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淮南三叛

(反抗司馬氏的兵變)

鎖定
淮南三叛,事情發生於曹魏後期,由於司馬氏奪權專政,使得掌握軍事重鎮壽春的統帥先後發生三次反抗司馬氏的兵變。這三次分別為王凌之叛(251年四月)、毌丘儉文欽之叛(255年正月)及諸葛誕之叛(257年五月—258年二月)。三次叛亂皆為司馬氏所平定。
太尉王凌與外甥、兗州刺史令狐愚掌重兵於淮南,謀立楚王曹彪為帝。令狐愚卒,嘉平三年(251年 [13]  )王凌以討孫吳為名錶求發兵,又遣楊弘説兗州刺史黃華共同舉事。楊弘、黃華告發,司馬懿率中軍征討。王凌見事敗,降於丘頭(今河南沈丘東南),飲藥自殺。
正元二年(255年 [14]  )魏揚州刺史文欽、鎮東將軍毌丘儉起兵壽春(今安徽壽縣),矯稱受太后詔書討司馬師,率軍渡淮,進至項縣(今河南沈丘)。司馬師率軍10萬征討,大破淮南軍。毌丘儉被殺,文欽逃入孫吳。
甘露二年(257年 [15]  )魏徵東將軍諸葛誕反於壽春,向孫吳稱臣,攻掠淮河南北郡縣。司馬昭督軍26萬征討。甘露三年(258年 [16]  )正月,諸葛誕兵敗被殺。至此,支持曹魏皇室的武裝力量基本被消滅殆盡。
名    稱
壽春三叛,又稱淮南三叛
發生時間
251年四月,255年正月,257年四月至258年二月
地    點
壽春
參戰方
司馬氏,王凌毌丘儉諸葛誕,文欽,東吳
結    果
司馬氏剷除反對勢力,完全控制魏國大權,為西晉代魏鋪路。
參戰方兵力
不詳
傷亡情況
不詳
主要指揮官
魏國:司馬氏;叛軍:王凌,毌丘儉,諸葛誕,文欽,東吳(支援)

目錄

  1. 1 經過
  2. 一叛
  3. 二叛
  4. 三叛
  5. 2 影響
  6. 3 評價

淮南三叛經過

淮南三叛一叛

正始十年(249年),發生高平陵事變大將軍曹爽被罷免後被誅殺,太傅司馬懿於是掌握魏國大權,升任鎮守壽春王淩太尉。王淩與外甥令狐愚見魏帝曹芳年幼無力掌政,致令君權旁落在司馬懿之手,於是意圖廢曹芳而改立楚王曹彪,令狐愚更派部將張式聯絡曹彪。 [1] 
嘉平三年(251年),王淩見東吳塗水有軍事行動,於是上書請朝廷准許討伐東吳,打算乘此而起兵反抗司馬懿,此為王淩之叛。但是請求並沒有得到迴應,王淩於是派部將楊弘將廢立計劃告訴兗州刺史黃華,希望得到支持,但楊弘和黃華卻向司馬懿揭發王淩的圖謀,司馬懿於是率軍討伐。王淩自知不敵,司馬懿又在發軍時先赦免他的罪,於是投降,司馬懿納降。但後來王淩自知他不久一定會被誅殺,於是在被押解到洛陽的途中自殺。 [2]  王淩、令狐愚等人被誅滅三族,曹彪亦被賜死。 [3] 
同年八月戊寅日(9月7日 [17]  ),司馬懿病重,夢見賈逵王凌對自己作祟 [18]  ,十分害怕 [18]  ,不久去世,其長子司馬師繼之掌權。 [4] 

淮南三叛二叛

正元元年(254年),李豐夏侯玄張緝等人意圖推翻司馬師,但計劃敗露,李豐、夏侯玄和張緝等皆被殺。曹芳對李豐等人被殺後深感不平,引起司馬師不滿,於是在數月後強行廢黜曹芳而改立高貴鄉公曹髦為帝。李豐等人被誅殺和曹芳被廢,令到當時駐守壽春的鎮東將軍毌丘儉和揚州刺史文欽非常不安,害怕會牽連到自己;而毌丘儉的兒子毌丘甸亦勸父親要舉兵保衞曹魏,二人於是決心要反抗司馬師。 [5] 
正元二年(255年),毌丘儉、文欽在壽春舉兵討伐司馬師,並進兵項城,此為毌丘儉文欽之叛。東吳知道毌丘儉叛亂後亦由丞相孫峻率領呂據留贊領兵到壽春支援毌丘儉。司馬師自己親自率軍討伐,並派遣荊州刺史王基率兵與叛軍對抗,搶先佔領南頓。及後諸葛誕、胡遵鄧艾都領軍與司馬師會合。司馬師命令諸軍不能進攻,毌丘儉和文欽不能進攻,又怕撤退時壽春被襲,軍中的淮南將士因家屬都在北方,軍心於是潰散,只有新歸附的農民仍然效命。此時鄧艾駐屯樂嘉,毌丘儉見鄧艾兵弱,於是派文欽攻擊,但文欽到後卻發現司馬師率領大軍到來,於是撤退。司馬師派左長史司馬班追擊,文欽軍敗退,因其子文鴦奮戰才得以全身而退;此時殿中人尹大目追出試圖勸降文欽,但遭文欽拒絕。毌丘儉知道文欽敗退後乘夜逃走,餘眾於是崩潰,毌丘儉逃到慎縣被平民張屬射殺,梟首被送到洛陽。文欽回到項縣時大軍已潰散,壽春又被諸葛誕佔領,於是逃亡到東吳。孫峻到東興時知道諸葛誕已佔領壽春,於是退兵;諸葛誕派部將蔣班追擊,斬殺留贊。 [6] 

淮南三叛三叛

毌丘儉文欽之叛被鎮壓後不久,司馬師因眼睛震出眼眶,痛死於許昌,由弟弟司馬昭接手掌權。徵東大將軍諸葛誕見好友夏侯玄、早前在壽春叛變的王凌毌丘儉皆相繼被誅殺,十分不安,於是一方面在淮南籠絡人心,一方面又蓄養死士以作自保。司馬昭為了剷除支持曹魏的勢力,聽從賈充之言逼反諸葛誕,徵召他入朝為司空
諸葛誕接到詔令後十分恐懼,於是在甘露二年(257年)殺揚州刺史樂綝,據守壽春反抗司馬昭,又派長史吳綱帶兒子諸葛靚和牙門子弟到東吳當人質,請求援兵;此為諸葛誕之叛。司馬昭於是率二十六萬大軍討伐諸葛誕,駐屯丘頭,並派鎮東將軍王基及安東將軍陳騫包圍壽春,派石苞胡質州泰領兵抵抗吳兵。東吳援軍文欽唐諮全懌等趁包圍圈未成突入壽春城,但其後王基建立起堅固的包圍圈,文欽等數次突圍也不能攻破。同時吳將朱異率軍屯壽春西南的安豐作外援,被兗州刺史州泰擊破。孫綝率軍屯鑊裏(今安徽巢湖市境),派朱異率領丁奉和黎斐等再前往壽春解圍,但被石苞和州泰擊敗,太山太守胡烈更出奇兵盡焚吳軍糧秣。
朱異因糧秣已失,拒絕再進攻。孫綝大怒,斬殺朱異,但因無力再戰,被迫退還建業。被圍困的壽春久久沒有等到援兵,諸葛誕部將蔣班焦彝勸諸葛誕率主力專攻一方,以求突圍,不宜困守壽春;但文欽認為東吳救兵必至,勸諸葛誕固守。諸葛誕不聽蔣班的建議,更意圖殺掉二人,二人於是逃出城投降魏軍。後來,司馬昭採用鍾會的計謀,偽造剛剛投降曹魏的全輝和全儀的誘降書信,又派二人的親信將書信交給吳將全禕和全端等人。全褘等收到的書信後,果然率眾向曹魏投降,此舉令壽春城民大驚。
甘露三年(258年)正月,諸葛誕和文欽及唐諮等突圍但失敗,死傷枕藉,唯有撤回城內。而城內糧食已經接近枯竭,已有數萬人出降,文欽亦意圖盡釋城中的北方人,僅以吳兵據守以減省糧食消耗,諸葛誕不聽,更加因忌恨文欽而將他殺害,文欽子文鴦文虎知道文欽被殺,於是投降司馬昭。文鴦二人獲封賞更令壽春的兵民喪失戰意,最終司馬昭在二月攻克壽春,諸葛誕兵敗出城逃亡,被胡奮部下士兵擊殺;吳將於詮亦力戰而死;唐諮和王祚則投降。 [7] 

淮南三叛影響

這三次兵變的失敗,使司馬氏成功剷除擁護魏帝的勢力。此後朝廷上很少有實力派支持魏帝,士大夫紛紛擁護司馬氏,司馬昭成功走向篡位大道。
甘露五年(260年),發生甘露之變曹髦不甘被控制,率臣反抗司馬昭,最後被司馬昭、賈充成濟所殺。
鹹熙二年(265年),司馬昭死後不久,其子司馬炎即篡魏稱帝,建立西晉,曹魏滅亡。 [8] 

淮南三叛評價

西晉史學家陳壽將淮南三叛和之後的鍾會之亂並提,評價説:“王凌風節格尚,毌丘儉才識拔幹,諸葛誕嚴毅威重,鍾會精練策數,鹹以顯名,致茲榮任,而皆心大志迂,不慮禍難,變如發機,宗族塗地,豈不謬惑邪!” [9] 
東晉史學家伏滔在《淮南論》評價淮南三叛中説:“及至彥雲、仲恭、公休之徒,或憑宿名,或怙前功,握兵淮楚,力制東夏,屬當多難之世,仍值廢興之會,謀非所議,相系禍敗。” [10] 
宋代史學家鄭樵認為:“晉史黨晉而不有魏,凡忠於魏者,目為叛臣,王凌、諸葛誕、毌丘儉之徒,抱屈黃壤。” [11] 
宋朝學者王應麟認為王凌、毌丘儉、諸葛誕是“節義之臣,齾鉅奸之鋩”,並評價説:“若王凌以壽春欲誅懿而不克,文欽、毋丘儉以淮南欲誅師而不遂,諸葛誕又以壽春欲誅昭而不成,千載猶有生氣,魏為有臣矣。”
元朝學者郝經認為淮南三叛這個稱呼是“晉之臣子尊晉之志”,評價説:“王凌之慾廢僣孽,立宗子,澄汰王室,大臣之節也。······儉誕繼起聲罪致討。聞雒中禪代之語,投袂致死,有古義士之風。夫豈叛乎哉?誕之得士,至麾下數百人拱手待斬以盡,不為司馬氏屈,義烈挺然,未之前聞也。”
清朝學者姜宸英認為只有毌丘儉是曹魏忠臣,王凌和諸葛誕則是各有私心,評價説:“魏之忠臣,惟毌丘仲恭一人而已。王彥雲事蹟猶在影響之間。諸葛誕以見疑謀叛,其死宜矣。若果忠於魏室,則不首發儉、欽之謀,坐成司馬之勢。” [12] 
清朝考據學家何焯將三人稱作三賢,稱讚道:“至於三賢,乃心王室,事連不就,而典午之勢益重,諸人之終即國之終也,故次於此焉。” [12] 
民國學者盧弼評價説:“當時勤王諸將,惟文欽父子,粗猛武夫,反覆無常,彥雲、仲恭皆為儒將,懋著功勳,事之成否,豈可概論?公休謀定後動,子上至督中外諸軍二十六萬眾臨淮討之,傾全國之力,挾兩宮以行,用兵十月之久,儘乃克之。公休力竭智窮,而麾下壯士數百人拱手為列,無一降者,田橫得士,何以加茲!此皆魏之忠臣義士,承祚合為一傳,有微旨焉。君子平情論事,不能以成敗相繩,不佞考訂事實,不為空論,偶因姜氏之説,特發其凡於此。” [12] 
參考資料
  • 1.    《三國志》:是時,凌外甥令狐愚以才能為兗州刺史,屯平阿。舅甥並典兵,專淮南之重。凌就遷為司空。司馬宣王既誅曹爽,進凌為太尉,假節鉞。凌、愚密協計,謂齊王不任天位,楚王彪長而才,欲迎立彪都許昌。嘉平元年九月,愚遣將張式至白馬,與彪相問往來。凌又遣舍人勞精詣洛陽,語子廣。廣言:“廢立大事,勿為禍先。”其十一月,愚復遣式詣彪,未還,會愚病死。二年,熒惑守南鬥,凌謂:“鬥中有星,當有暴貴者。”三年春,吳賊塞塗水。凌欲因此發,大嚴諸軍,表求討賊;詔報不聽。凌陰謀滋甚,遣將軍楊弘以廢立事告兗州刺史黃華,華、弘連名以白太傅司馬宣王。宣王將中軍乘水道討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將尚書廣東,使為書喻凌,大軍掩至百尺逼凌。
  • 2.    《三國志》:凌行到項,夜呼掾屬與決曰:“行年八十,身名並滅邪!”遂自殺。
  • 3.    《三國志》:凌自知勢窮,乃乘船單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謝罪,送印綬、節鉞。軍到丘頭,凌面縛水次。宣王承詔遣主簿解縛反服,見凌,慰勞之,還印綬、節鉞,遣步騎六百人送還京都。凌至項,飲藥死。宣王遂至壽春。張式等皆自首,乃窮治其事。彪賜死,諸相連者悉夷三族。朝議鹹以為春秋之義,齊崔杼、鄭歸生皆加追戮,陳屍斫棺,載在方策。凌、愚罪宜如舊典。乃發凌、愚冢,剖棺,暴屍於所近市三日,燒其印綬、朝服,親土埋之。進弘、華爵為鄉侯。廣有志尚學行,死時年四十餘。
  • 4.    《晉書》:六月,帝寢疾,夢賈逵、王凌為祟,甚惡之。秋八月戊寅,崩於京師,時年七十三。
  • 5.    《三國志》:初,儉與夏侯玄、李豐等厚善。揚州刺史前將軍文欽,曹爽之邑人也,驍果粗猛,數有戰功,好增虜獲,以徼寵賞,多不見許,怨恨日甚。儉以計厚待欽,情好歡洽。欽亦感戴,投心無貳。正元二年正月,有彗星數十丈,西北竟天,起於吳、楚之分。儉、欽喜,以為己祥。遂矯太后詔,罪狀大將軍司馬景王,移諸郡國,舉兵反。迫脅淮南將守諸別屯者,及吏民大小,皆入壽春城,為壇於城西,歃血稱兵為盟,分老弱守城,儉、欽自將五六萬眾渡淮,西至項。
  • 6.    《三國志》:儉堅守,欽在外為遊兵。大將軍統中外軍討之,別使諸葛誕督豫州諸軍從安風津擬壽春,徵東將軍胡遵督青、徐諸軍出於譙、宋之間,絕其歸路。大將軍屯汝陽,使監軍王基督前鋒諸軍據南頓以待之。今諸軍皆堅壁勿與戰。儉、欽進不得鬥,退恐壽春見襲,不得歸,計窮不知所為。淮南將士,家皆在北,眾心沮散,降者相屬,惟淮南新附農民為之用。大將軍遣兗州刺史鄧艾督泰山諸軍萬餘人至樂嘉,示弱以誘之,大將軍尋自洙至。欽不知,果夜來欲襲艾等,會明,見大軍兵馬盛,乃引還。大將軍縱驍騎追擊,大破之,欽遁走。是日,儉聞欽戰敗,恐懼夜走,眾潰。比至慎縣,左右人兵稍棄儉去,儉獨與小弟秀及孫重藏水邊草中。安風津都尉部民張屬就射殺儉,傳首京都。屬封侯。秀、重走入吳。將士諸為儉、欽所迫脅者,悉歸降。
  • 7.    《三國志》:三年正月,誕、欽、諮等大為攻具,晝夜五六日攻南圍,欲決圍而出。圍上諸軍,臨高以發石車火箭逆燒破其攻具,弩矢及石雨下,死傷者蔽地,血流盈塹。復還入城,城內食轉竭,降出者數萬口。欽欲盡出北方人,省食,與吳人堅守,誕不聽,由是爭恨。欽素與誕有隙,徒以計合,事急愈相疑。欽見誕計事,誕遂殺欽。欽子鴦及虎將兵在小城中,聞欽死,勒兵馳赴之,眾不為用。鴦、虎單走,逾城出,自歸大將軍。軍吏請誅之,大將軍令曰:“欽之罪不容誅,其子固應當戮,然鴦、虎以窮歸命,且城未拔,殺之是堅其心也。”乃赦鴦、虎,使將兵數百騎馳巡城,呼語城內雲:“文欽之子猶不見殺,其餘何懼?”表鴦、虎為將軍,各賜爵關內侯。城內喜且擾,又日飢困,誕、諮等智力窮。大將軍乃自臨圍,四面進兵,同時鼓譟登城,城內無敢動者。誕窘急,單乘馬,將其麾下突小城門出。大將軍司馬胡奮部兵逆擊,斬誕,傳首,夷三族。
  • 8.    [晉] 陳壽 .《三國志》:中華書局 ,2005-2 :魏書
  • 9.    《三國志 魏書 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9-15]
  • 10.    晉書 列傳第六十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9-15]
  • 11.    《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
  • 12.    盧弼.《三國志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 13.    《資治通鑑》:(嘉平三年)太尉王凌聞吳人塞塗水,欲因此發兵,大嚴諸軍,表求討賊:詔報不聽。凌遣將軍楊弘以廢立事告兗州刺史黃華,華、弘連名以白司馬懿,懿將中軍乘水道討凌,先下赦赦凌罪,又為書諭凌,已而大軍掩至百尺。凌自知勢窮,乃乘船單出迎懿,遣掾王彧謝罪,送印綬、節鉞。懿軍到丘頭,凌面縛水次,懿承詔遣主簿解其縛。凌既蒙赦,加恃舊好,不復自疑,徑乘小船欲趨懿。懿使人逆止之,住船淮中,相去十餘丈。凌知見外,乃遙謂懿曰:"卿直以折簡召我,我當敢不至邪,而乃引軍來乎!"懿曰:"以卿非肯逐折簡者故也。"凌曰:"卿負我!"懿曰:"我寧負卿,不負國家!"遂遣步騎六百送凌西詣京師,凌試索棺釘以觀懿意,懿命給之。五月,甲寅,凌行到項,遂飲藥死。
  • 14.    《資治通鑑》:(正元二年)春,正月,儉、欽矯太后詔,起兵於壽春,移檄州郡,以討司馬師。又表言:"相國懿忠正,有大勳於社稷,宜宥及後世,請廢師,以侯就第,以弟昭代之。太尉孚忠孝小心,護軍望,忠公親事,皆宜親寵,授以要任。"望,孚之子也。儉又遣使邀鎮南將軍諸葛誕,誕斬其使。儉、欽將五六萬眾渡淮,西至項;儉堅守,使欽在外為遊兵。
  • 15.    《資治通鑑》:(甘露二年)徵東大將軍諸葛誕素與夏侯玄、鄧颺等友善,玄等死,王凌、毌丘儉相繼誅滅,誕內不自安,乃傾帑藏振施,曲赦有罪,以收眾心,畜養揚州輕俠數千人以為死士。因吳人慾向徐堨,請十萬眾以守壽春,又求臨淮築城以備吳寇。司馬昭初秉政,長史賈充請遣參佐慰勞四徵,且觀其志。昭遣充至淮南,充見誕,論説時事,因曰:"洛中諸賢,皆願禪代,君以為如何?"誕厲聲曰:"卿非賈豫州子乎?世受魏恩,豈可欲以社稷輸人乎!右洛中有難,吾當死之。"充默然。還,言於昭曰:"諸葛誕再在揚州,得士眾心。今召之,必不來,然反疾而禍小;不召,則反遲而禍大;不如召之。"昭從之。甲子,詔以誕為司空,召赴京師。誕得詔書,愈恐,疑揚州刺史樂綝間己,遂殺綝,斂淮南及淮北郡縣屯田口十餘萬官兵,揚州新附勝兵者四五萬人,聚谷足一年食,為閉門自守之計。遣長史吳綱將小子靚至吳,稱臣請救,並請以牙門子弟為質。
  • 16.    《資治通鑑》:(甘露三年)春,正月,文欽謂諸葛誕曰:"蔣班、焦彝謂我不能出而走,全端、全懌又率眾逆降,此敵無備之時也,可以戰矣。"誕及唐諮等皆以為然,遂大為攻具,晝夜五六日攻南圍,欲決圍而出。圍上諸軍臨高發石車火箭,逆燒破其攻具,矢石雨下,死傷蔽地,血流盈塹,復不城。城內食轉竭,出降者數萬口。欽欲盡出北方人,省食,與吳人堅守,誕不聽,由是爭恨。欽素與誕有隙,徒以計合,事急愈相疑。欽見誕計事,誕遂殺欽。欽子鴦、虎將兵在小城中,聞欽死,勒兵赴之;眾不為用,遂單走逾城出,自歸於司馬昭。軍吏請誅之,昭曰:"欽之罪不容誅,其子固應就戮;然鴦、虎以窮歸命,且城未拔,殺之是堅其心也。"乃赦鴦、虎,使將數百騎巡城,呼曰:"文欽之子猶不見殺,其餘何懼!"又表鴦、虎皆為將軍,賜爵關內侯。城內皆喜,且日益飢困。司馬昭身自臨圍,見城上持弓者不發,曰:"可攻矣!"乃四面進軍,同時鼓譟登城。二月,乙酉,克之。誕窘急,單馬將其麾下突小城欲出,司馬胡奮部兵擊斬之,夷其三族。誕麾下數百人,皆拱手為列,不降,每斬一人,輒降之,卒不變,以至於盡。吳將於詮曰:"大丈夫受命其主,以兵救人,既不能克,又束手於敵,吾弗取也。"乃免冑冒陳而死。唐諮、王祚等皆降。吳兵萬眾,器仗山積。
  • 17.    《三國志·卷七十五》:(嘉平三年)八月,戊寅,舞陽宣文侯司馬懿卒。
  • 18.    《魏略》:(嘉平三年)其年八月,太傅有疾,夢凌、逵為癘,甚惡之,遂薨。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