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淮陰工學院

鎖定
淮陰工學院(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為江蘇省屬普通本科院校,坐落於江蘇省淮安市。學校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23]  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教育部首批和第二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試點高校,中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聯盟“百城千校”計劃首批試點高校,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示範基地,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聯盟副理事長單位,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應用本科分會副理事長單位,蘇台青年創新創業教育聯盟理事長單位,江蘇省高教學會副會長單位。 [1]  [22]  [32] 
淮陰工學院於2000年3月由原淮陰工業專科學校、淮陰工業專科學校交通分部、江蘇省農墾職工大學、淮陰職工大學合併組建而成。其中,淮陰工業專科學校始建於1958年;淮陰工業專科學校交通分部源於1985年籌建的淮海交通職業專科學校;江蘇省農墾職工大學始建於1964年;淮陰職工大學始建於1975年。2011年,學校成為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單位。 [1]  2021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學校成為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24-25] 
截至2023年9月,學校有枚乘路、北京路、蕭湖三個校區,校園佔地170萬平方米,校舍面積71萬平方米;設有22個教學科研單位,開設71個本科專業;擁有3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有全日制在校生2.2萬餘人,其中碩士研究生1000餘人;教職工160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1300餘人。 [2]  [32] 
中文名
淮陰工學院
外文名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簡    稱
淮工(HYIT)
辦學性質
公辦高校
學校類別
理工類
學校特色
第二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2011年)
第一批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項目(2014年)
主管部門
江蘇省
現任領導
常綠(黨委書記)
鄭鋒(校長)
本科專業
71個
碩士點
專業學位授權點3個
院系設置
22個教學科研單位
校    訓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校    歌
《輝煌》
校慶日
8月18日
地    址
枚乘路校區:江蘇省淮安市清江浦區枚乘路1號
蕭湖校區: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竹巷街118號
北京路校區:江蘇省淮安市清江浦區北京北路89號
院校代碼
11049

淮陰工學院歷史沿革

淮陰工學院前身溯源

  • 淮陰職工大學
1975年7月,始稱“清江拖拉機制造廠七二一工人大學”。
1982年12月,國家教委批准學校備案。
1984年,學校更名為“淮陰市機械工業職工大學”,隸屬於淮陰市機械工業局。 [29] 
1988年12月,學校與淮陰市經濟管理幹部培訓中心合署辦公;同年,學校劃歸淮陰市經委領導。
1989年8月,學校更名為淮陰職工大學。 [3] 
  • 淮陰工業專科學校
1958年,淮陰工業專科學校創辦。
1962年,學校停辦。
1983年,淮陰職業大學創辦。
1985年,在淮陰職業大學的基礎上恢復淮陰工業專科學校。 [4] 
  • 淮陰工業專科學校交通分部
1985年6月,淮海交通職業專科學校創辦。
1990年4月,學校與淮陰工業專科學校聯合辦學,作為淮陰工業專科學校交通分部,隸屬於江蘇省教育廳。 [5] 
  • 江蘇省農墾職工大學
1964年,學校創辦,時稱“國營東辛農場半農半讀農業大學”,1969年停辦。
1977年,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江蘇省五七農墾大學”。
1981年,更名為“江蘇省農墾幹部學校”。 [29] 
1983年,江蘇省農墾職工大學創辦,校址在響水縣大有鎮。
1985年,學校遷至淮陰市北京北路;同年9月,學校附設職工中專班和電大班。
1997年,江蘇廣播電視大學農墾分校成立,與學校合署辦公。 [6-7] 

淮陰工學院合併發展

2000年3月,淮陰工業專科學校、江蘇省農墾職工大學、淮陰職工大學合併組建淮陰工學院。 [8] 
歷史照片
歷史照片(5張)
2011年10月,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學校成為培養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試點單位。 [22]  同年9月,學校入選第二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 [9] 
2014年8月,學校被納入了教育部和江蘇省共建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項目;同年9月,學校入選第一批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項目。 [10] 
2018年3月,入選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 [11] 
2020年12月,學校被國家衞生健康委等授予“無償獻血促進獎”。 [20] 

淮陰工學院辦學條件

淮陰工學院院系專業

截至2023年4月,學校設有22個教學科研單位,開設71個本科專業。 [2]  [32] 
淮陰工學院院系專業一覽表
學院
本科專業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金屬材料工程、機器人工程
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電子信息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通信工程(嵌入式培養)、人工智能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軟件工程(嵌入式培養)、物聯網工程(嵌入式培養)、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
土木工程、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建築學、城鄉規劃
化學工程與工藝、製藥工程、環境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生物工程、園林、農學、園藝、食品科學與工程
交通運輸、車輛工程、交通工程、道路橋樑與渡河工程
物流工程、工程管理、物流工程(中外合作辦學)
國際經濟與貿易、經濟與金融、財務管理、會計學、電子商務、工商管理
金融數學、信息與計算科學、應用物理學、數據計算及應用
社會工作、行政管理
俄語、英語、翻譯
工業設計、產品設計、環境設計、視覺傳達設計、數字媒體藝術 [27]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絡工程、園藝、汽車服務工程、土木工程、市場營銷、會計學、財務管理、秘書學 [28] 

淮陰工學院師資力量

截至2023年4月,學校有教職工160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1300餘人,具有博士學位專任教師佔比51%;碩士生導師698人(含企業、兼職),兼職博士生導師10人。擁有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等國家級人才7人,引聘國家級人才21人;學校有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省教學名師、省特聘教授、省技能大師、江蘇外專百人、省產業教授等省級重點人才32人,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第二層次人才2人;省“雙創計劃”“六大人才高峯”“青藍工程”等省級人才項目450餘人次;擁有省優秀教學團隊、科技創新團隊、社科團隊12個。 [2]  [32] 
類別
名單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孫愛武、方曉堂、章躍、單林、王洪深
江蘇省特聘教授
王益民
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培養對象
吳建華、嚴雲洋、常綠、孫全平、周青、高尚兵、丁紅燕、劉愛輝、朱雨富、趙環宇、佘躍心、陳亞東、畢豔紅、王雲鵬、張恆、李前兵、鄭曉虎、魏賢君、馬劍嶽、姜明新、倪伶俐、張國良、崔傑、周雷
江蘇省產業教授
董建峯、於濱、張大兵、陳兆剛、鄭茂松、呂軍仁
江蘇省“雙創計劃”雙創人才
王愛勤
江蘇省“雙創計劃”雙創博士(世界名校類)
張世忠、黃燕鴿
江蘇省“雙創計劃”雙創博士(科技副總類)
程偉、曹蘇羣、朱為國、陳中、楊權權、郭新、羅紹華、薛小明、師訪、權莉、張紅勝、張滿、張秋陽、劉愛輝、戴子華、葉瑋、林嶽賓、莫麗紅、丁祖軍、魏丹丹、朱鐵柱、蔣青松、任思偉、楊瀟、於銀山、陳曉兵、高尚兵、殷路、高曉燕、王朝宇、吳妹、蔡鵬、趙祥傑、張靜、茆平、蔣金龍、李華舉、趙立、齊波、端木傳嵩、張國良、徐磊、李文謙、蔣長興、王飛兵、李松林、張林青、劉永臣、胡曉明、孫麗、戴建國
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峯”高層次人才
嚴雲洋、常綠、孫全平、趙志國、高尚兵、朱為國、潘長江、王業琴、姜明新、張濤、桑英軍、趙環宇、陳靜、張海江、遊慶紅、倪伶俐、趙玉萍、李相前、張國良、張恆、尹秀蓮、羅楚平、夏晶晶、徐禮超、劉永臣、包旭、周君、孫麗、陳大山、胡曉明、朱雨富、楊權權、董雲、王朝宇、張世忠、熊清平、劉滿成、周雷、劉愛輝、陳中、夏鑫、陳伯倫、王程、洪坤、陳亞東、蔣金龍、楊榮玲
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培養對象
章躍、吳建華、嚴雲洋、常綠、周廣宏、史修松、丁紅燕、潘長江、陳靜、蔣金龍、崔傑、李相前、李前兵、張小兵、周衞民、趙玉萍、劉滿成、華洪波
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幹教師培養對象
金葉玲、韓同友、張有東、嚴雲洋、常綠、周廣宏、高尚兵、孫文彬、丁紅燕、曹蘇羣、支前鋒、潘長江、朱雨富、趙環宇、金鷹、劉虎、董雲、陳亞東、嶽晨曦、張衞東、趙玉萍、聶凌鴻、張國良、馮良東、包旭、孫麗、高軍、王朝宇、畢豔紅、熊清平、李前兵、周凌雲、張小兵、劉滿成、崔傑、王勇、孔凡柱、鄧春華、華洪波、劉緒慶、王小才、孫建光、鬱大海、洪坤、王曉莉、嵇紹春、郭新、季仁東、楊榮玲
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韓同友、方曉堂 [12] 

淮陰工學院學科建設

截至2023年4月,學校已自主培養全日制碩士研究生13年,2021年獲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學校現有材料與化工、交通運輸、農業等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獲批省優秀研究生工作站5個,省優秀研究生課程2門,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獎2項,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6篇。 [2]  [32] 
類別
名稱
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
材料與化工、交通運輸、農業 [32] 
聯合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
電子信息(南京工業大學)、交通運輸(南京工業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南京工業大學)、物流工程與管理(南京工業大學)
省級重點(培育)學科
化學工程與技術
省級重點建設學科
機械工程、軟件工程、作物學、交通運輸工程

淮陰工學院教學建設

校園風光
校園風光(12張)
截至2023年4月,學校擁有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業9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8個,國家級特色專業2個,國家級卓越計劃試點專業8個,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2個;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17個,省品牌特色專業建設點4個,省產教融合型品牌專業4個;獲批省重點產業學院1個。近5年,獲批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7項;獲批國家“金課”1門,省級“金課”23門,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36門,省級課程思政示範課程2門,省級產教融合型一流課程5門;省部級以上重點教材50部。 [2]  [32] 
類別
名稱
國家級特色專業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生物工程
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化學工程與工藝、食品科學與工程、通信工程、軟件工程、土木工程、工商管理
國家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
化學工程與工藝、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鹽化工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車輛與交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
食品科學與工程、農學、園藝
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化學工程與工藝、車輛工程、電子信息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車輛工程、交通運輸、園藝、工業設計、社會工作、自動化、生物工程、金屬材料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電子信息工程、物流工程、英語、國際經濟與貿易、製藥工程、農學、視覺傳達設計、物聯網工程
省級品牌專業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等
省級特色專業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生物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化學工程與工藝
省“十二五”重點專業(類)
機械類(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業設計、車輛工程)、化工與製藥類(化學工程與工藝、製藥工程、自動化)、生物工程類(生物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計算機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物聯網工程、信息與計算科學)、交通運輸、土木工程
省級品牌專業建設工程項目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化學工程與工藝
省級軟件類卓越計劃專業
電子信息工程、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通信工程
省級機械動力類卓越計劃專業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車輛工程、汽車服務工程、工業設計
通過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業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食品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
省級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立項項目
《操作系統》《機械設計》《有機化學》《創新思維與創業》
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大學物理教學實驗中心、電工電子教學實驗中心、機械工程實驗中心、計算機工程實驗中心、車輛與交通實驗中心、土木工程基礎實驗教學中心
省級實踐教育中心
江蘇省鹽化工工程實踐教育中心、江蘇省商務人才實踐教育中心、植物生產與加工實踐教育中心、設計藝術實踐教育中心
省級實驗教學與實踐教育中心
生物工程學科綜合訓練中心 [13-17]  [21]  [32-33] 
  • 教學成果
截至2023年4月,學校近5年,學生獲“創青春”國賽金獎1項、銅獎3項、“互聯網+”國賽銀獎2項、銅獎4項、“挑戰杯”國賽銀獎、銅獎、三等獎各1項,省級以上學科競賽獎7300餘項,位列全國普通本科高校大學生競賽近五年排行榜第262名,2022年位列第146名。

淮陰工學院學術科研

淮陰工學院科研機構

截至2023年4月,學校國家級平台5個,省部級平台53個。 [2]  [32] 
淮陰工學院省部級以上科研服務平台一覽表
名稱
類別
級別
江蘇省凹土資源利用重點實驗室
重點實驗室
省級
江蘇省介入醫療器械研究重點實驗室
重點實驗室
省級
江蘇省鹽化工新材料工程實驗室
工程實驗室
省級
江蘇省生物質轉化與過程集成工程實驗室
工程實驗室
省級
數字化製造技術實驗室
重點實驗室
省級
交通運輸與安全保障實驗室
重點建設實驗室
省級
江蘇省物聯網移動互聯技術工程實驗室
江蘇省工程實驗室
省級
淮陰工學院工業設計中心
科技公共服務平台
省級
江蘇省中小企業儀器儀表產業公共技術服務平台
科技公共服務平台
省級
岩鹽與凹土資源深度利用協同創新中心
協同創新中心
省級
江蘇省城鄉住宅結構裝配技術工程實驗室
重點實驗室
省級
淮陰工學院聯合技術轉移中心
技術轉移中心
省級
淮安市大學科技園
科技公共服務平台
國家級
礦鹽資源深度利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國家級
江蘇省鹽化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省級
參考資料: [15] 

淮陰工學院科研成果

“十三五”期間,學校獲批國家自科、社科基金等國家級項目100項、省級科研項目300餘項,其中,以第一單位獲批江蘇哲社優秀成果一等獎、二等獎及科技進步二等獎等省部級獎30餘項、市廳級獎280餘項;發表論文3500餘篇,其中多篇科研成果登上《Physics Reports》等期刊;授權發明專利485件。 [2] 
2015年1月,學校作為第三完成單位,參與的“基於幹法活化的食用油脱色吸附材料開發與應用”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2019年,學校3項科技成果榮獲2018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獎,其中,生科學院張國良教授課題組的研究成果《水稻新型育秧基質創制及其機插栽培關鍵技術集成應用》獲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陳靜教授課題組的研究成果《低品位凹凸棒石黏土礦資源的協同增效利用技術及產業化》獲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王紀忠副教授參與完成的研究成果《葡萄品種資源的收集、利用及早熟葡萄新品種的培育》獲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三等獎。
截至2023年4月,學校近5年,獲批國家自科、社科基金等國家級科研項目100餘項,省部級項目300餘項,以第一單位獲省科技進步獎、省哲社優秀成果獎等省部級獎20餘項;國家授權發明專利950餘件,實現專利轉化900餘件,專利轉化金額3000餘萬元。 [2] 

淮陰工學院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截至2020年12月,學校圖書館館藏中外文圖書162.1萬冊,生均圖書74.06冊,中外文期刊1021份,電子圖書261.85萬冊,電子期刊3.6萬餘種,中外文數據庫40個。
  • 學術期刊
淮陰工學院學報》創刊於1988年,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批准,由江蘇省教育廳主管、淮陰工學院主辦,中國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科技學術期刊。學報主要設有專家特稿、自然科學、工程科學與實踐、研究開發、哲學社會學、教育教學研究、領導科學欄目,另設有運河經濟與文化研究、區域發展研究特色欄目。學報是《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源刊,已被《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萬方數據庫—數字化期刊羣》《中國電子科技文獻數據庫》《中國化學化工文摘》《中國無機分析化學文摘》、美國《化學文摘(CA)》、美國《劍橋科學文摘(工程技術)》、波蘭《哥白尼索引(IC)》等收錄。 [18] 

淮陰工學院合作交流

截至2021年5月,學校先後與美、加、英、法、意等國家及台灣地區等50餘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與芬蘭于韋斯屈萊應用科技大學合作開展物流工程本科教育,與意大利薩蘭託大學共建成立中歐運河文化交流中心;與法國洛林大學、日本長崎綜合科學大學、泰國西那瓦大學等高校開展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項目;有在校留學生近200人,赴國(境)外交流師生年均百餘人。 [2] 

淮陰工學院文化傳統

淮陰工學院學校標識

  • 校徽
學校校徽包括徽志和徽章。
學校徽志為藍色圓形徽標,創意為“奮飛”。上方是毛澤東同志的集字校名,下方是學校英文HuaiyinInstituteofTechnology,中間是圓形圖案,隱含英文字母“HIT”變形和中文“工”字變形,“1958”為學校辦學起點年份。
學校徽章為教職員工和學生佩戴的印有毛澤東同志集字校名的長方形證章。教職員工佩戴的徽章底色為紅色,校名文字顏色為金色;本科生佩戴的徽章底色為白色,校名文字顏色為紅色;研究生佩戴的徽章底色為黃色,校名文字顏色為紅色。 [1] 
學校校徽 學校校徽
  • 校旗
學校校旗為白底藍字矩形旗幟,左上角配以學校徽志。 [1] 

淮陰工學院精神文化

  • 校訓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1] 
釋義:“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就是要博覽羣書,全面發展,求真務實,勇於創新,做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高素質人才;“為中華崛起而讀書”不僅是對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傳承和昇華,也是是對以共產主義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體現和拓展,是激勵全校師生員工奮發努力、不斷進取的強大動力。

淮陰工學院社團文化

截至2017年1月,學校開展了科技文化藝術節、讀書節、大學生志願服務、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體育衞生和藝術教育等活動。 [19] 

淮陰工學院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
黨委副書記、校長
黨委副書記、副校長
黨委常委、副校長
黨委常委、紀委書記
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黨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統戰部部長
資料來源: [26]  [30-31]  [34-3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