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涇陽之戰

(公元626年唐與突厥之戰)

鎖定
涇陽之戰是唐武德九年(626年)八月,在唐與突厥的戰爭中,突厥乘唐太宗李世民剛剛即位,大舉入侵關中,在涇陽(今屬陝西)被唐涇州道行軍總管尉遲敬德擊敗,但仍繼續南下至渭水便橋北,與李世民簽約後撤軍的作戰。
名    稱
涇陽之戰
發生時間
德九年六月
地    點
涇陽
結    果
頡利遂率軍北撤
主要指揮官
李世民

目錄

涇陽之戰戰爭經過

涇陽之戰背景

武德九年六月,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殺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奪取了皇位繼承權。八月初九,李世民即皇帝位,是為唐太宗。突厥頡利可汗認為李世民剛即帝位,內部矛盾尚未全部解決,統治秩序還未安定,遂與突利可汗合兵20萬,大舉入侵唐邊,很快進至涇州(治安定,今甘肅涇川北涇河北岸)、武功(今陝西武功西北武功鎮)一帶。二十四日,突厥軍進至高陵縣(今屬陝西)。

涇陽之戰過程

二十六日,尉遲敬德率軍在涇陽與突厥交戰,大破突厥,擒獲突厥俟斤(官名)阿史德烏沒啜,斬首千餘級。但是,突厥主力並未受損,二十八日,頡利可汗率軍進至渭水便橋北岸,派大將執失思力入朝,以觀唐廷虛實。在嚴峻形勢下,李世民認為若閉門固守,稍有示弱的表現,必然助長頡利可汗的氣焰,促使其縱兵大掠。於是他果斷地扣押執失思力,親自出玄武門(長安太極宮北面正門),率高士廉、房玄齡等六騎直馳至渭水河邊,大聲斥責頡利可汗背棄盟約。俄而各路唐軍陸續趕到,旌旗盔甲遮天蔽日。李世民命大軍迅速佈陣,自己仍單獨與頡利可汗對話。頡利見執失思力去而未返,李世民已挺身而出,唐軍陣容齊整,似早有準備,大為恐懼,遂請求講和。突厥大小首領亦紛紛下馬,圍繞着李世民下拜。時唐軍諸將爭相請求出戰,但李世民認為自己剛剛即位,國家尚未安定,百姓並未富足,應當休養生息,以撫慰為務。一旦開戰,必有死傷,徒增百姓艾怨。即使此役獲勝,也未見得能徹底平定突厥,他們一定會千方百計圖謀報復,後患無窮。因此李世民決定採取“將欲取之,必固與之”的策略,“卷甲韜戈,啗以金帛。彼既得所欲,理當自退,志意驕惰,不復設備,然後養威伺釁,一舉可滅也”。(《資治通鑑》卷191)乃下詔同意議和。

涇陽之戰結果

三十日,李世民與頡利在便橋會盟,宰馬歃血,並贈其大量金帛,頡利遂率軍北撤。

涇陽之戰歷史評價

此次便橋會盟,李世民臨危不亂,在剛登帝位,內亂初平,國力不足,不具備發動大規模反擊的條件下,乃先採取強硬恣態鎮住突厥,然後接受和議,迫使突厥退兵。這樣既解除了京城之危,又為以後反擊東突厥確定了總的戰略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