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海馬舞

(貴州普安彝族民族舞蹈)

鎖定
普安彝族海馬舞流傳於地瓜鎮格拱、三板橋鎮梅子井一帶,保持古老淳樸的民族原始遺風。表演風格拙樸、風趣。 海馬舞源於彝族祭祀活動,舊時用作白事驅邪除惡。新中國成立後,隨着政府對民族民間文化的重視,海馬舞逐漸走向田間地頭,應用於婚喪、農耕、慶典、節日等場合。
中文名
海馬舞
類    別
民族舞蹈
流傳地區
地瓜鎮格拱、三板橋鎮梅子井
流行民族
彝族
普安彝族海馬舞 普安彝族海馬舞
海馬舞 [1]  表演三人一組,其中一人扮馬哥,二人扮烈馬,馬哥道具為一人高竹杆兩端各系一朵紅白花,烈馬則由馬頭與馬臀兩部分分別繫於舞者腰間,道具由竹編骨架糊白綿紙做成。表演時,舞者手持馬頸,步伐有雙腳並跳,踮步跳,變腳跳,自由奔跑等跳法。馬哥手中的花棍用作引導烈馬作各種舞步。
海馬舞表演由四個階段組成:
第一段:馬幫跋涉;
第二段:調遣烈馬;
第三段:烈馬爭鬥;
第四段:降服烈馬。
海馬舞伴奏以皮鼓為主,輔以鈸、鑼。鼓點兩鍾,一種為“亂打”,近似京劇中使用的“急急風”;一種為“齊打”,三種樂器按舞者步伐同時敲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