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海藥本草

鎖定
《海藥本草》,本草著作,6卷。五代前蜀李珣(德潤)約撰於10世紀初。書中從50餘種文獻中引述有關海藥(海外及南方藥)資料,記述藥物形態、真偽優劣、性味主治、附方服法、製藥方法、禁忌畏惡等。涉及40餘處產地名稱,以嶺南及海外地名居多。今存佚文中含藥124種,其中16種系新增。此書為我國第一部海藥專著,別具一格。《證類本草》保存其佚文最多。原書已佚,今有尚志鈞輯本(1983年),引注詳明。
書名(異名)
《海藥本草》
作    者
李珣
成書年代
歸屬類別
中醫典籍

海藥本草成書背景

唐代疆域擴大,經濟繁榮,對外貿易發達,當時跟日本、朝鮮、南洋、印度、阿拉伯等地進行貿易,外來藥物在這時便大為增加,而有綜合記述之必要。李氏祖籍波斯,其家以營香藥為業,故有《海藥本草》之撰。

海藥本草流傳版本

原書已散佚,《證類本草》保存其佚文較多。

海藥本草校注、整理

今人尚志鈞有輯校本(1983)。

海藥本草作者簡介

李珣,字德潤,出生於四川梓州(今四川三台),大約生活於公元9世紀末到公元10世紀初,具體生卒年月不詳,是唐末五代時的文學家和本草學家。李氏祖籍波斯,其家以經營香藥為業,故有《海藥本草》之編。李在文學上頗有修養,善於作辭,有詩名,是五代時花間派中有地位的文學家,《十國春秋》稱李珣著有《瓊瑤集》若干卷(亡佚)。晚年過隱居生活,好攝養、煉丹。曾到過江蘇、浙江、廣東等地。

海藥本草內容簡介

《海藥本草》全書共六卷,現存佚文中載藥124種,其中大多數藥物是從海外傳入或從海外移植到中國南方,而且香藥記載較多,對介紹國外輸入的藥物知識和補遺中國本草方面作出了貢獻。本書對藥物的氣味和主治也都有許多新的發現,同時修正了過去本草書中的一些錯誤。如草犀一藥,陳藏器説:“煮者服之,能解諸毒”,而李珣則説:“研燒服之,受毒臨死者亦得活。”再如迷迷香,陳藏器説它“性温無毒”,李珣則糾正説“性平不温。”另外,該書對藥物的相惡相使等作用也有新的闡發,如補骨脂惡甘草,延胡索與三稜、大黃為使甚良等,因此本書對修改補充綜合性本草也是很有價值的。

海藥本草影響評價

本書為我國第一部海藥專著,別具一格。總結了唐末五代時南方及海外藥物,並有許多不見於唐本草的新增藥,對於研究本草學,甚有價值。
[1-5] 
參考資料
  • 1.    餘瀛鰲、李經緯.《中醫文獻辭典》: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
  • 2.    甄志亞.《中國醫學史》:人民衞生出版社,2008年
  • 3.    吳鴻洲.《中國醫學史》: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年
  • 4.    賈維誠、賈一江.《中國醫籍志》:中國醫院管理雜誌社,1983年
  • 5.    傅維康主編;吳鴻洲等編寫 .《中國醫學史》:上海中醫學院出版社,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