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淮調

鎖定
淮調,又名“懷調”,也稱“漳河老調”,河南地方劇種之一,梆子腔聲腔系統地方劇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 
淮調是發源於彰德府一帶的珍稀劇種,是黃河中下游梆子戲的緣起之一,甚至可以稱為該區域梆子戲的遠祖。據《安陽縣文化志》記載,早在隋唐時期,淮調就開始流行於黃河兩岸。當時的淮調以絃索調為基礎,其藝術風格已初步形成。淮調錶演動作粗獷豪放,唱腔獨具特色,音調挺拔高昂,樸實粗獷,節奏明快,舒展奔放,渾厚有力,顯示了很強的地域特色。 [2-3] 
2011年,淮調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147。 [1] 
中文名
淮調
批准時間
2011年
非遺級別
國家級
申報地區
河南省安陽縣
遺產類別
傳統戲劇
遺產編號
IV-147

淮調歷史淵源

淮調屬梆子腔聲腔族羣中的一個地方劇種。據《河南新志》記載,河南梆子稍事變通,行於沁陽一帶者,曰“懷調”,亦曰“懷梆”,又稱“漳河老調”,是在豫北、冀南流行甚廣、影響甚大的劇種,流行地域涉及舊治彰德(安陽)府、衞輝(衞輝)府、順德(邢台)府、廣平(永年)府和大名府,故也有“五府淮調”之謂。據《安陽縣文化志》記載,早在隋唐時期,淮調就開始流行於黃河兩岸。當時的淮調是以絃索調為基礎,其藝術風格已初步形成。在隨後的歲月裏,淮調時斷時續,時興時衰,既沒有突破性的發展,也沒有隨着時代的變遷而消失。
淮調錶演 淮調錶演
清康熙年間,經過千餘年的文化浸透,淮調才開始有了飛躍式的發展。這時,淮調向南已發展到江淮地界,往北則到京津一帶,淮調不僅在民間廣泛流行,還開始走進官府州衙,其中河南、河北各地的府衙及軍隊中已多唱淮調,除官衙公辦戲班外,民間私辦的淮調班也較為普遍。如彰德府的頭皂班(刑警)、二皂班(內勤)、西營班(駐軍)都蓄有淮調班,被稱做“上三班”。當時曾出現瞭如名花臉“大頭王”、名旦角天保、名小生楊鳳山等一批在社會上很有影響、身懷絕技的名演員。羣眾流行有順口溜:“《夜看兵書》‘大頭王’,火爆連天數‘二壯’,舍了爹,舍了娘,舍不了天保《反西唐》。”之後相繼出現的名演員還有馬柏鎖、兩合土、郭德勝、老遂成等。民間淮調如安陽縣都裏、辛村、北郭和林州市東崗等地都有自己的淮調班社。 [4] 
清道光、咸豐年間,河北梆子等聲腔面世,在北方演出市場極其活躍。中州的小高調發展更是異常迅速,各種地方小戲遍地開花,淮調就開始走向了衰落。
清同治年間以後的近半個世紀,隨着藝人、班社的流動和改旗易幟,淮調聲腔在包括蘇北、皖北、晉東南在內的大片地域銷聲匿跡。 [2] 
民國期間,淮調逐漸走向衰落。
抗日戰爭時期,僅剩下秦永現領着的一個職業劇團演出於漳河兩岸。
新中國成立後,安陽、湯陰、內黃、鶴壁等地先後成立了淮調專業劇團和業餘劇團,並增加了女演員。後來大多數劇團解體或改唱豫劇。 [4] 
1957年,經河南省文化局批准,恢復稀有劇種淮調,以東水、時豐莊兩個半職業劇團為基礎,組成安陽縣淮調劇團,演職員共65名。 [5] 
1979年,在一些老藝人的呼籲下,安陽縣淮調劇團重新獨立,現已成為該劇種在全國唯一的一個專業文藝表演團體。 [4] 

淮調文化特徵

淮調行當

淮調的行當有五生、五旦、五花面之分。和許多強調以唱為主的戲曲不同,淮調在演出形式上,動作古樸、粗獷、豪放,繼承了祭祀舞蹈的動作特點,還有古雜技功底和大洪拳架式及大扭大擺舞蹈技巧,在舞台上經常可以見到藝人們展示刀槍劍戟、斧鉞鈎叉等十八般兵器的絕技,不時配有四大扇、尖子號伴奏,使人有萬馬奔騰、鐵軍衝殺之感。 [4] 

淮調樂器

劇照
劇照(4張)
淮調的樂器有大弦、二絃、三絃、尖子號以及大梆子等。尖子號是淮調比較古老而獨特的伴奏樂器。其狀如喇叭細而長,為銅質,總長1.5米,下有號碗,上有號嘴、震動膜,聲音尖細嘹亮,穿透力極強,配合打擊樂演奏,很能烘托氣氛。此外,大梆子很有特色,這種樂器長約46釐米,中段略粗,於中段開一長方口,中間掏空,打出的音色渾厚有力。打擊樂器則配有四大扇、鑼、鼓、鈸等,主要用於將帥出征、行軍等大場面,以烘托將帥八面威風的氣氛,聽起來紅火熱鬧。 [2] 

淮調臉譜

淮調保留了許多獨特臉譜,不同人物不同性格具有不同的臉譜。秦瓊紅臉五道眉,敬德黑臉三塊瓦,楊七花臉自來笑,張飛黑花倒絲鈎,關雲長丹鳳卧蠶眉等及小花臉均別於其他劇種,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臉譜風格。 [6] 

淮調伴奏

淮調的伴奏伴奏沿用了梆子腔劇種早期的主奏樂器大弦、二絃和三絃,武場保留着“四大扇”、“尖子號”等特色樂器和伴奏方法,火爆激情、古樸震撼,非常適宜演繹和表現古代戰爭的場面和氣氛。 [1] 

淮調音樂結構

淮調在音樂結構上,屬於梆子聲腔中的板式體劇種,板式分為四大類,有慢板、二八板、流水板和散板。 [6] 

淮調唱腔音樂

淮調唱腔音樂屬於“A徵”調高及調式,早期的淮調男女演員一般均用大本腔,後改用二本腔,多真假聲兼用。早期多用後嗓,即開頭一句甩腔,稱之“謳”,40年代前後此唱法匿跡。 [6] 

淮調表演

淮調在表演上,保留了許多早期戲曲的表演態勢和絕活。如《殷蛟下山》劇目中殷蛟耍“獠牙”即是其中之一,獠牙乃取自大野豬或老母豬的犬牙製作而成,長二寸餘。早期藝人為了在戲中更好地表現人物兇狠的特點,往往需要在嘴裏含上8個長長的獠牙。同時,為了不讓獠牙掉出來,事先要在獠牙裏灌滿鉛,以使獠牙的重量集中在後部。在演出的情節中不需要表現其兇狠一面時,表演者要把8個獠牙全部收入嘴中,而需要時則依靠舌尖和牙關節等部位的攪動,將8個獠牙推出並做出各種姿態,或收或吐,或牙尖相交,或兩牙相擊,一系列的動作、表情把花臉的兇狠表現得淋漓盡致。 [4] 

淮調代表劇目

截至2015年6月統計,淮調劇種有傳統劇目三百多出,大多是以頌忠除奸、保家衞國為主的歷史劇,《楊家將》《潘楊頌》等都是淮調的經典劇目;經常演出的現代劇目有四十多個,如《五鳳嶺》《老羊山》《兩郎山》《老包説媒》《三戰呂布》等。 [7] 

淮調分佈地區

淮調在豫北、冀南流行甚廣,主要分佈於淮河兩岸的阜陽、阜南、壽縣、霍邱、蚌埠等地區。 [8] 

淮調傳承保護

淮調傳承價值

淮調以其強烈的故事性、豐富的語言性和優美的音樂性顯示了重要的文化價值,同時也為研究安陽縣的歷史、文化、民風、民俗提供了有價值的素材。 [3] 

淮調傳承現狀

淮調歷史悠久,個性鮮明,遺產豐富,但近年來生存狀態每況愈下,市場萎縮,隊伍老化,後繼乏人,僅剩下安陽縣唯一一個專業表演團體,亟待扶持保護。 [1] 

淮調傳承人物

孫國際,男,漢族,1956年6月生,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淮調代表性傳承人,河南省安陽縣申報。 [9] 

淮調保護措施

安陽縣委、縣政府為了保護淮調,專門設立扶持基金,通過開展戲曲比賽、定期舉辦演出等活動發展壯大淮調劇團,讓傳統文化回到羣眾中,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為大家的自覺行動。他們還努力為劇團引進人才,引導劇團走出去,並提供相應的補助,爭取以演出質量來贏得觀眾,在藝術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上求突破,形成文化品牌。 [4] 
2010年9月,文化部和河南省為保留淮調精品劇目的神韻來安陽縣淮調劇團,錄製影像資料,為淮調留下了珍貴的影像記錄。 [10] 
2013年,河南省在安陽縣錄製珍稀劇種時,淮調劇團演出了《殷蛟下山》、《李剛打朝》、《吳鳳嶺》等劇目,為淮調留下了珍貴的影像記錄。 [10]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安陽縣鄴祥淮調藝術有限公司獲得“淮調”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1]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淮調項目保護單位安陽縣鄴祥淮調藝術有限公司評估合格。 [16] 

淮調社會影響

淮調重要演出

2011年11月1日,淮劇名家名段演唱會在上海大劇院激情演出。 [12] 
2013年,淮調劇團代表河南參加“第二屆中國(南充)嘉陵江燈戲暨地方戲劇藝術節”。 [10] 
2015年,安陽縣淮調劇團參加新春民俗文化展示活動。 [13] 

淮調榮譽表彰

2004年11月,淮調劇團參加“河南省首屆民間傳統優秀戲曲匯演”,獲得演出金獎。 [14] 
2015年,安陽縣淮調劇團參加新春民俗文化展示活動,獲得新春民間文藝匯演最佳演出獎。 [15] 
2015年,孫國際和同事在“第二屆中國(南充)嘉陵江燈戲暨地方戲劇藝術節”表演淮調經典劇目《收吳漢》,獲得優秀獎。 [1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