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海面温度

鎖定
海面温度,亦稱海温,即海水表層的水温。常以℃表示。取決於海水的熱量收支狀況。具有明顯的日變化和季節變化。每日最低值通常出現在4~8時,最高值出現在14~16時,最高温度出現在夏季(8~9月)。海面温度地理分佈的變化尤為顯著,平均温度變化在-1.7~30℃之間,最高值出現在赤道以北,並向兩極逐漸降低。 [1] 
中文名
海面温度
外文名
sea-surface temperature
別    名
海温
簡    稱
SST
含    義
海水錶層的水温

海面温度衞星監測

中國沿海地區海温分佈 中國沿海地區海温分佈
中國沿海地區海温分佈氣象衞星可以在紅外大氣窗區測量洋麪、海面發射的輻射,按普朗克公式由這種輻射可以監測洋麪和海面温度。由於大氣的吸收和視線的傾斜等原因,現有多種方法監測海面温度:①單通道海面温度求取,建立全球海面温度計算業務,這一技術在1980年前的業務中使用;
②1981年以後,多通道海面温度估算技術投入業務,這一技術較之以前有很大改進,包括消除雲和水汽訂正,使計算結果精度有很大提高。
除了部分海區(紅海、波斯灣等以及部分低緯度內海)海面,海面温度一般不超過29攝氏度。

海面温度升高原因

英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上發表報告説,大西洋上的颶風活動增加在很大程度上與海面温度升高有關。
英國倫敦大學的馬克·桑德斯等人使用一個統計模型分析後發現,大西洋颶風的頻率和強度等變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用兩個變量來解釋,即海面温度和海面附近信風速度。除去信風的影響後,科學家發現,八九月間海面温度升高0.5℃會使颶風活動平均增加40%。
分析還顯示,1996年到2005年間的大西洋颶風活動增加,有40%要歸因於海面温度的上升。在這10年間,熱帶北大西洋地區的海面平均温度是自1950年有記錄以來最高的。
通過對台風"海棠"5 d的數值模擬,研究海表温度(SST)變化對台風強度的影響.與NCEP月平均海表温度相對比,在中尺度大氣模式中引入熱帶測雨衞星(TRMM)微波成像 儀(TMI)/先進微波掃描輻射計(AMSR-E)來考察SST對台風"海棠"路徑和強度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每天變化SST的試驗模擬的颱風強度和路 徑整體效果不錯;模擬的颱風路徑不敏感於SST的變化,而颱風強度的變化不僅取決於由於颱風移動引發的SST冷卻的幅度大小,而且取決於SST冷卻區域的 相對位置.在台風"海棠"強烈發展過程中,颱風中心右側冷卻區對台風中心氣壓影響很小;颱風強烈發展過後,SST冷卻區開始影響颱風強度,但造成颱風中心 氣壓下降幅度不大,6 h內颱風中心氣壓減弱約3.9 hPa.海面熱量通量和海面風速與SST的分佈都有良好的相關性:在SST變化為正值的暖水區,感熱通量和潛熱通量都是一個正的通量分佈的極值區,並有風 速極大值區域存在;在台風右側相應的冷卻區,則存在着負的通量異常和風速極小值區域。 [2] 

海面温度監測數據

2024年3月19日,世界氣象組織發佈《2023年全球氣候狀況報告》,數據顯示,全球海面平均温度從2023年4月開始就不斷創下歷史新高,其中7月、8月和9月大幅刷新紀錄。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