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海防林

鎖定
海防林,防護林分類中的一種,是指沿海以防護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其中,沿海基幹林帶,即沿海國家特殊保護林帶。具體劃定為:沙岸200米、泥岸100米、巖岸臨海一面坡。
中文名
海防林
外文名
The coastal forest

目錄

海防林作用

沿海防護林在防災抗災、護岸固沙、維護生態、美化景觀等方面發揮着極其重要的作用,是建設綠色之島的第一道防線。

海防林抵禦海嘯

堤壩沖毀、樹木倒伏、農田淹沒、房屋倒塌、橋樑斷裂……這是電視畫面中,日本海嘯過後,支離破碎的景象。
海嘯登陸後,作為前沿阻擋它的第一道防線,沿海防護林帶瞬間被“撕裂”。海嘯形成的巨大水牆,眨眼間就衝上了陸地。
這是否意味着海防林抵禦海嘯的能力有限?海岸線上的“綠色衞士”並沒有人們想象中的堅強?
山東省林科院研究員許景偉説,海防林在抵禦和消減海嘯、颱風等自然災害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是人類所採取的一項主要生物工程措施。但也存在一個承載力的問題,它能承擔一定負荷,不能超出極限。
中國林科院熱帶林業研究所研究員廖寶文説,日本海嘯浪高一度達到23.6米,在巨大的海嘯面前,海防林的作用微乎其微,但並不能因此而否定海防林抵禦災害的能力。
他説,好多例子告訴我們,雖然人類對海嘯、颱風等自然災害難以進行準確預測和有效控制,但是可以通過建設沿海防護林等有效的辦法,來減輕甚至抵消災害的破壞力。
2004年印度洋海嘯中,泰國拉廊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在廣袤的紅樹林保護之下,岸邊房屋完好無損,居民生活未受到大的影響。而與它相距幾十公里、沒有紅樹林保護的地區,村莊、民宅被海嘯夷為平地,70%的居民遇難。
印度南部的泰米爾納德邦是印度洋海嘯的重災區,但其中的瑟納爾索普等4個村子,正是因為有了紅樹林的庇護,才安然無恙。

海防林抵禦颱風

2003年第7號颱風“伊布都”登陸廣東,恩平市橫陂鎮的10公里海堤在300多公頃紅樹林的保護下平安無事,而另外5公里沒有紅樹林保護的海堤,被狂風巨浪衝毀。
2008年9月24日,第14號強颱風“黑格比”掠過珠海。珠海市內普降大到暴雨,各主要水文站均出現歷史最高潮位。據實地勘查,珠海市九洲港被毀水泥海堤的長度為766米,總長1.5公里情侶路內毀壞的水泥鋼筋海堤為460米;而位於澳島西北部的大澳圍、東湧、西涌、石井灣一帶,由於有紅樹林的保護,1.1公里長的五閘門土質海堤、防護欄、木棧道、房屋等均完好無損。
面對海嘯、風暴潮等自然災害來襲,海防林又是如何減輕、抵消災害破壞力的呢?
許景偉説:“當海嘯來襲時,海防林就像一張巨形的‘網’,利用它的‘彈性’功能,可以緩衝和化解海浪的巨大沖擊力,是破壞性海浪的‘緩衝器’,能降低和延緩海嘯和颱風帶來的危害程度。當海嘯消退後,它還能起到護堤護岸、保持水土的作用。”
近年來,國內外許多專家針對海防林消浪的作用進行了大量研究,從中總結出了一些規律性的認識。
印度洋海嘯過後,科研人員從災區中8塊國際重要濕地反饋的信息得出結論,海嘯的能量經過濕地中紅樹林、珊瑚礁的消減後,進入村莊的海水只是緩緩上漲,隨後徐徐退卻,這與瞬間席捲無數村莊的兇猛海嘯形成了鮮明對比。

海防林研究

2004年,我國在海南省建立了東寨港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研究站利用自動潮汐觀測平台,對人工紅樹林生態系統防風效應進行定位觀測。監測結果顯示,當紅樹林越高、越寬時,防風消浪的作用也就越明顯。科研人員發現,當紅樹林樹高10米以上、林帶寬100米以上時,就能夠起到很好的消浪防風作用,可將10級大風掀起的海浪化為平波。這也是科研人員認可的一種較為合理的紅樹林種植模式。
廖寶文説,沿海地區通常經濟較發達、人口較集中。這裏氣候多變,颱風暴雨、洪澇乾旱、風沙海霧、低温乾熱等自然災害頻發。專家預測,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全球氣候的變暖,颱風、風暴潮等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將會越來越高。因此,加強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增強沿海地區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對於維護生態安全、保護經濟發展成果、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現實價值和長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