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海軍戰術

鎖定
海軍戰術,指導海軍在海上進行戰鬥的方法。19世紀末、20世紀初,潛艇、航空兵和魚雷武器用於海戰,海軍逐步形成諸兵種運用多種武器進行海戰的機動靈活的多種戰術,而海上襲擊戰成為重要的戰術手段,並得到廣泛運用。在現代條件下,海軍戰術正向着諸兵種在多維空間(水面、水下、空中以至宇宙空間)的廣闊領域,廣泛運用電子技術和精確制導武器實施超視距襲擊戰術和反襲擊戰術的方向發展。 [1] 
中文名
海軍戰術
包括內容
戰鬥原則,戰鬥部署、戰鬥指揮、戰鬥協同、戰鬥行動
定    義
指導海軍在海上進行戰鬥的方法
海軍進行戰鬥的方法。海軍戰術包括戰鬥原則,戰鬥部署、戰鬥指揮、戰鬥協同、戰鬥行動的方法,以及各種保障措施等。分為海軍合同戰術、海軍兵種戰術和專業兵戰術。靈活機動地運用海軍戰術,對於奪取海軍戰鬥勝利具有重要意義。海軍戰術隨着海軍武器裝備的發展而發展。槳船時代,海戰由槳船組成一列或多列橫隊,以接舷、撞擊的方式作戰,此時海軍戰術主要是接舷戰戰術和撞擊戰術。為能有效地進行接舷戰,中國春秋時期的公輸般創造了一種名為“鈎拒”的戰具,對敵方戰船可以“進則拒之,退則鈎之”。古羅馬艦隊在公元前3世紀,使用帶鈎的接舷吊橋鈎住敵船,使士兵能通過吊橋跳上敵艦進行格鬥。繼接舷戰戰術之後,古代海軍中又出現了撞擊戰術,進攻艦船利用槳船的機動性、良好的航海技術和艦首衝角,猛撞敵艦舷側,將其毀傷。中國古代戰船,曾裝有犁形衝角,可在撞擊中將敵船撞沉。帆船時代,隨着帆船的不斷改進和滑膛炮的出現,產生了舷炮戰術、戰列線戰術和艦艇機動戰術。16世紀,戰艦的兩側裝備了順舷側配置的重型滑膛炮。海戰時,艦隊列成縱隊實施舷炮攻擊,以充分發揚火力,舷炮戰術隨之產生。18世紀,隨着風帆戰艦噸位的增大,舷炮口徑的增大和射速的提高,舷炮戰術發展成比較穩定的戰列線戰術,又稱“艦隊縱列隊形戰術”。艦隊編成單縱隊,先搶佔上風位置,再接敵至艦炮射程以內,採取與敵方航向平行運動,各艦對指定的敵艦實施炮擊,直至決出勝負或一方撤退為止。戰列線戰術的運用,只有在交戰雙方都企圖決戰時才得以實現。18世紀末,海戰中出現了艦艇機動戰術,又稱“打破敵方戰列線的戰術”。其特點是可以機動靈活地使用兵力。在海戰中,艦隊編成數個可以獨立行動的戰術羣,以縱列戰鬥隊形穿插分割敵方艦隊戰鬥隊形,鉗制其一部,包圍其另一部,集中火力打擊被包圍和孤立的敵艦,並傾全力攻擊敵方指揮艦,使敵方艦隊指揮癱瘓,再將其各個殲滅。1805年,英國艦隊與法國、西班牙聯合艦隊在特拉法爾加角海戰中,開始以戰術羣進行穿插分割的機動戰術進行作戰,取得了成功。此後,艦艇機動戰術即逐步取代了戰列線戰術。蒸汽時代,出現了蒸汽艦,以蒸汽艦作戰為主,產生了“T”字戰法和魚雷攻擊戰術、佈雷掃雷戰術等新戰術。19世紀下半葉,各國海軍從帆船艦隊過渡到蒸汽鐵甲船艦隊,旋轉炮塔炮取代了固定的舷炮,使用了螺旋槳,使艦船的機動力和火力大為提高,艦艇機動戰術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產生了新的艦艇機動戰術――“T”字戰法(又稱跨越“T”字戰術)。這種戰法是艦隊戰列線將敵方艦隊置於己方一側的正橫方向,使雙方態勢如“T”字形,集中艦隊全部交叉火力,猛烈攻擊敵方艦隊先頭部分艦隻,將其擊毀,而後,再各個擊破。“T”字戰法的運用,由於交戰雙方均以機動爭取有利態勢,通常難以達到最佳程度。此時戰列艦仍佔有主要地位,艦隊的正確機動與火力相結合,成為海軍戰術的核心。一些艦上裝備了魚雷和水雷,魚雷攻擊戰術和佈雷掃雷戰術相應產生,為以後的戰術發展奠定了基礎。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隨着潛艇和飛機的使用,海軍戰術發生了變化,產生了海軍兵種戰術和海軍合同戰術。大戰中,潛艇開始用於海上作戰,潛艇戰術開始形成。飛機的出現及在海戰中的運用,產生了海軍航空兵戰術。此時各國海軍仍以水面艦艇作為海上主要作戰力量,潛艇和航空兵只作為海戰的輔助和支援保障兵力,基本上都以單兵種獨立作戰,以單艇、單機進行戰鬥活動,戰術運用處於初級階段。當時已有水面艦艇、潛艇和航空兵相互配合的作戰行動,促進了海軍合同戰術的產生。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海軍武器裝備的改進和大量運用,促使海軍戰術全面發展。航空母艦的出現,為海軍航空兵的海上戰鬥提供了空前廣闊的舞台,以航空母艦編隊為核心、以艦載機為主要突擊兵力、同水面艦艇和潛艇配合、在海上立體空間作戰的海軍合同戰術,成為海軍戰術的主要內容,海軍兵種戰術進一步完善,海軍合同戰術不斷豐富和全面發展。戰後,核技術、導彈技術、電子技術和信息技術等迅速發展,一些國家的海軍裝備了核動力艦艇、導彈、新型電子器材和指揮信息系統,在局部戰爭中廣泛運用,提高了海軍綜合作戰能力,促進了海軍戰術進入更高的發展階段。以導彈為主要武器的海軍合成兵力,在信息對抗條件下,從空中、水下、海面對敵方海上和岸上目標實施的遠距離合同突擊,已成為海軍的主要戰術手段。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戰術,是在解放沿海島嶼作戰、借鑑國外有益經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49年海軍成立之初,面臨着解放沿海敵佔島嶼的戰鬥任務,進行了多次海上戰鬥。通過向蘇聯海軍學習,開辦海軍院校,取得了海軍建設的有益經驗,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海軍戰術。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海軍各兵種建設不斷髮展,圍繞海軍擔負的登陸與抗登陸、海上封鎖與反封鎖、海上護航、襲擊與反襲擊等任務,形成了海軍各兵種依託島岸的海上破襲游擊戰戰術。在解放一江山島、粉碎敵小股匪特竄犯大陸、八六海戰、崇武以東海戰等戰鬥,以及遼東半島抗登陸等演習中得到檢驗。70~80年代,根據國際戰略格局和海軍擔負作戰任務的變化,海軍形成了以扼守海峽水道作戰為背景的海上游擊戰、破襲戰、反潛作戰,以及抗登陸、協同陸軍堅守島嶼和對陸軍瀕海翼側的火力支援等戰術,並在戰備、訓練和西沙羣島自衞反擊戰的戰鬥中得到實踐檢驗。90年代以後,海軍加強了以近海積極防禦和海上封鎖作戰為背景的登陸、抗登陸、對敵海上編隊和運輸隊的襲擊、對敵基地港口和岸上重要目標的襲擊、珊瑚島礁攻防等海軍戰術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戰備、訓練活動和海上維權行動中得到廣泛運用,併發揮了重大作用。進入21世紀,一大批海軍新裝備投入使用,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戰術進入全面發展階段。海軍戰術的基本問題包括海軍戰術的分類,海軍戰鬥的基本樣式,海軍戰鬥的基本行動,海軍戰鬥原則,戰場環境對海軍戰鬥的影響,海軍戰術在現代條件下的運用等。海軍戰術有多種分類,主要有:按作戰類型,分為海軍進攻戰術和海軍防禦戰術;按參戰兵種,分為海軍兵種戰術和海軍合同戰術。根據海軍所擔負的作戰任務,海軍戰鬥基本樣式有:進攻海上戰鬥艦艇編隊戰鬥、進攻海上護航運輸隊戰鬥、襲擊駐泊艦船戰鬥、反潛戰鬥、珊瑚島礁進攻戰鬥、掩護潛艇突破反潛封鎖區戰鬥、海軍登陸戰鬥、攻勢佈雷戰鬥、海上護航戰鬥、珊瑚島礁防禦戰鬥、海軍駐泊地域防禦戰鬥、海軍抗登陸戰鬥等。包括進攻性戰鬥行動、防禦性戰鬥行動和保障性戰鬥行動。進攻性戰鬥行動,以直接殺傷敵人和摧毀敵裝備設施為主要目的,以主動進攻敵人為主要特徵,主要表現形式為戰術突擊和戰術反擊。防禦性戰鬥行動以挫敗敵人的進攻、確保己方掩護目標安全為主要目的,以最大限度降低敵突擊效果為主要特徵,主要表現形式是抗擊、規避和防護。保障性戰鬥行動以保證戰鬥中進攻和防禦行動的順利進行為直接目的,以有效提高參戰兵力整體作戰效能為主要特徵,分為作戰保障、後勤保障和裝備保障行動。主要包括:①強調進攻,主要通過攻擊行動達成戰鬥目的。②適時機動,獲得行動自由,形成有利態勢。③集中兵力,使參戰兵力、火力集中於預定的時間、海域和目標,形成並保持優勢。④隱蔽突然,快速反應,力求先敵發現,先敵展開,先敵佔領有利陣位,先敵開火,以小的代價換取大的勝利。⑤周密組織協同,主動配合,發揮整體作戰威力。⑥迅速、全面、周密地組織戰鬥保障、後勤保障和裝備保障,確保戰鬥任務的順利完成。現代海軍戰鬥,通常需要組織可靠的情報保障和有效的信息對抗;主要突擊目標的選擇,根據上級意圖、戰鬥任務、參戰兵力兵器的情況確定,通常選擇對戰鬥全局有重大影響的目標,或孤立、好打的目標;擔負主要突擊任務的兵力兵器,根據突擊目標的性質、敵兵力編成及海區情況確定,通常選擇機動性強、隱蔽性好和突擊威力大的兵力兵器;儘量縮小突擊兵力的編成,增加保障兵力。多方向同時或先後在空中、水面和水下立體空間展開;使用遠程精確制導武器,實施超視距攻擊;突擊中,在保證互不妨礙、互不誤傷的前提下,儘量縮短各次突擊的間隔時間,增加敵方抗擊的困難。使用新型登陸工具時,需要在寬大正面上實施兩棲登陸,提高登陸戰鬥的突然性和上陸速度。在抗登陸戰鬥中,力求實施立體抗擊和全縱深打擊。隨着海軍武器裝備的發展,特別是信息化、精確化、遠程化的武器在海戰場的大量運用,以及海戰場全面感知能力的增強,戰場空間不斷擴大,海軍戰術將更加靈活多樣。新的戰鬥樣式和戰法將不斷湧現,海軍戰術將進入一個更高層次的發展階段。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2] 
參考資料
  • 1.    熊武一、周家法主編.《軍事大辭海·下》:長城出版社,2000年5月:第2561頁
  • 2.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