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淮南日報

鎖定
《淮南日報》創辦於1950年2月7日,其前身為《淮礦工人》報,是中共淮南市委機關報。是淮南地區唯一公開發行的綜合類報紙,是極具權威性、指導性、新聞性的淮南主流媒體。版面為對開4版,彩色印刷。
中文名
淮南日報
語    種
中文
類    別
機關報
主管單位
中共淮南市
主辦單位
中共淮南市
編輯單位
淮南日報社
創刊時間
1950年2月7日

淮南日報歷史沿革

《淮南日報》創刊60週年慶典 《淮南日報》創刊60週年慶典
《淮南日報》創辦於1950年2月7日,其前身為《淮礦工人》報。
解放前,淮南沒有地方報紙。1950年1月18日,淮南人民在歡慶解放一週年之際,中共淮南礦區委員會與淮工籌會決定創辦一張淮礦工人報。1950年2月7日,作為中共淮南礦區委員會機關報的《淮礦工人》問世,成為全省第一家工礦報紙。當時的社址設在淮南九龍崗新村院內,張愷帆為《淮礦工人》題寫報名。
《淮礦工人》創刊伊始,報社印刷設備極其簡陋,僅有四開機兩部、排版工人10人,每遇停電,編輯們還要幫助工人腳踩機器印刷。開始,《淮礦工人》報每週一期,四開四版,發行量僅1000份。1951年4月1日改為週二刊,全社陸續增加到29日。1953年淮南市礦合併,中共淮南市委成立,《淮礦工人》隨即更名為《淮南報》,成為市委機關報,同年4月2日改為週三刊。當年6月份,曾一度在業務上與淮南人民廣播電台合作,稿件先播出後排印,社址設在九龍崗礦工醫院南側,後遷至九龍崗礦務局招待所院內。1957年1月1日,市委將報社遷至洞山。1958年5月1日,市委決定將報紙改為《淮南日報》,增至週六刊,報名特請郭沫若題寫。當年8月,《淮南日報》附加農村專頁,每週一期,週三刊出。改日報後,報紙發行量由1955年的2257份增加到1960年的5761份,最高達到7182份。這一時期,市委決定將市印刷廠劃歸報社管轄,在經費上以廠養報。1960年2月7日《淮南日報》又改為《淮南報》,初為週二刊,後又週三刊,至1966年下半年又恢復週六刊,續用原名《淮南日報》。全社共82人,其中編輯部40人,印刷廠42人,報紙發行量達到12000份。

淮南日報新淮南報

文革開始後,1967年1月10日報紙改名為《新淮南報》,並作為“淮南市臨時革命委員會”的機關報。5月份報社實行軍管,報紙也由自辦發行改為郵局發行。1969年7月14日,新淮南報社與市有線廣播站、淮南轉播台三家合併,成立“淮南市新聞戰線革命委員會”,印刷廠也由報社劃出歸地方管理。1970年12月25日,以上組織撤銷,報社成立“新淮南報社革命委員會”,直至1972年3月10日奉命休刊。
文革時期,報社成為淮南兩派羣眾爭奪的輿論陣地,編輯部三分之二的人員成為被專政對象,後期有的下放農村,有的調離報社,流散在各單位。1980年上半年,停刊8年之久的《淮南日報》復刊,並組織了報社籌備領導小組。同年7月1日開始試刊,共試刊9期,初定名為《淮南日報》,為週三刊,仍為四開四版。編輯部人員大部分由學校、廠礦調來,老報人歸隊者寥寥無幾。1981年至1983年,報社陸續增加到113人。1983年10月,市委決定成立新的領導班子。1986年6月,市委決定撤銷報社黨組成立黨委,報社性質定位黨委領導下的總編負責制。當時編輯部有67人,原來採編各組改為科室,任命了一批青年幹部,充實了報社的後備力量,形成“老中青”三結合的局面。為壯大報社的採編力量,市裏批給報社20個事業編制,報社實行嚴格的考試錄用,確保把真正的人才錄入進來。報社還大膽改革人事制度,錄用和培養農民記者祁家錄,一年後作為人才引進,正式成為報社記者。

淮南日報報刊簡介

1986年10月1日,《淮南日報》正式恢復,在當日頭版“編輯部致讀者信”中,曾沉痛地回憶了自己坎坷的歷程:“本報自1950年2月7日誕生以來,由於眾多老報人嘔心瀝血、辛勤耕耘,對淮南的新聞事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是其自身卻經歷坎坷,屢遭折騰。期間,從《淮礦工人》報、《淮南工人報》《淮南報》《淮南日報》四易其名,由週二、週三到週六刊,又改為週三刊,兩上兩下。尤其是1972年被迫休刊,人員流散各地,元氣大傷,損失慘重,令人痛心,直到1980年才恢復週三刊。”
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淮南日報》進入嶄新的發展時期。為了擴大發行量,淮南日報開始嘗試自辦發行,這在全省地市報還是第一家。在報社發行人員的努力下,日報發行量一度接近3萬份。《淮南日報》一版的四大件(一個好的頭條、一條短的通訊、一篇好的言論、一張精美的圖片)開始固定並形成品牌。報社還承辦了全省第六屆報紙副刊會,會上提出的“副刊不副,副刊要富”的思路,形成大家的共識。1982年,市政府撥款10萬元,興建700平方米辦公大樓,次年投入使用。1986年3月,市委再次將市印刷廠劃歸報社,仍實行以廠養報,僅4年多的時間,報社固定資產淨增110萬元。印刷設備也改為微型小高速機,後又改為J241捲筒紙膠印機,辦公設備全部更新,購置各種汽車7輛,其中有專為送報用的,保證全市各區縣當天上午能看到《淮南日報》。報社還在全省地市報中率先成立經理部和廣告藝術公司,依法創收,解決了職工的住房問題。
步入九十年代,《淮南日報》在改革中求發展,進一步解放思想,全力服務經濟建設,大力弘揚時代主旋律,準確把握新聞輿論導向,鮮明生動地報道了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1992年,第二屆中國豆腐文化節在淮南舉辦(第一屆在台灣舉辦),淮南日報社上下總動員,投入全體採編力量,確保當天的活動當晚發稿,第二天一早全市看到報紙,這在淮南日報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這一時期,《淮南日報》的報紙質量和經營管理水平得以大幅度提高。《安徽日報》在一版載文評價本報,稱讚《淮南日報》發揮了黨報的作用,深化了宣傳報道,指出淮南日報社在狠抓報紙質量提高中充分發揮了黨報的輿論導向作用,把加大改革力度和深化經營性新聞報道作為突破口,受到了廣大讀者的歡迎。1993年,本報獲安徽省編校質量、印刷質量、經營管理等獎項,同年10月,本報榮獲華東地區優秀報紙一等獎,並評為目標管理達標單位。
1993年1月1日,《淮南日報》進行擴大版試刊。1995年,《淮南日報·星期天》更名為《淮南日報·休閒週刊》,同年又創辦了《淮南日報·生活刊》。後又陸續創辦《信息導報》《週末大觀》等。當年底,《淮南日報》還被評為“國家標準一級報紙”和“安徽省優秀黨報”。
1997年1月1日,《淮南日報》正式改為對開四版大報。同年,報社購置杭州產第二代激光照排機,報社印刷廠綜合樓正式竣工交付使用,報社印刷廠工作環境大大改善。
2003年8月16日,《淮南日報》迎來萬期慶典。9月,少年之友報社全體人員整建制轉入淮南日報社,與下午版人員整合為即將創刊的《淮河早報》採編人員。10月8日,《淮河早報》正式創刊,報頭採用毛澤東書法集字,這是安徽省第一家有國家刊號的都市類早報。新聞界泰斗穆青和著名作家魯彥周為早報創刊題詞。10月28日,報社新辦公大樓“藍天大廈”主體工程正式開工。2004年報社首次面向社會公開招聘記者,5名大學生通過考試成為報社首批外聘記者。2007年3月,《淮南日報》開始彩色印刷。9月11日,報社全員搬遷到新辦公樓辦公。當年11月,報社籌集資金600萬為印刷廠購置先進印刷設備—上海高斯SSC-200捲筒紙膠印機
2006年3月,由淮南日報社主辦的淮南報業新聞網開始組建並試運行。2007年6月,經安徽省互聯網宣傳管理辦公室備案,正式批准為淮南新聞信息類門户網站。該網站立足沿淮本土,滿足不同受眾對各類新聞信息的需求。網站經多次改版,點擊量不斷攀升,日點擊量達數萬人次,逐步成為繼報紙、廣電之後的新媒體。
2009年8月26日,報社新一屆領導班子調整:李義成任黨委書記,宋光祥任黨委副書記、總編輯。2010年初,《淮南日報》版面調整和《淮河早報》改擴版正式實施,並獲得成功。2010年2月5日,報社隆重舉行創刊60週年慶典。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