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淨土宗祖庭

鎖定
淨土宗祖庭是淨土宗的祖庭寺廟,淨土宗祖庭眾多,著名者有東林寺玄中寺香積寺悟真寺等。 [1] 

淨土宗祖庭歷史背景

隋開皇十四年(公元594年),高僧淨業奉詔興建,正式稱名“悟真寺”。隋唐時代,善導大師正是在悟真寺開創了淨土宗,所以這裏是是聞名中外的淨土宗祖庭。寺依終南山北麓,巖崖峻峭,曲水迴環,茂林幽篁,流雲飛瀑,自古即有“聖坊仙居”之稱。歷經擴建,至唐開元初期,已成為擁有上下兩院,含上方北院、上方南院、橡灣竹林寺、山北玉泉寺、山北水陸道場、河灣口華嚴院,共六大寺院羣落,殿宇庭堂4000多間,僧眾1000餘人,據有山場田產5000畝以上的超大寺院。
淨土宗流傳千年以上,普化於全世界,從古到如今,唸佛的人千千萬萬,往生之者更是無計其數,然而淨土宗根源何處常有爭論。淨土宗開宗祖師——善導大師。因常住終南山悟真寺,號“終南大師”。又因口唸佛號,隨出光明,尊稱“光明大師”“光明和尚”。2012年9月15日,前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傳印長老在悟真寺恢復重建之時,當即欣然命筆——“淨宗根源”。昭示了:淨土宗根在善導大師,源出終南山悟真寺。
真言興善 賢首指金獅喻六相 終南淨業宣律範
三論草堂 慈恩宗護法統十師 王順悟真導蓮池
此聯用三十八個字,將六大宗派及其開宗祖師、祖庭連成一體,概括無餘。
上聯寫真言宗(即密宗)、賢首宗(即華嚴宗)、律宗。下聯寫三論宗、慈恩宗(又名唯識宗、法相宗)、淨土宗(又稱蓮宗)。
真言興善:密宗祖庭是大興善寺。
賢首指金獅喻六相:華嚴宗賢首國師受邀到宮中講法,曾指殿前金獅子説明萬事萬物悉具“總、別、同、異、成、壞”之六種相,武后言下有悟,賢首大師後來撰成《金獅子章》以闡明華嚴宗的教義。
終南淨業宣律範:終南山淨業寺為南山律宗祖庭,道宣律師在這裏弘宣戒律,樹立佛徒規範。
三論草堂:三論宗的祖庭是草堂寺。
慈恩宗護法統十師:慈恩大師玄奘著作《成唯識論》,創唯識宗,系綜合印度十大論師的著述思想,而主要依據護法論師。
王順悟真導蓮池:善導大師在藍田王順山悟真寺開創淨土宗,引導一切眾生往生西方蓮池。
此聯含:
六大宗派,即真言宗、賢首宗、律宗、三論宗、慈恩宗、蓮宗。
四位祖師,即賢首大師、道宣大師、慈恩大師、善導大師。
五處祖庭,即興善寺、淨業寺、草堂寺、慈恩寺、悟真寺。
二則典故,即指金獅喻六相、宗護法統十師。
終南、王順為山名。淨業寺與悟真寺皆在終南山,善導大師尊稱“終南大師”,但此處為示區別,以道宣所弘律部一般稱為南山律宗,故冠名“終南”;同時善導大師撰《觀經疏》開立淨土宗,而《觀經》依王舍城與靈山為緣起,悟真寺恰在終南山脈主峯之一的王順山,“王順山”之名暗合《觀經》“王城、靈山”之緣起,故説“王順悟真”。宣,指道宣律師,也作動詞弘宣。導,指善導大師,也作動詞引導。皆一語雙關。律,雙指佛陀戒律與南山律宗;蓮,雙指極樂蓮池與淨土(蓮)宗。可見用典之工,用語之巧。
其中真言、三論,着筆最簡,指出宗派名、祖庭名。律與淨土,內容最豐,共明六項:
1、祖庭寺院所在位置。
2、祖庭寺院名稱。
3、開宗祖師德號。
4、所開宗派名稱。
5、開宗祖師教化功績。
6、所開宗派教義宗旨。
此因律為行人通規,淨為諸宗所歸。
尤其全聯以“王順悟真導蓮池”作結,顯明諸宗匯歸淨土,眾生皆入蓮池,藴含了傳老做為當代淨土宗大德,身任中國佛協會長的菩薩悲願、內在心聲。
關於淨土宗祖庭,不免有疑。一般認為淨土宗祖庭,在廬山即東林寺,在山西即玄中寺,在長安即香積寺。悟真寺一般很少聽説,遠在山中,很難找到,即使找到了,發現殿堂建築很小、很破舊、很不起眼。何故傳老這裏不提香積寺,而獨指悟真寺,以之為淨土宗的祖庭呢。
這是因為香積寺有善導大師的崇靈塔,固然是淨土宗祖庭,但若論在世創宗,善導大師在悟真寺住持時間最久,多達二十餘年,其深發三昧,開宗立教皆在悟真寺,《觀經疏》等五部九卷之祖典多在悟真寺完成;當時的悟真寺,上下綿延數公里,總含六大寺院羣,堂舍四千餘間,僧眾一千多人,為超大寺院,故淨土宗真正意義的根本祖庭,即是悟真寺。相比之下,香積寺是善導大師往生後,其弟子懷惲大師為憶念師恩,先建崇靈塔,再傍塔建寺,善導大師既未在香積寺住持一日,更談不上著作講法、開宗度眾。但因為這裏是大師專門的紀念道場,聳立着十三級高的崇靈大塔,永遠激勵着後人對大師的緬懷追思,所以成為淨土宗祖庭。故雖同是淨土宗祖庭,香積寺為紀念意義之祖庭,悟真寺為開宗意義之祖庭;香積寺為大師肉身舍利所奉之地,悟真寺乃大師法身舍利成就之所。
傳老此聯意在讚歌善導大師開宗立教,示淨土宗法源所出,藉以勉勵淨土宗行人依解起行,解行並重,專修唸佛的同時,加強淨土宗教理的研究與弘揚,故特別指出善導大師當年開宗立教之所的悟真寺為淨土宗祖庭,可説意味深長。亦知傳老熟稔歷史事實,明辨法門幽微,不愧為當代淨土宗之大家。

淨土宗祖庭善導大師

善導大師,是唐代大弘淨土教的一位高僧,後世尊他為蓮社第二祖。他俗姓朱,臨淄(今山東臨淄縣)人(一作泗州人)。幼年從密州(今山東境)明勝出家,常誦《法華》、《維摩》諸經;偶入經藏取讀《觀無量壽經》,大為欣賞。受戒以後與妙開律師共研《觀經》,覺得只此觀念法門,最易超脱,其他行業迂僻難行。
他常依《觀經》修十六觀,並慕東晉慧遠結社唸佛的高風,曾親往廬山叩尋遺範。後更周遊各地,訪問高德。聞道綽在西河(今山西境),盛弘淨業,即於貞觀十五年(641)赴幷州(今太原)石壁山玄中寺相訪。其時正值嚴冬,旅途艱苦,道綽憫他遠來,即授以《觀經》奧義。
貞觀十九年(645),道綽入寂,善導即赴長安,盛弘唸佛法門。他於唐永隆二年(681)三月十四日,忽患微疾,怡然長逝,年六十九。他的弟子懷惲等,葬其遺骸於長安終南山麓神禾原,建寺立塔紀念,即今香積寺與崇靈塔。一九八○年五月十四日,中國佛教協會與日本淨土宗,雲集兩國佛徒,於此舉行了盛大的法會,紀念善導大師圓寂一千三百年遠忌。
善導在長安廣行教化時,曾將所得佈施的淨材,書寫《阿彌陀經》數萬卷,又畫《淨土變相》三百餘壁。近代新疆吐峪溝高昌故址發掘出的許多古代寫經中,即有他寫的《阿彌陀經》的斷片,卷末記有‘願生比丘善導願寫’一段題記。
善導兼擅造像藝術。他在西京實際寺時,唐高宗教於洛陽龍門興造大盧舍那佛像,命他監督造像工程。調露元年(679)奉敕於大像之南建置奉先寺,為佛教東傳以來所開的最大石佛之龕(見《金石萃編》卷七十五《河洛上都龍門之陽大盧舍那龕記》,簡稱《奉先寺像龕記》)。龕記文中並稱他為‘檢校僧西京實際寺善道禪師’(‘道’與‘導’的寫法雖然不同,但由於西安碑林所保存的《大唐實際寺故寺主懷惲奉敕贈隆闡大囧琺師碑銘》中,有‘時有親證三昧大德善導闍黎’之語,且與善導時代相合。其為同一善導無疑)。
善導日常持戒極嚴,常事乞食。澡浴以外,不脱三衣。每合掌胡跪,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後來宋代宗曉取異代同修淨土功高德盛的七人立為蓮社七祖,置善導于慧遠之次,列為蓮宗第二祖(見《佛祖統紀》卷二十六《淨土立教志》)。
古代有兩位善導的説法,其説起始於宋《新修淨土傳》中的二《善導傳》。後至十二世紀時日本源空所著《類聚淨土五祖傳》中曾加以引錄。十三世紀時良忠撰《觀經玄義分傳通記》第一,載明《新修淨土傳》中卷有三十三人的傳記,其中第二十五人為善導,第二十六人為善道。此則前者為京師光明寺的善導,後者為終南山悟真寺的善道《佛祖統紀》於第二十七卷出《善導傳》,第二十八卷載《善道傳》,於此可以分清兩個善導的區別。
善導的著述,現存五部九卷。即《觀無量壽佛經疏》四卷、《往生禮讚偈》一卷、《淨土法事贊》二卷、《般舟贊》一卷和《觀念法門》一卷。《觀無量壽佛經疏》,亦稱《觀經四帖疏》。此疏主要敍述淨土法門的教相教義,故又稱為教相分或解義分;其《往生禮讚偈》等四部,敍述淨土法門的行事儀式,故又稱為行義分。《觀經四帖疏》於八世紀時傳入日本,流傳甚廣,後來日本高僧法然(即源空)即依它創立日本淨土宗,並尊善導為高祖。
《往生禮讚偈》亦稱《六時禮讚偈》,説明晝夜六時禮讚彌陀及觀音、勢至的儀式。《淨土法事贊》上卷標題為《轉經行道願生淨土法事贊》,下卷標題為《安樂行道轉經願生淨土法事贊》,説明《阿彌陀經》轉讀行道的方法。《般舟贊》具稱為《依觀經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贊》,是依《觀經》等説明修學般舟三昧行道的方法。《觀念法門》具稱為《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是説明觀唸佛三昧的行相和入道場唸佛與懺悔發願的方法。此外,通常附於《觀念法門》之中的還有《依經明五種增上教義》一卷。
又宋宗曉《樂邦文類》卷四載有《臨終正念訣》一篇,署名作者為京師比丘善導,王日休《龍舒增廣淨土文集》卷十二題作《善導和尚臨終往生正念文》,內容文字大體相同。
古來關於彌陀的淨土問題,有報土和化土的異説。攝論師以彼土為報土,認為凡夫不能往生。迦才等認為彼土有報土和化土兩種:地上菩薩生於報土,凡夫二乘生於化土。慧遠認為淨土是眾生的自業所感,隨凡聖階位而有高下之別。善導的著述裏,則堅決主張彌陀淨土為報土,並認為凡夫能入彌陀報土,以此樹立了淨土一宗的教法。
善導認為凡夫乘著彌陀的本願力雖能往生極樂淨土,但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往生的正因,即所謂安心、起行和作業。安心,即具足《觀無量壽經》所説的至誠心、深心和迴向發願心,如是‘具足三心必得往生。’起行,即隨身口意三業之行。身業是禮拜阿彌陀佛。口業是稱讚彌陀及一切聖眾的身相光明及淨土莊嚴。意業是專念觀察彌陀及諸聖眾的身相光明及淨土莊嚴等。作業,即依以下四修法策勵實行。一、恭敬修,禮拜彌陀身心恭敬。二、無餘修,即稱名憶念彌陀及淨土聖眾,不雜餘業。三、無間修,即修行三業乃至迴向發願,無有間斷。四、長時修,即以畢命為期,心行相續,誓不中止(見《往生禮讚偈》)。
善導的弟子,以懷感最為知名,懷惲次之(孟銑的《釋淨土羣疑論序》説,‘惲與感師,併為導公神足’)。此外見於史傳碑銘的,尚有貞固、淨業數人。懷感是長安千福寺沙門,初學法相,博通經論。及謁善導,善導命他入唸佛道場,精誠唸佛,三年後得唸佛三昧,著有《釋淨土羣疑論》七卷行世(《宋高僧傳》卷六)。
懷惲,於長安西明寺出家,時善導在光明寺弘法,他即趨侍座下十餘年,盡傳善導之學。善導示寂,他於神禾原建造靈塔葬之,又於塔邊構築伽藍,並造十三級大窣堵波。後依敕為長安實際寺主,常講《觀經》、《賢護》、《彌陀經》等,勸四眾專念彌陀名號。寂後諡隆闡大禪師(見《隆闡法師傳》)。
貞固,鄭地滎川人,於汜水等慈寺從遠法師出家;後於襄州遇善導,接受淨土法門,精勤稱念阿彌陀佛。至廬山,住東林寺。至廣州,邂逅義淨,同渡南海達於室利佛逝(見《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貞固傳》)。
淨業,於弘道元年(683)出家,善講《觀無量壽經》和《釋淨土羣疑論》。他為香積寺主二十餘年,勸修淨土行業,年五十八圓寂。

淨土宗祖庭淨宗根源

淨土宗流傳千年以上,普化於現代之全世界,古往今來,唸佛的人千千萬萬,往生之者更是無計其數,然而淨土宗根源何處這個問題,即便是問向一個學佛多年、甚至是念佛多年之人,也會一下懵然無對,少有人能脱口説出答案,甚而令此人遍查資料,問訪多人,所找出來的答案,多半也是不準確的。
不過或許有人乍見此説,內心仍舊可能生起疑惑:悟真寺,好陌生的字眼,這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寺院,居然配得上“淨宗根源”之稱。
這並不奇怪,畢竟這段歷史確實已經封塵太久了。
唐朝之時,悟真寺的名字恐怕天下佛子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裏自然景色絕佳,人傑地靈,自古高僧輩出,羣英薈萃。最重要的是,隋唐時代,這裏出興了淨土宗開宗祖師——善導大師,善導大師正是在悟真寺開創了淨土宗。
善導大師所創立的淨土宗,承續了道綽、曇鸞、天親、龍樹之淨土正脈傳承。完全以阿彌陀佛本願的立場解釋淨土經典,絲毫不夾雜聖道諸宗理念,依阿彌陀佛本願為立宗根本,有統一、完備的淨土宗教判理論,有一脈相承的法義師承關係,教理、行儀非常完備,宗派規模至為嚴整。
歷史上,其他祖師有關彌陀淨土的解釋,皆不具備上述特點,皆糅雜了諸宗混説淨土,非純依淨土解釋淨土,故只是諸宗淨土教,而非淨土宗。如天台淨土、華嚴淨土、唯識淨土、禪門淨土等,即所謂“教宗天台,行歸淨土”“教宗華嚴,行歸淨土”之類。故只有善導大師才被公認為淨土宗開宗之祖。
善導大師一生與之有關的寺院也很多,如山西玄中寺,龍門奉先寺,長安光明寺、實際寺、慈恩寺、香積寺,終南山悟真寺等,然而與大師緣分最深、最密切,稱得上是大師根本道場的,還是悟真寺。
自貞觀九年(635年)至總章元年(668年),除中間四年在玄中寺求學,大師大部分時間都在悟真寺。
善導大師在悟真寺親證三昧;在悟真寺著書立説,開宗立教,楷定古今;在悟真寺住持建設,往返帝京,大弘法化。
善導大師在悟真寺居住時間最長,貫徹其信仰生命的最初直到最後圓熟、大開法化的整個時段。
善導大師是悟真寺的魂、神、靈、命。沒有善導大師,悟真寺不成其為悟真寺;沒有悟真寺,即沒有善導大師,也沒有純正淨土法門的開展。
在這個時代,追溯淨宗根源有其特殊而重大的意義。
善導大師的典籍在中國佚失幾近千年,漫長的時間內,多少祖師大德都無緣睹見這些淨宗元典,加之處此末法時代,眾生根淺,見濁增盛,法弱魔強,人們普遍不識淨土宗的真正面目,以致太多的人難遂其往生志願,雖有緣唸佛,卻徒然不免輪迴,甚至是求升反墮,自害害他,為害茲甚。這些都是淨土宗根本源頭不明之故,淨宗根本,如同一樹之根,離根之木,豈望枝葉花果繁茂成林。淨宗源頭,如同萬里江河之源頭,失源之水,何能一川清流傳之遼遠。
而今大事因緣初顯,悟真寺重放光明。藉此因緣,眾生果能識此淨宗之根本,則必能本立而道生,斷不會被種種知見邪風所扇,“任爾東南西北風,咬定青山不放鬆”,畢此生平後,直達報佛土。眾生果能識此淨宗之源頭,則必能正本而清源,得善導正脈純正教法之清泉,免受後世知見污水之濁染, 所謂“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終而唸佛專復專,直入寶蓮池。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