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黃花百合(Lilium sulphureum Baker ex Hook. f.)是百合科、百合屬草本植物,鱗莖球形,鱗片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莖高80-120釐米,有小乳頭狀突起。葉散生,披針形,上部葉腋間具珠芽。苞片卵狀披針形或橢圓形;花通常2朵,喇叭形,有香味,白色;花被片長17-19釐米;外輪花被片矩圓狀倒披針形,子房圓柱形,紫色;花柱長11-12釐米,柱頭膨大,徑約1釐米。花期6-7月。
[1]
淡黃花百合分佈於中國雲南、貴州、四川和廣西等地。生長於海拔90-1890米路邊、草坡或山坡陰處疏林下。
[1]
淡黃花百合形態特徵
編輯
淡黃花百合(4張)
苞片卵狀披針形或橢圓形;花梗長4.5-6.5釐米;花通常2朵,喇叭形,有香味,白色;花被片長17-19釐米;外輪花被片矩圓狀倒披針形,寬1.8-2.2釐米;內輪花被片匙形,寬3.2-4釐米,蜜腺兩邊無乳頭狀突起;花絲長13-15釐米,無毛或少有稀疏的毛;花葯長矩圓形,長約2釐米;子房圓柱形,長4-4.5釐米,寬2-5毫米,紫色;花柱長11-12釐米,柱頭膨大,徑約1釐米。花期6-7月。
[1]
淡黃花百合近種區別
編輯該種與通江百合(Liliumsargentiae Wilson)很相近,其不同點在於淡黃花百合花絲無毛,花稍大,花被片長17-19釐米。
[1]
淡黃花百合 | 通江百合 |
淡黃花百合產地生境
編輯淡黃花百合生長習性
編輯淡黃花百合自4月上旬開始萌芽,4月中旬至6月中旬為生長期,6月中旬現蕾,花期持續將近1個月,7-8月葉腋間珠芽成熟脱落,10月中旬種子成熟脱落,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為鱗莖營養物質積累期,11月下旬地上部分死亡,至翌年3月下旬為休眠期。淡黃花百合營養生長時間較短(萌芽至現蕾約80天),現蕾後的生殖生長時間較長(現蕾至種子成熟約120天),整個生育期約需190天左右。
[2]
淡黃花百合繁殖方法
編輯淡黃花百合鱗片繁殖
在既不易獲得種子,又不易產生株芽、子球的情況下,可用母球的鱗片扦插繁殖。用小鱗莖繁殖雖能快速繁殖,但容易退化,球莖產量也會逐漸下降,所以進行鱗片扦插最為適宜。鱗片繁殖是常見的繁殖方式,方法簡便,易掌握,繁殖係數最高。在秋季選擇健壯無病植株,採挖鱗莖做繁殖材料,剝除鱗莖表面病枯鱗片,採用苗牀扦插方法,選擇排水良好、疏鬆肥沃的砂質土壤。生產期間注意追肥、管理,3年後鱗莖長成。
[4]
淡黃花百合珠芽繁殖
將葉腋間產生的珠芽於夏未成熟時採收,收後直接播種或與濕潤沙混合,貯藏在陰涼通風處,在9-10月間在苗牀上開溝3-4釐米,點播行距10釐米左右,株距6-8釐米,覆細土蓋草簾保温。待翌春揭除草簾追肥。出苗7天后即可將其移栽於苗牀上,日常注意遮蔭。到第3年秋季有一部分可達到種莖標準,較小者可再培養1年。於10月份珠芽成熟後採收。把採收的珠芽種植於腐殖土或細砂。
[4]
淡黃花百合種子繁殖
利用淡黃花百合成熟的種子播種,可在短期內獲得大量的子球,供鱗莖生產和鮮切花培育用。未經處理的種子發芽時間長,且發芽率較低。為此,對淡黃花百合經過5℃低温冷藏20天后將種子浸泡在不同濃度的GA3溶液中24小時,之後將種子置於培養皿中,於光照培養箱中培養,光照時間12小時,温度20℃。經實驗證明,GA3濃度50毫克/升對淡黃花百合種子萌發所需天數最少,且發芽率和發芽勢最好,發芽率提高13%,發芽勢提高13%。也可在苗牀上播種,播種用土可用2份肥土、2份粗沙和1份泥炭配製,同時加入少量的磷肥。牀內温度保持在15-25℃,10-15天出苗。
[4]
淡黃花百合組培繁殖
從生長健壯的淡黃花百合植株上剝取珠芽,流水沖洗30分鐘,於超淨工作台上用75%乙醇消毒30秒後,再用0.1%的氯化汞消毒15分鐘,無菌水清洗5次以上,剝去外層鱗片後接種到1/2MS+0.1毫克/升IBA的培養基上培養60天。
[5]
淡黃花百合栽培技術
編輯淡黃花百合選地整地
淡黃花百合田間管理
在種植前進行田間除草,徹底清除土中草根等。在封壟前進行多次除草和中耕,中耕宜淺不宜深。在淡黃花百合生長期進行適當除草,以不傷淡黃花百合的根部為宜。淡黃花百合比較喜肥,應適當追肥。休眠期在畦面上施1層腐熟廄肥。在生育期追施2次肥,第1次在淡黃花百合苗高10釐米左右,第2次約在6月中旬收穫珠芽後。淡黃花百合的水分管理主要是排水防澇。春末夏初,温度高,濕度大,應注意排水,降低土壤濕度。7-8月份,進入休眠應保持土壤疏鬆,以保持土壤濕潤。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