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淡水沼澤

鎖定
淡水沼澤是在多水和過濕的條件下形成的,沼澤植物佔優勢,動物的種類也很多。
中文名
淡水沼澤
外文名
freshwater marsh

淡水沼澤組成因子

非生物組成因子
水與土壤是形成沼澤生態系的必要組成因子,其中水的含鹽量由於沼澤水源的不同會因地而異。沼澤的土壤性質與其他陸域土壤截然不同,質地通常較為細緻,保水力強,使得其中的空氣無法交換,加上高密度的細菌會消耗大量氧氣,所以在數公分以下就會形成缺氧狀態。其他如提供能量來源的陽光,提供生產者進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二氧化碳的空氣也是重要組成因子 [1] 
生物組成因子
生產者:主要為能適應因為經常遭水淹沒而過份濕潤且缺氧土壤的植物。浮游植物和光合作用細菌也可提供部分動物食物來源。
消費者:最主要的消費者為各種底棲動物與各種蝦蟹魚貝,較高級的消費者有兩生類、水鳥、哺乳類等。
清除者:蝦蟹等節肢動物
分解者:細菌真菌等微生物。

淡水沼澤基本特徵

淡水沼澤水文特徵

沼澤的基本特徵是地表常年過濕或有薄層積水 [2]  。在沼澤地表除了具有多種形式的積水外,還有小河、小湖等沼澤水體,以及飽含於泥炭層的水分。沼澤水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過渡類型,它具有一系列特殊的水文過程

淡水沼澤泥炭特徵

泥炭又稱草炭,是沼澤形成和發育過程的產物,是沼澤的本質特徵。

淡水沼澤植物特徵

淡水沼澤圖冊
淡水沼澤圖冊(7張)
沼澤植物是沼澤生態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它能綜合反映沼澤的生境,是沼澤的指示特徵。我國沼澤分佈廣泛,從寒温帶到熱帶乃至“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都有沼澤發育。由於各地的自然條件和植物區系的歷史不同,因而沼澤中的植物種類較多,約有90科,其中維管束植物約74科。植物中最多的科為莎草科、禾本科,其次為毛茛科、燈心草科、杜鵑花科、傘形科、木賊科、蓼科、玄蔘科、黃眼草科、天南星科、水麥冬科、茅膏菜科、狸藻科、菊科、薔薇科及澤瀉科等。其中以莎草科、禾本科、毛茛科、狸藻科、傘形科、天南星科、蓼科及水麥冬科等為廣佈科。如禾本科的蘆葦,從東北的三江平原到西南的雲貴高原,從東海之濱至西北的北疆山地,到處都有 [3] 

淡水沼澤分佈情況

淡水沼澤在世界上集中分佈在北半球的寒帶森林、森林苔原地帶以及温帶森林草原地帶。我國沼澤的分佈與世界上的分佈規律相似,廣泛分佈於東北寒温帶、温帶濕潤氣候區,在那裏沼澤面積最大、發育最好、類型最多。尤其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區。同時,由於我國自然條件複雜,多山地高原,在四川和西藏形成高原高山沼澤區,這是我國沼澤地理分佈的獨特之處,併成為世界上沼澤分佈較多的國家之一 [3] 

淡水沼澤生態系統

淡水沼澤生態系統是典型的濕地生態系統,是在多水和過濕條件下形成的生態系統,以沼澤植物佔優勢,動物的種類也很多。濕地具有淨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它兼有水域和陸地生態系統的特點,具有極其特殊的生態功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統。在抵禦洪水、調節徑流、控制污染、調節氣候、美化環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它既是陸地上的天然蓄水庫,又是眾多野生動植物資源,特別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它可以給人類提供水和食物。
一系統的生物多樣性。淡水沼澤生態系統是陸地與水體的過渡地帶,因此它同時兼具豐富的陸生和水生動植物資源,形成了其它任何單一生態系統都無法比擬的天然基因庫和獨特的生境、特殊的水文、土壤和氣候提供了複雜且完備的動植物羣落,它對於保護物種、維持生物多樣性具有難以替代的生態價值。
二、系統的生態脆弱性。淡水沼澤生態系統水文、土壤、氣候相互作用,形成了淡水沼澤生態系統環境主要因素。每一因素的改變,都或多或少地導致生態系統的變化,特別是水文,當它受到自然或人為活動干擾時,生態系統穩定性受到一定程度破壞,進而影響生物羣落結構,改變濕地生態系統
三、生產力高效性。淡水沼澤生態系統同其它任何生態系統相比,初級生產力較高。淡水沼澤生態系統每年平均生產蛋白質9g/m,是陸地生態系統的3.5倍。
四、效益的綜合性。淡水沼澤生態系統具有綜合效益,它既具有調蓄水源、調節氣候、淨化水質、保存物種、提供野生動物棲息地等基本生態效益;也具有為工業、農業、能源、醫療業等提供大量生產原料的經濟效益,同時還有作為物種研究和教育基地、提供旅遊等社會效益。
五、生態系統的易變性。淡水沼澤生態系統易變性是生態系統脆弱性表現的特殊形態之一。當水量減少以至乾涸時,淡水沼澤生態系統演潛為陸地生態系統,當水量增加時。該系統又演化為沼澤生態系統,水文決定了淡水沼澤生態系統的狀態。

淡水沼澤三江平原

三江平原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部,是由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沖積形成的低平原,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淡水沼澤分佈區,1990年尚存沼澤約113萬公頃。三江平原無泥炭積累的潛育沼澤居多,泥炭沼澤較少。沼澤普遍有明顯的草根層,呈海綿狀,孔隙度大,保持水分能力強。本區資源利用以農業開墾,商品糧產出為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