他將一部份軍事任務交由僧人信誠,但信誠其實是淵男生派遣到淵男建身邊的間諜,在五日之後信誠大開城門讓唐朝軍隊攻入焚城,淵男建企圖自殺但沒有成功。被俘虜之後隨高藏、同時被滅的百濟國王扶余豐等一同被獻俘於唐都長安太廟。唐高宗認為他是舉兵抗拒的元兇,下令處死,後因淵男生的求情改判流放至黔州(今重慶市彭水縣)。
淵男建死於流放地。
三子:淵男產
唐高句麗人,淵蓋蘇文子。
乾封元年(666年),與其二兄淵男建逐長兄淵男生,擁立淵男建為莫離支。
總章元年(668年),唐聯合新羅攻伐高麗。城將破,奉王命持白幡帥首領九十八人,至唐軍統帥李勣軍前請降。入唐,授司宰少卿,仍加金紫光祿大夫員外置同正員。
聖歷二年(699年),授上護軍,萬歲通天三年,封遼陽郡開國公,遷營繕監大匠員外置同正員。
大足元年(701年),卒於第,年六十三,葬洛陽平陰鄉。

淵蓋蘇文藝術形象

蓋蘇文在中國傳統戲劇如《鳳凰山》和評書中是著名的番邦的大將。
在小説《薛仁貴徵東》中的蓋蘇文,是東遼國的元帥、第一猛將,手使赤銅大刀,背後葫蘆裏還有九口柳葉飛刀,是薛仁貴徵東中遇到的最大強敵,很多唐將死於其手,最終被薛仁貴斬殺。 [21] 

淵蓋蘇文人物評價

淵蓋蘇文是高句麗末期非常具有爭議性的鐵腕軍事獨裁者。 一方面淵蓋蘇文抵禦了唐想滅掉高句麗的企圖。因此被許多人認為是朝鮮半島的民族英雄。另一方面,許多人認為他殘暴弒君, 鐵腕統治導致了高句麗後來的滅亡。
參考資料
  • 1.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七 :甲午,以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帥江、淮、嶺、硤兵四萬,長安、洛陽募士三千,戰艦五百艘,自萊州泛海趨平壤;又以太子詹事、左衞率李世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帥步騎六萬及蘭、河二州降胡趣遼東,兩軍合勢並進。
  • 2.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七:李世勣軍發柳城,多張形勢,若出懷遠鎮者,而潛師北趣甬道,出高麗不意。夏,四月,戊戌朔,世勣自通定濟遼水,至玄菟。高麗大駭,城邑皆閉門自守。壬寅,遼東道副大總管江夏王道宗將兵數千至新城,折衝都尉曹三良引十餘騎直壓城門,城中驚擾,無敢出者。營州都督張儉將胡兵為前鋒,進渡遼水,趨建安城,破高麗兵,斬首數千級。
  • 3.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七:壬子,李世勣、江夏王道宗攻高麗蓋牟城。丁巳,車駕至北平。癸亥,李世勣等拔蓋牟城,獲二萬餘口,糧十餘萬石。
  • 4.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七:張亮帥舟師自東萊渡海,襲卑沙城,其城四面懸絕,惟西門可上。程名振引兵夜至,副總管王大度先登,五月,己巳,拔之,獲男女八千口。分遣總管丘孝忠等曜兵於鴨綠水。
  • 5.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七:李世勣進至遼東城下。庚午,車駕至遼澤,泥淖二百餘裏,人馬不可通,將作大匠閻立德布土作橋,軍不留行。壬申,渡澤東。乙亥,高麗步騎四萬救遼東,江夏王道宗將四千騎逆擊之,軍中皆以為眾寡懸絕,不若深溝高壘以俟車駕之至。道宗曰:“賊恃眾,有輕我心,遠來疲頓,擊之必敗。且吾屬為前軍,當清道以待乘輿,乃更以賊遺君父乎!”李世勣以為然。果毅都尉馬文舉曰:“不遇勁敵,何以顯壯士!”策馬趨敵,所向皆靡,眾心稍安。既合戰,行軍總管張君乂退走,唐兵不利,道宗收散卒,登高而望,見高麗陳亂,與驍騎數十衝之,左右出入;李世勣引兵助之,高麗大敗,斬首千餘級。
  • 6.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七:上自將數百騎至遼東城下,見土卒負土填塹,上分其尤重者,於馬上持之,從官爭負土致城下。李世勣攻遼東城,晝夜不息,旬有二日,上引精兵會之,圍其城數百重,鼓譟聲震天地。甲申,南風急,上遣鋭卒登衝竿之末,爇其西南樓,火延燒城中,因麾將士登城,高麗力戰不能敵,遂克之,所殺萬餘人,得勝兵萬餘人,男女四萬口,以其城為遼州。
  • 7.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七:乙未,進軍白巖城。丙申,右衞大將軍李思摩中弩矢,上親為之吮血;將士聞之,莫不感動。烏骨城遣兵萬餘為白巖聲援,將軍契苾何力以勁騎八百擊之,何力挺身陷陳,槊中其腰;尚輦奉御薛萬備單騎往救之,拔何力於萬眾之中而還。何力氣益憤,束瘡而戰,從騎奮擊,遂破高麗兵,追奔數十里,斬首千餘級,會暝而罷。萬備,萬徹之弟也。
  • 8.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八:六月,丁酉,李世勣攻白巖城西南,上臨其西北。城主孫代音潛遣腹心請降,臨城,投刀鉞為信,且曰:“奴願降,城中有不從者。”上以唐幟與其使,曰:“必降者,宜建之城上。”代音建幟,城中人以為唐兵已登城,皆從之。上之克遼東也,白巖城請降,既而中悔。上怒其反覆,令軍中曰:“得城當悉以人、物賞戰士。”李世勣見上將受其降,帥甲士數十人請曰:“士卒所以爭冒矢石、不顧其死者,貪虜獲耳;今城垂拔,奈何更受其降,孤戰士之心!”上下馬謝曰:“將軍言是也。然縱兵殺人而虜其妻孥,朕所不忍。將軍麾下有功者,朕以庫物賞之,庶因將軍贖此一城。”世勣乃退。得城中男女萬餘口,上臨水設幄受其降,仍賜之食,八十以上賜帛有差。他城之兵在白巖者悉慰諭,給糧仗,任其所之。……以白巖城為巖州,以孫代音為刺史。……以蓋牟城為蓋州。
  • 9.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八:丁未,車駕發遼東,丙辰,至安市城,進兵攻之。丁巳,高麗北部耨薩延壽、惠真帥高麗、靺鞨兵十五萬救安市。
  • 10.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八:延壽不從,引軍直進,去安市城四十里。上猶恐其低徊不至,命左衞大將軍阿史那社爾將突厥千騎以誘之,兵始交而偽走。高麗相謂曰:“易與耳!”競進乘之,至安市城東南八里,依山而陳。
  • 11.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八:乃與無忌等從數百騎乘高望之,觀山川形勢,可以伏兵及出入之所。高麗、靺鞨合兵為陳,長四十里。
  • 12.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八:上夜召文武計事,命李世勣將步騎萬五千陳於西嶺;長孫無忌將精兵萬一千為奇兵,自山北出於狹谷以衝其後。上自將步騎四千,挾鼓角,偃旗幟,登北山上,敕諸軍聞鼓角齊出奮擊。因命有司張受降幕於朝堂之側。戊午,延壽等獨見李世勣布陳,勒兵欲戰。上望見無忌軍塵起,命作鼓角,舉旗幟,諸軍鼓譟並進,延壽等大懼,欲分兵御之,而其陳已亂。會有雷電,龍門人薛仁貴著奇服,大呼陷陳,所向無敵;高麗兵披靡,大軍乘之,高麗兵大潰,斬首二萬餘級。上望見仁貴,召見,拜遊擊將軍。仁貴,安都之六世孫,名禮,以字行。
  • 13.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八:延壽等將餘眾依山自固,上命諸軍圍之,長孫無忌悉撤橋樑,斷其歸路。己未,延壽、惠真帥其眾三萬六千八百人請降,入軍門,膝行而前,拜伏請命。上語之曰:“東夷少年,跳梁海曲,至於摧堅決勝,故當不及老人,自今復敢與天子戰乎?”皆伏地不能對。上簡耨薩已下酋長三千五百人,授以戎秩,遷之內地,餘皆縱之,使還平壤;皆雙舉手以顙頓地,歡呼聞數十里外。收靺鞨三千三百人,悉坑之。獲馬五萬匹,牛五萬頭,鐵甲萬領,他器械稱是。高麗舉國大駭,後黃城、銀城皆自拔遁去,數百里無復人煙。
  • 14.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 唐紀十六:龍朔元年……春,正月,乙卯,募河南北、淮南六十七州兵,得四萬四千餘人,詣平壤、鏤方行營。戊午,以鴻臚卿蕭嗣業為夫餘道行軍總管,帥回紇等諸部兵詣平壤。
  • 15.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 唐紀十六:龍朔元年……初,蘇定方即平百濟,留郎將劉仁願鎮守百濟府城,又以左衞中郎將王文度為熊津都督,撫其餘眾。文度濟海而卒,百濟僧道琛、故將福信聚眾據周留城,迎故王子豐於倭國而立之,引兵圍仁願於府城。詔起劉仁軌檢校帶方州刺史,將王文度之眾,便道發新羅兵以救仁願。仁軌喜曰:“天將富貴此翁矣!”於州司請《唐歷》及廟諱以行,曰:“吾欲掃平東夷,頒大唐正朔於海表!”仁軌御軍嚴整,轉鬥而前,所向皆下。百濟立兩柵於熊津江口,仁軌與新羅兵合擊,破之,殺溺死者萬餘人。道琛等乃釋府城之圍,退保任存城;新羅糧盡,引還。道琛自稱領軍將軍,福信自稱霜岑將軍,招集徒眾,其勢益張。仁軌眾少,與仁願合軍,休息士卒。上表詔新羅出兵,新羅王春秋奉詔,遣其將金欽將兵救仁軌等,至古泗,福信邀擊,敗之。欽自葛嶺道遁還新羅,不敢復出。福信尋殺道琛,專總國兵。
  • 16.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 唐紀十六:以任雅相為浿江道行軍總管,契苾何力為遼東道行軍總管,蘇定方為平壤道行軍總管,與蕭嗣業及諸胡兵凡三十五軍,水陸分道並進。
  • 17.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 唐紀十六:秋,七月,甲戌,蘇定方破高麗於浿江,屢戰皆捷,遂圍平壤城。
  • 18.    《舊唐書》卷一百九 列傳第五十九:契苾何力……九月,次於鴨綠水,其地即高麗之險阻,莫離支男生以精兵數萬守之,眾莫能濟。何力始至,會層冰大合,趣即渡兵,鼓譟而進,賊遂大潰,追奔數十里,斬首三萬級,餘眾盡降,男生僅以身免。會有詔班師,乃還。
  • 19.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 唐紀十六:高麗蓋蘇文遣其子男生以精兵數萬守鴨綠水,諸軍不得渡。契苾何力至,值冰大合,何力引眾乘冰渡水,鼓譟而進,高麗大潰,追奔數十里,斬首三萬級,餘眾悉降,男生僅以身免。會有詔班師,乃還。
  • 20.    新唐書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010-6]
  • 21.    小黑山上的蓋蘇文洞和山下的娘娘廟  .大連市一一三中學[引用日期2023-09-2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