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淡黃莢蒾

鎖定
淡黃莢蒾Viburnum lutescens Blume)是五福花科莢蒾屬的植物。分佈於緬甸、馬來半島、印度尼西亞、中南半島以及中國大陸的廣西、廣東等地,生長於海拔180米至1,000米的地區,常生於灌叢中、山谷林中以及河邊沖積沙地上,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中文名
淡黃莢蒾
拉丁學名
Viburnum lutescens Blume [2]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川續斷目
五福花科
莢蒾屬
淡黃莢蒾
分佈區域
中國廣東、廣西及緬甸,馬來半島,印度尼西,蘇門答臘等地

淡黃莢蒾形態特徵

淡黃莢蒾線稿圖 淡黃莢蒾線稿圖
常綠灌木,高可達8 (-11) 米;當年小枝疏被簇狀短毛,後變無毛;二年生小枝灰白色、黃褐色或紅褐色,圓筒狀;枝淺褐色或深褐色。芽鱗被褐色簇狀短毛。葉亞革質,寬橢圓形至矩圓形或矩圓狀倒卵形,長7-15釐米,頂端常短漸尖,基部狹窄而多少下延,邊緣,基部除外有粗大鈍鋸齒,齒端微凸,嫩時下面被極稀簇狀短毛,後變無毛,側脈5-6對,弧形,連同中脈下面凸起;葉柄長1-2釐米,無毛。 [3] 
聚傘花序復傘形式,或有時因居中的一輻射枝較餘者略伸長和粗壯,故花序外觀帶圓錐式,直徑4-7釐米,被簇狀短毛,總花梗長2-5釐米,第一級輻射枝4-6條,通常5條,長短不一;花芳香;萼筒倒圓錐形,長約1.5毫米,無毛,萼齒三角狀卵形,頂鈍,略短於萼筒;花冠白色,輻狀,直徑約5毫米,筒長約1.5毫米,裂片寬卵形,頂鈍形,長約等於筒,開展;雄蕊稍高出花冠,長約3毫米,花葯寬橢圓形。
果實先紅色後變黑色,寬橢圓形,長6-8 (-10) 毫米,直徑3-4毫米;核寬橢圓形、矩圓狀倒卵形或矩圓狀橢圓形,有1條寬廣腹溝和2條背溝。花期2-4月,果熟期10-12月。 [1] 

淡黃莢蒾生長環境

生於山谷林中和灌叢中或河邊沖積沙地上,海拔180~1000米。

淡黃莢蒾分佈範圍

國內分佈:廣東和廣西
國外分佈:中南半島、緬甸、馬來半島以及印度尼西亞爪哇、蘇門答臘和加里曼丹

淡黃莢蒾主要價值

來源: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 來源: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
葉:祛瘀消腫。用於風濕關節痛。
來源:《中國中藥資源志要》,中國藥材公司,科學出版社,1994
【藥名】:淡黃莢蒾
【拼音】:DANHUANGJIAMI
【來源】:為雙子葉植物藥忍冬科植物淡黃莢蒾的葉。
【功效】:祛風除濕
【主治】:用於風濕骨痛。
【性味歸經】:辛,温。腎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克。外用:適量,搗敷。
【別名】:半伴木(《廣西》)
【動植物資源分佈】:分佈於浙江、江西、福建、台灣、廣東、廣西、雲南。
【拉丁名】:淡黃莢蒾 Viburnum luzonicum Rolfc
【考證】:始載於《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