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海軍岸防兵

鎖定
海軍岸防兵(Naval Coast Defence Arm),是部署在沿海重要地段,以火力參加對海防禦作戰的海軍兵種,它是海岸防禦的火力骨幹。海軍岸防兵能充分利用島、岸的有利條件,預先構築多種陣地,儲備大量作戰物資,進行持久作戰,是近岸堅守防禦戰中的主要兵力之一
海軍岸防兵部署在沿海重要地段,以火力參加沿岸防禦作戰的兵種。由海岸炮兵部隊和海岸導彈部隊組成。通常編有獨立團、營。有的國家設有岸防司令部。裝備大、中口徑的海岸炮和不同射程的岸艦導彈武器系統。主要任務是保衞基地、港口和沿海重要地段,消滅敵方艦船,封鎖海峽、航道,掩護近岸海區的交通線和艦船,支援海岸、島嶼守備部隊作戰。
(概述圖參考來源: [2] 
中文名
海軍岸防兵
外文名
Naval Coast Defence Arm
中國組建時間
1950年10月21日
主要作用
以火力參加海軍基地防禦和海岸防禦作戰
組    成
海岸炮兵部隊、海岸導彈部隊
主要裝備
海岸炮、岸艦導彈
隸屬兵種
海軍
海軍岸防兵 海軍岸防兵
海軍中部署於沿海重要地段、島嶼,主要以火力遂行海岸防禦任務的兵種。通常由海岸導彈部隊和海岸炮兵部隊組成。編有海岸導彈團(營)、海岸炮兵團(營)等,分屬於海軍基地或水警區。有的國家設有岸防司令部,編有旅。能獨立作戰,也可協同其他兵種遂行作戰任務。主要編配岸對艦導彈和大中口徑火炮。海軍岸防兵能充分利用島岸的有利條件,進行持久作戰,是海軍海岸防禦的陸上骨幹力量。基本任務是:封鎖海峽、航道,消滅敵方艦船,掩護近岸海區交通線和艦船;支援海岸、要塞的守備部隊作戰,參加抗登陸作戰,保衞基地、港口和沿海重要地段的安全等。
海軍岸防兵 海軍岸防兵
早在公元前,一些瀕海國家就有了岸防設施和兵力。14~15世紀,岸防兵隨着配備岸防火炮的瀕海要塞的出現開始形成。18世紀後,許多國家先後將岸防兵列入海軍序列。19世紀,各軍事強國的瀕海岸段要地多築有較為完善的防禦火炮陣地,至20世紀初達到最盛時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達達尼爾海峽戰役和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中,海軍岸防兵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着導彈武器的使用,許多國家建立了海岸導彈部隊。蘇聯海軍把海岸火箭炮兵作為一個兵種。80年代末,世界各國海軍岸防部隊名稱不一,規模裝備差異也較大。蘇聯稱海岸導彈炮兵,營為最大的編制單位。越南海軍編1個岸艦導彈旅。瑞典海軍編5個海岸炮兵團(含若干導彈中隊)。海軍岸防兵的發展,受國家軍事戰略和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影響甚大。進入21世紀,以信息技術為主的高新技術廣泛應用於部隊,導彈的射程和精度都大大提高,但岸防兵在海岸防禦中作用依然重大。中國的岸防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宋元時期,在沿海建城設防,防禦海盜。明朝開始在沿海設有衞、所,並在海防要地修城築堡,屯兵戍守。如戚繼光、俞大猷統率步師和水師,抗擊倭寇。嘉靖(1522~1566)年間,編配銅炮,“大彈發及七百步”。清初,建水師,造炮台,防守海口。道光(1821~1850)年間,海禁大開,海防益重。鴉片戰爭中,清軍利用在虎門設立的炮台和設置的水中障礙陣地,抗擊了英軍戰艦的進攻。此後,清朝在沿海要地構築新式炮台130多座。中華民國時期,炮台幾經整修,後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一定作用。如1932年一・二八抗戰,吳淞要塞阻日艦於黃浦江口達月餘之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於1950年8月,將東北軍區炮兵第6師和西南軍區特種炮兵第10團改編為海軍海岸炮兵學校(後改稱海軍炮兵學校),突擊培訓技術骨幹。同年10月,組建了第一個海岸炮兵營。1951年,組建了10多個海岸炮兵團。1952年,成立海軍炮兵部(後改稱海岸防禦兵部)。1955年,組建了列車(機動)岸炮團和獨立岸炮營,海軍、艦隊、基地均設有岸防兵領導機構。20世紀60年代初期,岸艦導彈開始編配部隊。70年代中期,海軍岸艦導彈部隊迅速發展,成為初具規模、較為現代化的海防力量。
海軍岸防兵 海軍岸防兵
海軍岸防兵自建立以來,曾單獨和協同其他兵種參加作戰400餘次,擊沉、擊傷敵艦船70餘艘,擊落、擊傷敵機40餘架,在鞏固海防、保衞近岸交通和漁業生產等任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隨着信息技術和武器裝備的不斷髮展,海軍岸防兵將進一步改進裝備性能,增大射程,實施精確制導,提高指揮控制水平;完善海岸防禦配系,增大海上防禦縱深和打擊威力;增強與其他兵種、軍種的協同作戰能力。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
  • 2.    走近中國海軍岸防兵  .大公報[引用日期2021-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