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深坑村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橫崗街道六約北社區下轄村)

鎖定
深坑村,位於橫崗街道西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2.7千米。相鄰自然村有牛始埔村、埔廈村、丹竹頭村、白泥坑村。始建於明代中後期,李姓先祖從福建遷移至此立村,因村莊建於山腳低處,故取名為深坑村。周邊有龍頸山、背虎山、觀山、沙嚇嶺,最高海拔約200米。
中文名
深坑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橫崗街道六約北社區
地理位置
橫崗街道西南部
明清時期,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二區;1951年11月,屬第三區;1957年12月,屬橫崗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龍崗公社;1961年7月,屬橫崗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橫崗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橫崗公社;1983年7月,屬橫崗區;1986年10月,屬橫崗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橫崗鎮;2004年,屬橫崗街道六約社區。世居村民主要有李、張、賴、凌4姓。第一大姓為李姓,明朝中後期從福建遷移至此地。其他姓氏源流不詳。2015年末,户籍人口357人,其中男性157人,女性200人;80歲以上5人,最年長者95歲(男);實際在村人口317人。非户籍外來人口2.36萬人。祖籍該村的港澳台同胞12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30人,主要分佈在馬來西亞、牙買加。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改革開放前,傳統經濟以種植業為主。改革開放後,村集體經濟迅速發展起來。20世紀90年代初,實行股份制。現集體經濟以廠房出租和管理為主。村民外出打工,向個體經營、服務業發展。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工資性收入、房屋出租、商業經營等。特色農產品有龍眼、楊梅、香蕉、甘蔗、茶葉等。該村的沙嚇嶺有當地罕見的原始森林,是常綠闊葉樹羣落,植被豐富,有物種80多個,其中沉香樹、樟樹等為國家二級保護植物。仁深高速公路、龍崗大道、水官高速S28線經過該村。1970年通電,1985年通自來水,1990年通電話,1994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2000年通互聯網。村中建有深坑公園和杜鵑公園,還有籃球場、深坑舞台等。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僅存2座。深坑世居始建於清末,為客家圍屋,只能由大門進出,門樓完整,但整體佈局已不存,老房屋大部分改造成新房,臨街的舊房有些改為小商鋪。深坑炮樓院,建於清末,佔地面積232平方米,由一炮樓一拖屋組成;炮樓位於拖屋右側,高4層,平面呈長方形,四面開小窗和射擊孔,頂層北面有兩個錦鯉吐珠排水口;拖屋六開間,硬山頂,單間,均用三合土築牆,頂覆小青瓦;炮樓院的院落已不存在,拖屋前部加建了水泥建築,原有風貌、平面佈局和建築空間受到破壞,除了炮樓主體外,拖屋及其周邊民居基本被改建,現已無人居住。2012年深坑炮樓被龍崗區評定為不可移動文物。
英福庵,始建於清末,重建於1982年,供奉觀音。村民每年農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參與祭祀活動。該村有榕樹頭伯公廟,過去村民於農歷每月初一、十五,二月初八前在祭拜。
村中各姓每年在清明或重陽舉行一次祭祖活動。每年重陽節當天舉行“老人節”活動,村中老人(年滿60週歲男性及年滿5週歲女性)編排歌舞節目自娛自樂或參加各類文藝比賽活動。
代表性人物:張水思(1921一1946),又名張水恩,其父親為南美牙買加華僑。張水思於194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1年加入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任情報員。1946年春,在橫崗大窩坪執行任務時被捕犧牲。現村內有先烈張水思之墓。 [1] 
參考資料
  • 1.    深圳市史志辦公室. 深圳村落概覽 第2輯 5 龍崗卷.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020.313-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