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涉務第十一

鎖定
顏氏家訓涉務篇是《顏氏家訓》裏的第十一篇。《顏氏家訓》是我國南北朝時北齊文學家顏之推的的傳世代表作。他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處世哲學,寫成《顏氏家訓》一書告誡子孫。《顏氏家訓》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也是一部學術著作。闡述立身治家的方法,其內容涉及許多領域,強調教育體系應與儒學為核心,尤其注重對孩子的早期教育,並對儒學、文學、佛學、歷史、文字、民俗、社會、倫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文章內容切實,語言流暢,具有一種獨特的樸實風格,對後世的影響頗為深遠。
中文名
涉務第十一
出    自
《顏氏家訓》
作    者
顏之推
時    期
南北朝

涉務第十一作品原文

士君子之處世,貴能有益於物耳,不徒高談虛論,左琴右書①,以費人君祿位也。國之用材,大較不過六事:一則朝廷之臣,取其鑑達治體②,經綸③博雅;二則文史之臣,取其著述憲章,不忘前古;三則軍旅之臣,取其斷絕有謀,強幹習事④;四則藩屏⑤之臣,取其明練⑥風俗,清白愛民;五則使命之臣,取其識變從宜,不辱君命;六則興造之臣,取其程功⑦節費,開略⑧有術,此則皆勤學守行⑨者所能辨也。人性有長短,豈責⑩具美於六塗哉?但當皆曉指趣,能守一職,便無愧耳。 [1] 
【註釋】
①左琴右書:彈琴讀書。
治體:指治理國家的體制、法度。
③經綸:此指處理國家大事。
④強幹習事:精明強幹,熟悉事物。
藩屏:藩籬屏蔽,比喻藩國。
明練:明白清楚。
⑦程功:計算、考核工程的進度。
⑧開略:思路開闊。
⑨守行:品行端正,保持好的品行。
⑩責:強求。
吾見世中文學之士,品藻①古今,若指諸掌②,及有試用,多無所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喪亂之禍;處廟堂③之下,不知有戰陳④之急;保俸祿之資,不知有耕稼之苦;肆⑤吏民之上,不知有勞役之勤,故難可以應世經務也。晉朝南渡⑥,優借士族;故江南冠帶⑦,有才幹者,擢為令⑧僕已下尚書郎中書舍人已上,典章機要。其餘文義之士,多迂誕浮華,不涉世務;纖微過失,又惜行捶楚,所以處於清高,蓋護其短也。至於台閣令史⑨,主書監帥⑩,諸王籤省,並曉習吏用,濟辦時須,縱有小人之態,皆可鞭杖肅督,故多見委使,蓋用其長也。人每不自量,舉世怨梁武帝父子愛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見其睫耳。
【註釋】
①品藻:鑑定等級。
②若指諸掌:像指示掌中之物一樣,比喻事理淺近易明。
③廟堂:宗廟明堂,舊時帝王議事之處,故也指朝廷。
④戰陳:作戰的陣法。陳,“陣”的本字。
⑤肆:踞。
⑥晉朝南渡:指西晉被滅後,晉元帝於建武元年(317)南渡,在建康立東晉事。
⑦冠帶:官吏或士大夫的代稱,以其戴冠束帶,因得稱。
⑧令:即尚書令,為尚書省的長官。
台閣:指尚書省。令史:尚書省屬下的官員。
主書:尚書省屬下官員。監帥:監督軍務的官員。
省:指省事、尚書省屬官。
梁武帝父子:指南朝梁的君主樑武帝蕭衍和他的兒子梁簡文帝蕭綱梁元帝蕭繹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帶①,大冠高履②,出則車輿,入則扶侍,郊郭之內,無乘馬者。周弘正③為宣城王所愛,給一果下馬④,常服御之,舉朝以為放達⑤。至乃尚書郎乘馬,則糾劾之。及侯景之亂⑥,膚脆骨柔,不堪行步,體羸氣弱,不耐寒暑,坐死倉猝者,往往而然。建康⑦令王復性既儒雅,未嘗乘騎,見馬嘶噴陸梁⑧,莫不震懾,乃謂人曰:“正是虎,何故名為馬乎?”其風俗至此。
【註釋】
褒衣博帶:寬大的袍子和衣帶。
高履:即高齒屐
周弘正:字思行,南朝學者,在梁、陳都做過官。
果下馬:在當時視為珍品的一種小馬,只有三尺高,能在果樹下行走,故名。
⑤放達:放縱不拘禮法。
侯景之亂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北朝降將侯景叛亂,攻破建康,梁武帝被困而死。
⑦建康:即今南京。本名金陵,吳為建業,晉避愍帝諱,故改為建康。
陸梁:跳躍。
古人慾知稼穡①之艱難,斯蓋貴谷務本②之道也。夫食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③,父子不能相存④。耕種之,盭⑤旰之,刈獲之,載積之,打拂之,簸揚之,凡幾涉手,而入倉廩,安可輕農事而貴末業哉?江南朝士,因晉中興⑥,南渡江,卒為羈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資俸祿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⑦僮僕為之,未嘗目觀起一盳⑧土,耕一株苗;不知幾月當下,幾月當收,安識世間餘務乎?故治官則不了,營家則不辦⑨,皆優閒之過也。 [1] 
【註釋】
①稼穡:指農事。
②本:與下文之“末業”相對,本指農業,末指商業。
③粒:以穀米為食。
④存:想念、省問。
⑤盭(lì):同“薅”,除草。
⑥中興:西晉亡後,東晉又建國於江南,故稱中興。
⑦信:依靠。
⑧盳(máng):耕地時一耦所翻起的土。
⑨辦:治理。

涉務第十一作品譯文

君子立身處世,貴在能夠對旁人有益處,不能光是高談闊論,彈琴讀書,以此耗費君主的俸祿官爵。國家使用的人才,大概不外六種:一是朝廷之臣,為他們能通曉政治法度,規劃處理國家大事,學問廣博,品德高尚;二是文史之臣,為他們能撰述典章,闡釋彰明前人治亂興革之由,使今人不忘前代的經驗教訓;三是軍旅之臣,為他們能多謀善斷,強悍幹練,熟悉戰陣之事;四是藩屏之臣,為他們能通曉當地民風民俗,為政清廉,愛護百姓;五是使命之臣,為他們能洞察情況變化,擇善而從,不辜負國君交付的外交使命;六是興造之臣,為他們能計量功效,節約費用,開創籌劃很有辦法。以上種種,都是勤於學習、保持操行的人所能辦到的。人的資質各有高下,哪能強求一個人把以上“六事”都辦得盡善盡美呢?只不過人人都應該明白其要旨,能夠在某個職位上儘自己的責任,也就可以無愧於心了。
我看世上那些弄文學的書生,品評古今,倒像是指點掌中之物一般明白,等到要用他們去幹一些實事,卻大都不能勝任了。他們生活在社會安定的時代,不知道會有喪國亂民的災禍;在朝中做官,不懂得戰爭攻伐的急迫;有可靠的俸祿收入,不瞭解耕種莊稼的辛苦;高踞於吏民之上,不明白勞役的艱辛,因此難得用他們去順應時世,處理公務。晉朝南渡後,朝廷優待士族,因此江南的官吏,凡有才幹的,都提拔他們擔任尚書令尚書僕射以下,尚書郎中書舍人以上的官職,讓他們掌管機要大事,剩下那些空談文章的書生,大都迂闊傲慢、華而不實,不接觸實際事務;縱然有一些小小過失,也不好對他們施加杖責,因此只能給他們名聲清高的職位,以此來掩飾他們的弱點。至於尚書省令史主書、監帥,諸王身邊的籤帥、省事,擔任這類職務的都是熟悉官吏事務、能夠履行職責的人,其中有些人縱有不良表現,都可施以鞭打杖擊的處罰,嚴加監督,所以這些人多被任用,大略是用其所長吧。人往往不知自量,當時大家都埋怨梁武帝父子親近小人而疏遠士大夫,這也就好比自己的眼珠子看不見自己的眼睫毛一樣,是沒有自知之明的表現。
梁朝的士大夫,都愛好寬袍大帶、大帽高履,外出乘坐車輿,回家憑靠童僕服侍,在城郊以內,就沒見有哪個士大夫騎馬的。周弘正這人被宣城王寵愛,得到一匹果下馬,經常騎着它外出,滿朝官員都認為他甚是放縱。至於像尚書郎這樣的官員騎馬,就會被人檢舉彈劾。到侯景之亂發生時,這些士大夫肌膚脆弱、筋骨柔嫩,受不了步行;身體瘦弱、氣血不足,耐不得寒暑,在倉猝變亂中坐以待斃的,往往就是這些人。建康令王復,性格既温文爾雅,又從未騎過馬,一看到馬嘶叫騰躍,總是感到震驚害怕,對別人説:“這正是老虎,為什麼要把它稱作馬呢?”那時的風氣竟到了這種地步。
古人打算了解農事的艱難,這大約體現了重視糧食、以農為本的思想。吃飯是民生第一件大事,老百姓沒有糧食就不會生存,三天不吃飯,恐怕父子之間也顧不得互相問候了。種一季莊稼,需要耕地、播種、除草、鬆土、收割、運載、脱粒、簸揚,經過多次工序,糧食才能夠入倉,怎麼可以輕視農業而看重商業呢?江南朝廷的士大夫們,是因為晉朝的中興,渡江南來,最後客居異鄉的,到如今已過了八九代了,還從來沒有下力氣種過田,全靠俸祿生活。即使有點田地的,都是靠童僕們耕種,自己從沒有親眼看見翻一尺土,薅一株苗;不知道什麼時候該播種,什麼時候該收割,這樣哪能懂得社會上的其他事務呢?因此他們做官不明吏道,理家不會經營,這都是生活悠閒造成的過錯啊。

涉務第十一作品賞析

涉務》篇敍述了要專心致力於事務,就是要辦實事的意思。南朝的後期,門閥制度在南方已日趨沒落,士族子弟幾乎都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沒有幾個能辦實事的,因此朝廷不得不借庶族寒士來處理事務。士族出身的顏之推,對此看在眼裏,急在心裏,並對不辦實事、形同廢物的士族子弟進行了譴責。他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士大夫處世要有益於社會的觀點,主張拋棄清高,求真務實,只有如此,於國於己才有好處。

涉務第十一作者簡介

顏之推原籍琅邪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世居建康(今南京市),生於士族官僚家庭,世傳《周官》、《左氏春秋》。他早傳家業,12歲時聽講老莊之學,因“虛談非其所好,還習《禮》、《》”,生活上“好飲酒,多任縱,不修邊幅。”他博覽羣書,為文辭情並茂,得梁湘東王賞識,19歲就被任為國左常侍。後投奔北齊,歷20年,官至黃門侍郎公元577年 ,北齊為北周所滅,他被徵為御史上士。公元581年 ,隋代北周,他又於隋文帝開皇年間,被召為學士,不久以疾終。依他自敍,“予一生而三化,備苶苦而蓼辛”。嘆息“三為亡國之人”。傳世著作有《顏氏家訓》和《還冤志》等。《顏氏家訓》共二十篇,是顏之推為了用儒家思想教訓子孫,以保持自己家庭的傳統與地位,而寫出的一部系統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書。這是他一生關於士大夫立身、治家、處事、為學的經驗總結,在封建家庭教育發展史上有重要的影響。後世稱此書為“家教規範”。

涉務第十一後世影響

《涉務篇》出自《顏之推·顏氏家訓·第十一篇》 [1] 
顏氏家訓》成書於隋文帝陳國以後,隋煬帝即位之前(約公元6世紀末)。是顏之推記述個人經歷、思想、學識以告誡子孫的著作。共有七卷,二十篇。分別是序致第一、教子第二兄弟第三、後娶第四、治家第五、風操第六、慕賢第七、勉學第八、文章第九、名實第十、涉務第十一、省事第十二止足第十三誡兵第十四、養心第十五、歸心第十六書證第十七音辭第十八雜藝第十九、終制第二十。
《顏氏家訓》對後世有重要影響,特別是宋代以後,影響更大。宋代朱熹之《小學》,清代陳宏謀之《養正遺規》,都曾取材於《顏氏家訓》。不唯朱陳二人,唐代以後出現的數十種家訓,莫不直接或間接地受到《顏氏家訓》的影響,所以,王三聘説。“古今家訓,以此為祖。”從《顏氏家訓》之多次重刻,雖歷千餘年而不佚,更可見其影響深遠。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