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涇幹街道

鎖定
涇幹街道,隸屬於陝西省咸陽市涇陽縣,地處縣境南部,涇河之北,為涇陽縣城所在地,東與永樂鎮崇文鎮接壤,南隔涇河與高莊鎮相望,西與中張鎮毗鄰,北與三渠鎮相連。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0.9千米,南北最大距離6.8千米,總面積54平方千米。 [1] 
截至2020年6月,涇幹街道下轄5個社區、23個行政村 [2]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2020年11月1日零時,涇幹街道常住人口為111135人。 [17]  2016年,涇幹街道地區生產總值達到 77億元,其中非公總產值達到69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8000元。 [3] 
中文名
涇幹街道
行政區類別
街道
所屬地區
陝西省咸陽市涇陽縣
地理位置
縣境南部
面    積
54 km²
下轄地區
5個社區、23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涇幹大街311號
電話區號
029
郵政編碼
713700
氣候條件
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11.11 萬
著名景點
涇陽文廟
茯茶小鎮
車牌代碼
陝A、陝D

涇幹街道歷史沿革

因涇惠渠南主幹渠自西向東貫通轄境而得名。
明清時期為宜善鄉所轄。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為自治鎮。
1951年,為一區。
1956年,撤區並鄉,為城關鄉。
1958年,涇陽併入三原大縣,為涇陽公社涇幹管理區。
1961年,恢復縣建制,成立城關公社。
1964年,改城關公社為涇幹公社,析置城關鎮。
1984年,並涇幹公社入城關鎮,改城關鎮為涇幹鎮。 [4] 
2017年4月6日,涇陽縣涇幹街道託管移交西鹹新區涇河新城。 [1] 
涇幹街道電子地圖 涇幹街道電子地圖

涇幹街道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涇幹街道轄東街、西街、南街、北街、鑫園5個社區,金柳、封家、建立、大麴子、團莊、東關、糧集、北關、縣前、木劉、北強、南強、西關、吉元、望涇、大訓鏽、花池渡、柴家、先鋒、花李、樊家、瓦王、雙趙、瑞凝、馬莊、土賀、姚坊、唐李28個行政村;下設村民小組149個。
截至2020年6月,涇幹街道下轄5個社區、23個行政村 [2]  。辦事處駐涇幹大街311號。 [1] 
統計用區劃代碼
城鄉分類代碼
名稱
610423001008
121
東街社區
610423001009
121
南街社區
610423001010
121
西街社區
610423001011
121
北街社區
610423001014
121
鑫園社區
610423001200
121
金柳村
610423001201
122
封家村
610423001202
122
建立村
610423001205
122
東關村
610423001206
122
糧集村
610423001207
122
縣前村
610423001208
122
北關村
610423001209
122
木劉村
610423001212
122
西關村
610423001213
122
吉元村
610423001214
122
望涇村
610423001215
122
大訓堡村
610423001216
122
花池渡村
610423001218
122
先鋒村
610423001219
121
花李村
610423001220
122
樊家村
610423001222
122
雙趙村
610423001223
122
瑞凝村
610423001224
122
馬莊村
610423001226
122
姚坊村
610423001227
122
唐李村
610423001228
122
新強村
610423001229
122
大莊村

涇幹街道地理環境

涇幹街道地處涇陽縣境南部,涇河之北,為涇陽縣城所在地,東與永樂鎮崇文鎮接壤,南隔涇河與高莊鎮相望,西與中張鎮毗鄰,北與三渠鎮相連。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0.9千米,南北最大距離6.8千米,總面積54平方千米。 [1] 

涇幹街道人口

截至2011年末,涇幹街道轄區總人口8.17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5.53萬人,城鎮化率67.69%,另有流動人口2000人。總人口中,男性4.08萬人,佔49.94%;女性4.09萬人,佔50.06%。2011年,涇幹街道人口出生率10‰,人門死亡率12.12‰,人口自然增長率-2.12‰。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513人。 [1]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2020年11月1日零時,涇幹街道常住人口為111135人。 [17]  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占49.85%;女性人口占50.15%。常住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99.41。 [18]  0-14歲人口占18.17%;15-59歲人口占65.26%;60歲及以上人口為佔16.57%,其中65歲及以上人佔11.58%。 [19] 
每10萬人口中,擁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20686人;擁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9321人;擁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34809人;擁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6655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 [20] 
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71198人,城鎮人口占常住人口64.06%;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39937人,佔常住人口35.94%。 [21] 

涇幹街道經濟

涇幹街道綜述

2011年,涇幹街道財政總收入757萬元,比上年增長50%。從各主要税種看,完成營業税109萬元,增值税283萬元,企業所得税212萬元,人均財政收入180元,比上年增長15.6%。 [1] 
2016年,涇幹街道地區生產總值達到 77億元,其中非公總產值達到69億元,同步增長15%,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達到18000元,較上年增長15%。 [3] 

涇幹街道第一產業

2011年,涇幹街道農業總產值達到7.53億元,比上年增長7.2%,農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23.1%。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涇幹街道糧食生產2.89萬噸,人均353.7千克。其中夏糧1.38萬噸,秋糧1.51萬噸。主要經濟作物為蔬菜。2011年,涇幹街道蔬菜種植面積23680畝,其中露地菜11480畝,日光温室4300畝,拱棚7300畝,清水蓮菜600畝,果樹1萬畝,水果產量達到1萬噸。 [1] 
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奶山羊、奶牛、家禽為主。2011年,涇幹街道生豬飼養量3萬頭,年末存欄1.6萬頭;奶山羊飼養量9700只,年末存欄6000只;奶牛飼養量1100頭,年末存欄999頭;家禽飼養量22萬羽。2011年,涇幹街道肉蛋奶產量分別達到1305噸、2057噸、4244噸。畜牧業總產值1.3億元,佔農業總產值的17.3%。

涇幹街道第二產業

2011年,涇幹街道工業總產值達到20.54億元,比上年增長6.5%,工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72.3%。工業企業180家,職工5000人,實現工業增加值3.2億元,比上年增長16.8%。 [1] 

涇幹街道第三產業

截至2011年末,涇幹街道商業網點300個,職工2000人;2011年,涇幹街道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17億元,比上年增長20%;城鄉集貿市場4個,年成交3億元。2011年,涇幹街道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7.9132億元,各項貸款餘額2.697億元。 [1] 
涇幹街道地形圖 涇幹街道地形圖

涇幹街道交通運輸

涇幹街道境內211國道、208省道通過,東有包茂高速、延西高速,西有鹹旬高速,南有福銀高速,北有關中環線高速,關中環線高速涇陽北出口位於街道北部。主幹道有涇永路、南環路、北環路等。 [4] 

涇幹街道社會事業

涇幹街道文化事業

截至2011年末,涇幹街道有鎮文化站1個、網站30個,村級文化活動中心16個,各類文化專業户78個,各類圖書室個,藏書6000餘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隊伍達100人,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 [4] 

涇幹街道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涇幹街道有幼兒園13所,在園幼兒2000人,專任教師60人;小學13所,在校生4200人,專任教師230人,小學適齡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3000人,專任教師200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4] 

涇幹街道衞生事業

截至2011年末,涇幹街道各級各類醫療衞生機構1個,門診部41個,牀位102張,固定資產總值2100萬元,專業衞生人員91人,其中執業醫師5人,執業助理醫師30人,註冊護士42人。2011年,涇幹街道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5萬人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100%。 [4] 

涇幹街道風景名勝

涇幹街道涇陽文廟

位於涇陽縣城,南臨南環路,北背北極宮大街。1980年,涇陽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建築平面以南北中軸線對稱排列,形成完全四合院羣落,整體建築坐北朝南,建築面積1358平方米。整個建築分大成殿、戟殿(山門)、東西廡殿、東西翼室四大部分。清同治元年(1861年)毀壞。同治四年(1865年),知縣黃傳紳修大成殿。其它建築系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吳周氏捐銀所修。建國初,被學校佔用,之後改為糧站、種子公司。1985年,縣文物管理委員會遷入辦公,現為縣博物館所在地。 [5] 
涇陽文廟 涇陽文廟

涇幹街道茯茶小鎮

茯茶小鎮茯茶鎮景區是國家AAAA級景區 [16]  ,是集伏茶文化、關中民俗文化為一體的特色小鎮。聚集了全國天南海北的風情小吃和特色民俗。有辣子作坊、小磨香油作坊、還有布藝、鞋藝、皮影、秦腔等民俗特色。 [6] 
茯茶小鎮 茯茶小鎮

涇幹街道太壼寺大殿

位於涇陽縣城二條街。1957年5月,陝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殿坐北朝南,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七架樑,抬梁式結構,歇山式屋頂,頂施灰布紋筒、板瓦,檐施溝頭滴水。柱頭斗拱為五踩重昂。轉角鬥拱為七踩三層,補間斗拱為五踩重昂一朵。據史書記載,太壼寺為前秦苻堅(357—384年)所建之行宮。北周時改作佛寺,名惠果寺。隋文帝時,改為中興禪寺。唐開元年間改稱為太壼寺。唐天寶年間救修,其時與西安青龍寺齊名。《續陝西通志稿》載:“惠果寺,即縣內大寺,唐日本太子留學於此”。 [7] 
太壼寺大殿 太壼寺大殿

涇幹街道味經書院

味經書院位於涇陽味經中學 [22]  內。講堂坐北朝南,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七架樑,抬梁式結構。硬山式屋頂,頂施灰布紋筒、板瓦,檐施溝頭滴水。前檐柱頭斗拱為三踩單昂,明間斗拱為如意形,外曳瓜拱,正心瓜拱刻三幅雲朵。
味經書院為陝西學政許振禕於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奏建。邑紳吳建勳捐址。寬12丈、長51丈。其時於講堂前左右有門,左門懸匾上書“小雅扶輪”,右門懸匾上書“小山承蓋”。門之東西兩側舍房三十三間,前帶廊。舍房前有二門房,三架三間。舍房兩則有齋房,東齋房上書“日新”,西齋房上書“時敏”,齋房各十六間。前大門房,五架三間。光緒十五年(1889年),監院周斯億於堂東側增建藏書樓,三架三間,左、右各建廡房三間,前又修清白池。東側建通儒台,並置石碣,劉古愚撰文刻碣上。照壁左、右建牌坊。東牌坊上書“英俊之域”,西牌坊上書“禮樂所流”。 [8] 

涇幹街道崇實書院

崇實書院位於涇陽縣姚家巷,中共涇陽縣委大院內西北角。講堂坐北朝南,面闊五間,時深三間、七架樑,抬梁式結構。硬山式屋頂,頂施灰布紋筒、板瓦、檐施溝頭滴水。補間拱一攢,單拱雙替。
書院系陝西學政趙惟熙於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創建。講堂東置日晷,西築通儒台。講堂前建東、西齋,四架十間,前帶廊。東齋題曰:“致道、學古”。西齋題曰:“求志、興藝”。中建牌坊一座,上題“羣材孟晉”。東西建圓門,有門房一間。引清白水環左右,水上建橋。地址為吳建勳續捐。所需經費白金三千六百餘錢,系涇陽及三原富紳捐輸。清光緒二十八(1902年),書院停辦,部分房屋拆毀。宣統二年(1910年),改為涇陽縣工業學堂。建國後至1958年,被涇惠渠管理局佔用。今為縣委大院一部分。 [9] 
崇實書院遺址 崇實書院遺址

涇幹街道地方特產

茯磚茶
涇陽茯磚茶,陝西省涇陽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涇陽茯磚茶,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因其是在夏季伏天加工製作,其香氣和作用又類似茯苓,且蒸壓後的外形成磚狀,故稱為“茯磚茶”。涇陽茯磚茶又稱“封子茶”,“涇陽磚”,是再加工茶類中黑茶緊壓茶的一種。涇陽茯茶工藝複雜,多達29道築茶工藝,並有三不制之説“離開涇陽水制不了、離開涇陽人制不了、離開涇陽氣候制不了”這三大無法複製的硬性條件。古時,涇陽茯磚茶沿“絲綢之路”遠銷中亞、西亞等四十餘個國家,被譽為“古絲綢之路上的神秘之茶”、“絲綢之路上的黑黃金”。

涇幹街道著名人物

雷抒雁(1942年8月18日—2013年2月14日)
涇陽縣涇幹街道人,著名詩人。曾任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常務副院長。先後出版詩集《小草在歌唱》、《父母之河》、《掌上的心》、《踏塵而過》及散文集《懸腸草》等14部。曾率團或參加出訪過前蘇聯、南斯拉夫、意大利、日本等國家及台灣、香港地區,進行文學交流。 [10-12] 
陳蘭亭(1890—1964年)
涇陽縣涇幹街道南強村人,著名秦腔、漢調二簧藝人。民國十九年(1930年)前後,集資組建秦腔戲班“西安劇社”。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發起成立二簧自樂班。解放後,曾為業餘劇團排演《紅娘子》、《魚腹山》等節目。1953年,受聘於渭南民光劇團,擔任教師和音樂輔導。1956年,在全省戲曲匯演中,獲音樂一等獎。著有《略談漢調二簧》和《秦腔音樂》。 [11-13] 

涇幹街道榮譽稱號

涇幹街道被陝西省、咸陽市授予“文明村鎮”、“小康鄉鎮先進黨委”、“小康鎮”、“文化先進鎮”、“三秦鄉鎮之星”、“文明示範窗口”等榮譽稱號。 [14] 
2015年10月,涇幹街道辦被確定為陝西省省級美麗鄉村建設試點鎮。 [1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