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海龍

(舊縣名(現吉林省梅河口市所轄鎮名))

鎖定
海龍縣位於吉林省東南部,歷史可溯自光緒四年(1878年)所設之荒務局。1956年海龍縣縣政府由海龍鎮(城廂)遷至梅河口鎮。
中文名
海龍
位    置
吉林省東南部
街    道
5個
行政村
303
幅員面積
140.7平方公里 [1] 
人口數量
3.8 萬 [1] 

海龍簡介

現指吉林省梅河口市所轄鎮名。
海龍縣位於吉林省東南部,歷史可溯自光緒四年(1878年)所設之荒務局。1956年海龍縣縣政府由海龍鎮(城廂)遷至梅河口鎮。1985年撤海龍縣建梅河口市,現轄海龍鎮等13個鎮、6個鄉、1個民族鄉。

海龍前清

光緒四年(1878年)在海龍設荒務局,丈放鮮圍場荒地。光緒五年(1879年)於海龍城設置圍聲總管衙門,置總管1人,轄佐領人,左翼協領駐朝陽鎮,右翼協領駐山城鎮。光緒五年(1879年)由盛京將軍歧元奏請,添設海龍通判。
光緒六年七月四日(1880年9月19日)旨準劃鮮圍場山城子圍等20圍設海龍撫民廳。置撫民通判,通判衙門與圍場總管同住海龍城。海龍廳共有村屯220個,分別屬於36社:海升社(奶子山)、海平社(雙頂子)、海盛社(牛心頂)、海治社(高楊樹、亮子河)、海億社(北黑咀子)、海兆社(康大營)、海安社(八大泉眼)、海康社(朝陽鎮、野豬河)、海振社(團林子)、海興社(蛤蟆河)、海保社(蛟河)、海甲社(黃泥河)、海綏社(孤頂子)、海聚社(一統河窪)、海化社(灣龍溝)、海通社(鴨綠河)、海達社(太平川)、海恩社(蓮荷泡)、海惠社(杏嶺)、海循社(三合堡)、海良社(六八石)、海仁社(四合堡)、海義社(梅河口)、海智社(大黑咀子)、海永社(山城子)、海和社(頭八石、楊樹河)、海樂社(二龍山)、海永社(白銀河)、海強社(孤山子)、海升社(大荒溝)、海隆社(鹼水河)、海恆社(六官巷)、海茂社(大樺樹)。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盛京將軍增禮花要求勘東流水圍場,安插金州願遷之旗民。光緒二十八年六月(1902年8月),添設東平(東豐)、西豐、西安(遼源)3縣,海龍升為府,並劃年收入柳河縣均歸海龍府管轄(後於宣統元年添設輝南廳)。隸屬盛京將軍,府城海龍。海龍升府後圍場總管逐漸失去職能,故於宣統元年(1909年1月)再次奏請,於宣統二年九月(1910年10月)旨準(當時山城鎮、朝陽鎮兩佐各領未裁,各領摧甲兵仍駐原地,兵丁隨時選充地主巡警),總管裁撤以且,其所徵地、房、田、糧税等,一律轉歸海龍府徵收報解。
宣統元年(1909年),按自治規程海龍府本治劃為22鄉。即城廂、奶子山;東路一鄉雙頂子,二鄉一統河窪,三鄉朝陽鎮、野豬河;南路一鄉太平川,二鄉鴨綠河,三鄉杏嶺、三合堡;西路一鄉灣龍溝,二鄉梅河口、蓮花泡,三鄉六八石(後改為保安鎮)、鹼水河子,四鄉大黑咀子、四八石、五鄉山城鎮、頭八石,六鄉大荒溝,七鄉楊樹河子,八鄉六官巷、大樺樹、亮子河,三鄉北黑咀子,四鄉康大營。不久,合併為 2鎮6鄉,2鎮有朝陽鎮、山城鎮。6鄉有高楊樹、亮子河、北黑咀子、康大營為一鄉,梅河口、灣龍溝、蓮花泡為一鄉,太平川、野豬河為一鄉,六八石、鹼水河子、杏嶺、三合堡為一鄉、白銀河、孤山子為一鄉,城廂(縣城)為一鄉。同年,輝南設廳,將海龍轄區海振社(團林子)、海興社(蛤螞河)、海保社(蛟河)、海甲社(大陽)、海緩社(孤頂子)、海聚社(樓上)、海遠社(南平安川)、海方社(北平安川)劃歸輝南。

海龍近代

1913年,改海龍府為海龍縣,隸屬於奉天省東邊道。1929年2月,廢除道制,改奉天省為遼寧省,海龍縣承受之歸遼寧省所屬。
民國二年(1913年)1月,奉民國政府臨時組織令,改海龍府為海龍縣(定為一等縣),隸屬於奉天省東邊道。原海龍府所屬東平、西豐、柳河、輝南5縣由海龍劃出。海龍縣劃4個警區,第一區海龍城東關,包括雙頂子、灣龍溝、杏嶺。第二區朝陽鎮。包括八大泉眼、高楊樹、北黑咀子。第三區六八石,包括梅河口、鹼水河子、大荒溝。第四區山城子。
民國十二年(1923年),根據奉天省實行區村制的規定,全境130個村劃為8個區。一區縣城(海龍、下同)南雙頂子,二區縣城南鴨綠河,三區縣城北牛心頂子,四區縣城東北黑咀子,五區縣城西南保安鎮(六八石),六區縣城西南三八石,七區縣城西山城鎮街,八區縣城西北小灣龍溝。
民國十六年(1927年)行政區劃調整為10區,一區縣城,二區霍家燒鍋(雙頂子),三區八大泉眼,四區黑咀子,五區梅河口,六區六伯丹(六八石),七區下水道子,八區摟脖崗(灣龍溝),九區朝陽鎮,十區山城鎮,計120村。
民國十五年(1926年)清原設治時,將海龍七、八區之一隅(白銀河、土口子、孤山子和六官巷)計3鄉歸劃清原縣,並明確劃分海龍、清原兩縣疆界以三間房東崗分水,即姜家街之西崗分水為界,三間房及所屬附村歸清原縣管;姜家街及所屬附村歸海龍縣管。同年,經省派人調解,將東豐毗連海龍的小龍灣溝、小柳樹河子兩鄉所屬之安善、安裕、裕慶、靠山、雙龍、大興、夾信、東安等村全部劃歸海龍縣。同時將海龍縣境鹼水河子、大荒溝二鄉的偏南處(南北約七八里)和西部一統河兩岸新發堡、釣魚台、鹼水河子、砬門子、乾溝子、四方頂子、五人班6個鬥村劃歸柳河縣管轄。

海龍改制

1930年夏季,撤銷區的建制,劃44村,直屬於縣。縣城分東關、南關、西關、北關4村,城鎮有朝陽鎮,山城鎮2村,農村有同和、大安、中山堡、興農、灣龍溝、雙頂、全峯、和睦、福增、太平、安樂、鴨綠、江源、牛心頂、東鳳舞、雙泉堡、野豬河、一座營、雙鳳山、腰駐所、二道崗、梅河、連山、寶山、新民、太安、樺樹、四合堡、明新、三合堡、杏嶺、楊樹河子、姜家街、磨盤山、頭八石、大荒溝、東山城子、二龍山38村。
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東北,海龍為淪陷區,設偽海龍縣公署,列為乙類縣,隸屬於奉天省。1932年,經呈准將興隆與楊樹河2村合併,變為43個村。1934年1月17日,根據偽政府民政部頒佈的《暫行保甲法實施規則》規定,全境劃10保88甲。1934年將10保改為8區,仍屬43村,八區有縣城南雙頂子、鴨綠河,縣城北牛心頂子,縣城東北北黑咀子,縣城西南保安鎮、三八石,縣城西山城鎮、北小灣龍溝。
1936年3月1日起實行街村制。設朝陽鎮、山城鎮、縣城(海龍)3個街,梅河、大安、同和、興農、灣龍溝、中山堡、太平、全峯、鴨綠、江源、雙頂、安樂、永濟、野豬河、牛心頂、東鳳舞、雙泉堡、雙鳳山、一座營、腰駐所、二道崗、連山、寶山、新民、長安、杏嶺、謝家營、三合堡、四合堡、樺樹、大荒溝、姜家街、頭八石、楊樹河、磨盤山、二龍山、東山城37個村。1937年梅河口村改為梅河口街。 1943年將樺樹村改為中和村,頭八石村改為花園村,大荒溝村改為吉樂村。
1943年,朝陽鎮及東鳳舞村劃歸輝南。將安樂村撤銷併入杏嶺和鴨綠村,三合堡併入謝家營,駐腰所併入雙鳳山,二道崗、牛心頂併入雙泉堡,楊樹河子、姜家街併入磨盤山村,全峯、江源併入雙頂子村,東山城子併入山城街,中山堡併入海龍街,新民村併入長安村,寶山村、四合堡併入興龍村。合併後有山城鎮、梅河口、海龍3個街。野豬河、吉樂、二龍山、太平、永濟、同合、大安、灣龍溝、興農、連山、鴨綠、杏嶺、謝家營、二道崗、一座營、雙鳳山、雙泉、磨盤、花園、雙頂子、中和、長安、興龍計23村。
1945年東北光復建立人民政權後,屬遼北省。1947年,屬遼寧省第四行政專員公署。1948年屬遼北省,1949年屬遼東省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宣佈無條件投降以後,由偽縣長組織當地偽官吏和士紳成立治安維持會。10月23日,東北挺進縱隊第一支隊(東北聯軍前身)進駐海龍縣城,解散治安維持會,成立臨時縣政府。11月1日政工成立海龍縣民主政府,隸屬於遼北省。海龍縣民主政府成立後實行區村制,海龍境內劃10區。即城廂(海龍)區、梅河口中心區、山城鎮中心區、杏嶺區、太平區、(霍家燒鍋)、野豬河區、中和(白家堡)區、吉樂區、興農(雙興)區、一座營區。
1946年5月18日,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海龍縣劃歸遼寧省政府領導,為直屬縣。5月24 日,國民黨軍佔領海龍,成立國民黨海龍縣政府,隸屬於國民黨遼北省政府。海龍縣民主政府實行戰略轉移,撤至柳河縣聖水河子區,開展遊擊鬥爭。梅集鐵路以東地區遊擊鬥爭,由中共海柳邊工作委員會領導,隸屬於遼寧省第四專員公署。6月15日,將柳河縣第八區(聖水河子)劃歸海龍縣,為海龍縣民主政府遊擊根據地(1947年9月,收復海龍後劃回柳河縣)。梅集鐵路以西的遊擊鬥爭,12月以後由海、柳、清聯合縣領導,隸屬於遼寧省第二專員公署。

海龍解放後

1947年5月31日東北民主聯軍收復海龍全境,恢復海龍縣民主政府,隸屬於遼寧省第四行政專員公署(駐海龍)。1948年,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海龍縣劃歸遼北省第三專員公署(駐遼源市)管轄。1949年,遼北省撤銷以後,劃歸遼東省,並於同年 5月18日劃歸通化地區行政公署管轄。
1949年9月中旬,鎮鄉分開,梅河口山城鎮單設,農村劃城廂(海龍)、興農、一座營、野豬河、太平、杏嶺、六八石、中和、吉樂、花園10個區。
1951年4月撤銷花園區,其所屬地域分別劃歸吉樂、中和二區和山城鎮
1954年5月,首次召開海龍縣人民代表大會,依法選舉產生海龍縣第一屆人民委員會。同年8月 15日,遼東省撤銷,海龍縣劃歸吉林省,仍由通化地區行政公署管轄。1956年10月26日海龍縣縣城正式由海龍鎮遷至梅河口鎮。1966年“文化大革命”以後,海龍縣人民委員會失去職能。1968年7月成立海龍縣革命委員會,代行縣政府職能。1980年改革黨政合一的體制,恢復縣人民政府
1954年10月,呈省人民政府批准將海龍縣第七區友好村十三户劃歸柳河縣。1955年5月31日,海龍縣人民政府發出通知,廢除以數碼順序的區名,直稱其地名。1955年9月15日,原東豐縣和平鄉和大陽鄉境內駐軍營地(即東工地和西工地)之行政區域劃歸海龍縣管轄。

海龍區域

1956年3月19日,撤銷區的建制,重新組建48個鄉,即:興安、福安、同善、蓮河、三興、興農、裕慶、中心、二道崗、靖安、興華、雙睦、民安、牛心頂、馬場、小河北、雙泉、野豬河、河窪、新合、保安、興隆、城南、雙峯、雙勝、杏嶺、進化、義民、雙合、永強、六八石、建設、李爐溝、四八石、白石溝、二八石、頭八石、永勝、黑山頭、水道、金廠、小楊樹河、大楊樹河、吉樂、姜家街、磨盤、大灣、五里堡。山城、梅河口、海龍三鎮未變。柳河縣所屬項家堡子劃歸海龍縣。1957年,將海龍縣進化鄉邵大院、侯家店兩個自然屯劃歸柳河縣
1958年3月上旬,合併為25鄉,即:雙興、三興、蓮河、康大營、中心、興華、雙泉、牛心頂、馬場、城南、河窪、新合、杏嶺、義民、進化、李爐、六八石、建設(同心)、四八石、二八石(白家堡)、頭八石、黑山頭、五里堡、磨盤、吉樂。山城鎮、梅河口、海龍鎮仍然未變。 同年9月全縣實現人民公社化,實行政社合一的體制。成立鋼鐵(雙興)東豐(一座營)、冠軍(牛心頂)、勝天(新合)、英雄(杏嶺)、曙光(六八石)、中和(二八石)、上游(吉樂)、火箭(山城鎮)、梅河口、原子(海龍鎮)計11個人民公社,所屬 197個管理區。
1960年3月1日,境內石頂子和三里村劃以東3個自然屯、野豬河村以東3個自然屯劃歸輝南縣。
1961年4月,將11個人民公社調整為27個。即:福安、雙興、康大營、興華、一座營、雙泉、牛心頂、野豬河、河窪、義民、杏嶺、進化、李爐、曙光、四八石、水道、中和、姜家街、小楊、大灣、吉樂、城郊(駐山城鎮)、郊區(駐黑山頭)、環城(駐海龍鎮)和海龍、梅河口、山城鎮。同時改管理區為大隊,所屬大隊290個,生產小隊1509個。
1964年3月,將城郊改稱花園人民公社,環城改稱城南人民公社,郊區改稱黑山頭人民公社。
1983年改革政社合一的農村人民公社體制,成立鄉人民政府,建立村民委員會。1983年11月14日,經省政府批准,福安鄉更名為灣龍鄉。
1984年6月5日,省政府批准,撤銷花園鄉,設立花園朝鮮族鄉。同年11月5日,省民政廳批准,撤銷河窪鄉,設立新合鎮。至年末,全境有5個鎮、23個鄉、315個村、23個街道、92個居民委。
1985年3月撤海龍縣建梅河口市(地級),1986年梅河口市改為縣級市,現海龍專指梅河口市所轄的海龍鎮。

海龍名人

鄭培民前湖南省委副書記 其事蹟被拍成電影《鄭培民》
吳永革吉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
譚慶昌 吉林大學機械學院教授
王迎春 北京市氣象局副局長
海龍府:衝,繁,難。省東北六百里。明,海西女真輝發、哈噠、葉赫三部。光緒五年,以流民墾鮮圍場地置海龍?。二十八年,升府。領縣四。府境居英額邊門外。西:納嚕窩集果爾敏珠敦,與興京分山脈,唐謂之長嶺。輝發江在南,導源納嚕窩集東麓,北流屈東,左受橫道河、梅河、沙河、大沙河,右受押鹿、一統河,入輝南,國語曰遼吉善河,入松花江。英額河導源英額邊門東,當果爾敏珠敦西麓,西南入開原,即渾河北源。東:朝陽鎮。西:山城子鎮。舊設馬撥十:自城西沙河口、大黑嘴子、山城子、二龍山、郭家店、土口子、孤家子、李家店、八棵樹、貂皮屯,至尚陽堡入開原。又有道由城東奶子山至託佛入吉林城;東北馬家船户至康大營入吉林伊通;牛心頂子至郭大橋入吉林磐石。東平繁,難。府西六十里。明,梅赫衞,後屬輝發部。光緒二十八年,分海龍屬之東圍場地,設治大度川,置縣隸府。東北:庫哷納窩集,山脈連綿,與果勒敏珠敦接。其南橫道河、梅河、沙河、大沙河,皆東南入府。其北小伊通河,西北入吉林。縣治居沙河北,西有鷂鷹河,東有柳樹河,南入沙河。官商路四:一,由縣南渡沙河、秀水河赴府;一,西渡鷂鷹河赴西豐;一,北赴西安;一,東北渡柳樹河,過黃泥河,赴吉林伊通。西豐繁,難。府西二百二十里。明,塔山左衞、罕達河衞,後屬葉赫部及哈達部。光緒二十八年,以大圍場西流水墾地之淗鹿,置縣隸府。縣境居威遠堡邊門外。達揚阿嶺在東南,清河所出,即哈達河,西入開原。南:扣河即瞻河,又南碾盤河,俱西入開原。東北:東遼河自西安入,北入吉林伊通,名赫爾蘇河。扣河上游有雙河鎮。官商路四:南由六馬架至老坡溝赴開原;西南由平嶺赴鐵嶺;由東南赴府及山城子;由東北赴吉林。西安繁,難。府西北百六十里。明,珠敦河衞、塔魯木衞,後屬葉赫部。光緒二十八年,分海龍屬之西圍場地,設治老虎嘴,置縣隸府。二十九年移治大興鎮。庫哷訥窩集在東,與東平分山脈。東:遼河導源窩集之轉心湖,西逕縣南,屈西北入西豐。左受渭津河、大小梨樹河,右受登杵、二道、頭道諸河,入遼河。北:楊樹河,西北入吉林。老虎嘴今名安吉鎮,在縣西北。官商路四:東由龍首山至東岡赴東平;南由梨樹社至望兒樓赴西豐;北由雙馬架至大台房赴吉林伊通;又由仙人洞、溝嶺子至北廟子赴吉林。柳河衝,難。府西南一百二十里。明,建州衞地。光緒二十八年,分通化縣柳樹河縣丞地,置縣隸府。南:龍岡,與通化分山脈。一統河導源西南龍岡之金廠嶺,東北入府境。三統河導源西南龍岡之青溝子山,東流屈北入輝南境。縣治居一統河南。東:柳樹河,西流屈北入一統河。東北:窩集河,北入一統河。東:樣子哨,巡司,光緒三十二年置。官商路五:北渡一統河赴府;南由小堡赴通化;西由南山城子赴開原;西南由碗口溝赴興京;東由孟家店赴府。縣境東至吉林蒙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