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海關信息系統

鎖定
電子政務是國家信息化建設的重要領域,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海關信息系統主要包括電子海關、電子口岸、電子總署三個部分。經過多年的建設 ,海關已形成了涉密辦公網、辦公管理網、業務運行網、對外接入網等功能齊全的複雜辦公環境 ,在業務協同、辦公管理、對外服務等方面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中文名
海關信息系統
外文名
customs information system
包    括
電子海關、電子口岸、電子總署
技術支撐平台
業務管理與決策支持平台等
存在問題
嚴密把關與高效服務的矛盾
標準化原則
業務規範化與信息化交叉推動等

海關信息系統發展概況

海關信息系統電子海關

“電子海關”的主要目標是實現海關係統內部業務處理的信息化和自動化,從1978 年開始,先後經歷了單項應用、系統化應用、網絡化應用三個階段。1988 年前為單項應用階段,僅在部分業務量大的海關運行徵税、統計等若干單獨的應用項目,是海關信息化的起步階段。1988 年後,海關開發應用H883 報關自動化系統,實現了一個海關關區範圍內報關手續全過程自動化處理,大大促進了通關效率和業務規範化水平的提高。1998年後,在電信部門網絡基礎設施的支持下建成了全國海關虛擬專網(VPN),全國海關實現了通關管理跨關區、全方位聯網運行,從而初步建成了對全國各地進出口業務統一進行信息化、網絡化管理的“電子海關”,信息化應用使效益發生了質的飛躍。“電子海關”加強了有效監管又大大提高了通關速度。

海關信息系統電子口岸

“電子口岸”的主要目標是通過口岸執法管理部門的聯網應用,實現口岸管理的“一站式”服務和綜合治理。2000 年,國務院批准了海關總署聯合外經貿部、公安部、税務總局、人民銀行、外匯局、工商總局、國檢局、鐵道部、交通部、民航總局、信息產業部等12 個部門建設“口岸電子執法系統”的請示,成立了中國電子口岸數據中心。同時,開發應用了出口收匯聯網核銷、出口退税聯網核查、國檢通關單聯網核銷、加工貿易聯網監管、進出口網上申報、網上税費支付、進出口快件通關、ATA單證冊通關等 10 餘個聯網應用項目,密切了部門之間的合作,發揮了綜合治理的優勢,有效地提高了行政管理效能,簡化了企業辦理進出口的有關手續。

海關信息系統電子總署

“電子總署”的主要目標是實現海關總署及直屬海關兩級管理部門的行政辦公、職能管理及業務宏觀決策的信息化。從2001 年開始,海關陸續開發使用了執法評估系統、税收監控分析系統、風險管理系統等一系列業務管理及輔助決策應用項目。通過預先統一設定和動態調整業務決策參數,定時採集、彙總全國海關業務運行數據,再運用數理統計方法和在線分析處理(OLAP)技術進行評估、分析、預測,針對執法風險採取相應措施。同時,再通過建立涉密辦公網,上報信息,下發文件,初步建立起以海關總署為中心的網絡化、信息化的業務決策、指揮體系。 [1] 

海關信息系統技術支撐平台

海關大力推進以“電子海關”、“電子口岸”、“電子總署’’建設為目標,統籌規劃,着力構建應用技術支撐平台,提高海關信息系統應用開發建設能力。主要形成了以下五個基本平台。
(1)業務處理平台。面向一線業務操作人員,以運行網為網絡環境,以H2000系統為基礎,整合承載對業務數據進行基本處理的應用,支撐通關作業系統、加工貿易管理系統、税費徵收及減免税管理系統、物流監控系統等。
(2)業務管理與決策支持平台。面向業務管理與決策人員,以管理網為網絡環境,承載業務管理、分析決策的各類應用,包括執法評估系統、税收分析監控系統、加工貿易監控分析系統、監管職能運行監控系統、價格管理系統、知識產權保護系統、海關緝私辦案系統等。
(3)對外數據交換平台。面向電子口岸用户和管理人員,以口岸專網為網絡環境,以電子口岸執法系統和“大通關”為基礎,主要承載部委問數據交換、聯網核查和地方口岸“大通關"應用,包括通關數據聯網核查系統、地方口岸應用項目、網上付税系統等。
(4)行政管理平台。面向海關內部行政管理人員,以管理網為網絡環境,整合承載內部行政管理、綜合管理等方面的應用,包括行政管理系統、人事系統和財務系統等。
(5)政務辦公平台面。向海關內部政務辦公人員,以紅機網為網絡環境,以辦公系統為基礎,主要承載政務、辦公等方面的應用,包括辦公系統、公文處理系統、涉密公文處理系統、會議系統和督辦系統等。 [2] 

海關信息系統存在問題

海關信息系統初步實現了信息化(人工判斷已整合信息的使用價值和方式),但是“嚴密把關”與“高效服務”之間的矛盾依舊突出。具體表現在:
(1)信息系統的開發各自為政,缺乏統一的戰略規劃,甚至將信息管理系統開發等同於業務改革,不能有效配合現代海關第二步戰略發展的要求,這會使得在整個海關係統改革整合的機制尚未健全,改革措施力度不足的情況下,各項改革之間協調、配合不力,發展不平衡,單兵突進、各行其是,各類業務管理系統功能重疊、重複開發,資源浪費等矛盾和問題同益顯現,引發內耗,影響業務改革的繼續前進。
(2)現有各種業務分析監控系統大都由各部門開發和獨立使用,信息不能共享,工具不能共用,風險管理的合力難以形成,風險管理難以轉化為職能管理的內在需求。
(3)各級海關、各職能部門之間在風險管理的協調運作上缺少上下聯通、相互貫通的管道和途徑,還不能形成有效的風險管理運作機制。
(4)信息數據的使用鬆散、封閉,缺乏橫向(各職能部門之間)和縱向(海關各層級之間)的聯繫,信息資源不能充分整合共享和實時傳遞。 [2] 

海關信息系統方法原則

由於海關業務發展的特定環境條件,海關實現信息化的過程實際上也是海關業務管理規範化的過程。因此,在海關信息系統標準化建設過程中有如下方法和原則。
業務規範化與信息化交叉推動
業務規範化與信息化孰先孰後成了一對矛盾。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相比,真正落後的主要還是在管理方面。如果走發達國家老路,要求技術部門與業務部門的甲乙雙方職責清楚,業務需求和規範確定之後再開發信息系統,其結果可能是什麼也做不成,管理也上不了台階。海關係統多年來堅持業務、技術一體化的技術路線,採用業務規範化與信息化交叉推動、互為動力的方法,走過的是一條困難和矛盾交織的路,但終於走通,並在國家需要的時候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應用發展與標準建設互動
在海關信息系統的開發過程中,本着儘快真正用起來的原則,相關的項目標準則按實際情況可以先制定,也可項目穩定運行後再確定。對於基礎應用項目一般都先研究制定暫定標準,並由工程總體組在工程開發全過程中統一控制、管理和修改維護。這些暫定標準只對項目開發有效,項目在試點及推廣過程中會不斷修改,項目穩定運行後才將有關標準確定下來。對於上層應用項目,一般先直接採用下層基礎項目的有關定義,直接組合並進入設計,試用通過後再回頭補充完成定義和有關技術文檔。這樣,隨着H883、H2000 系統的推廣,海關通關業務及信息系統就有了一套完整的信息化標準,即事實上的標準。
儘量採用國際、國家標準
在系統開發時注重採用和參照國際、國家標準,如1992 年,海關總署率先決定採用聯合國 UN/EDIFACT 標準,對 CUSDEC、CUSCAR、CUSRES、CUSEXP、PAYORD、CREADV 等標準報文,或等同採用,或制定子集,同時也關注XML等新標準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此外,在安全認證系統中,“電子海關”和“電子口岸”也全面採用 PKI 標準,而且產品均擁有國內自主版權。
標準轉換與標準統一相結合
對於電子口岸這樣的多部門綜合應用,為避免各方因管理體制、運作模式和關注的重點不同,而使信息標準的討論長期拖延,一般採用以下方法原則:
(1) 以數據提供方為主的原則,代碼和數據格式直接套用原標準,必須修改的儘可能安排分階段實施。
(2) 各部門現有應用中凡是有數據元或代碼定義不一致的,均通過數據中心用標準轉換的方法解決。必要和可能時,直接轉為“漢字代碼”,避免代碼表維護工作量,保證電子與紙面單證數據一致。
(3) 對新開發的應用,如果與各部門內部信息系統交叉較少,就堅持先共同討論有關標準,再進行項目開發。
統一選型與制定選型標準相結合
在海關信息系統建設中,對硬件設備、操作系統、數據庫系統、開發工具等主要設備和產品採用總署統一選型和總署確定技術標準後,各地海關自行購置兩種方式結合。根據主流技術發展趨向,除老系統擴容改造外,新項目儘量堅持開放性原則,並繼續保持海關信息系統設備標準的完整統一。 [1] 
參考資料
  • 1.    楊國勳. 海關信息系統標準化建設思路[J]. 信息技術與標準化,2003,(05):6-9.
  • 2.    陳煦.海關信息系統戰略規劃研究[D].中山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