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淠河

鎖定
淠河,古稱沘水、白沙河,是淮河右岸的主要支流之一,位於安徽省西南部,發源於嶽西縣金寨縣境內的大別山北麓。流經霍山縣嶽西縣六安市霍邱縣),淮南市壽縣),於壽縣正陽關入淮河。淠河全長253公里,流域面積6000平方公里。
淠河歷史上水患頻仍,歷代都有治理。解放後在淠河上游支流上建成佛子嶺、響洪甸、磨子潭3座大型水庫,均有防洪、灌溉、發電和航運等綜合利用功能。3座水庫的建成,調節攔蓄了淠河大量的洪水,不僅大大提高了淠河中下游的防洪標準,而且還起到了輔助淮河干流蓄洪的作用。隨着淠河上游大中型水庫工程的建成,淠河流域的灌溉事業也得到迅速發展,建成了小淠河灌區、淠河灌區、淠源渠灌區等一批灌溉工程。 [1] 
中文名
淠河
古    稱
沘水、白沙河
所屬水系
淮河右岸的主要支流
發源地
嶽西和金寨縣境內的大別山北麓
流經地區
嶽西、金寨、霍山、嶽西、六安、霍邱、壽縣
河    口
安徽省淮南市壽縣正陽關
全    長
253公里
流域面積
6000 km²

淠河幹流概況

淠河幹流走向

淠河干流走向 淠河干流走向
淠河干流走向及水系 淠河干流走向及水系
淠河,古名毗水、沘水、白沙河,有東、西兩源,全長253公里,流域面積6000平方公里。
東淠河,有西、東兩源。
西源-漫水河,系淠河主源流,源出鄂皖交界的掛籠尖北側。從霍山縣太平畈鄉餘家灣起,北流經雙河店、王家店、洪家畈至九龍井,彙集東界嶺、高山鋪來水,上段稱三道河,下段稱六道河。西流源出石鼓寨、中界嶺經古佛堂的山水。東流首受五桂河,折向東北,經上土市、雷家畈。南側有龍門沖水入,又北流經鮑家嶺、牡丹河兩大彎道後,與源出八斗嶺、雞心石和自西向東流的清水河,在漫水河鎮匯合。自此河岸開闊,最寬達72米,再東經響水寺、對頭彎、大平地,有馬槽河入,經唐家院,安家河從此匯入,又東行過梅林坪大轉彎,折向東北,於王家畈(午旗河)入佛子嶺水庫。南岸還有源出白馬尖,流經大化坪的石羊河(上段稱輝陽河)於潘家灣入佛子嶺水庫。
漫水河 漫水河
東源-黃尾河,源出嶽西縣境多枝尖的金崗嶺北側,東北流經青天畈、道義澗,折北經闊灘河、黃尾街,於陡峯寨東進入霍山縣境,稱石板河。再北流經胡家河,在板裏河西與另一源出嶽西縣境的清潭河匯合,北流至磨子潭水庫。出庫後與源出黑山尖經東西溪、東風橋的掃帚河(上段稱童家河)匯合後,古稱潛水,進入佛子嶺水庫。佛子嶺水庫彙集東淠河東、西兩源,控制面積1840平方公里(包括磨子潭水庫570平方公里)。東淠河水出庫後,河谷開闊,比降平緩,出現沙灘。西北流經梁家灘彎道,向東北流經黑石渡,匯入孔家河。1975年霍山縣在此改灘造田,遂折東經霍山縣城、團山嘴至兩河口,其間右岸有柳林河、幽芳河、高廟河、熊家河(又名山王河),左岸有深水河、戴家河、龍門衝等支流匯入。至此,東淠河全長103公里,流域面積2697平方公里。
西淠河,古稱湄水,亦名西河、麻步川,發源於鄂皖交界的三省堖,源流稱黃氏河。西淠河從宋家河、烏雞河匯合口(五七橋)起,東流經茅坪、江家灣有青龍河(又名姜河)入,再東經青山,青楓嶺,匯蓮花河水,折北至青龍嘴,毛坦河入,再折北向東直至響洪甸水庫大壩,出庫後,經駐駕灣、獨山折向東南至兩河口,全長68公里,流域面積1585平方公里。
西淠河金寨縣段 西淠河金寨縣段 [2]
東、西淠河在六安市區兩河口匯合後稱淠河,東流折北行9公里至橫排頭,進入淠河灌區渠首樞紐工程,形成5公里長的人工湖,過大壩後經蘇家埠東北流匯入十里橋河水,經六安市折北流15公里至鮑興集,古芍陂於此引淠水。向西轉過大灣道,北流經王集、安城寺、單家埠,折東5公里至六安市金安區馬頭集,匯入石壩河水,再北經壽縣隱賢集、迎河鎮,於正陽關入淮河。 [3] 

淠河河道特徵

在流域面積中,山區佔70.4%,丘陵佔23.2%,平原佔6.4%。總落差362.1米,河流平均比降1.46‰,其中東淠河從黃尾河源頭到磨子潭水庫,平均比降11.9‰;西淠河從宋家河源頭到五七大橋,平均比降18.9‰;六安城關到正陽關平均比降只有0.19‰。由於上游洪水夾帶大量泥砂在下游滯流沉澱,1958年到1985年,河牀抬高1米多,六安80年代淠河汛期1000秒立方的水位,相當於50年代3000秒立方的水位,急流而下經常成災。淠河上游,磨於潭、佛子嶺、響洪甸三座大型山谷水庫,攔蓄洪水54%,減輕了下游的水患。 [3] 

淠河主要支流

五桂河,源於霍山縣縣同嶽西縣交界的猴子嶺北坡,向北流經蔡家河、三河、茶園,入千工堰水庫,出庫後在傅家山村的郎家店匯入漫水河主幹河道(上游叫蔡家河),長12公里,寬3~30米,流域面積42平方公里,平均比降19.1%,洪峯流量358立方米/秒。
清水河,源於金寨縣天堂寨附近的雞心石、八斗笠。原由該縣的䃥畈入境,曲折向東經曲尺河、虎形地、楊家河坪,在西鎮匯入漫水河干流。因金寨縣在䃥畈築了一道攔河壩,使畈以上的水同毛坦河相通,注入響洪甸水庫,䃥畈以下的水仍匯入漫水河。境內河長11.2公里,寬3~40米,流域面積32平方公里,平均比降14.1%,洪峯流量502立方米/秒。河道彎曲,兩岸切割深,河牀坡度大,主要支流為龍井河,長6公里。
馬槽河,源於嶽西縣的羅漢尖(在該縣境上游稱包家河),在上東河入霍山縣境後,曲折向北流經下東河、東岔、雞冠山、蓮花石、小廟子、觀音庵,在千笠寺的東河自然村西側匯入漫水河干流(境內主河道上段叫上東河、下東河。較大支流除楊家河外,還有松林、長嶺庵、廖寺園等地來水),長48公里(其中境內25公里),寬3~30米,流域面積247平方公里(境內121平方公里),平均比降20%,洪峯流量1095立方米/秒。河道曲折,河牀落差大(河源同河口落差960米),水力資源豐富。
安家河,源於霍山縣同金寨縣交界的鐘鼓樓,向南流經新鋪溝、馮家院子、王家灣、安家河,在千笠寺北側匯入漫水河干流,長16公里,寬3~20米,流域面積64平方公里,平均比降45.4%,洪峯流量369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跳步河、李家河。
石羊河(上段叫輝陽河),源於霍山縣白馬尖北麓,蜿蜒向北流經輝陽河、毛嶺畈(下方家河)、大化坪、和平畈、石羊河,在潘家灣附近注入佛子嶺水庫。長28.4公里,寬3~40米,流域面積98.5平方公里,平均比降29%,洪峯流量553立方米/秒。急灣多,主支流呈羽狀分佈。支流有長衝河、龍井河等。因出口處在水庫水尾,故仍作漫水河支流。
黃尾河(嶽西縣叫黃尾河,境內叫板河),大部分在嶽西縣境內。主流源於霍山縣同嶽西縣交界的天河尖南麓。在嶽西黃尾鄉北面及本縣胡家河鄉南面的陡峯寨入境,經胡家河、螞蟻山注入磨子潭水庫。長45公里(磨子潭水庫建成後,境內河段長僅3公里),寬10~40米,總流域面積230平方公里(境內83平方公里),平均比降11.9%,洪峯流量1051立方米/秒。境內主要支流有根碓河(下段叫猴河,出境後在嶽西縣荒田衝附近匯入黃尾河)、龍井河、石板河、花園河。清潭河(又叫東流河,大部分河段在嶽西),源於嶽西縣貓兒尖附近的黃泥凼,在紅山寨西側入境,經下馬坪在大淌注入磨子潭水庫。長46公里(磨子潭水庫建成後,境內河段長僅3公里),寬3~30米(下游河牀較寬平),總流域面積179平方公里(境內9平方公里),平均比降18.9%,洪峯流量709立方米/秒。境內無支流。
掃帚河,源於黑山尖西南側(舒城縣境、上段名桃李河),先逶向北,後折轉西北,經劉家老屋(入境處)、桃李河(王家院)、東西溪(白果樹)、單龍寺(德馨店)、康皮畈(東風橋)、在小龍降注入佛子嶺水庫。長53.5公里(境內長50.5公里)、寬5~20米,流域面積202平方公里(境內控制面積193平方公里),平均比降15.9%,洪峯流量847立方米/秒。河道曲折,東南和東北支流較多,較大的有童家河、小溪河、烏牛河等。河水礦質含量較大。
孔家河,源於霍山縣四角尖,向北流經爛泥坳、鹿吐石鋪、落兒嶺,在黑石渡匯入東淠河干流,長19公里,寬10~30米,流域面積78.8平方公里,平均比降27.6%,洪峯流量469立方米/秒。主支流呈羽狀分佈。主要支流響河。
深水河,源於霍山縣鐘鼓樓北側的茅山林場(上游叫十道河,中游叫桃源河),先向東北後向東,由老林畈入境後曲折向東流經十道河、桃源河、小堰口、諸佛庵、黃家畈,在戴家河農場東側匯入東淠河干流。長26公里,寬3~30米,流域面積156.5平方公里,平均比降25.4%,洪峯流量622立方米/秒,干支流呈樹枝狀分佈。主要支流有尹家河、大幹澗、小幹澗,並有西石門、仙人衝來水。上、中游河段落差集中,當地羣眾利用水力落差作動力,生產山紙。下游河段河道彎曲較大,左右折衝不穩,常受洪災和岸崩威脅。
戴家河,由霍山縣杜家衝(源出百籮寨東支)、新店河(源出大老豹衝西支)兩大支流匯合而成。分別經杜家衝、新店河兩地,在楊公山匯成戴家河,在戴家河自然村匯入東淠河干流。長5公里(主河道從楊木畈到出口長4公里)、寬3~10米,總流域面積40平方公里,平均比降7.5%,洪峯流量126立方米/秒。東西兩大支流呈扇形發育,河道短、洪峯大,流速快,洪災較為突出。
柳林河(上段叫曹家河),主流源於霍山縣桃花寨,總流向先向西北,後折轉向東北,流經通水灌(黃泥)、謝家畈、俞家山根、西門畈(俞家畈),在潛台寺西匯入東淠河干流。長15公里(通水灌到潛台寺主幹河段70年代初曾進行過整治,截灣取直後長12公里),寬5~20米,流域面積35平方公里,平均比降15.3%,洪峯流量174立方米/秒。
高廟河,源於霍山縣白沙嶺,向北流經牛角衝、橋頭堰、縣漁場,在北鎮廟匯入東淠河干流,長8公里,寬3~30米,流域面積294平方公里,平均比降15.1%,洪峯流量126立方米/秒。支流幽芳河源出桃花寨,經東石門,在縣城東門外石擔橋下匯入護城河,1970年整治改道從城東郊縣漁場附近匯入高廟河主河道。長4公里、寬3~30米,流域面積29平方公里,平均比降2.3%,洪峯流量187立方米/秒。
上述干支流的主要河段,在20世紀70年代初、中期都進行過截彎取直和恢復河堤的河道整治,由於工程質量不高,有些河段的河堤常缺口成災。
熊家河(上游叫指封河、中游叫落陽河、下游叫熊家河),源於江淮分水嶺的霍山縣鄭家灣,向北流經指封河(王家院)、四顧衝、三河店、與兒街、大沙埂、落陽河、大河廠、通光山(窯泥窩),在團山匯入東淠河干流。長27公里,寬3~30米,流域面積296.1平方公里,平均比降7.1%,洪峯流量1027立方米/秒。幹、支流上游水土流失嚴重,河道淤積淺窄,下游地勢低窪,又受橫排頭工程回水頂託,洪澇災害較多。主要支流有下天河、但家廟河、牛屎河等。
下天河,源於霍山縣香草尖東北麓的袁家樓,向北經土地灣(天星院)、樊衝、雙河(舒家花屋)、鳥鸛嘴,在下天河村的馮家北側同主流匯合。長11.2公里(天星院到馮家),總流域面積50.6平方公里。
但家廟河(上段叫石河,中段叫山王河、下段叫但家廟河),源於霍山縣同六安市區交界的望湖寨(此處到范家祠堂一段屬六安市區),向西北經石河、山王河、花石嘴、但家廟、董家畈,在大河廠匯入熊家河。境內長13.6公里,寬3~30米,流域面積127.5平方公里,平均比降6.4%,洪峯流量436立方米/秒,河成大拱形,是熊家河最大的一條支流。
牛屎河,源於霍山縣同六安交界的天台山,向西南經舒家廟、團墩、黃檀樹(肖家圩子),在大河廠西側匯入熊家河。長12公里,寬3~30米,流域面積33.6平方公里,平均比降5.8%,洪峯流量153立方米/秒。西淠河境內的分支流是在石家河鄉的石家河、沿河澗兩條河。石家河源於本縣同金寨縣交界的松山寨北側,向北流經上谷(東嶽廟)、下谷(秦家院子)、石家河(吳家老屋),在方家嶺西南側出境,注入響洪甸水庫。長14.3公里,寬3~30米,流域面積58平方公里,平均比降30.7%,洪峯流量314立方米/秒。干支流呈樹枝狀分佈,河道較彎曲,是西淠河在境內最大的一條支流。
沿河澗,源出霍山縣同金寨縣交界的丁家山,向西北流經鄭灣、谷家院、大柳樹,在墩子自然村出境,經沿河注入響洪甸水庫,是西淠河在境內最小的一條支流。主河道長8.3公里,寬3~20米,流域面積15平方公里,平均比降32%,洪峯流量145立方米/秒。
龍井河,源出霍山縣同六安交界的沈家嶺,先向西南後折西北,貫穿三尖鋪鄉,流經花涼(雨檀崗)、水口寺(高台子)、三尖鋪、龍井衝(翁平樓)、秦小台,在霍山縣同六安市區交界的楊家灣東側出境,後向北在窯衝口匯入深河總幹流。境內長14公里,寬3~30米,流域面積36平方公里,平均比降8.2%,洪峯流量330立方米/秒。 [4] 

淠河水文特徵

淠河,總落差456米,流域面積6000平方公里,水量為41.82億立方米,佔安徽境內淮河水量的20.1%,其年產水量為69.7萬立方米每平方公里,為省境內淮河各支流之首位。
東淠河主要支流有黃尾河、頭沱河、姚河、倉家河、漫水河、清水河、東流河和東西溪河等,河道縱比降42.8~91.6‰,多年平均流量7.32立方米每秒,水能理論藴藏量為7.6萬千瓦。1956年和1958年先後建成佛子嶺水庫和磨子潭水庫,庫容分別為4.96億立方米和3.49億立方米。
西淠河支流有7條,以毛坦河,青龍河和宋家河最為主要,多年平均流量56.17立方米每秒。1958年建成響洪甸水庫,庫容26.32億立方米。淠河洪水年份的來水量較大,實測最大洪水流量,佛子嶺站為12300立方米每秒(1969年7月14日);響洪甸站為10100立方米每秒。淠河水量的年際變化幅度在5倍左右,年內分配有明顯的春汛,次大出現在5月份,最大出現在7月份。 [5] 

淠河水利工程

淠河河道治理

淠河流域兩河口以上為山區,流域呈扇形分佈;兩河口至六安市區馬頭集之間為丘陵地區,流域為長條形;馬頭集以下進入平原窪地,河道彎曲,堤距700~1500米不等,平槽泄量不足500立方米每秒,洪水靠灘地漫流。據清同治《六安州志》記載,乾隆初年(約1736年),霍山縣耆民廣嘉祚在淠河上游的東淠河上修建縣城防洪堤防,築保黎橋頭西岸石堤。乾隆五年(1740年),霍山知縣陳常又修太平橋河堤。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知縣張掄甲於縣城東北龔家巷口建堤十五丈,續舊堤五丈。道光三十年(1850年),監生項潤生建捍水堤壩長三百八十四丈,名曰萬鰲山,又在壩上遍植柳竹;是年秋冬兩季,又沿河築長堤至東龍頭石,並於堤外側做石牮挑水導流,束水歸槽。同治初年(1862年),霍山知縣彭廣鍾又繼續修築。同治十三年(1874年),前首事劉俊仁等於鰲山壩上游自迎駕廠至黃家畈渡口築長堤二里餘,名曰永安壩,闊丈許,高六、七尺許;又在俞家畈柳林河兩岸修築東嶽壩。為防止淮河和淠河水侵入正南窪地,民國初年,開始修築淠堤。民國10年(1921年)建成竹絲三合堤和東孟家灣堤,長度分別為30裏和25裏。民國22年至民國28年,新建肖嚴淠堤第一段(自迎河集經北橫壩至鮑家溝),將東孟家灣堤擴建為肖嚴淠堤。1945年後,築泥炭湖下壩至正陽關之間的正新堤,長7公里;又堵塞新淠河,使淠水全部歸入老淠河,同時修正陽東湖橫堤,杜絕淮水倒灌;還把分散的堤圈併為兩段,五里鋪至北橫壩的一段稱正南淮堤,北橫壩至左家崗一段稱迎北圈堤(又稱肖嚴淠堤)。
建國後,上述兩段堤防在北橫壩連接,沿淠、沿淮堤防統稱正南淮堤,全長31.93公里。從1951年至1969年先後五次加固正南淮堤。堤線從左家崗向南延伸至迎河閘與張馬淠堤相接,堤線全長達到34.4公里。1962年起,用10餘年時間,加做了長13.1公里的塊石護坡。1977年、1978年,又連續兩次對堤身加培,重點險段放大斷面或內坡加做戧台。1966年起做減壓井458眼,其中完成配套約360眼,後保留約400眼。至1988年底,正南淮堤重點加戧長20公里,內坡填塘長14.5公里。1951年至1988年,正南淮堤累計完成土方1045.5萬立方米,砌石116.6萬立方米,國家投資1055.3萬元。在着手治理洪水入侵的同時,也開始了正南窪地內澇治理工程。1951年至1952年開挖了長9.95公里的正南排水渠,在五里鋪建正陽涵,排水流量60立方米每秒,可排泄14萬畝的窪地積水。為分片排水,自1956年起又先後圈成迎北、肖嚴、建設、劉帝、枸杞和正陽農場等6個圩,耕地12萬畝。1966年7月,建五里排澇站,裝機7台,共560千瓦,流量3.5立方米每秒,用於排正陽農場的2.5萬畝內澇。1966年8月建成建設電力排澇站,裝機10台,共1550千瓦,淨揚程7.4米,設計流量12.1立方米每秒,可排枸杞、建設兩圩5.3萬畝的內澇。
1967年6月建成大店電力排澇站,裝機5台,共1650千瓦,淨揚程7.9米,設計流量14.4立方米每秒,可排肖嚴和迎北兩圩的4.6萬畝農田的內澇。1970年9月至1971年5月,又在正陽涵東側建5孔拱式新涵,每孔淨寬4米,高5.2米,設計流量122立方米每秒,同時堵塞老正陽涵。1969年、1975年又分別建迎河涵和左家崗涵。

淠河圩堤建設

民國12年,開始在淠河左岸筑西隱賢堤、民生圩,在淠河右岸築張馬淠堤。西隱賢堤又名劉李圈堤,上自六安市區吳祠,下至霍邱縣郭崗,全長13.3公里,面積16平方公里,耕地1.6萬畝。1952年春重新修築,1954年和1969年兩次潰決,後經培修,堤頂高程達30.0米至29.2米,頂寬3米,內坡1:3,外坡1:2.5。1963年建胡台排水涵(胡台閘),塊石圬工結構,為單孔閘,寬3米,高3.5米,設計流量16立方米每秒,改善了堤內的排水系統。
民生圩,南起馮集,北至小店崗,面積39.5平方公里,耕地4.5萬畝,沿淠河築有民生堤,民國35年在圩區排水口建民生閘。至民國36年,霍邱縣境內淠河左岸馮集至民生閘之間堤防已達19.3公里,堤頂高程25.0米。1951年冬進行培修,堤頂高程達到26.46~25.82米,頂寬3米,迎流段頂寬4米,並在內坡加做平台。1955年春和1956年汛後兩次進行培修,對險段進行退建,堤線總長減至18.7公里,堤頂高程加高到28.37~27.4米,頂寬達到4.8米。1969年和1970年,對汛期翻沙鼓水堤段,加做208眼減壓井,後由於加做其他工程,減壓井尚存62眼。1970年至1981年,對5處重點險段做塊石護坡,總長2592米。
1951年重建民生閘,將原來的寬、高各為1米的單孔石拱涵擴建為寬3米、高3.5米的單孔拱式涵,涵底高程18.3米,設計流量16立方米每秒;1957年又將民生閘擴建為2孔,設計流量也增大一倍。1975年在圩內建臨時機械排水站,1980年機房倒塌,1981年重建排水站,裝機6台共480馬力,流量2.4立方米每秒;1984年又將其中3台改建為3台電力排水泵,容量300千瓦,揚程6米,流量3.18立方米每秒,總流量達到4.38立方米每秒。
張馬淠堤,是六安市區馬頭集至壽縣迎河集間平原窪地的防洪屏障。先在上自隱賢,下至迎河集南2.5公里張家老墳處,築堤長12.5公里,民國28年改稱張隱淠堤。民國34年以後,堤線調整,堤上端改接六安市區的馬北淠堤。1952年復堤時,將馬北、張隱兩堤聯成整體,統稱張馬淠堤,總長31.4公里,堤頂高出1950年洪水位1米。1954年洪水中堤防潰決,1955年5月復堤,堤頂高程達29.5~26.5米,頂寬超過2米。1969年至1978年,又對堤防進行加固和培修,堤線從張家老墳下延至迎河泄洪閘,與正南淮堤相接。至此,張馬淠堤全長達到32.3公里,堤頂高程也加至32.1~29.5米,頂寬增至3~5米,並在隱賢集加做長360米的塊石護坡,在馬嘴子、聶大台子、幸福涵等處做拋石護岸總長900米,在花龍口做長300米的粘土防滲鋪蓋。1950年至1988年,張馬淠堤共做土方345.9萬立方米,砌石2284立方米,國家投資109.4萬元。張馬淠堤保護面積達到246.3平方公里,耕地12.3萬畝。
為防止淠水倒灌,1954年1月在迎河集南2.5公里處建成幸福涵。幸福涵為鋼筋混凝土箱式結構,共3孔,每孔寬3米,高2.5米,涵底高程19.5米,設計排水流量50立方米每秒,同時堵塞減河原入淠口。1975年梁家湖排水渠挖成後,於1976年在原幸福涵右側增建新幸福涵,共3孔,每孔寬2.7米,高3米。涵底為倒拱,底高19.5米,設計排水流量73立方米每秒。至此,新、老幸福涵的總排水能力達123立方米每秒。1958年至1976年,在張馬淠堤上共建小型涵閘19座,總排水流量達89.2立方米每秒,可排泄幸福涵控制區以外的4.36萬畝農田的內澇,還可承泄淠東干渠灌區17條支斗渠的退水。1973年建時淠圩機械排澇站,1985年改建成電力排澇站,裝機25台套,共1875千瓦,抽排流量10立方米每秒。
民國22年,霍山縣城國民黨住軍獨立第五旅旅長鄭廷珍主持,軍民合作,對永安壩進行維修加固,並自黃家畈口東沿直下,經鰲山壩向東沿伸,名鄭公堤。民國35年前後,又曾對鄭公堤進行部分加固。至此,淠河自迎駕廠至霍山縣城關的防洪工程體系基本形成。
1969年7月淠河發生大洪水,霍山縣城防洪堤被沖壞多處。是年9月,霍山縣成立水毀工程修復指揮部,培修加固和建成淠河堤防17公里,並開闢了淠堤內從縣醫院至小河口的排水乾溝;在城南興建了排澇涵閘和排澇站,使外洪和內澇都得到了治理。淠河兩河口以下,兩岸地勢較低,建國前,僅有少量的矮小堤防。1950年汛後至1951年,建成淠河東岸六安至馬頭集和西岸的興隆集至張灣兩段河堤,河堤總長72公里,保護耕地14萬畝。1952~1953年,又於六安上游築成東岸的金盃塘至姚灣和西岸的林家灣至西峯寺兩處河堤,計長33.5公里,保護耕地10萬畝。1953年在西淠河左岸又增築郝集至兩河口堤長6公里,保護耕地0.8萬畝。1954年,淠西堤六安以下砦家河埂至鮑家灣大埂堤防進行退建,長11.5公里。堤頂高程在郝集為52.0米,林家灣和蘇家埠為43.0米,六安為39.0米,張灣為37.0米。1955年至1984年,作護岸工程14處,總長2公里餘。1951年至1985年,建成小型排澇涵10處,主要集中在六安以下的堤段。1983年至1984年,共做砌石1.02萬立方米,混凝土116立方米,國家投資24.37萬元。 [1] 

淠河灌溉工程

1954年至1958年,在淠河上游支流上建成佛子嶺水庫響洪甸水庫磨子潭水庫3座大型水庫,均有防洪、灌溉、發電和航運等綜合利用功能。3座水庫的建成,調節攔蓄了淠河大量的洪水,不僅大大提高了淠河中下游的防洪標準,而且還起到了輔助淮河干流蓄洪的作用。隨着淠河上游大中型水庫工程的建成,淠河流域的灌溉事業也得到迅速發展,建成了小淠河灌區、淠河灌區、淠源渠灌區等一批灌溉工程。
小淠河灌區,位於小淠河兩側,灌區內耕地3.65萬畝,其中六安市區境內0.13萬畝,霍邱縣為3.52萬畝。灌區工程1956年冬動工,1957年冬基本完成。主要工程有渠首進水閘、渠末端溢流壩、乾渠、支渠進水涵和支渠等。1964年於溢流壩上游左岸增建排洪閘一座,用以解決六安市區境內的洪水出路。1977年冬對溢流壩進行改建,中段17.4米長改為開敞式節制閘,以控制泄水。乾渠系利用小淠河上段整修加固而成,長6.4公里,設計流量5.23立方米每秒,直接灌溉農田3500畝。支渠分東西兩條,渠首分別位於溢流堰上游左右兩側,進水口各建管涵1孔,直徑為1米。經1983年和1984年的兩次整修,東支渠長達12.9公里,流量1.02立方米每秒,灌田2萬畝;西支渠長8.17公里,流量0.94立方米每秒,直接灌田1.3萬畝。
淠河灌區,是以淠河上游三大水庫為水源興建的大型引水、提水灌區。灌區跨六安、肥西、肥東、霍邱、壽縣、長豐、合肥、舒城等8個縣市,設計灌溉面積為660萬畝,近期為616萬畝,是淠史杭灌區的主要組成部分。灌區內自流灌溉431萬畝;提水灌溉229萬畝。1958年8月動工興建,1972年骨幹工程建成。主體工程包括:橫排頭渠首樞紐、淠河總乾渠、乾渠及配套工程等。
淠源渠灌區,位於霍山縣淠河右岸縣城東西兩側的丘陵地區,總面積90平方公里。灌區水源為佛子嶺水庫棄水,設計灌溉面積6.9萬畝,其中自流灌溉3.1萬畝,提水灌溉3.8萬畝,乾渠總長50公里。工程於1958年開始由霍山縣水電局設計,1959年11月9日開工。由於經濟困難,1960年4月停工,至1970年復工。1971年建成渠首樞紐工程,包括攔河壩、進水閘和導堤。至1982年春乾渠全線通水,至1985年春主要工程全部完工。 [1] 
參考資料
  • 1.    安徽省地方誌編委會 .安徽省志水利志 :方誌出版社 ,1999-01 :第二篇 淮河治理 第三章 支流治理第七節 淠河.
  • 2.    全省最大村民自建移民項目西淠河大橋樑板吊裝順利完成  .金寨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4-05-12]
  • 3.    六安史志 水 文  .安徽省六安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4-02-23]
  • 4.    霍山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張.10插頁,120萬字,.霍山縣誌:黃山書社出版,1993年9月:第一章 地理 二級目錄:第四節 山脈河流 第四節 山脈河流
  • 5.    安徽省地方誌編委會 .安徽省志自然環境志 :方誌出版社 ,1999-01 : 水文 淮河水系 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