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涼血地黃湯

(《外科正宗》)

鎖定
涼血地黃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外科正宗》卷三。具有①益氣活血,清熱化瘀止痛②清熱燥濕,涼血止血之功效。主治①髒毒已成未成,或腫不腫,肛門疼痛,大便墜重。②內痔便血。③用治潰瘍病合併出血,見嘔血吐血,舌質紅,脈數者。臨牀上常用於瘀滯日久,體弱氣虛者。
名    稱
涼血地黃湯
出    處
《外科正宗》卷三
組    成
①川芎、當歸、白芍、生地、白朮、茯苓、黃連、地榆、人蔘、山梔、天花粉、甘草②生地、山梔子、玄蔘、黃連、當歸、甘草③生地黃、黃連、當歸、梔子、玄蔘、甘草
功    用
①益氣活血,清熱化瘀止痛②清熱燥濕,涼血止血
主    治
①髒毒已成未成,或腫不腫,肛門疼痛,大便墜重②內痔便血③用治潰瘍病合併出血,見嘔血吐血,舌質紅,脈數者

涼血地黃湯歌訣

黑臉聖帝歸草原。

涼血地黃湯組成

①川芎、當歸、白芍、生地、白朮、茯苓各一錢,黃連、地榆、人蔘、山梔、天花粉、甘草各五分。
②生地15克,山梔子、玄蔘各12克,黃連、當歸、甘草各10克。
③生地黃10克,黃連10克,當歸10克,梔子10克,玄蔘10克,甘草10克。

涼血地黃湯用法用量

①水二鍾,煎八分,食前服。
②上藥以水300ml,煎至24ml,量病上下而服之。
③水煎2次作2次服,1日服3劑。功用退熱,止血。

涼血地黃湯功用

①益氣活血,清熱化瘀止痛。
②清熱燥濕,涼血止血。

涼血地黃湯主治

①髒毒已成未成,或腫不腫,肛門疼痛,大便墜重。
②內痔便血。
③用治潰瘍病合併出血,見嘔血吐血,舌質紅,脈數者。

涼血地黃湯方義

本方以生地、白芍、當歸涼血活血;川芎調血行氣;黃連、花粉清熱消腫;地榆、梔子清理大腸燥熱瘀滯;人蔘、白朮、茯苓補脾益氣;甘草調和諸藥。

涼血地黃湯配伍特點

綜觀全方,四君子益氣,四物湯活血補血,再佐以清熱涼血之黃連、花粉、地榆、梔子,即補瀉兼備。

涼血地黃湯運用

臨牀上常用於瘀滯日久,體弱氣虛者。

涼血地黃湯加減化裁

若肛門腫甚,上方加車前子、澤瀉。

涼血地黃湯使用注意

飲食宜清淡,忌食刺激性食物。

涼血地黃湯附註

本方與《外科大成》中的涼血地黃湯,方名相同,但藥物組成上略有差別。而《外科大成》中的涼血地黃湯較之本方,則專以祛邪,適用於實熱瘀滯證。(《外科常見病實用方》)

涼血地黃湯附方

名稱:涼血地黃湯
組成:川芎、當歸、白芍、甘草、白朮、茯苓、生地、黃連、地榆、人蔘、山梔、天花粉
用法:水煎服
主治:內痔出血,大便乾燥,血栓性外痔屬血熱妄行者
出處:《外科大成》
功用:清熱涼血
名稱:涼血地黃湯
組成:小生地黃五錢,牡丹一錢五分,生梔子一錢五分,黃芩一錢,歸尾一錢五分,丹蔘二錢,槐花三錢,生地榆一錢,辛夷一錢
用法:童便或白馬尿兑服
主治:血分有熱。鼻血不止,吐血,下血,腹痛
出處:《青囊全集》捲上
名稱:涼血地黃湯
組成:犀角(乳汁磨,臨服人藥內;或銼末煎)四分,生地黃(酒洗)一錢,牡丹皮二錢,赤芍七分,黃連(酒炒)一錢,黃苓(酒炒)一錢,黃柏(酒炒)五分,知母一錢,玄蔘一錢,天門冬(去心)一錢,扁柏葉三三錢,茅根二錢
用法:上銼。水煎,入十汁飲同服
主治:虛火妄動,血熱妄行,吐血、衄血、溺血、便血
出處:《壽世保元》卷四
名稱:涼血地黃湯
組成:生地黃、赤芍藥、當歸、川芎各等分
用法:上銼。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食後温服
主治:榮中有熱及肺壅鼻衄生瘡,一切丹毒
出處:《袖珍方》卷三引《經驗方》

涼血地黃湯重要文獻摘要

《實用臨牀月經病學》:“涼血地黃湯,適用於兼見心火旺者。”
《當代名老中醫臨證萃第一冊》:“肌衄《張氏醫通。諸血門》:“血從毛孔出者為肌衄。”臨牀所見如出血性疾病、紫癜以及敗血症等,出現大片瘀斑,概屬肌衄範圍。其病機多由心肝熱熾,迫及陽明,血熱妄行,溢於肌腠而成。治以清熱涼血為主,一般可選用犀角地黃湯、涼血地黃湯(《外科正宗》)方。”
《新編中醫外科學》:“涼血地黃湯,治髒毒,肛門疼痛,大便墜重,便血,頭暈、眼花、腰膝無力者。”
《實用千方速記》:“涼血地黃湯。藥對:黑連生地歸草元。本方由梔子、黃連、生地、當歸,甘草、元參各等分組成。功能涼血清火。主治肌衄屬於心經火盛者;亦治肝經怒火鬱結,血痣出血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