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涇陽縣

鎖定
涇陽縣,隸屬陝西省咸陽市,位於陝西省中部,涇河之北,“八百里秦川”的腹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地原點所在地,東與三原縣高陵區交界,南與咸陽市渭城區接壤,西隔涇河與禮泉縣相望,北依北仲山、嵯峨山淳化縣三原縣毗鄰,總面積606平方千米 [1-3]  [55]  。截至2022年10月,涇陽縣轄1個街道、12個鎮 [60]  。截至2022年末,涇陽縣常住人口31.6559萬人。 [59] 
涇陽位於涇河之北,古以水之北為陽,涇陽由此得名,其名最早見於《詩經》。涇陽縣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説之一《柳毅傳書》的發生地,先後走出了吳宓雷抒雁李若冰、白描等許多學者、作家和詩人 [3]  。是國家級新區“西鹹新區”的戰略重地,西鹹新區涇河新城的全部,秦漢新城空港新城的部分在縣境內,屬“西安半小時交通圈”。涇陽也是一片具有光榮傳統的紅色熱土,革命戰爭年代,這裏曾是中國工農紅軍總部和八路軍改編所在地,中共陝西省委也曾設立於此。 [4] 
2022年,涇陽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24.29億元,分產業來看:第一產業增加值42.87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1.65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59.77億元。三產比為35:17:48。 [59] 
中文名
涇陽縣
外文名
Jingyang County
行政區劃代碼
610423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陝西省咸陽市
地理位置
關中平原中部
面    積
606 km²
下轄地區
1個街道、12個鎮
政府駐地
涇幹街道中心街190號
電話區號
029
郵政編碼
713700
氣候條件
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31.6559 萬(2022年常住人口)
著名景點
樂華歡樂世界茯茶鎮龍泉山莊大地原點漢陽陵鄭國渠
火車站
永樂站
車牌代碼
陝D、陝A
地區生產總值
124.29 億元(2022年)

涇陽縣歷史沿革

崇文塔 崇文塔
涇陽縣屬雍州。
屬畿內。
前770—前750年,為犬戎佔據。
前750—前646年,屬東周地。
前646—前256年,屬秦國,其中前424—前415年為秦國國都。
晚期秦置涇陽縣。今縣域西北部為雲陽縣轄地,東南部為弋陽縣轄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並六國,行郡縣制,京都咸陽所在地關中不稱郡,沿用周朝掌管京師的官名,今縣域涇陽、雲陽、弋陽縣屬內史轄。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項羽三分關中為雍(都廢丘,在今興平)、塞(都櫟陽,在今西安市閻良區)、翟(都高奴,在今延安),史稱“三秦”。涇陽縣地屬塞。
漢高祖二年(前205年),滅秦,設立河上郡。
漢高祖九年(前198年),復設內史,今縣域涇陽、雲陽、弋陽縣分屬河上郡、內史轄。
漢惠帝四年(前191年),改涇陽為池陽縣。
漢景帝二年(前155年),內史分為左、右內史。
漢景帝四年(前153年),改弋陽為陽陵縣,池陽、雲陽、陽陵縣屬左內史轄。
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加強中央集權,劃分全國為14個行政監察區域,在京畿範圍的稱為司隸校尉部。
太初元年(前104年),左、右內史分為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史稱“三輔”,池陽、雲陽、陽陵縣屬司隸校尉部左馮翊轄。
撤銷司隸校尉部,天鳳元年(14年)分三輔為六尉郡。
天鳳二年(15年)改陽陵為渭陽縣,池陽、渭陽、雲陽縣屬烈尉郡。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地原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地原點
沿襲西漢地方行政制度,渭陽複名陽陵縣。今縣域屬司隸校尉部左馮翊池陽、雲陽縣和京兆尹陽陵縣。
曹魏劃分全國為12個州,池陽縣(今縣域東南部陽陵縣轄地及西北部雲陽縣轄地併入池陽縣)屬曹魏雍州馮翊郡。
西晉及十六國
西晉泰始二年(266年),今縣域屬西晉雍州扶風國池陽縣。
建興四年(316年)起,屬前趙雍州扶風郡池陽縣;後趙因之。
前秦皇始二年(352年),析池陽復置涇陽縣(轄區為今縣域東南部和咸陽市渭城區東部),屬前秦司隸校尉部咸陽郡池陽、涇陽縣,後秦因之。
大夏真興元年(419年)起,屬大夏南台。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並涇陽入石安縣,屬雍州咸陽郡(治所在今縣城)池陽、石安縣。
太和十一年(487年),分池陽縣北部置雲陽縣,今縣域北部屬雍州北地郡雲陽縣轄,東南部屬石安縣轄,餘境屬池陽縣轄。
景明二年(501年),分石安縣復設涇陽縣,轄區為今縣域東部,西部屬池陽縣轄,北部屬雲陽縣轄。西魏因之。
北周建德三年(574年),並池陽縣入涇陽縣,今縣域北部屬宜州雲陽郡(治所在今口鎮長街村)雲陽縣轄,南部屬雍州咸陽郡涇陽縣轄。
開皇三年(583),實行州、縣二級地方行政制度,撤銷咸陽郡及石安縣,轄地併入涇陽,直屬雍州。同年,撤銷雲陽郡,今縣域北部屬宜州雲陽縣轄。
開皇九年(589年),涇陽縣改名咸陽縣。
開皇十一年(591年),咸陽縣遷治咸陽故城西10.5千米,今縣域南部復設涇陽縣。
大業三年(607年),改州為郡,將咸陽縣廢入涇陽,屬京兆郡涇陽、雲陽縣。
北仲山 北仲山
初依隋開皇舊制,罷郡為州,改京兆郡為雍州。
武德元年(618年),屬雍州涇陽、雲陽縣。
貞觀元年(627年),整治地方行政區劃,劃全國為十道,實行道、州、縣三級行政制度,今縣域南部屬關內道雍州涇陽縣轄;北部因雲陽縣易名而改為池陽縣轄。
貞觀八年(634年),復為雲陽縣轄。
天授二年(691年),設鼎州(治所在今口鎮長街村),雲陽及今縣城南部屬鼎州轄。
久視元年(700年),鼎州廢,復屬雍州轄。
開元元年(713年),京都和皇帝幸臨的州改設府(相當於州),雍州因之改為京兆府,屬關內道京兆府涇陽、雲陽縣。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增設京畿道,屬京畿道京兆府涇陽、雲陽縣。
道一級建置逐步廢除。
後梁,今縣域屬大安府涇陽、雲陽縣。
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屬京兆府涇陽縣、耀州雲陽縣。
初襲唐制,分全國為13道,屬關西道京兆府涇陽縣、耀州雲陽縣。
至道三年(997年),改道為路,路下設府、州、軍,府、州、軍之下設縣,府、軍非常制,故行政建置仍為路、州、縣三級,今縣域屬陝西路京兆府涇陽縣、耀州雲陽縣。
熙寧五年(1072年),置永興軍路,屬永興軍路京兆府涇陽縣、耀州雲陽縣。
皇統二年(1142年),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屬京兆府路京兆府涇陽、雲陽縣。
除大都周圍的縣由中書省統轄之外,將全國劃分為11個行中書省,形成省、路、州(府)、縣四級制。
至元元年(1264年),並雲陽入涇陽縣。
涇陽
涇陽(10張)
至元二年(1265年),並涇陽入高陵縣。
至元三年(1266年),分出復置涇陽縣。
皇慶元年(1312年),直屬陝西等處行中書省奉元路。
初分全國為12個行中書省。
洪武九年(1376年),行中書省改為承宣布政使司,直屬陝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西安府。
實行省、府、縣三級制,屬陝西省西安府。
民國三年(1914年),省縣之間設道,屬陝西省關中道。
民國十七年(1928年),取消道制,地方行政區劃為省縣兩級制,直屬陝西省。
民國二十年(1931年),為強化反動統治,鎮壓革命力量,國民黨設置行政督察區。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屬陝西省第十行政督察區。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17日,涇陽縣解放,屬陝西省三原分區。
1950年5月起,屬陝西省咸陽專區。
1953年1月起,屬陝西省渭南專區。
1956年10月起,直屬陝西省。
1958年12月,與淳化、三原、高陵一起併入三原大縣。
1961年9月,恢復涇陽縣建制,屬陝西省咸陽專區。
1969年10月,屬咸陽地區。
1983年10月,屬咸陽市至今。 [6-7] 

涇陽縣行政區劃

涇陽縣區劃沿革

清以前區劃
涇陽縣行政區劃,唐以前無資可考。
天授二年(697年),轄5鄉18裏。據宋《長安志》載,全縣共分6鄉,每鄉管1裏,即瑞寧鄉管神狐裏,永順鄉管藕南里,會仙鄉管仙洞裏,廣吉鄉管張良裏,河池鄉管養生裏,宜善鄉管輔政裏。
元時涇陽縣政區有所增加,至明洪武二年(1396年),全縣共轄8鄉48裏。 [8] 
清代區劃
清雍正十年(1732年),撤宜善鄉之仁和裏、廣吉鄉之安化裏、瑞寧鄉之永章裏及順德里,其餘未變,全縣共轄8鄉44裏。其後政區穩定。
光緒十六年(1890年),在涇河南岸設臨涇分鄉、瑞安分鄉,其時全縣轄10鄉、44裏,至宣統年間政區一直未變。 [9] 
民國區劃
涇陽縣行政區劃圖 涇陽縣行政區劃圖
民國元年(1912年),南京臨時國民政府成立,涇陽縣行政區劃承襲清制。
民國八年(1919年),改10鄉為10個鄉治局。
民國十五年(1926年),改10個鄉治局為10個區。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改區為聯,聯以下實行保甲制,全縣劃為19聯、138保。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9聯併為12聯,138保併為78保。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改聯為鄉鎮。全縣12個聯,除自治聯改為自治鎮(辦公地址移至馬廟巷)外,其他均改為鄉。除大東鄉遷至樊家村外,其他鄉駐地未變。其時轄1鎮11鄉78保1731甲。 [10] 
建國後區劃
1949年5月,涇陽縣解放,以民國時期12鄉為基礎,全縣劃為12區、74鄉、8街、7鎮。
1950年4月,並12區、74鄉為9區、60鄉,撤銷大東、千雲、百穀3個區。
1951年3月,全縣仍劃分為9個政區,區名改以序數代替,鄉減至50個。
1955年6月,政區仍為9個區,名稱改為原稱;鄉增至52個,名稱以序數代替。
1956年2月,撤區並鄉,全縣劃為20個鄉。
1958年9月,取消鄉建制,實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全縣建立9個人民公社。
1958年12月,涇陽縣併入三原大縣,原縣轄區劃為4個人民公社、22個生產管區(簡稱管區)。
1961年4月,撤銷4個人民公社,全縣劃為12箇中型人民公社。
1961年9月,恢復縣制,全縣劃為20個人民公社,211個生產大隊,1590個生產隊。
1962年,析瀛洲公社為蔣劉、高莊2個公社。全縣轄21個人民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數依舊。
1964年,城關公社分為涇幹公社和城關鎮,駐地均在北極宮。
1966年,川流公社併入石橋公社。全縣轄1個鎮、20個公社,4個居委會,209個生產大隊,1529個生產大隊。
1981年,全縣劃為1個鎮、20個公社,4個居民社區,213個生產大隊,1591個生產大隊。
1982年9月,石橋鎮更名為橋底鎮,石橋公社更名為橋底公社。
1984年5月,改變“政社合一”體制,實行政社分開,設立鄉鎮。全縣劃為涇幹、永樂、雲陽、橋底、口鎮5個鎮和王橋、白王、興隆、太平、中張、掃宋、燕王、蔣路、龍泉、蔣劉、雪河、姚坊、崇文、高莊、三渠15個鄉,8個居民社區,538個行政村。
1987年7月,王橋鄉改為王橋鎮。
1989年,轄6鎮14鄉,8個居民社區,321個行政村。 [11] 
2017年4月8日起,西鹹新區正式託管咸陽市15個鄉鎮街道,其中涇陽縣太平鎮交由空港新城管理;涇陽縣涇幹街道、永樂鎮、崇文鎮、高莊鎮交由涇河新城管理。 [54] 

涇陽縣區劃詳情

截至2022年10月,涇陽縣轄1個街道、12個鎮 [60]  。涇陽縣人民政府駐涇幹街道中心街190號。 [12] 
統計用區劃代碼
名稱
610423001000
涇幹街道
610423101000
永樂鎮
610423102000
雲陽鎮
610423103000
橋底鎮
610423104000
王橋鎮
610423105000
口鎮
610423107000
三渠鎮
610423108000
高莊鎮
610423111000
太平鎮
610423112000
崇文鎮
610423113000
安吳鎮
610423114000
興隆鎮
610423115000
中張鎮

涇陽縣地理環境

涇陽縣位置境域

涇陽縣地處關中平原中部,涇河下游。東與三原縣高陵區交界,南與咸陽市渭城區接壤,西隔涇河禮泉縣相望,北依北仲山、嵯峨山淳化縣三原縣毗鄰。介於東經108°29′40″—108°58′23″,北緯34°26′37″—34°44′57″之間,南北寬27千米,東西長37千米,總面積606平方千米 [55]  。縣城位於西安市北偏西54千米,咸陽市北偏東28千米,距首都北京1290千米。 [1-3] 

涇陽縣地質構造

地層
涇陽縣地層區劃屬陝甘寧盆地邊緣分區和汾渭分區。地層主要為古生代地層和新生代第四系地層。
(一)古生代地層
以寒武、奧陶系石灰岩為主,主要分佈於基岩山區。
(二)新生代第四系地層
分佈廣泛,成因複雜,有洪積相、風積相及河流相等。
區域構造
涇陽縣位於關中地塹北緣與鄂爾多斯向斜的接觸部位,地質構造受祁呂賀“山”字構造、新華夏構造及秦嶺緯向構造的影響,形成出露的構造形跡有東西走向的斷裂構迪及北東走向的褶皺和斷層,隱伏的構造有涇河斷裂、扶風—禮泉斷裂及永樂—零口斷層等。 [13] 

涇陽縣地形地貌

涇陽縣位於渭河地塹北緣中段,岐山富平斷裂帶兩側。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東西長37千米、南北寬27千米,海拔最高1614米,最低361米,垂直高差1253米。境內北部和西北部系嵯峨山、北仲山、西鳳山及黃土台塬。涇陽縣南北寬27千米,東西長37千米,總面積780平方千米,有耕地67萬畝。山區面積97平方千米,佔涇陽縣總面積的12.4%。中部為衝洪積平原,自西向東逐漸展寬降低,大部分海拔400米左右,地勢平坦,面積503平方千米,佔涇陽縣總面積的64.5%。南部為黃土台塬,位於涇河以南,塬面開闊,海拔為430—500米,面積180平方千米,佔涇陽縣總面積的23.1%。 [14] 
涇陽縣地質地貌圖 涇陽縣地質地貌圖

涇陽縣氣候特徵

涇陽縣屬暖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冷暖、乾濕分明。年平均氣温13℃,冬季(1月)最冷為—20.8℃,夏季最熱(7月)為41.4℃。年均降水量548.7毫米,最多降水量829.7毫米,最少為349.2毫米。日照時數年平均為2195.2小時,最多(8月)為241.6小時,最少(2月)為146.2小時。無霜期年均213天。 [14] 

涇陽縣水系水文

涇陽縣地表水資源總量19.2328億立方米,其中自產徑流量0.2518億立方米,平均年徑流深32.3毫米,過境客水量18.9810億立方米。境內有涇河、冶峪河、清峪河3條過境河流,均屬渭河水系,年入境客水總量19.8億立方米。 [15] 
涇河
涇河源自寧夏涇源縣,自謝家溝入境,張家山出谷,東南流至桃園村附近出境。縣內河長77千米,流域面積634平方千米。 [15] 
冶峪河
冶峪河系渭河二級支流,全長77.8千米,總流域面積541.3平方千米。三王溝入境,口鎮出谷,沿北部黃土台塬北界東南流,水磨村以下橫切衝洪積平原北部,東注清河。縣內河長27.3千米,流域面積45.7平方千米。 [15] 
清峪河
清峪河系涇陽縣與三原縣的界河,接界段長16千米,縣內流域面積100.5平方千米。 [15] 

涇陽縣土壤類型

涇陽縣普查耕地土壤,將土壤劃分為黃土、紅土、沼澤土、褐土、岩石、礫石、壚土、潮土、淤土9個土類、17個亞類、37個土屬、81個土種。 [16-17] 

涇陽縣自然災害

涇陽縣主要有乾旱、連陰雨、冰雹、乾熱風、暴雨、霜凍等六種自然災害。 [18] 

涇陽縣自然資源

涇陽縣水資源

涇陽縣水資源由地表水和地下水兩部分組成。地表水資源總量19.2328億立方米,主要由三條過境河流供給。涇河自王橋鎮謝家溝入境,張家山出谷,東南流至桃園村附近出境。縣內河長77千米,流域面積634平方千米。年平均徑流量18.67億立方米。張家山谷口建有著名的涇惠渠引水樞紐,是該縣地面灌溉的主要水源。冶峪河系渭河二級支流,口鎮三王溝入境,口鎮出谷,東注清河。縣內河長27.3千米,流域面積45.7平方千米,年平均徑流量1539萬立方米。清峪河為該縣與三原縣的界河,接界段長16千米,年平均徑流量0.63億立方米,境內流域面積100.5平方千米。地下水資源年均8306萬立方米,佔全縣水資源總量的25.8%。 [2]  [16] 

涇陽縣植物資源

涇陽縣森林植被屬暖温帶落葉闊葉林帶。建國後營造了部分人工林,天然林稀少。灌木林主要有黃刺玫、連翹、麻葉繡球、紫丁香、六道木、枸杞子、酸棗等。荒山荒溝的陰坡,多為雜草灌木所覆蓋,覆蓋度70%—90%;陽坡及梁峁頂部主要為草本植物,有白草、黃菅草、本氏羽茅、茵陳蒿、長茅草等,覆蓋度40%—50%,灌木以酸棗居多。
森林
一、林木種類
可分為防護林、用材林和經濟林三類,主要樹種有刺槐、油松、泡桐、楊樹、椿樹、榆樹等。
二、林木分佈
以刺槐、油松、楊樹、泡桐為主的用材林,主要分佈於北仲山林場,涇河流域亦有一部分。
三、珍稀古樹
涇陽縣系古老的農業區,歷史上生長的古稀樹種有:松、柏、槐、楸、桐、柘、柳、竹、皂角、白楊、青楊等。
灌木草本植被
天然灌木草本植被主要分佈在荒山荒溝的陰坡和梁峁的頂部,覆蓋度大約為40%—90%。主要灌木有酸棗黃刺玫六道木等,草本植物以白草、黃菅草、茵陳蒿為主。
灌木草本植物中,藥材資源豐富,種類多,分佈廣,已識別的有120餘種,其中常用藥材50餘種。根據藥物分類,大體可分為八大類146種,即根莖類、子實類、草類、花葉類、樹皮類、藤本樹脂類、菌類、動物類等。主要品種有防風黃芩、柴胡、蒼朮、板藍根、黨蔘、遠志、蒲公英、茵陳、丹蔘、香附、黃芪、南沙蔘麥冬、白勺、車前子、牽牛子等。木本藥材主要有山芋、杜仲槐米等。 [16] 

涇陽縣動物資源

涇陽縣動物資源較為豐富。兩棲爬行動物五種,其中毛皮動物十種,肉用動物十餘種,藥用動物近十種。
一、獸類
主要有兔、黃鼠狗獾狐狸、狼等。
二、禽類
禽類動物數量大,種類多,有綠頭鴨、潛鴨、大雁、石雞、畫眉、環頸雉等鳥類。
三、蟲類
種類繁多,僅農田害蟲及其天敵就有147種,隸屬2綱42種。
四、水生類
天然水域生長的有鯉科的鯉魚鯽魚餐條麥穗魚馬口魚;鰍科的泥鰍花鰍;合鰓科的黃鱔等淡水魚類及鱉、螃蟹等。 [16] 

涇陽縣礦產資源

涇陽縣境內礦產主要分佈在北部山區,有石灰石、粘土、鐵礦、大理岩礦、白雲岩礦、石英砂岩礦和涇河沿岸的沙礫石礦,其中石灰石、藏量最為豐富,發展前景廣闊。現已探明儲量599億立方米,大理石巖礦總儲量為52萬噸、耐火粘土總儲量為242.68萬噸。 [2]  [16] 

涇陽縣人口

截至2022年末,涇陽縣常住人口31.6559萬人(含共管區),城鎮人口11.3360萬人,城鎮化率為35.81%。
截至2022年末,涇陽縣户籍人口32.8629萬人(不含共管區,原8鎮人口),比上年末減少674人。按城鄉劃分,城鎮人口64194人,佔總人口的19.53%;鄉村人口264435人,佔80.47%。按性別分,男性172465人,佔52.48%;女性156164人,佔47.52%;按年齡分,0-17歲人口57354人,佔17.46%;18-34歲人口73987人,佔22.51%;35-59歲人口127578人,佔38.82%;60歲以上69710人,佔比21.21%。全年出生人口2208人,死亡人口2067人,遷入人口887人,遷出人口1675人。 [59] 

涇陽縣政治

縣委
書記
副書記
常委
人大
主任
副主任
吳李兵、餘西英王東京黨政
政府
縣長
郝瑞耀
副縣長
政協
主席
副主席
參考資料: [58] 

涇陽縣經濟

涇陽縣綜述

2022年,涇陽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24.29億元,同比增長2.9%,增速列全市第12位,經濟總量居全市第10位,總量較2021年年末提高7.51億元。分產業來看:第一產業增加值42.87億元,同比增長4.1%,佔生產總值比重為35%;第二產業增加值21.65億元,同比增長4.0%,佔生產總值比重為17%;第三產業增加值59.77億元,同比增長1.6%,佔生產總值比重為48%。三產比為35:17:48。全年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63.12億元,佔生產總值比重為50.8%。 [59] 
固定資產投資
2022年,涇陽縣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5.04億元,增長-12.5%。分產業來看,一產完成投資3.08億元;二產完成投資9.47億元;三產完成投資22.48億元。全年民間投資佔固定資產投資比重58.15%。 [59] 
財税收支
2022年,涇陽縣涇陽縣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76億元,同比增長8.9%;財政支出27.79億元,同比增長7.7%。 [59] 
人民生活
2022年,涇陽縣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15元,同比增長6.4%;農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28元,增長6.4%。其中,工資性收入5612元,增長7.1%;經營淨收入4340元,增長7.4%;財產淨收入41元,增長7.9%;轉移淨收入4035元,增長4.4%。 [59] 

涇陽縣第一產業

2022年,涇陽縣農林牧漁業實現增加值44.8億元,增長4.5%。其中農業36.22億元、林業0.24億元、牧業6.37億元、漁業0.04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1.93 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實現總產值74.49億元,增長5.1%。其中:農業58.53億元,林業0.29億元,畜牧業12.11億元,漁業0.07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3.49億元。 [59] 
農業
2022年,涇陽縣糧食總產量18.68萬噸,其中夏糧9.5萬噸,秋糧9.18萬噸。蔬菜產量128.56萬噸,增長4.39%。 [59] 
畜牧業
2022年,涇陽縣肉類總產量1.71萬噸,增長15.64%。禽蛋類產量1.34萬噸,增長11.92%。奶類產量10.7萬噸,增長13.37%。年末生豬存欄9.8萬頭,增長13.95%;牛存欄3.08萬頭,增長8.35%;羊存欄7.72萬隻,增長4.32%;家禽存欄120.5萬隻,增長13.47%。 [59] 

涇陽縣第二產業

工業
2022年,涇陽縣實現工業增加值20.45億元,增長4.4%,2022年,涇陽縣全年28户規模工業企業實現產值46.74億元,同比增長9.1%。 [59] 
建築業
2022年,涇陽縣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1.45億元,同比增長0.7%。全縣具有資質等級的建築業企業10户,完成總產值2.4億元。 [59] 

涇陽縣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22年,涇陽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48.83億元,同比下降10.3%。其中:城鎮完成零售總額31.74億元,鄉村完成零售總額17.09億元。分消費形態來看:商品零售總額完成35.85億元,同比下降22.28%,住宿和餐飲業完成營業收入12.98億元,同比增長8.77%。限額以上單位消費品零售額完成4.29億元,同比下降75.6%。 [59] 
房地產業
2022年,涇陽縣有資質的房地產開發企業8個,完成投資4.25億元,商品房銷售面積5.75萬平方米。 [59] 
郵電通信
2022年,涇陽縣純郵政業務收入100.49萬元;電信業務總量3987萬元,年末全縣固定電話用户15323户,電信寬帶用户47490户。年末移動電話用户發展到115324位客户,移動寬帶用户6.51萬户,移動有線電視用户6.44萬户,移動有線電視入户率98.9%。 [59] 
旅遊業
2022年,涇陽縣累計接待遊客251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6.6億元。在涇陽縣取景拍攝的電影《絲路傳奇之十面埋伏》正式公映。上海東方衞視《美好在出發》涇陽專場拍攝完成,網絡直播點擊量達1.1億次。鄭國渠旅遊風景區5A創建全面推進,雅泰乳業羊奶小鎮獲評國家3A級景區,陝西水利博物館被命名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美盛農業獲評首批全省大中小學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縣級旅遊集散中心、遊客服務中心、智慧旅遊大數據中心建成投用,省級全域旅遊示範縣創建工作通過市級驗收。 [59] 
金融業
截至2022年末,涇陽縣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307.71億元,比年初增加26.3億元,同比增長9.35%,其中住户存款251.42億元;各項貸款餘額126.61億元,比年初增加16.36億元,同比增長14.83%。 [59] 
崇文塔景區 崇文塔景區

涇陽縣交通運輸

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位居涇陽縣南塬,縣城距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僅10千米;鹹銅鐵路穿境而過;包茂高速公路、新西銅高速208省道縱貫南北,西鹹北環線關中環線、211國道溝通東西;鹹旬高速從縣境通過;地方公路縱橫交錯,村村通油(水泥)路,形成了航空、鐵路、公路立體交通網絡格局。 [3] 
截至2022年末,涇陽縣境內公路總里程1380.43千米,縣道97.57千米,鄉道91.06千米,高速公路75.83千米,國道20.66千米。2022年,涇陽縣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4.62億元,上升0.9%。 [59] 

涇陽縣社會事業

涇陽縣科學技術

2022年,涇陽縣秦創原(涇陽)創新促進中心掛牌成立,雅泰乳業星創天地獲評全省優秀等次,秦創原驅動高質量發展經驗在全省宣傳。全年完成技術合同交易額7301.53萬元。全縣科技型小企業45家,有效期高新技術企業11家,萬家法人企業中高新技術企業數18.3個。有研發活動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佔比29%,研發人員269人,新增產業鏈企業2家,研發機構3家,農業科技創新平台4個,雙創孵化載體2個,科技服務機構3個,債權融資2.78億元,股權融資1.145億元,產教融合基地4個。各類專利數量1101件,其中外觀專利416件,實用新型專利455件,發明專利230件。 [59] 

涇陽縣教育事業

截至2022年末,涇陽縣共有各類學校99所,其中普通中學18所,小學81所。專任教師2889人,其中普通中學專任教師1542人,小學專任教師1347人。在校學生38353人,其中普通中學14713人,小學23640人。小學畢業生升學率100%;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8.3%。 [59] 

涇陽縣文體事業

2022年,涇陽縣疫情期間組織錄製太極拳、柔力球、健身操等短視頻10餘期,通過微信向羣眾推送。舉辦全民健身日文體展演活動6場次。改造提升口鎮山底何村非遺傳習所等10個文化廣場舞台,為安吳鎮安吳村等6個村配送體育健身器材各一套。涇陽縣運動員代表咸陽市組隊參加陝西省第十七屆運動會,獲得金牌5枚、銀牌6枚、銅牌9枚。 [59] 

涇陽縣衞生事業

截至2022年末,涇陽縣共有醫院22個,其中縣級醫院3個,民營醫院是7個;衞生院12個。醫院、衞生院病牀2053張。全縣護士共計1621人,醫師1084人(有證件)。全縣全科醫生217人(國家網註冊),每萬人擁有的全科醫生數為6.8個。建成核酸檢測實驗室4個,全年累計採樣957.99萬人次,完成接種70.24萬劑次。 [59] 

涇陽縣社會保障

2022年,涇陽縣參加在職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25724人,退休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13586人。機關事業單位退休4804人;不滿60歲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159430人,滿60歲以上領取待遇68127人,2021年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2.2萬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1.3萬人,參加城鄉居民保險人數28.7萬人。參加失業保險13166人,工傷保險15244人。
2022年,涇陽縣城鄉居民合作醫療徵繳費9279.33萬元,其中企業3187.84萬元,機關6091.49萬元。
截至2022年末,涇陽縣共有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1個,牀位數300個(雲陽中心敬老院)。城鎮最低生活保障132户216人,發放城鎮低保資金184.42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3569户9427人,發放農村低保資金5104.65萬元。 [59] 

涇陽縣基礎建設

2022年,涇陽大劇院、綜合檔案館等城市公共服務工程基本建成,2個“口袋公園”對外開放,3個老舊小區改造完成,西城保障房分配入住,大莊片區城市更新項目僅用42天完成徵遷工作。新建文教大道等道路3.6千米,修繕崇文大街北段等道路3.3萬平方米,鋪設南環路等道路雨污分流管網4.82千米,打通涇河大道西段、先鋒大街南延段、高涇大道連接線等“斷頭路”。排查城鄉自建房屋86452棟,其中經營性自建房4655棟。雲陽、興隆等4個鎮入選省級和市級鄉村振興示範鎮,安吳鎮安吳村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59] 

涇陽縣環境保護

2022年,涇陽縣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100%;城市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率100%;縣城生活垃圾無害處理率100%。 [59] 

涇陽縣安全生產

2022年,涇陽縣安全生產事故死亡0人,億元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為0人。 [59] 

涇陽縣歷史文化

涇陽縣綜述

涇陽縣文化乃古京畿文化之大系,其民間藝術受宮廷文化、都市文化影響較深。唐貞觀五年(632)前,太宗李世民聘十八學士於瀛洲台賦詩作畫。明清時,眾多書畫名家在境內留下墨跡。
民國時,受新文化運動影響,一批文學青年先後步入中國文壇,在涇陽縣文化藝術史上寫下輝煌一頁。抗日戰爭年代,文化活動與安吳青訓班的抗日宣傳一道融會於中國革命文化的大潮,話劇、歌劇、黑白無聲電影等新型文藝形式相繼傳入。
建國後,文化事業普及較快,品類日益增多,質量不斷提高。 [19] 

涇陽縣地名由來

涇陽位於涇河之北,古以水之北為陽,故名。其名最早見於《詩·小雅·六月》:“玁狁匪茹,整居焦穫。侵鎬及方,至於涇陽。”據《陝西省志·行政建置志》載,設縣於戰國晚期,已有2000餘年。 [5] 

涇陽縣方言

涇陽方言屬北方官話中原方言關中片。
涇陽境內方言的主要分化是太平、蔣劉、高莊三鄉古漢語泥母洪音字北京讀[n〕聲母的讀作〔l〕聲母,與古來母合流;太平等鄉稱母親為“〔mγ〕”,稱祖母為“□□〔niania〕”。口鎮等處稱肚臍為“巴勞勞〔 palaulau〕”,白王稱人家為“人家〔 nie〕”,哪裏為“達裏〔ta.1i〕”也很有特點。 [20] 

涇陽縣戲曲

流傳於涇陽縣的劇種有秦腔、眉户、漢調二簧、花鼓戲、關中道情、阿宮、碗碗腔、弦板腔等,以關中方言為主的秦腔屬主要劇種。
清時,秦腔小戲班遍及城鄉。農閒時,藝人自願結合,隨時隨地演出,城鄉許多男女老少能隨口哼唱秦腔。
民國十八年(1929年),縣內有戲樓38座,其中縣城內12座,其間湧現出劉俊容、李清雲、唐德忠等一批造詣較高的秦腔名角。民國三十六至三十九年(1945—1948年),戲曲活動最為活躍,城內秦腔、二簧同時演出,場場爆滿。在馳名渭北的二月養疾古會上,設南北兩台,同時上演各種古典戲曲。其時,造就了彭易國、王益民等秦腔名角,並有任哲中、大麻子、張健民、張新華、康正緒、湯滌俗等境外秦腔名家來縣獻藝。
建國後,劇種呈現出以秦腔為主體,其他劇種兼收幷蓄的新格局。20世紀50年代,眉户劇《十二把鐮刀》《梁秋燕》,歌劇《白毛女》頗為盛行。“文化大革命”中,秦腔受京劇樣板戲的衝擊,一度曾被冷落。
1978年後,秦腔作為傳統劇種,煥發生機。 [21] 

涇陽縣民間樂舞

鼓樂
鼓樂,即鑼鼓打擊樂,用於鬧新年、重大節日慶典、歡迎歡送儀式和民族民間舞蹈的演奏。常用的打擊樂有大鼓、馬鑼、勾鑼、鐃鈸,甚者加京鑼、京釵、馬號,以渲染氣氛,豐富音色,增強效果。其中大鼓包括獅鼓、竹馬鼓、龍鼓(俗稱亂咚兒)、旱船鼓、霸王鼓、大頭娃戲柳翠鼓及秧歌鼓等。鼓樂人員編制少則三五十人,多則百人以上。全隊統一古裝,指揮員服裝有別於隊員。 [22] 
吹打樂
民間嗩吶吹打樂班遍佈涇陽縣城鄉,全縣有100餘家,嗩吶藝人1500餘人。80年代,樂班一般由4人組成,2把嗩吶,1只雲鑼,1面帶把手鼓。境內民間嗩吶流派較多,尤以燕王鄉坡西村豐派最為著名。豐派嗩吶繫世代相傳,內容豐富,曲目廣泛,質樸地道,音調細膩而富鄉韻;南塬嗩吶則抒情深沉;北塬嗩吶剛柔相濟,委婉動人。演奏形式分為獨奏、齊奏、合奏、雙吹。演技較高者,口吹兩隻;高超者用口和鼻孔同時吹3—4只。
嗩吶曲目繁多,內容豐富。80年代以前,常奏曲目有《柳生芽》《馬道仁》《朝天子》《小開門》《歸天堂》《秦雪梅弔孝》《張良歸山》《劉海撒金錢》等。雙吹則演奏《雁落沙灘》和《風凰展單翅》等曲目。 [22] 
社火
社火,俗稱“社呼”,是涇陽縣比較古老的民間文藝活動。建國前,社火均為羣眾自行組織演出,多以村為單位,也有幾村合夥結“社”的,經費自籌。演出前,先以紅帖通知富户、商號或其他村寨。演出後由收帖者發給麻花、點心、香煙或錢幣。建國後,大多由社、隊集體組織演出,費用由集體開支。80年代以來,組織形式多樣化,既有集體社火隊,也有村民合夥自發組織的表演組。耍社火的時間一般在農曆正月初八至十五。內容包括芯子、高蹺、獅子、竹馬、火龍、賊打鬼、旱船、大頭娃等。 [23] 

涇陽縣書法美術

涇陽縣素有崇尚書畫的良好風習,名家輩出,風格各異。唐代書法家韓擇木撰寫的隸書碑文成為後世研習書法之上品。明代畫家徐清萍、梁時元,清代畫家許旹、強應祥、劉源、杜儉等開一代畫風,對後人影響很大。
民國時,于右任先生首倡“標準草書”,並以草書《千字文》廣傳於世,對中國書法影響極大,世人稱“於體”。周伯敏研習“於體”,造詣頗精,為“於派”書法名家。工於魏體的茹欲立,廣臨秦、漢、唐、宋名家碑石,獨樹一幟。長於王體的王菩僧潛心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筆意,苦心研習《聖教序》和《蘭亭集序》,其筆鋒秀麗,功力健美,有很高造詣。張守道以“二王”行草作為研習歸依,旁收孫過庭、米芾等名家之長,自成流派。精於行草,兼寫石鼓、鐘鼎、隸、篆各體的何惠玄名揚三秦,其字氣勢豁達,筆力挺拔大方,大型草書激情奔放。 [24] 

涇陽縣民間工藝

剪 紙
建國前,涇陽縣城鄉普遍流行剪窗花的習俗。逢年過節或婚嫁時一般剪貼喜鵲鬧梅、石榴結籽、老鼠嫁女、麒麟送子、蓮生貴子、鳳凰戲牡丹等字畫和翎毛花卉及雞、魚動物。建國後的剪紙增添了夫妻識字、學文化、勤勞致富等新內容。從事剪紙工藝者多系農村婦女。 [25] 
紙紮
品種多樣,以花燈為主。主要有石榴燈、蓮花燈、魚燈、獅子燈、西瓜燈、轉燈、龍燈。一般在正月初四至十五上市,燈市主要在縣城二條街。建國前,涇陽縣紙紮店較多,主要承接花圈、腳纏、牌樓、筒紙、金銀山、鬥課、紙人、紙馬、紙車等紙紮祭品。工藝名師席志清的紙紮店“成古齋”名揚渭北,店址初在縣城北關村,後遷至二條街。其工藝品製作精細,色彩豔麗,形象逼真,種類繁多,各具特色。 [25] 
流傳於清末民初,以橋底鎮笙鄧村的笙最為著名。遵循遺訓,本村笙的製作手藝傳子不傳女。 [25] 

涇陽縣民間文學

涇陽縣民間文學源遠流長,藴藏量極為豐富。主要有諺語、歇後語、故事、風物、神話傳説等。明嘉靖年間《涇陽縣誌》藝文卷中已載有《白渠歌》《涇水黃》《涇陽八景》《柳毅傳》《張真人飛昇貓樹庵》等民謠和傳説。 [26] 

涇陽縣風景名勝

涇陽縣文物景點共660餘處,縣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處,是陝西省36個文物大縣之一。有中國第一點——大地原點,第一渠——鄭國渠首遺址,第一塔——崇文磚塔,第一班——安吳青訓班,以及漢景帝陽陵、文廟博物館、李儀祉紀念館、張家山、文涇水電站等景點。 [27] 
位於涇陽縣崇文鎮。1956年5月,陝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塔為八稜柱體,底層邊長各9米,周邊72米,佔地0.964畝。塔為樓閣式。塔體中空,有螺旋形磚梯400餘級直通塔頂。塔頂為銅板制,狀似葫蘆,上置鐵相輪,加塔體全高87.218米,13級,其高度居全國古磚塔第一位。塔龕內置石佛48尊。塔頂暗藏鎏銅造像8尊,系釋迦牟尼、如來佛、彌勒佛及天王等,現存縣博物館。據《鐵佛崇文塔寺常住田供眾記》碑文記載,崇文塔始建於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耗時19年,至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竣工,修塔人為明刑部尚書、涇陽縣人李世達。 [28] 
漢陽陵是西漢景帝劉啓(前188—前141年)和王皇后合葬的陵園,座落在陝西省咸陽市涇陽縣高莊鎮東南原上,是世界第九大奇蹟。帝、後二陵並峙,呈西南—東北向排列,間距450米。封土呈四稜台體,景帝陵高31米,陵墓周長680米,王皇后陵高25.2米,陵墓周長640米。兩陵各自圍以牆垣,形為陵園,又各具四門。門外“司馬道”兩側立“雙闕”,高4—5米。陵園內外有很多地面建築遺址,在東南部形為半月形。在陽陵北部分佈有大型的陪葬墓數座,而集中的陪葬墓區則位於陵園東。“陽陵邑”還遠在陪葬墓區東北的原邊。 [29] 
張家山風景區
涇陽三大風景區之一,位於涇陽縣城西北25千米,是九嵕山與北仲山交匯處,涇河由此出谷,中國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首的戰國秦修鄭國渠遺址就座落在此。由於河牀逐漸沖刷下切,渠首逐漸向北遷移。秦鄭國渠後歷代又修了漢代白公渠、唐代三白渠、宋代豐利渠、元代王御史渠、明代廣惠渠、通濟渠、清代龍洞渠以至民國李儀祉先生修建的涇惠渠。在近十平方千米的三角形地帶裏密佈着從戰國至今二千二百多年的古渠口遺址四十多處,反映不同歷史時期引水、蓄水灌溉工程技術的演變,是中國的一座天然水利博物館。1996年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0] 
太壼寺位於涇陽縣城二條街。大殿坐北朝南,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七架樑,抬梁式結構,歇山式屋頂,頂施灰布紋筒、板瓦,檐施溝頭滴水。柱頭斗拱為五踩重昂。轉角鬥拱為七踩三層,補間斗拱為五踩重昂一朵。據《史記》記載,太壼寺為前秦苻堅(357—384年)所建之行宮。北周時改作佛寺,名惠果寺。隋文帝時,改為中興禪寺。唐開元年間改稱為太壼寺。唐天寶年間救修,其時與西安青龍寺齊名。《續陝西通志稿》載:“惠果寺,即縣內大寺,唐日本太子留學於此”。金世宗、元世宗時皆重修。明正統年間重修。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華洋義賑會朱慶瀾撥款維修。 [31] 
文廟
涇陽文廟位於涇陽縣城,南臨南環路,北背北極宮大街。1980年,涇陽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建築平面以南北中軸線對稱排列,形成完全四合院羣落,整體建築坐北朝南,建築面積1358平方米,整個建築分大成殿、戟殿(山門)、東西廡殿、東西翼室四大部分。清同治元年(1861年)毀壞。同治四年(1865年),知縣黃傳紳修大成殿。其它建築系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吳周氏捐銀所修。建國初,被學校佔用,之後改為糧站、種子公司。1985年,縣文物管理委員會遷入辦公,現為縣博物館所在地。查考舊志,對文廟始建年代均無記載。 [32]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秦王政元年(前246年),秦國興建的一項大型灌溉工程,由韓國水工鄭國設計,發動近萬人歷時10年完工,灌溉面積約110萬畝。渠首位於“瓠口”(今陝西省涇陽縣王橋鎮上然村西北),渠首樞紐由引水口,引水渠和擋水土堤構成較為完整的無壩引洪格局。主幹渠至今涇陽王橋起,東北向經橋底、雲陽橫絕冶峪河、清峪河,繞三原縣城北,東流橫絕濁峪河,東與石川河匯流,經臨潼、富平至蒲城縣龍陽注入洛河,全長126.03千米。鄭國渠引水口及引水渠多次變化,白渠、鄭白渠、豐利渠、王御史渠、廣惠渠、龍洞渠等的修建,均是對鄭國渠的改造和續建。 [33]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咸陽城北45千米涇陽縣蔣路鄉的嵯峨山南麓。唐德宗李適墓。李適(742—805年),代宗李豫長子,在位期間(779—805年),改租庸調為兩税法,並徵收間架税、茶税等,以增加財政收入。為加強中央集權,對藩鎮割據勢力採取裁抑政策,但無成效。用宦官統率禁兵,致使宦官權勢日盛。崇陵依山為陵,居高臨下,山環水抱,墓冢高突,全部用青石壘砌,嵌鑿石槽,澆灌鐵汁,卡有鐵板,十分堅固。陵園方圓20千米。石刻保存基本完好。朱雀門旁有10餘尊石人,身着斗篷。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咸陽城北50千米處涇陽縣白王鄉崔黃村。唐宣宗李忱墓。陵園地跨涇陽、淳化兩縣。大中十三年(859年),唐宣宗因服長生藥中毒而死。貞陵因山為陵,城垣沿自然山勢構築,南垣長1680米,北垣長4080米,東垣長2985米,西垣長4440米,內城面積約629萬平方米。陵園城垣四門前均有對稱的土闕。現存石刻有華表1對、翼馬1對、鴕鳥1只、石馬5對、石獅4對、石人13尊,皆破損殘缺。
亦稱大地基準點,是國家地理座標——經緯度的起算點和基準點。大地原點是人為界定的一個點,是利用高斯平面直角座標的方法建立全國統一座標系,使用的“1980國家大地座標系”,簡稱“80系”。20世紀70年代,中國決定建立自己獨立的大地座標系統。通過實地考察、綜合分析,最後將中國的大地原點,確定在陝西省涇陽縣永樂鎮石際寺村,具體位置在:北緯34°32′27.00″東經108°55′25.00″。 [34] 

涇陽縣地方特產

涇陽茯磚茶
涇陽茯磚茶,陝西省涇陽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2013年09月26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涇陽茯磚茶”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53] 

涇陽縣著名人物

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
漢族陝西三原人,祖籍涇陽,是中國近現代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
原名伯循,字誘人,爾後以“誘人”諧音“右任”為名;別署“騷心”“髯翁”,晚年自號“太平老人”。于右任早年系同盟會成員,長年在國民政府擔任高級官員,同時也是中國近代書法家,是復旦大學上海大學、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創辦人,私立南通大學校董等。 [35-40] 
1949年,于右任遷居台灣,一共待了15年。由於還有妻子兒女在大陸,他年紀愈大,思鄉之情愈烈,某次去基隆港,老人家有感而發、賦詩一首:“雲興滄海雨悽悽,港口陰晴更不齊。百世流傳三尺劍,萬家辛苦一張犁。雞鳴故國天將曉,春到窮檐路未迷。宿願猶存覓好句,希夷大笑石橋西。”1962年,于右任寫了一首《國殤》,即千古絕唱《望大陸》。 [41] 
吳宓(1894—1978年)
陝西涇陽縣人。字雨僧、玉衡,筆名餘生,中國現代著名西洋文學家國學大師、詩人。國立東南大學(1949年更名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1926—1928),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外文系教授,1941年當選教育部部聘教授。1950年起任西南師範學院(現西南大學)歷史系(後到中文系)教授。清華大學國學院創辦人之一,學貫中西,融通古今,被稱為中國比較文學之父。與陳寅恪湯用彤並稱“哈佛三傑”。著作有《吳宓詩集》、《文學與人生》、《吳宓日記》等。 [42-43] 
高鴻(1918—2013年)
陝西涇陽人,中國近代儀器分析學科奠基人之一,分析化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43年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化學系,1945年2月赴美國伊利諾大學專攻分析化學,1947年9月獲化學博士學位並留校工作。1948年2月回國。歷任國立中央大學化學系副教授,南京大學副教授、教授、終身教授,並被確定為全國首批博士生指導教師。1980年11月當選中科院學部委員擅長儀器分析,特別緻力於電化學分析的研究。他在近代極譜分析基礎理論和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究方面成績卓著,先後發表論文近300篇,出版學術專著4部,曾多次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全國優秀圖書獎等國家級獎勵。 [44-46] 
仵德厚(1910—2007年)
咸陽市涇陽縣龍泉鄉雒仵村人。國民黨第30軍27師少將師長。早年投身馮玉祥的西北軍,後編入國民革命軍第三十軍。台兒莊戰役中,親率40人組成敢死隊與日寇搏殺,戰至只剩3人。解放戰爭中,與27師師長戴炳南泄露其上級30軍軍長黃樵松的起義計劃,導致起義失敗,軍長黃樵松及解放軍第八縱隊宣傳部長晉夫等被國民黨殘忍殺害。後在太原被人民解放軍俘虜。2007年病逝於家鄉,享年97歲。 [47-48] 
馮日乾(1939年—)
筆名仲鹿,白王鎮馮家溝村人,雜文家,高級講師,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陝西省雜文學會常務理事。
1991年,事蹟入選《中國自學人才薈萃》。
1993年,入選《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
1995年,獲國家教育委員會長曾憲梓教育基金會教師獎。
2012年8月,著作《晚明奇士王徵》由西北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馮潤璋(1902—1994年)
筆名一雯、豐莊、周茨石、黑鴿子,陝西涇陽白王鄉人,現代作家、教育家。上海大學中文系畢業。作品語言樸實凝重,風格沉鬱深邃,頗具震撼力,在中國現代文學史和革命文藝史上佔據一定地位。
李若冰(1926年10月—2005年3月)
筆名沙駝鈴。陝西涇陽人。中國當代著名作家、西部散文的代表人物、西部文學的拓荒者、“石油文學”奠基人之一。李若冰散文大都寫親身感受,反映中國大西北的風物、人情與生產建設,文筆優美、真實感人。他最早發現了西部美,歌頌了西部美,為祖國石油工業樹起了一座豐碑。李若冰一生情繫大漠,鍾情勘探者、創業者,被譽為中國石油文學的拓荒人之一。所作《柴達木手記》等作品至今享有盛譽。2005年3月24日病逝於西安,享年79歲。
白描(1952年8月1日—)
原名白志鋼,漢族,1952年8月1日生於陝西涇陽。畢業於陝西師範大學中文系,曾在大學任教6年,從事期刊編輯工作18年,著有長篇小説、中短篇小説、報告文學、文學評論以及散文隨筆200餘萬字,影視作品多部。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中國國際人才交流與開發研究會理事,現任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副院長。
雷抒雁(1942年8月18日—2013年2月14日)
陝西涇陽人,當代詩人、作家。1967年畢業於西北大學中文系。其成名作是紀念張志新而寫的長詩《小草在歌唱》。任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六、七屆全委會委員,2012年5月任中國詩歌學會會長,並擔任中國作協詩歌專業委員會主任。曾任《詩刊》社副主編、魯迅文學院常務副院長。先後出版詩集《小草在歌唱》《父母之河》《踏塵而過》《激情編年》等,散文隨筆集《懸腸草》《秋思》《分香散玉記》等。獲得過各種文學創作獎,並有多種文字翻譯詩作發表於國外。2013年2月14日,雷抒雁逝世,享年71歲。

涇陽縣榮譽稱號

2019年3月,涇陽縣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49] 
2020年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50] 
2020年7月29日,被全國愛國衞生運動委員會重新確認為國家衞生鄉鎮(縣城)。 [51] 
2020年10月,榮獲“2020年陝西省脱貧攻堅獎”組織創新獎。 [52] 
2022年12月,入選陝西省級現代農業全產業鏈典型縣名單。 [56] 
2022年12月,入選全國第七批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示範縣名單。 [5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