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海陸豐革命根據地

鎖定
海陸豐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全國十三塊革命根據地之一,是聞名全國的革命老區。 [1]  1927年11月,海陸豐革命根據地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蘇維埃政權。海陸豐根據地最早開展了土地革命,在黨的建設、政權建設、軍隊建設等方面進行的實踐探索,為黨在全國領導土地革命提供了寶貴經驗,作出了重要貢獻。 [1] 
中文名
海陸豐革命根據地
地理位置
廣東省

海陸豐革命根據地歷史沿革

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工農運動開始出現蓬勃興起的局面。海陸豐的農民運動,是建黨初期範圍廣、影響大的一次農民運動。“農民運動大王”彭湃出身於富庶的工商業地主家庭,坐擁“鴉飛不過的田產”,但他決心走上嶄新的革命道路。他脱下西裝,戴上尖頂竹笠,當眾燒燬田契,輾轉奔波於各農村,向貧苦農民宣傳革命道理,號召農民組織起來,為自己的利益開展鬥爭。1922年7月,成立海豐縣赤山約第一個秘密農會。到10月下旬,農會活動範圍擴大到赤山約所屬20多個村莊,會員發展到500多人。1923年1月,成立海豐縣總農會,會員發展到2萬户,自然人口近10萬人,佔全縣人口的四分之一。海豐總農會成立後,彭湃又先後到陸豐、惠陽、澄縣等地開展農民運動。到1923年5月,已有超過1500多個鄉建立了農會,會員超23萬人。由於地主階級的仇視和反撲,並勾結當地反動政府進行鎮壓,海陸豐的農民運動暫時遇到了挫折,但還是為後來開展更大規模的農民運動埋下了火種。  
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實現,形成了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的革命新局面。彭湃注重總結農民運動的經驗,撰寫《海豐農民運動報告》,闡述了農民運動的必然性、必要性和規律性等重大理論問題,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部關於農民運動的專著。在廣州革命政府兩次東征期間,彭湃發動農民羣眾積極配合支援東征軍,積極創建海陸豐的黨組織和農民武裝。當時的海豐,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革命景象,被譽為“小莫斯科”。  
大革命失敗後,面對嚴重的白色恐怖,中國共產黨人沒有被嚇倒,繼續英勇地進行戰鬥。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標誌着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端。從1927年9月到10月底,海豐、陸豐及其附近地區爆發兩次武裝起義。10月底開始的起義,是中共地方組織領導工農羣眾,在南昌起義餘部編成的工農革命軍第二師的配合下舉行的,先後佔領海豐、陸豐全境和惠陽、紫金的部分山區。  
第三次武裝起義勝利後,中共廣東省委即指示海陸豐縣委,迅速“召集工農兵代表大會,組織蘇維埃,鄉區即以當地之農民協會接收政權,實行分配土地”。1927年11月,海豐縣、陸豐縣相繼建立了蘇維埃政權。蘇維埃政府的成立,標誌着海陸豐革命根據地的正式形成。通過開展土地革命、加強黨組織建設,支援工農革命軍作戰,蘇維埃政權不斷鞏固。 
1927年12月,中共廣東省委指示東江特委:“須即刻準備,由海陸豐擴大到全東江割據的計劃。”從1928年1月開始,東江特委趁粵桂軍在東江混戰的有利時機,以海陸豐為基地,領導紅二師、紅四師取得了一系列戰鬥勝利,根據地區域擴展到普寧、惠來、潮陽、豐順、五華、紫金、惠陽等縣。  
海陸豐蘇維埃政權的發展,引起了國民黨反動派的極大恐懼和瘋狂進攻。1928年3月,澎湃指揮紅二、四師及潮普惠三縣農民武裝隱蔽於潮陽紅場(現潮南區紅場鎮)潘岱村西南的“英雄石洞”,同敵人優勢兵力堅持4個月的英勇鬥爭後,蘇維埃政權最終失敗,彭湃率領紅軍和農民武裝轉移到橫跨潮普惠三縣的大南山等地區周圍堅持游擊戰爭。  
1930年秋,中共東江特委機關從八鄉山遷往大南山。中共中央派中共廣東省委常委鄧發和中共南方行動委員會書記李富春進入大南山,在紅場大溪壩村主持召開中共閩粵贛蘇區第一次黨的代表會議。會議決定將東江、閩西、贛南三塊革命根據地合併為閩粵贛蘇區併成立特委,簡稱閩粵贛特委。會後,根據特委決定,潮普惠三縣縣委合併成立中共潮普惠縣委。1930年底,中共潮普惠縣委在紅場大溪壩村召開潮普惠工農兵代表大會,正式宣佈成立潮普惠縣蘇維埃政府,隸屬閩粵贛特區政府和東江蘇維埃政府領導。同時,東江特委以實現與閩南及中央蘇區連成一片的戰略目的,領導開展了以澄海為中心的潮澄饒游擊戰爭,繼續推進大南山反圍剿鬥爭。1934年,海陸豐邊界赤衞軍在國民黨軍圍攻中失利,海陸豐人民武裝鬥爭暫告停止。 [1] 

海陸豐革命根據地英雄事蹟

婦女粉槍隊
20世紀20年代,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彭湃等的引領下,伴隨着革命洪流而開始覺醒的海陸豐婦女,努力掙脱封建束縛,走出家門,走進學堂,解放思想,自立自強,參加農會,參加婦女武裝。她們不畏生死,信念堅定,用生命闡釋了“巾幗不讓鬚眉,紅顏更勝兒郎”,在海陸豐革命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1925年6月,海豐縣婦女解放協會正式成立,彭鏗為會長,章行、高雲、張威、陳新、敖瓊、莊啓芳為執行委員。婦女解放協會發表了《綱領》和《組織大綱》,從倫理、法律、教育、勞工等四方面,提出:打破男尊女卑的心理,打破買賣式的婚姻,打破大家庭多妻制;男女平等之憲法及選舉法,民法上夫妻關係、親子關係、繼承權、行為權,一律男女平等;制定“保護母性”、“男女工資平等”的勞工法,禁止蓄婢;男女教育機會平等,推廣女子職業教育;職業開放,工資平等,制定保護母性的勞工法,制定限制幼童的勞工法等。
1926年6月,彭鏗、陳新等人在陸豐龍山中學成立陸豐縣婦女解放協會,選舉彭鏗為陸豐縣第一屆婦女解放協會會長,張威、沈素芳、羅少媛等為執行委員。隨後,他們鼓勵海陸豐一批開明、進步的婦女積極加入農民武裝,逐步組建了粉槍隊和盧森堡隊等婦女武裝。
1927年4月,蔣介石公開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中共海陸豐黨組織先後舉行三次武裝起義進行回擊。根據東江特委指示,海陸豐黨組織派出大批幹部到各區發動羣眾,組織和擴大武裝隊伍。其中,陳秀慧、何憐芳、卓愛華、賴月嬋、呂楚卿、鄭振芬、林楚雲、楊素琴等女共產黨員在海陸豐各地積極組織婦女參加武裝起義、奪取政權的鬥爭。海豐縣婦女解放協會執委賴月嬋被派到第六區組建婦女粉槍團。
在賴月嬋的宣傳發動下,第六區的婦女勇敢走出家門,踴躍參加婦女武裝。賴月嬋把第六區農民自衞軍裏的女隊員召集起來,組建了第一支婦女武裝—海豐縣第六區婦女粉槍團,粉槍團員的年齡在16歲到26歲之間,人數由400多人發展到7000多人。第六區婦女粉槍團以村為小隊,以鄉為分隊,把全區分為東、西、南、北、中5個片,每片一箇中隊,全區組成一個大隊,賴月嬋任大隊長,曾秀麗、劉情妹、王月圓、孝娥、全五、賴月娥、胡湖、曾步、曾茹蘭、林菊、吳要、餘大等人都是粉槍團的骨幹,她們配備的武器大部分是粉槍、尖串、大刀或紅纓槍。
第六區婦女粉槍團成立後,隊部設在六區古住村榨油車間。區蘇維埃政府抓緊對婦女粉槍團進行集中軍事訓練,培訓班人數最多時達百餘人。隊員們“草鞋竹笠、荷裝帶束”,都穿着黑色或藍色的衣服,脖子上系紅領帶,胸前戴一塊徽章,頭戴藍色帽,背掛竹笠,腳扎綁帶,穿六耳草鞋,肩挎粉槍、尖串或大刀。培訓班有時上課,有時操練。講課的是賴月嬋,教操練的是林乘。經過訓練,她們大都學會排隊、報數,向左、右、後轉,起落槍枝,跑步、伏倒、打粉槍、瞄準等規範動作,有好幾個隊員還學會瞄準打槍(步槍)。王月圓、劉情妹、吳大妹等不僅學懂各項軍事知識和會使用各種武器,還學會使用左手刀。
六區政府每次召開大會,都要粉槍團員演習跑步、撲倒、瞄準、打槍等技能,從而擴大婦女粉槍團的影響,展示海陸豐婦女的颯爽英姿。隨後,海陸豐各地紛紛成立婦女粉槍團,也叫婦女粉槍隊。
海豐縣婦女粉槍隊參加慶祝海豐縣蘇維埃政權成立大會留影 海豐縣婦女粉槍隊參加慶祝海豐縣蘇維埃政權成立大會留影 [2]
11月,廣東省婦女運動先驅,著名女革命者區夏民到海豐參加武裝鬥爭,組建了一支300人的婦女武裝隊伍,命名為盧森堡隊,團東江特委委員陳美英任隊長。彭湃讚譽她們是“紅色花木蘭”。
2月9日,中共東江特委號召支援惠來縣大暴動,海陸豐婦女粉槍隊選派張月蘭、吳芝英等80多名隊員,編進“東江暴動大隊”,13日趕赴惠來縣城,參加彭湃、徐向前率領紅四師進攻惠來縣城的戰鬥,支援兄弟縣的革命鬥爭和婦女解放運動。海陸豐婦女粉槍隊員英勇善戰,霎時名揚東江。
海陸豐婦女粉槍隊和盧森堡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最早婦女武裝,鼎盛時期海陸豐婦女武裝力量達到15000多人。她們和赤衞隊一樣,在海陸豐黨組織領導下,開展減租減息運動,積極響應蘇維埃政府開展土地革命的號召,參與武裝鬥爭。在擴展海陸豐革命根據地、保衞蘇維埃政權和參加東江年關大暴動中,都表現得十分勇敢,作出了傑出貢獻,很多粉槍隊員為了國家獨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獻出了年輕的寶貴生命。 [2] 

海陸豐革命根據地歷史地位

海陸豐蘇維埃政權建立後,東江特委積極貫徹中共中央指示和廣東省委要求,鞏固蘇維埃政權和擴大革命根據地,對廣東乃至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也產生了積極影響。  
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人民政權。陸豐、海豐全縣召開工農兵代表大會,通過《沒收土地案》《改良工人生活案》《改良兵士生活案》《撫卹遭難烈士及被禍工人農民家屬案》《取消苛捐雜税案》《婦女問題案》等決議案,鮮明地體現了為人民服務的立場。選舉產生了蘇維埃政府,委員們鄭重宣誓“要為工農兵的利益而奮鬥”“打倒一切新舊軍閥及帝國主義”。廣大人民羣眾為建立起屬於自己的政權而歡呼。“較之舊曆新年的快樂,當更快樂得數百倍,人人喜形於色,歡呼欲狂。很明顯地表現出他們以為既得土地耕種,又解脱一切債務契約的鎖鏈,好像已至無上極樂之國一般。” 
根據地率先開展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土地革命。工農兵代表大會通過的《沒收土地案》,以法規形式明確宣佈沒收一切土地給農民,並確定了分配土地的原則、標準和方法。規定“不勞動不得田地”“不革命不得田地”。這是中國共產黨在土地革命中制定的第一個土地法規。蘇維埃政府發動農民,在兩縣同時實行土地革命。廣大翻身農民把標誌地主土地所有權的地契付之一炬。到1928年1月14日止,僅海豐縣即燒燬地主田契47萬餘張、租簿5.8萬餘本。到1928年2月,已實行沒收和分配的,海豐佔全縣土地面積的80%,陸豐佔40%。  
不斷擴充壯大根據地武裝力量。根據廣東省委指示,東江特委正式建立工農革命軍第二師師部。同時從海豐、陸豐兩縣農軍和青年團員中挑選500多人組建第五團。工農革命軍第二師至此有兩個團,共1800餘人。廣州起義失敗後,被迫從廣州撤出的部分武裝力量,在廣東花縣整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師,於1928年1月轉入海陸豐地區,堅持革命鬥爭。紅二、四師會師,使海陸豐革命根據地增加了一支主力武裝。加上海陸豐兩縣蘇維埃的工農革命軍團隊以及各區鄉的工農赤衞隊,根據地有了賴以鞏固和發展的堅強軍事支柱。 
加強根據地建設做好長期鬥爭的準備。蘇維埃政權建立後,部分地主武裝負隅頑抗,伺機反撲。黨領導根據地人民鎮壓豪紳地主及反動勢力,平定了反動武裝叛亂。建立被服廠、槍械廠和紅軍醫院,修築碉堡、戰壕等軍事設施。創立了海陸豐勞動銀行,發行蘇維埃紙幣,穩定金融秩序。保護商業貿易,開辦工農販賣合作社,活躍商品流通。東江特委十分重視黨的組織建設,大力發展黨員,健全和發展各級基層組織,黨的隊伍不斷壯大。以海豐為例,在建設蘇維埃政權頭4個月中,黨員人數從原來的3000人增加到18000人,支部數量從原來的300個增至460個。1928年1月,在海豐創辦了東江黨校,加強黨員教育和幹部培養。嚴格紀律,進行黨務巡視,處理不合格黨員,保證了黨對革命事業的堅強領導。  
海陸豐革命根據地是黨領導下較早創建的農村革命根據地,創造了“多個第一”,具有開創性意義,為黨獨立領導武裝鬥爭進行了成功嘗試,為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紅色政權作出了典型示範,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1] 

海陸豐革命根據地相關辨析

海陸豐革命根據地與東江革命根據地的關係
海陸豐革命根據地,創建於1927年4月至1928年4月。地域範圍包括海豐縣、陸豐縣(1988年劃分為陸豐縣和陸河縣)以及惠陽縣、紫金縣的部分地區;後期還包括與海豐、陸豐毗鄰的普寧、潮陽、惠來、五華等縣的一小部分地區。它位於廣東東部沿海,處於東江和韓江之間,山地、丘陵、平原交錯。東接汕頭市、西連惠州市;南部面臨浩瀚的南海,海岸紅長達370公里,多屬濱海平原台地;中部山戀連綿的蓮花山脈千米以上的山峯有10餘座。海陸豐革命根據地面積約6000平方公里。海陸豐革命根據地創立之後,海豐全縣,陸豐除一個鄉之外,均在蘇維埃政權管轄之下,共有人口70餘萬。
東江革命根據地是在海陸豐革命羣眾運動影響和推動下創建的,地處廣東省東部的東江地區,北靠中央革命根據地,東接閩西閩南,西連廣州,南臨南海。海岸線長達1000多公里。除沿海為平原地帶外,境內大部分丘陵和山區,千米以上的山峯有近20座。全長523公里的東江是境內第一大河流。東江革命根據地由9塊邊區縣的根據地組成,即海(豐)陸(豐)惠(陽)紫(金)(由早期的海陸豐革命根據地發展而成)、揭(陽)豐(順)(五)公地(即八鄉山)、潮(陽)普(寧)惠(來)(即大南山)、五(華)興(寧)龍(川)、梅(縣)(大)埔豐(順)、蕉(嶺)平(遠)尋(烏)、潮(安)澄(海)饒(平)(南)澳(即鳳凰山蘇區)、饒(平)(平)和(大)埔詔(安)、陸(豐)惠(來)等蘇區。這9塊蘇區建立和喪失的時間有先有後,未能全部連成一片,但都各自建立了黨和政權組織及地方武裝,並由中共東江特委和東江蘇維埃政府一領導。其餘盛時期1930年夏,蘇區人口達200萬,約佔東江地區總人口的三分之一,蘇區面積達3萬平方公里,約佔東江地區面積的一半,它遍及東江地區20多個縣市,並發展到福建南部的平和、詔安和江西南部的尋烏。 [4] 
隨着五四運動的爆發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海豐、潮安、紫金等縣的先進知識分子開始傳播馬克思主義,掀起了反帝封建的愛國運動。其突出代表,就是親被毛澤東譽為“農民運動大王”的彭湃。他從1922年開始組織發動海陸豐農民運動,後來又經歷了1925至1926年間廣東國民政府討伐陳烔明叛軍的兩次東征的洗禮。廣東反革命政變發生後,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組織了海陸豐暴動,建立了海陸豐革命根據地,為創建東江革命根據地創造了有利條件。
雖然海陸豐與東江革命根據地建立的時間有先有後,是兩塊各自獨立存在的農村革命根據地,但從黨的領導、武裝鬥爭的發展過程來看,都具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海陸豐革命根據地不但對東江革命根據地的建立起到了強大推動作用,而且對東江革命根據地的發展也作出了重要貢獻。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