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淳安三角戲

鎖定
淳安三角戲,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淳安三角戲源於清末,盛行於淳安、常山、開化一帶,因早期演出只有旦、生、丑三個角色而得名。其劇目、曲調及表演形式均接近贛東採茶戲,內容大多反映家庭生活,曲調主要是湖廣調和三角調,並伴以鑼鼓之類的打擊樂,演出角色以小生、小丑、小旦為主。表演風格淳樸粗狂、活潑生趣,極富鄉土氣息。解放前,由於常遭禁演,一度瀕臨絕境。解放後,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扶持,重獲新生。 [6] 
2011年5月23日,淳安三角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IV-142。 [1] 
中文名
淳安三腳戲
批准時間
2011年5月23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非遺編號
IV-142
申報地區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
遺產類別
傳統戲劇

淳安三角戲歷史淵源

據清光緒《續纂淳安縣誌》載,淳安三角戲已有百餘年曆史。自清末民初始,三角戲便在浙江遂安、淳安、開化一帶流傳。至1927年,僅淳安就有“三角戲竹馬班”十餘個,比較穩定的職業“三角戲常班”也有二三個。1928年到1934年期間,是淳安三角戲發展興盛時期,當時淳安有三角戲竹馬班五六十個,最多時曾達90餘個,“三角戲常班”也發展到十餘個,如“徐龍福班”“春生班”“大源班”“徐君勝班餘富之班”“餘岙源班”“姜雪元班”“王卯寅班”“鄭三元班”“方仁水班”“方老苟班”“宋成金班”“方仕進班”等。這一時期,淳安的“三角戲常班”除當地演出外,還到開化、衢州、常山、壽昌、建德、分水、昌化、遂安等鄰縣,以及安徽歙縣、屯溪、績溪,江西婺源、鉛山等地演出。
據1990年版《淳安縣誌》記載,當時淳安地區共有三角戲藝人300餘人。至20世紀40年代,淳安三角戲漸趨衰落,部分“三角戲常班”改演或兼演徽戲劇目,或用徽調唱三角戲,稱“半班”。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關心扶持下,三角戲重獲新生。
1951年,淳安三角戲正式定名為“睦劇”,並被列為浙江省地方戲劇劇種之一。同年,淳安縣成立了“淳安縣青溪睦劇團”。5月,原青溪睦劇團改組,成立了民辦公助職業劇團――淳安睦劇實驗劇團。
1954年,經政府批准,淳安睦劇實驗劇團正式定名為“淳安縣睦劇團”。從此,淳安有了第一個縣級專業劇團,期間,全縣農村還建有十餘個民間餘睦劇團。
自1954年至1964年的10年間,淳安睦劇團先後整理加工了1個傳統劇目,編演了大量的現代戲,創作了《海瑞鬥賊》等淳安題材的史劇,移植了部分其他劇種的古裝戲。這一時期為睦劇發展的繁榮時其1968年淳安睦劇團解散,劇團演職人員全部下放農村安家落户。
1970年,按照淳安縣革命委員會有關文件通知,建立了“淳安縣文藝宣傳隊”。
1973年2月,“淳安縣文藝宣傳隊”改為“淳安睦劇團”,性質為全民所制單位。
從1976年開始,睦劇再度興盛,直至1985年,淳安睦劇團先後統戲,劇團的演出水平日益提高。
1986年10月,經縣人民政府批准,淳安睦劇團與淳安越劇團合併為“淳安縣千島劇團”,既演睦劇又演越劇。 [2] 
1989年,淳安睦劇團撤銷後,60多位睦劇藝人自發組織睦劇藝社,整理出版《睦劇戲曲志》《睦劇音樂志》,錄製發行《睦劇精曲選》磁帶。
2015年12月31日,淳安睦劇團重新掛牌成立。 [7] 
淳安三角戲圖冊

淳安三角戲文化特徵

  • 劇目獨特性
睦劇(三角戲)的傳統劇目中,無帝王將相,也少有才子佳人,多為反應當地勞動羣眾生產、生活場景。如《採桑》《牧牛》《種麥》《偷筍》《補背塔》《借墨斗》《磨豆腐》等,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專業睦劇團成立,大型古裝睦劇才開始上演,帝王將相、才子佳人類劇目才逐步上演。
  • 唱腔民歌性
睦劇曲調有百餘個,較為豐富。大戲曲調具有戲曲音樂風格,曲調旋律優美動聽;小戲曲調則近似山歌、民歌,有高亢激越的,有纏綿抒情的,有輕快歡悦的,表現力豐富,具有鄉村風味。小戲曲調一般為特定劇目專門譜寫,故名稱大都依據戲名而定,如《採桑》調、《種麥》調、《牧牛》調、《磨豆腐》調等。
  • 表演生活性
睦劇表演詼諧風趣,載歌載舞,反映農村生活的劇目,生動活潑,親切自然。但由於睦劇演員都是農民,缺乏戲劇表演基本功,加上上演劇目題材不廣泛,角色行當少(通常是二、三個演員一齣戲),故而表演較粗獷。
  • 隊伍精悍性
因三角戲劇目大多為農村、家庭生活題材,劇中人物以夫妻為主,所以表演者只需2-3均可,前台加樂隊最多不超過10人。由於隊伍精悍,下鄉演出方便,不受場地限制,可在舞台表演,也可以在田間地頭、農家庭院表演。 [2] 

淳安三角戲代表劇目

淳安三角戲的傳統劇目,大多取材於農村日常生活的某一片段,劇中人物以勞動者為主角,以人物關係為紐帶,構成富有情趣的情節,描寫夫妻矛盾、婆媳糾葛、母女關係、姑嫂逗樂、男女愛情、勞動情趣等等,表現家庭、鄰里、親友、社會之間的各種世態人情、倫理道德,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和鬥爭,如《李仕賣妻》《馬房逼女》《南山種麥》《補背搭》等劇目。新中國成立後,文藝工作者整理加工了《南山種麥》《牧羊》《看花燈》《補背塔》《落布》《李仕賣妻》等一批睦劇傳統劇目,自編了《海瑞鬥咕》《海瑞審石頭》《方百花》等淳安歷史題材的歷史故事劇,創作了《雨過天晴》《光輝的旗幟》《山谷朝陽》《密林從中》《月圓曲》《鴛鴦馬》《山野小曲》《好媳婦》等淳安現代生活劇。 [2] 

淳安三角戲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當代,淳安三角戲觀眾流失、市場萎縮、瀕臨失傳,亟待保護。 [2] 
當前,睦劇觀眾羣大量流失,睦劇市場嚴重萎縮,許多老藝人相繼離世,大批藝人離開劇團另謀生路,睦劇發展面臨很大困難。 [7] 
保護措施
淳安縣開設了睦劇名段欣賞電視專欄,在千島湖各廣場公園佈置睦劇雕塑,開設戲迷角等。
淳安縣收集整理睦劇的文字、音頻、視頻等資料,建設睦劇數據庫,共收集整理劇本104本、曲譜62部、劇照223張、視頻20個、音頻122個。 [2] 
在淳安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宣傳文化部門啓動保護搶救工作,收集、整理、編印、出版《睦劇發展史》《淳安睦劇民歌金曲》《睦劇MTV》等資料,成立淳安睦劇藝社、業餘睦劇團,並在全縣中小學開設睦劇音樂課,還經常組織睦劇小戲參加全國、省、市會演。千島湖旅遊集團跑遍全縣20多個鄉鎮、300多個行政村和省內外7所職業藝術院校,“走村入户”式地招聘演員,發佈“英雄帖”,利用微信、微博等方式招英才。截至2017年3月,已招募演職員36人,睦劇藝術顧問7人,完成《春草闖堂》《南山種麥》《遊湖》《斷橋》四個傳統節目的排練和新戲《棉花彈得幸福來》的創作。 [7]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淳安縣文化館獲得“淳安三角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3]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淳安三角戲項目保護單位淳安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8] 

淳安三角戲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1997年12月,睦劇小戲《赤膊女婿》獲文化部羣星獎、優秀獎。 [7] 
2005年,睦劇小戲《鴛鴦馬》榮獲浙江省第二屆現代小戲比賽創作、表演一等獎和導演、音樂設計獎。 [6] 
2006年,淳安縣文化館創作演出的睦劇小戲《山野小曲》(編劇方有祿)獲2006年淅江省“羣星獎”創作金獎。 [4] 
2008年,睦劇小戲《舊夢重圓》獲浙江省新農村題材小戲會演表演金獎,睦劇小戲《鴛鴦馬》獲全國首屆農民文藝匯演金獎。 [5-6] 
2010年,睦劇小戲《好媳婦》獲浙江省新農村題材小戲會演創作金獎、表演金獎、導演金獎和優秀演員獎。 [6] 
2014年,睦劇小戲《心願》獲浙江省新農村建設題材小戲匯演金獎等五項大獎。 [5] 
重要活動
2013年7月19日,淳安睦劇《南山種麥》參加了浙江省傳統戲劇摺子戲精品展演活動。 [4] 
2014年5月,淳安縣文廣新局、縣廣播電視台和縣教育局聯合舉辦“淳安好腔調”2014睦劇大賽。 [4]  6月12日,睦劇小戲《鴛鴦馬》參加“唱響美麗浙江·共享美好生活”第九屆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暨2014“浙江好腔調”傳統戲劇系列展演之“浙風越韻”專場演出。 [4]  6月13日,睦劇小戲《鴛鴦馬》參加2014“浙江好腔調”傳統戲劇系列展演之“梨園擷英”專場演出。 [4]  11月6日,淳安三角戲《南山種麥》選段參加了“浙江好腔調”浙江省傳統戲劇之鄉授牌暨展演晚會。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