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深源地震

鎖定
震源深度超過300公里的地震。大多分佈在太平洋一帶的深海溝附近,但又相隔有一段距離。1934年6月29日發生於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東邊的6.9級地震,震源深度達720公里,是已知震源最深的地震。深源地震即使震級很高,一般也不會造成災害。 [1] 
中文名
深源地震
外文名
deep-focus earthquake
屬    性
地質災害
成因機制
反裂隙斷層 [2] 

深源地震產生原因

早期的地震學有一個認識上的侷限,就是認為所有的構造地震都是很淺的。當時的地質學家也認為,地震不可能發生在特別深的地方。
板塊構造學説,把淺源地震和深源地震聯繫在一起的。在俯衝型的板塊邊界上,最初由擴張而產生的海洋岩石層板塊在俯衝帶上最終找到自己的歸宿,與地幔對流有關的“傳送帶”的運動導致了深源地震的發生。板塊構造運動同樣是淺源地震的動力來源。全球大多數地震都發生在板塊邊界上。 [3] 

深源地震分類

從20年代開始,越來越多的觀測數據表明,構造地震可以分成兩類。淺源地震,大多發生在地表以下30km深度以上的範圍內;而中深源地震,最深的可以達到650km左右,並且形成一個傾斜的地震帶——稱為本尼奧夫帶。
淺源地震的震源深度小於70公里;中源地震的震源深度在 70-300公里之間;深源地震的震源深度大於300公里。一年內全球所有地震能量的釋放,有 85 %來自淺源地震,而且發生在地下5-10 公里範圍內的地震居多。
深淵超剪切地震,是指發生在距離地球表面400千米以上的深源地震,其破裂速度要比一般地震快得多。這一發現將有助於地震學家瞭解深源地震的發生機制,並更好地評估某些斷層的危害。
隨着科學家對發生在地球表面斷層帶地震瞭解的加深,對其引發機制也有所瞭解。

深源地震特徵

深源地震空間特徵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於70km ,絕大部分發生在消減岩石圈的地方 ,即與板塊俯衝相關區域在空間上 它們常常在距板塊表層幾km內 平行於俯衝板塊呈帶狀分佈。 [2] 

深源地震數量特徵

從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官網上獲得1973年震級大於5級的地震數據。深源地震數量略多於總地震數的1/5,可見深源地震在數量上是不容忽視的。Frohlich6 對世界範圍內地震的發生頻率按照深度進行統計,地震發生的數量是隨着震源深度的加深而減少 在30~50km有一個顯著的上升 隨後中源地震頻率隨着深度變化成冪指數減少 直到350km附近時 地震強度達到了一個最小值300以下為深源地震存在兩個明顯峯值 在400~600km再次增加600~680km突然停止。 [2] 

深源地震地震學特徵

大量的觀測和研究發現,深源地震與淺源地震在震級分佈範圍、震源-時間函數、破裂速度和應力降等方面都相似,甚至淺源地震的動態觸發機制也可以在深源地震中起作用 並且這種動態觸發的地震通常發生在地震區下面或附近的無震區。 [2] 

深源地震研究發現

2014年7月加州聖地亞哥分校斯克裏普斯海洋學院的科學家們已經發現發生在距離地球表面400千米以上的深源地震。地震學家記錄了很多地震資料,在這些資料裏面一場地震的破裂速度要比以橫波形式向外傳播的地震能快。這些“超剪切”地震的破裂速度達到了4千米每秒及以上。

深源地震中國分佈範圍

中國境內的深源地震主要分佈在東北的吉林省的延吉、安圖、琿春和黑龍江省的穆稜、東寧、牡丹江一帶,震源深度一般為400—600公里,震級5—7.2級。截止2016年1月,自1904年以來共發生深源地震53次,其中吉林省境內發生40次,黑龍江境內發生13次,7級以上的地震共有5次,最大地震為7.2級,發生過2次,均發生在吉林省境內。
2013年05月24日13時44分在鄂霍次克海(北緯54.9度,東經153.3度)發生8.2級地震,震源深度600千米。2014年9月1日根據中美地震學者研究表明2013年5月24日發生於鄂霍次克海的8.2級地震創下震級和能量釋放最高紀錄;這一深源地震釋放出大約36兆噸TNT炸藥爆炸的能量,相當於約2300個廣島原子彈爆炸的威力。
參考資料
  • 1.    地質礦產部地質辭典辦公室編輯.地質大辭典(一)普通地質 構造地質分冊 上冊:地質出版社,2005
  • 2.    千微.深源地震機理的回顧:現狀和問題:地學前緣,2012-07
  • 3.    姜運倉主編.地球內部結構: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