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淖,漢語二級字 [4]  ,讀作淖(nào、chuò或zhuō),形聲。從水,卓聲。本義指泥沼;深泥,爛泥。 [3] 
中文名
拼    音
nào
部    首
鄭    碼
VIKE
釋    義
爛泥,泥沼
U
6DD6
GBK
C4D7
筆畫數
11
注    音
ㄋㄠˋ

現代釋義

基本字義
淖nào
⒈ 爛泥,泥沼:泥淖。污淖。淖濘(泥濘)。
⒉ 〔淖爾〕蒙語,湖泊,如:“羅布淖淖”(即“羅布泊”,在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3] 
⒊ 柔和。
其他字義
淖chuò
⒈ 古同“綽”,綽約。
其他字義
淖zhuō
⒈ 姓。
淖 nào
〈名〉
(1) (形聲。從水,卓聲。本義:泥沼;深泥,爛泥) [3] 
(2) 同本義 [mire]
淖,泥也。——《説文》
天雨淖。——《漢書·韋元成傳》
世沉淖而難論兮。——《楚辭·怨世》
和泥曰淖。——《通俗文》
有淖於前,乃皆左右相違於淖。——《左傳·成公十六年》
濯淖污泥之中。——《資治通鑑·漢紀》
(3) 又如:淖濘(泥爛滑溜);淖湴(淤泥);淖污(泥水混濁);淖田(爛泥田);淖潦(爛泥積水)
(4) 流體 [fluid]
漆淖水淖,合兩淖則為蹇。——《呂氏春秋》
(5) 姓 [1] 
詞性變化
◎ 淖 nào
〈形〉
(1) 濕潤 [moist]
淖乎如在於海。——《管子·內業》。
淖,濕也。——《廣雅》
(2) 又如:淖澤(濕潤)
(3) 柔和 [soft]
夫水,淖弱以清。——《管子·水地》
嘉薦普淖。——《儀禮·少牢禮》。注:“和也。”
(4) 又如:淖溺(柔軟); [3]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奴敎切,音鬧。《説文》泥也。《左傳·成十六年》有淖於前,乃皆左右相違於淖。
《字林》濡甚曰淖。《前漢·郊祀志》堅冰淖溺。
水名。《山海經》西北大荒之中有龍山,日月所入。有三澤,名曰三淖。
姓。《路史》楚淖國先為淖氏。
《集韻》直敎切,音棹。和也。《儀禮·士虞禮》嘉薦普淖。《注》普,大。淖,和也。德能大和,乃有黍稷。
尺約切,音綽。與繛綽𠀤同。《説文》𦅻也。《莊子·逍遙遊》淖約如處子。《注》淖約,柔弱貌。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