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褐粘土

鎖定
褐粘土,亦稱紅粘土深海粘土,因含鐵礦物遭受氧化而呈現褐色至紅色,主要分佈在北太平洋、印度洋中部與大西洋深水區,覆蓋海底面積約30.9%。
中文名
褐粘土
外文名
red clay
又    稱
深海粘土、紅黏土
定    義
大洋沉積物
礦物組成
主要由粘土礦物組成
分    佈
北太平洋、印度洋中部與大西洋

褐粘土礦物簡介

褐粘土(red clay),又稱為深海粘土,呈褐紅色、棕紅色,是分佈上僅次於鈣質粘土的大洋沉積物。

褐粘土礦物分類

褐粘土分為兩類:
陸相固體沉積物
陸相固體沉積物主要是在北半球,主要是來源於陸地的固體物質。
海相溶液沉積物
海相溶液沉積物主要是在南半球,主要是由海水中的溶液形成的。 [1] 

褐粘土礦物組成

主要由粘土礦物組成,其中包括陸源的伊利石高嶺石綠泥石,還有來自陸源或海洋自生的蒙脱石。此外,褐粘土中還有風運的陸源長石石英顆粒,及自生的鐵、錳氧化物、溶滴狀宇宙塵等。褐粘土的顆粒直徑極細,<2
的顆粒含量達50%-70%。 [2] 

褐粘土化學組成

褐粘土(red clay)含生物遺體很少,一般小於30%,含大量的鐵、錳,還含有0.2%的銅,少量的鈷、鎳、鉛、釩及其他稀土元素。常與錳結核生活在一起。 [3] 

褐粘土土壤形成

褐粘土一般形成在遠離大陸,陸源沉積速率和生物沉積速率都極低的、CCD以下的深海環境中。在大陸坡和大陸裾地帶,陸源物質沉積速率高達100mm/ka,是不可能形成褐粘土的,而在北太平洋褐粘土區,陸源物質沉積速率小於5mm/ka。沉積速率顯然與距陸地遠近有關,在太平洋邊緣分佈着深海溝,阻擋了陸源物質向大洋中部擴散,這也是北太平洋分佈大面積褐粘土的原因。
在大陸邊緣上升流區和赤道帶生物生產力很高的海區難以形成褐粘土;而在大洋中央緩流區,特別是緯度洋流輻聚區,海水肥力低、生物生產力不高的地方才有利於和粘土形成。
褐粘土還要形成在CCD之下,在這裏90%的鈣質介殼都被溶解掉了,陸源粘土物質、自生粘土、鐵錳氧化物及宇宙塵才在數量上佔優勢。 [2] 

褐粘土土壤分佈

三大洋中,太平洋褐粘土分佈面積最大,佔該洋總面積的49%。主要分佈在水深>4400m的北太平洋海底,南太平洋主要分佈在西經160°-180°之間的南太平洋海盆。大西洋褐粘土較少,主要分佈在西南部的巴西海盆阿根廷海盆,分佈水深>5300m。印度洋褐粘土主要分佈在該洋東北部的西澳大利亞海盆南部和澳大利亞以南的南澳大利亞海盆。
參考資料
  • 1.    (美)H.W.米納德.太平洋海洋地質:科學出版社,1978.06:127
  • 2.    楊子賡.海洋地質學:青島出版社,2000.01:181-182
  • 3.    朱而勤.海底礦產: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04: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