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涅墨西斯

(星體)

鎖定
美國宇航局科學家正在尋找一顆圍繞太陽運轉的“死亡之星”,他們認為這顆恆星將可能造成災難性後果的彗星拋向地球。
涅墨西斯(Nemesis)是一顆被天文學家以希臘復仇女神的名字命名的恆星,其大小是木星的5倍,可能是造成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的那次撞擊的罪魁禍首。
中文名
涅墨西斯
外文名
Nemesis
發現者
美國宇航局
備    註
預測存在

涅墨西斯個體形態

據科學家預測,“涅墨西斯”與地球之間的距離是日地距離的2.5萬倍,或者三分之一光年。其大小是木星的5倍。天文學家認為,它是屬於一類稱為棕矮星紅矮星的天體——產生的能量不足以令其像太陽一樣燃燒的“失敗的恆星”。
圍繞太陽運轉的死亡之星 圍繞太陽運轉的死亡之星

涅墨西斯存在的證明

死亡之星 死亡之星
能證明“涅墨西斯”存在的重要線索是一顆稱為“賽德娜”的神秘矮行星,它以一條1.2萬年長的橢圓形軌道繞太陽旋轉。為了找到這顆行星,美國航天局在2009年發射了廣域紅外探測器(WISE)。這種熱敏太空望遠鏡於2010年1月開始對太空進行探測,估計能發現太陽周圍25光年遠的1000顆棕矮星,並最終在10月耗盡燃料。距離地球最近的正常恆星約為4.5光年遠。天文學家認為,太陽系被大量冰質天體所包圍,這些天體處於一個名為“奧爾特雲”(Oort cloud)的地帶,與地球的距離是“涅墨西斯”與地球之間距離的兩倍。
有些冰質天體從奧爾特雲帶被“踢出”,作為彗星(由冰粒、塵埃和岩石構成的巨大雪球)向地球疾馳而去,有科學家認為“死亡之星”的引力影響是這些冰質天體被“踢出”奧爾特雲帶的罪魁禍首。古生物學家戴維-勞普(David Raup)和傑克-塞普考斯基(Jack Sepkoski)研究發現,在過去2.5億年的漫長歲月中,地球每隔2600萬年會發生一次生物大滅絕事件,而彗星撞擊被認為是這些災難性事件的主要原因。大多數恆星都有一個以上的伴星,這使得太陽的“單身地位”顯得不同尋常。

涅墨西斯賽德娜

賽德娜 賽德娜
“賽德娜”的發現者邁克-布朗説:“‘賽德娜’是一個非常奇異的天體——它本不應該出現在那裏!它從來不會出現在任何靠近巨行星或太陽的地方。它以這種非常奇異的軌道運行,距離那裏非常遙遠。唯一能解釋這種奇特現象的就是有巨大的天體將‘賽德娜’踢了出去。”美國路易斯安那大學教授約翰-馬特斯(John Matese)指出,存在於內太陽系的大部分彗星看上去都來自於同一個區域——奧爾特雲帶,而太陽伴星的引力會不斷向外拋射彗星。他認為,這顆伴星的大小是木星的5倍,地球的7000倍。馬特斯説:“從統計學上講,有顯著的證據證明彗星的大密度聚集可能是由太陽的伴星引起的。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