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淡水祖廟

鎖定
淡水祖廟是鐵筆御史鄧承修筆下的“淡水八景”中的“回龍顧主協天宮”。 其中建築佔地面積4006㎡。道光五年重修,最後於一九八八年冬復修,一九九六年再次重修。至公元一九九九年重建。
中文名
淡水祖廟
類    別
廟宇古蹟
地    點
惠州市惠陽區
竣工時間
1580年
重    建
一九九九年

淡水祖廟建築簡介

淡水祖廟位於惠州市惠陽區,其中建築佔地面積4006㎡。 [1]  淡水祖廟是歷史悠久、底藴深厚的文化遺產,相傳為淡水八景之一,馳名海內外。

淡水祖廟發展歷史

淡水祖廟始建於明朝神宗(1580-1620年)年間,距今已有400多年曆史。
據載,淡水從宋朝末年就居住着古老的詹、戴、李三大姓。起初三大姓為爭奪城中一塊公認的風水寶地,糾紛不斷,摩擦此起彼伏,居民生活很不安定。後來縣官判由三大姓人在該地共同修築一座廟,祭拜民間流傳的關帝,名為忠義廟(淡水祖廟前身),意為三大姓人從此忠誠相待,講道義,各不相爭,平安度日。
果然,忠義廟建成後,三大姓再也不為爭這塊地方而相互侵擾。由於忠義廟的特殊歷史意義,使其在當地的魯班廟、譚公廟和媽娘廟等眾多神廟中脱穎而出,最終被淡水人冠於眾廟之始,乃稱祖廟。
淡水祖廟主殿,又名“協天宮”,於清道光五年(1825年)重修。
淡水祖廟還建立了東江地區乃至華南第一個抗日民主政權。 [2]  1938年12月10日,惠寶人民抗日遊擊總隊總隊長曾生就是在這裏主持有500多人蔘加的羣眾大會,宣佈成立東江地區第一個抗日民主政權——惠陽縣第二區行政委員會。
文化大革命期間,該廟遭到較為嚴重的破壞。1988年冬祖廟復修,並於1993年被列為惠陽市文物保護單位,後再經過1999年的重建,演變成了我們2018年所見的規模。
1998年,祖廟管理委員會尊回了譚公、魯班、華佗、天后、觀音五位神像,使祖廟現除供奉關帝外還供奉了以上五位神像,也即是早時廟宇羣中主要供奉的神像。

淡水祖廟建築結構

淡水祖廟主殿,又名“協天宮”,於清道光五年(1825年)重修。1988年祖廟復修,後再經過1999年的重建,修復後的祖廟為二進院落四合院式佈局,佔地總面積約1830平方米,建築面積1337平方米。
殿堂分為二進三開間,一進為拜亭,二進擺放神像。兩邊牆上飾有龍鳳、山水、花鳥、二十四孝圖、三顧茅蘆、三戰呂布、八仙過海等壁畫。

淡水祖廟現狀

現時祖廟,香火旺盛,香客除淡水、澳頭以外,還有來自惠東、博羅等地,尤其是農曆正月,來此上香者絡繹不絕,香客達10萬人以上。
祖廟作為淡水的寶貴文化歷史資源,它的維護、開發工作得到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的日益重視和支持,陸續為修復祖廟投入資金近200萬元。由於祖廟位於老城區,周邊建築破舊影響了祖廟的景觀,而且所經道路狹窄,基礎設施落後,阻礙了祖廟文化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利用,在惠陽區三屆人大四次會議上,區人大代表首次提出修建淡水祖廟文化廣場的議案。該議案引起了區、街道兩級政府的高度重視,成立了由副區長親自掛帥的淡水祖廟文化廣場籌建工作領導小組,並結合多方面意見後,制定了《淡水祖廟文化廣場規劃方案》。規劃建設的文化廣場總面積為16497.8M,其中建築佔地面積4006M,硬底面積8007M,綠化面積4483.8M。工程總造價1235.8萬元。建成後有廣場、綠化帶、停車場、新建商業建築、老年活動中心改造、入口大門等。淡水祖廟文化廣場籌建工作正有條不紊地進行中。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淡水祖廟這一座有着悠久歷史的文化瑰寶,將放射出更為豔麗的光芒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