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蔘屬於無脊椎動物、棘皮動物門、海蔘綱。全球有900多種,我國約140種。其中印度洋、西太平洋海區是世界上海蔘種類最多、資源量最大的區域。我國海蔘分佈在温帶區和熱帶區,温帶區主要在黃渤海域,主要經濟品種是刺蔘,也是我國最為知名的海蔘種類,熱帶區主要在兩廣和海南沿海,主要經濟品種有梅花參等。其中西沙羣島、南沙羣島和海南島是我國熱帶海蔘的主要產地。海蔘在各類山珍海味中位尊“八珍”,還具多種中醫特指的補益養生功能。近半個世紀以來,國內外學者對40多種海蔘化學成分的研究表明海蔘體內不但富含氨基酸、維生素和化學元素等人體所需的50多種營養成分,還含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如酸性粘多糖、皂苷和膠原蛋白等,而且海蔘活性物質的藥理活性十分廣泛。
[1]
- 中文名
- 海蔘
- 外文名
- Stichopus japonicus(刺蔘);Sea Cucumber
- 界
- 動物界
- 門
- 棘皮動物門
- 綱
- 海蔘綱
- 目
- 楯手目
- 屬
- 海蔘屬
- 分佈區域
- 印度洋、西太平洋、中國渤海、中國南海、中國東海
海蔘外形特徵
編輯海蔘的形態
海蔘雖為圓筒狀,但粗細、形狀和大小隨種類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常見的大型食用海蔘均為較粗壯的圓筒狀,背面有疣足,腹面有管足如海蔘屬(Holothuria)、刺蔘屬(Stichopus)、仿刺蔘屬(Apostichopus)、輻肛參屬(Actinopyga)和白尼參屬(Bohadschia)等。無足目(Apodida)或錨參類,體形細長,如蠕蟲狀,全體缺管足。芋參目(Molpadiida)體呈芋狀,前端粗,後端細,有變狹的尾部。深海的平足目(Elasipodida)體形十分奇異,常具有薄的側緣,可能是有底遊作用的漂浮器官。枝手目(Dendrochirodida)常呈紡錘形,管足沿着身體的5個步帶排列,或遍佈全身,十分密擠。
[2]
海蔘觸手的形狀是分目的重要依據,枝形觸手見於枝手目海蔘;盾形觸手見於盾手目和平足目海蔘,羽形觸手見於無足目海蔘,指形觸手見於指手目海蔘。海蔘觸手的數目常為10個、15個、20個、25個或30個,一般均為5的倍數,但也有12個的,海蔘的體壁柔韌,富於結締組織,厚薄隨種類而異,大凡體壁厚的種類均可食用,體壁薄的種類則失去食用價值。
[2]
海蔘內部結構
編輯海蔘的內骨骼多不發達,必須用顯微鏡才能看見的許多微小石灰質骨片埋沒於外皮之下,數目一般都很多。觀察骨片應作些處理,最簡單的方法是取一小片皮膚,置於玻片上,然後滴1-2滴次氯酸鈉溶液於皮膚上,1-2分鐘,次氯酸鈉溶液會把皮膚組織腐蝕掉,而剩下骨片,再加1-2滴蒸餾水,蓋上蓋玻片,置於顯微鏡之下便能觀察清楚。海蔘骨片形狀美麗而多變,是海蔘分類最重要的依據,常見的骨片有桌形體、扣狀體、桿狀體、穿孔板、花紋樣體、輪形體和錨形體等。海蔘骨片數量很多,有人計算過1個醜海蔘(Holothuria impatiens)有約2000萬個骨片。
[2]
海蔘咽部圍繞一環鈣質骨板,稱為石灰環,由10塊骨板組成,5個輻位的骨板,稱輻片,5個間輻位的骨板,稱間輻片。石灰環是海蔘特有的器官,它可能和海膽的亞里士多德提燈(Aristotle's lantern)同源。石灰環形態在海蔘分類上也很重要。
[2]
體腔中有1個或兩個中空的樹枝狀器官,後端會合於泄殖腔,稱呼吸樹或水肺,是海蔘的呼吸器官,靠泄殖腔的膨脹和收縮,水可以出入呼吸樹而行呼吸作用。泄殖腔附近有許多細長的白色或淡紅色的盲管,開口於呼吸樹的基部,或者直接開口於泄殖腔,稱居維氏器管,是海蔘的防禦器官。但是並不是所有海蔘都有呼吸樹和居維氏器官。
[2]
水管系統是棘皮動物特有的器官,其基本排列是:圍繞食道有環水管,環具有石管和波里氏囊,並向各輻部分出5個輻水管,向前有分枝通至觸手。輻水管有分枝通至管足,靠水的流入和流出,幫助海蔘運動。海蔘類的篩板多開口於體腔之內。
[2]
海蔘生殖特性
編輯海蔘的個體發育要經過複雜的變態,其生活史是:受精卵→囊胚期→原腸期→小耳狀幼體(auricularia)→中耳狀幼體→大耳狀幼體→樽形幼體(doliolaria)→五觸手幼體(pentactula)→稚參。
[2]
在海水中發育,卵通常較小而透明,略帶浮性,卵裂屬於典型的輻射型全等裂,分裂卵所有細胞基本均等。卵裂結果形成均等的有腔囊胚,復以纖毛並具有寬的卵裂腔。有腔囊胚以內陷方式形成原腸胚。胚胎繼續發育,大約經過2-3天,變為自由生活的耳狀幼體。耳狀幼體兩側對稱,色透明,靠鞭毛帶在水中運動,行浮游生活,以浮游植物為食,經過5-7天或者更長的浮游生活後,耳狀幼體縮短變為樽形幼體。樽形幼體呈桶狀,多具5個鞭毛環,隨着內部的連續變化,鞭毛環逐漸消失,5個原始觸手的出現,1-2個管足的形成,樽形幼體變為五觸手幼體而沉入海底,開始底棲生活。通常再渡過一段較長時間,五觸手幼體的觸手和管足逐漸增加而變態為稚參。從受精卵發育到體長4-5毫米的稚參大致約需40天。上述海蔘生活史是典型情況,少數有例外。海蔘一般約經二三年達到性成熟,以後連續生長几年,刺蔘起碼可活5年。
[2]
海蔘生理特徵
編輯萬米深海溝最普通的動物就是海蔘。但是,深海海蔘不能食用。食用海蔘多棲息硬的石底、珊瑚礁底或珊瑚砂底。他們在海底能緩慢地匍匐前進,或潛伏於沙底或躲藏在石下。刺蔘有“夏眠”現象,玉足海蔘有“冬眠”現象。
[2]
盾手目海蔘多取食沉積物裏的有機碎屑和微小生物,如海藻、有孔蟲、放射蟲、撓足類、介形類和小形貝類等,隨同沉積物一併吞入口中。它們靠盾形觸手,鏟或耙取沉積物表層物質,有的種類攝食有節奏性,與光線強弱有關。實際上刺蔘“夏眠”也是一種季節節奏性。某些盾手目有選擇性,能選擇有機物豐富的沉積物為食。由於海蔘是沉積物食性,故海蔘對於搬運海底沉積物有一定的作用。枝手目海蔘的食性和盾手目海蔘不同,它們是懸浮物食性,即靠觸手攝取海水中的浮游生物為食。穴居沙泥底的海蔘如芋參和錨參吞食洞穴周圍的泥沙,消化泥沙中的有機營養物質,不能消化的物質被排出並在幼體尾部附近堆成一堆糞便。
[2]
海蔘的再生力很強,受到刺激或處於不良環境下,如水質污濁,氧氣缺乏,身體常強力收縮,壓迫內臟從肛門排出,這種現象稱為排髒現象。內臟排出後能再生新的內臟。少數海蔘被橫切為2-3段,各段也能再生為完整個體。
[2]
海蔘為狹鹽性動物,在半鹹水或低鹽海水中很少見。海蔘對水質的污染也很敏感,在污染的海水裏,海蔘難以生存。
[2]
海蔘分佈範圍
編輯海蔘分佈世界各海,種類最多的是印度洋—西太平洋區,尤其是食用海蔘,大多分佈在熱帶珊瑚礁內。我國北方只有一種食用海蔘,即刺蔘,而海南島和西沙羣島卻產有十幾種食用海蔘。食用海蔘大多生活於潮間帶或淺海。深海甚至深淵也有海蔘分佈,它們大多數是平足目海蔘。
[2]
海蔘分類
編輯3)盾手目(Aspidochirotida)觸手盾形,有呼吸樹;
海蔘常見食用海蔘
編輯仿刺蔘
學名:Apostichopusjaponicus
形態特徵和地理分佈:體長20-40釐米,體呈圓筒形。輻射對稱不明顯,因橫卧海底以自然位置有背腹之分。背面隆起,有4-6行大小不等、排列不規則的圓錐形肉刺(稱為疣足);腹面平坦,管足密擠,排列成不規則的3行縱帶,用於吸附岩礁或匍匐爬行。口位於前端、偏於腹面,有楣狀觸手20個;肛門偏於背面。皮膚粘滑,肌肉發達,身體可延伸或捲曲。體形大小、顏色和肉刺的多少常隨生活環境而異,體色有黃褐、黑褐、綠褐、純白或灰白等,多為黑褐色。喜棲水流緩穩、無淡水注入、海藻豐富的細沙海底和岩礁底,晝伏夜出;夏季水温高時進行夏眠;環境不適時有排髒現象;再生能力很強,損傷或被切割後都能再生。生活於岩石底和水温較低海區的個體,肉刺較多且大,體壁較肥厚;生活於海藻底層的個體,體形較大,常呈綠色,體壁也較肥厚。仿刺蔘分佈於日本、朝鮮和我國的山東、河北和遼寧沿海,主產於大連、煙台、長山島等,捕撈期分春秋兩季。現已人工養殖。
[3]
梅花參
學名:Thelenotaananas
形態特徵和地理分佈:體長一般60-75釐米,最大可達1.2米,寬約10釐米,高約8釐米,是海蔘綱中最大的一種。背部肉刺很大,每3-11個肉刺的基部相連呈梅花狀,故名“梅花參”;又因體形很像鳳梨,故又稱“鳳梨參”。腹面平坦,遍佈許多小而密擠的管足。口部稍偏於腹面,周圍有觸手20個。皮膚內的骨片很簡單,一種是微小、重疊和密集的顆粒體;另一種是纖細和分枝2-3次、不規則的X形體。生活時體色豔麗,背面橙黃色或橙紅色,散佈黃色和褐色斑點;腹面帶赤色;觸手黃色。棲息於水深3-10米的珊瑚沙底;分佈於太平洋西南部,我國主要產於南海的西沙羣島。
[3]
綠刺蔘
學名:Stichopuschloronotus
形態特徵和地理分佈:體呈四方柱形,長約30釐米,最長可達90釐米。背面疣足沿着身體兩側的稜角交互排列成兩行,疣足呈圓錐肉刺狀。腹面的管足很多,排列成3條縱帶,中間一條較寬。口部觸手20個。體壁內骨片主要為桌形體,附屬骨片為C形體和花紋樣體。生活時呈濃綠色或墨綠色,疣足頂端為淺黃色或紅褐色。綠刺蔘生活在熱帶的珊瑚礁內;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我國主要產於西沙羣島、南沙羣島和海南島南部。
花刺蔘
學名:Stichopusvariegatus
形態特徵和地理分佈:體近圓柱形,略呈方柱狀,長約30-40釐米,最大者可達95釐米。背面遍佈許多大小不等的圓錐形的疣足(肉刺),排列不規則;沿着背面兩個步帶和腹面兩側的肉刺形大而突出,其它肉刺較小。腹面管足排成3條縱帶,中間一條較寬。口部觸手20個。生活時體色變化較大,多為橄欖綠灰色,並間有綠、黃、紅和黑色斑點或斑紋。體壁內骨片主要為桌形體,附屬骨片為C形體和花紋樣體。花刺蔘生活在熱帶的珊瑚礁邊或石塊下,大的個體多在海水較深處;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域,在我國主要產於北部灣、西沙羣島、南沙羣島、海南島和雷州半島等沿岸淺海。
[3]
圖紋白尼參
學名:Bohadschiamarmorata
中文名稱:圖紋白尼參、二斑白尼參、白瓜參、白乳參、白尼參、二斑參、二斑布氏參。
[3]
形態特徵和地理分佈:是白尼參中最常見的一種。體形肥胖,前後兩端幾乎一樣寬,近短圓筒形,酷似冬瓜,體長約30釐米,寬約8釐米。口小,偏於腹面,周圍具小觸手20個;肛門偏於背面,開口處呈黑褐色,並且周圍有5組放射狀排列的小疣。全身散佈很多小管足,排列不規則。背面皮膚內的骨片為繁簡不同的花紋樣體;腹面皮膚內骨片為卵形顆粒體和花紋樣體。生活時體色變化很大,底子為白色或淺黃色;背面略呈淺黃褐色,前後各有一塊赤褐色橫斑,故稱“二斑參”;腹面黃白色。圖紋白尼參生活於珊瑚礁沙底,在我國分佈於西沙、南沙和海南大洲島等,日本和菲律賓海域也有分佈。
[3]
蛇目白尼參
學名:Bohadschiaargus
形態特徵和地理分佈:體形肥胖,近短圓筒形,體長約30-50釐米。口小,偏於腹面,周圍具小觸手20個。體色有變化,背面為深灰色帶黃色,有許多蛇目狀斑紋,排列成不規則縱行,各斑紋的周圍顏色較淺,內有黑色圈,圈內為黃色,中央有一黑點,從點上伸出一個小疣。腹面平坦,呈淡灰褐色,並密生很多小管足,排列不規則。背面皮膚內的骨片為繁簡不同的花紋樣體;腹面皮膚內骨片為卵形顆粒體和花紋樣體。蛇目白尼參生活於熱帶珊瑚礁內有少數海草的沙底、水深6-18米處,在我國,分佈於西沙和南沙羣島等海域。
輻肛參
學名:Actinopygalecanora
形態特徵和地理分佈:呈橢圓形,長約25釐米。背面隆起而光滑,生有稀疏的管足;腹面平坦,管足成三縱帶排列。口偏於腹面,觸手20個,肛偏於背面,周圍有5個石灰的小齒,生活時背面為黃褐色,並有許多灰白色不規則的橫斑。肛門周圍和附近為灰色,此為一重要特徵。輻肛參在我國分佈於西沙羣島和南沙羣島。
白底輻肛參
學名:Actinopygamauritiana
中文名稱:白底輻肛參、白底靴參、靴參、靴海蔘、白底靴、赤瓜參。
[3]
形態特徵和地理分佈:體近圓筒形,生活時體長約30釐米。背部隆起,散生許多小疣足和管足;腹面平坦,形似足底,密生許多管足,管足常排列成3縱帶。口大,偏於腹面,觸手25-27個,排成不規則內外兩圈。肛門周圍有5個石灰質的小齒。背面皮膚內骨片為桿狀體和花紋樣體,腹面皮膚內骨片為卵形顆粒體和花紋樣體。生活時背面呈橄欖青褐色,疣足的基部圍有白色環。乾製品背面黑褐色,腹面灰白色。白底輻肛參生活在熱帶珊瑚礁內,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域和日本南部,在我國分佈於南海的西沙羣島、南沙羣島和海南島南部。
[3]
烏皺輻肛參
學名:Actinopygamiliaris
中文名稱:烏皺輻肛參、烏皺參、烏參。
[3]
形態特徵和地理分佈:體近圓形,長約30釐米。背腹面區別很明顯,背面散生一些不規則的小疣足,腹面管足排成三縱帶。口偏於腹面周圍,具小觸手20個,肛周圍有5個石灰質的小齒。乾製品全體為黑褐色,有明顯的皺紋。我國分佈於南海的西沙羣島。
[3]
黑玉海蔘
學名:Holothuria atra
形態特徵和地理分佈:體長一般20釐米。生活時全體為深黑色或微帶褐色,只是管足末端帶白色。口偏於腹面,具觸手20個。肛門端位。身體背面的疣足小,散生無規則。腹面管足較多,排列也不規則。身體表面常粘有沙粒。皮膚內骨片為桌形體和花紋樣體。桌形體骨片底盤小而不發達,周緣呈環形,塔頂端有12個小齒,分4組排列,每組3個,其中1個豎立,2個水平分出。
[3]
玉足海蔘
學名:Holothuria Leucospilota
形態特徵和地理分佈:與黑乳參同一屬,外形與黑乳參相似。體呈圓筒形,後部常較粗大。長一般為20釐米。背面散生少數呈乳狀突起的疣足和管足;腹面管足較多,排列不規則,但幼小個體的管足常排列成3縱帶。口偏於腹面,具觸手20個。皮膚內骨片為桌形體和扣狀體;桌形體骨片塔部頂端有8-11個小齒,排列成環狀,中央為一大圓孔;扣狀體具穿孔三對。生活時背面為暗褐色,腹面色澤較淡。老年個體的體色常較深,幼小個體常帶紫褐色。多生活在潮間帶珊瑚礁上或石堆多的水窪中,有“冬眠”現象。居維氏器很發達,環境不適時很易排出。在我國產於西沙羣島、海南島、廣東至福建東山等沿海。
[3]
黑乳參
學名:Holothuria nobilis
形態特徵和地理分佈:體寬而厚,兩端鈍圓,長一般30釐米。身體兩側各有幾個較大的乳狀突起。背面散生許多小疣。腹面平坦,管足密集,排列無規則。口偏於腹面,具觸手20個。肛門偏於背面,周圍僅有5個鈣質齒。體壁厚,皮膚內骨片較多,骨片分為上下兩層:淺層主要為桌形體,深層主要為扣狀體。桌形體骨片底盤方形,邊緣光滑,中央有一大孔,周圍有一列小孔;塔部矮鈍,頂端有多數小齒。扣狀體骨片複雜,形成中空的紡錘形穿孔體。生活時全體黑褐色,常帶白斑。乾製品肉為青棕色或青色,呈半透明狀。黑乳參生活在熱帶珊瑚礁內有少數海草的沙底,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域,在我國產於西沙羣島和海南島南部。
[3]
糙海蔘
學名:Holothurimscabras
形態特徵和地理分佈:個體很大,體長30-40釐米、體寬約10釐米,最長者可達70釐米。體近圓柱形。體表骨片很多,故觸感粗糙。全體具疣足,排列不規則,腹面的管足成細疣狀,稀疏分佈於腹面。口很小,偏於腹面,口部周圍具有小觸手20個。沿腹部中央有一明顯的縱溝。肛門端位,周圍有5組放射狀排列的小疣。骨片有桌形體和扣狀體,桌形體骨片塔部頂端有多數小齒,扣狀體骨片有瘤,具穿孔三對。生活時體色變化較大,背面常顯暗綠褐色,並夾有少數黑色橫斑紋,腹部呈白色。糙海蔘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域,生活於沿岸沙底。我國主要產於西沙、南沙和海南島。
[3]
方柱五角瓜參
學名:Pentactaquadrangularis
形態特徵和地理分佈:體呈方柱形,長約10釐米。沿體四稜各一行疣足。腹面平坦,管足排列為3條縱帶。肛門偏於背面,周圍有5個小齒。生活時呈粉紅色。生活於潮間帶。在我國主要產於福建、廣東沿岸、台灣海峽、海南、南沙羣島。
[3]
裸五角瓜參
學名:Pentactainornata
瘤五角瓜參
學名:Pentactaanceps
海棒槌
學名:Paracaudinachinensisvar.ransonnetii
形態特徵和地理分佈:體呈紡錘形,長一般10-12釐米。兩端略尖,前端口周圍有15個觸手;後端有一明顯的延長的尾狀部。體表光滑,無管足或肉刺。生活時體呈灰褐色或黃褐色,體壁很薄,半透明,稍能透視其縱肌和內臟。潛居淺海泥沙中,泄殖腔內常有巴豆蟹(Pinnixa)生活着。我國南北沿海淺海均常見。
[3]
海蔘人工養殖
編輯選址、建造及環境衞生
養殖場所應符合當地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的水域灘塗養殖規劃。對於養殖池的建設,根據不同的養殖品種、模式和條件等因素,科學、合理地確定養殖池的大小、形式和規模。進排水渠道方面,要求進水口與排水口要儘量遠離,進、排水渠道應獨立分離設置,新建養殖場不應設在已有養殖場的進水口或排水口附近。
[4]
清淤
在進行養殖之前,用海水清除養殖池污物雜物,維修水池和進出水渠道。選用水泥池做養殖池時,必須進行反覆多次的刷洗。選用池塘做養殖池時,沉澱物較厚的地方必須予以清淤、暴曬,促使有機物分解。發現死亡個體要儘快移到陸地上,集中銷燬。
[4]
底質調節
全部清淤後,消滅不利海蔘培育的帶病中間宿主和養殖敵害生物,定期用生石灰和漂白粉對養殖池和進出水的渠道進行消殺。首先注入10-20cm清水,投入藥物溶解後,再將藥物潑入養殖池。水泥池要先用溶有消毒藥物的池水多次沖洗,接着再用沙濾水或者清潔水進行2次沖洗。池塘則可由溶有消毒藥物的池水浸泡一段時間,在放苗前的幾日,換成沙濾水或清潔水。養殖用水必須是從無污染地區引進的水源,在使用前後,還要進行適當處理,並定期檢測水質情況。同時,底質條件應滿足國家標準。
[4]
施肥
充分納水以後,注意肥水,並再次培養有益的生物羣落。倒入適量的光合細菌以及有益菌株,提高養殖池肥水的速度,增強肥水的效果。肥水效果和所需時間可能會依當地的養殖環境、對象和肥水方法等而不同。一般情況,當水温低於20℃時,肥水需要15-30天;而水温達20℃以上時,肥水至少需要8天時間。為加強養殖過程管理,強化養殖池清污、消毒和肥水等程序,應當對它們保持以下記錄:清污記錄、消毒記錄、肥水記錄等。這些相關文件記錄須保存2年以上。
[4]
海蔘良種培育
海蔘良種培育流程:
種參的選擇
種參暫養
種參在入池以後,通常需經過3-10天的暫養期。若暫養時間短,可不投餌,每天進行2次全部換水,每晚換水時,完成1次徹底的清底。若需長時間暫養,則應該適量投餌,但投餌時水温要注意保持低於20℃,否則會嚴重影響到種參的攝食。此外,使用深色塑料布遮光,同時,注意及時將排髒個體及表皮潰爛、破損的個體挑揀出來。暫養密度適當控制在10-20頭/m3範圍內,以不超30頭/m3為準。每天早上做吸底檢查,觀察是否有卵。如果僅有少量產卵,則可棄掉。
[4]
人工催產技術
誘導產卵採用的刺激法包括陰乾、升温、水流等。暫養5-7天,晚上7點以後進行催產。持續觀察產卵過程,並注意將其記錄下來。待池內海水放幹,讓親參陰乾40-60分鐘左右,接着用海水衝擊參體30-45分鐘,再注入已經過濾好的新鮮海水,如此親參一般可在當天或第2天產卵。
[4]
雌參產卵前,先緩慢將其放入特定產卵箱,進行受精。期間適量添加人工精液,不定期攪動養殖水,採卵的密度控制在80粒/mL。受精後,儘快將雌參撈出,用過濾好的海水洗卵持續2-3分鐘每次,洗去多餘精子和污物,直到池水變清。排卵後需再暫養3-5天,等待雌參自然產卵。暫養期間,親參將會多次產卵。
[4]
受精與孵化
通常情況下,養殖户將採用混合受精的方法進行大規模的育苗生產。受精卵的孵化水温為20-22℃左右,孵化密度低於10個/mL,以6-8個/mL為宜。超過10個/mL,需分池後再進行孵化。孵化期間,每0.5小時用攪水耙將池水上下翻動1次。特別注意,翻水時不能留有死角,並且不能只往一個方向攪動,應防治將胚體旋轉聚集到池中心。待胚體孵出後,根據需要適時給予微充氣。
[4]
選育與分池
孵化後30-40小時,胚體發育到原腸後期或小耳狀幼體初期,胚體多集中在水錶層,應及時進行選育、分池。選育前,應採取鏡檢的措施觀察所浮出的幼體是否正常、健壯。採取拖選法進行選育,根據各培育池所需幼體數量,將拖選及濃縮收集的幼體在定量後分入各培育池。
[4]
浮游幼體培育
幼體培養條件是水温19-25℃,室温27-30℃,鹽度2.7%-3.3%,溶氧控制在每升5-7.5mg,氨氮低於0.5mg/L,pH值應為7.8-8.3。同時水質應符合《國家無公害養殖海水標準》(NY5052-2001)標準的要求,幼體培育期間只能使用二級砂濾水,每天換水和吸污各1次,換水量為30%-100%,換水温差小於2℃。幼體布池密度應依據實際情況適當控制在0.3-1.0個/mL左右。
[4]
浮游幼體階段的餌料以藻類為主,有鞭金藻、鹽藻、小新月菱形藻等。投餵時可將多種餌料混合進行投餵。根據幼體發育的不同階段,調整投餵量。
[4]
稚參的採集
浮游幼體培育6-9天后,即當幼體已部分變態為樽形幼體,比例佔整個幼體的10%-20%時開始採苗,採苗器採用33cm×40cm塑料波紋板,投放量為100片/m2,分5欄,每欄豎置20片。使用前,用0.05%-0.1%的NaOH浸泡1天,接着用10-20mg/L的KMnO4溶液洗刷,然後再用過濾海水沖洗乾淨。將洗刷乾淨的採苗器放入餌料池中接種底棲藻,過10-20天后,採苗器將附着一層薄嫩底棲硅藻,以此誘集稚參的採集。通常,附着器應按100片/m2投入,附着密度1-3頭/cm2稚參較為合適。投放附着器以後應適當充氣養殖。
[4]
稚參的前期培育
前期稚參規格在0.4mm時,主要以附着基上底棲硅藻餌料,應當及時補充底棲硅藻及海泥混合液。根據稚參附着片上餌料的多少設定好投餵量,不得一次性投入過多,以免影響稚參的正常生長,甚至死亡。每天投藻類磨碎汁2次,每次20-30萬細胞/mL;後期稚參應增加人工配合餌料,日投餵量為體重的10%左右。每天換水1-2次,每次1/2,換水的水温應控制在25℃以下,如水温超過25℃應設法降温,鹽度應不低於2.0%。
[4]
後期稚參及幼參培育
⑴稚參的轉移與換片
⑵加強投餌及倒池
幼參培育
為提高幼參的生長速度,當稚參長到1cm左右,應儘量加投人工配合餌料,並配合餌料的投入,以便有助於使幼參體內色素加深。當幼參體長達到2-3cm時,密度應為4000頭/m3,並增大充氧量及換水量。此時應留心是否有帶病個體,及時投抗菌素以控制疾病的蔓延,必要時還要對發病個體進行藥浴治療。
[4]
養殖用水管理
養殖用水在海蔘養殖環節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應重點把控。影響水質的因素有水源、溶氧量、換水量、暫養密度、施肥、底質狀況、投餵量等。養殖用水中溶解着各種分子和離子,繁衍着多種微生物、浮游生物及其他水生生物,可通過水質檢測、水質調節進行水質控制。所選養殖場的海水養殖用水質應符合GB/T11607-1989《漁業水質標準》、GB/T18407.4-2001《農產品安全質量無公害水產品產地環境要求》、NY5052-2001《無公害食品海水養殖用水水質》的規定。特別應注意夏季不適合養殖海蔘,水温過高使得溶氧量降低易造成海蔘缺氧性死亡。
[4]
漁藥使用管理
加強對漁藥採購和使用人員的培訓,實施專人採購負責制,使用者須受過專門訓練並掌握有關知識。嚴格遵守國家農業部2002年第235號、第278號公告和輸入國或地區規定禁止使用的藥物和其它有毒有害物質及標準NY 5071-2002《無公害食品漁用藥物使用準則》的要求使用漁藥,並做好用藥記錄,內容包括漁藥來源、使用的區域、投放時間和用量、使用方法、療效、休藥期等,相關記錄保存2年以上。
[4]
工人健康和衞生
建立員工健康檔案,制定員工健康管控方案。定期對工作人員實施體檢,每年至少進行一次。未取得健康證明或患傳染性疾病的人員不得從事海蔘養殖操作。制定員工衞生操作規範,並組織開展培訓,主要包括日常管理、漁藥安全、養殖場衞生管控、應對突發事件常識等知識的培訓,全面提升員工的安全意識,及時更新海蔘相關的食品安全專業知識。
[4]
設備設施
養殖廢水的排放必須與養殖系統分開,以免廢水污染養殖環境,引發各種疾病。有條件的企業還應配備諸如淨化、增氧和捕撈等養殖設施,設立環境和病害檢測分析室。辦公區、生活去和倉庫等養殖場建築必須安排合理、佈局科學。養殖區應與辦公區、生活區分隔建設。廁所獨立設置,確保乾淨衞生,遠離養殖區。倉庫建設應臨近養殖區,通風良好,能密閉,有防潮、防火、防蟲、防鼠、防暴和防鳥設施。海蔘養殖場宜封閉管理,場內不應飼養畜、禽等動物,以免污染環境、傳播病原。養殖工具宜專池專用,或者消毒後再換池使用,以防交叉污染。使用養殖設施前以及使用後,應不定期清洗、維護養殖設施。科學、合理地處理養殖場產生的污水、污物和廢棄物等。依國家規定標準要求正確排放養殖廢水。有效把控海蔘養殖場所產生的廢水、污物和廢棄物,防止養殖環境受到污染。
[4]
日常管理及監測
病害防治
海蔘養殖環節病害主要有:
海蔘病害預防應做到以下幾點:
捕獲與運輸
收穫前,按照相應的國標和行標的要求,並結合養殖環境和養殖過程的實際狀況,進行全部或部分指標的檢測。檢測結果不符合要求的,儘快採取淨化、隔離或延長休藥期等措施,檢驗結果符合要求以後,才能採捕和銷售。養殖户應規定養殖產品的貯存和運輸要求,並確保收穫後的產品在規定時間內得到妥善的處理。同時,確保水質和貯運用冰的安全,海蔘沖洗用水標準不得低於養殖用水的標準;貯運用冰應符合行業標準SC/T9001-1984《人造冰》的規定。同時,加強水產品質量安全管理,保證產品的可追溯性,對每一批收穫的產品建立標籤,標籤的使用方式應保證產品的可追溯性,產品標籤內容應符合相關《水產養殖質量安全管理規定》的要求。
[4]
海蔘市場海蔘現狀
編輯幹海蔘加工方法也很簡單,西沙羣島的加工過程是:鮮海蔘→除髒→猛火水煮→曬乾(或烤乾)。北方的刺蔘加工方法略較複雜,煮參一般要充分加鹽煮2-3次,而且要用煮參水醃漬8-10天,曬乾時海蔘要拌些草木質。
[2]
即食海蔘加工方法是利於幹海蔘在工廠進行泡發完成進行冷凍。
海蔘營養成分
編輯海蔘高蛋白,低脂肪,低糖且富含各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維生素、必需脂肪酸以及常量和微量元素。在幹品中黑乳參蛋白質含量最高達91.20%,其它種類多在80%左右;梅花參脂肪含量最高達3.7%,其它種類多在1%以下;刺蔘糖類含量最高達13.2%,其它種類均在3%以下。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也是構成人體的主要物質;脂肪和糖類則是人體主要的能源和熱源。
[1]
海蔘體內含有VA、VB1、VB2、VB6、VD、VE和VK7種維生素。維生素在人體內不能自行合成,為人體生長和代謝所必需。
[1]
海蔘體內富含人體必需的常量和微量元素,其中微量元素中鐵、鋅含量明顯高於其它元素。鐵和鋅是人體需要量最多的微量元素,鐵是參與構成血紅蛋白的主要組分。鋅是200多種含鋅酶的組成成分,在核酸和蛋白質代謝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與腦及智力的發育有着密切的關係。
[1]
海蔘活性成分
編輯海蔘多糖
海蔘多糖是海蔘體壁的重要功能成分,其含量最高可佔幹海蔘總有機物的31%。海蔘的多糖含量及組成等是衡量海蔘營養價值的重要化學指標。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海蔘多糖有多種藥理活性,包括抗腫瘤、免疫調節、抗凝血與抗血栓形成、降血脂等作用。海蔘體壁的多糖主要分為海蔘硫痠軟骨素、海蔘巖藻聚糖硫酸酯兩大類。
[5]
海蔘皂苷
腦苷脂
腦苷脂亦稱為酰基鞘氨醇己糖苷,是一類廣泛存在於菌類、植物類、動物類及海洋生物組織細胞膜中的內源性生物活性物質。1876年,Thudichum最早指出大腦中存在一種叫腦苷脂類的化合物,後續研究表明,腦苷脂屬鞘脂類(sphingolipids)的一種,由神經酰胺、糖基兩部分組成。近年來海蔘中已報道的腦苷脂類化合物僅10多種,發現其具有預防脂肪肝、抗腫瘤等生物活性。
[5]
神經節苷脂
1942年,Klenk從牛腦中分離得到一種含有唾液酸的鞘糖脂化合物,將其命名為神經節苷脂(ganglioside,Gls)。神經節苷脂是棘皮動物體內一種重要生物活性成分,其分子中含有一個或多個唾液酸。神經節苷脂與許多生物學過程相關,並且在一些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病理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5]
海蔘主要價值
編輯幾百年前,我國人民就認為海蔘不僅是一種佳餚,而且還是一種滋補保健品。明朝萬曆年間謝肇制著《五雜俎》就有關於海蔘的記載。清朝趙學敏編的《本草綱目拾遺》有這樣的敍述:“海蔘性温補,足敵人蔘,故名海蔘;味甘鹹,補腎經,益精髓,消痰延,攝小便,壯陽療痿,殺瘡蟲”。《藥鑑》和《藥性考》上,對於海蔘的藥用價值有更詳盡的記載。
[2]
海蔘挑選技巧
編輯加加熱,彎一彎。糖很容易溶化,買海蔘的時候可以想辦法為海蔘加加温。最簡單的就是將手搓熱,然後把海蔘放在手裏捂一會兒,等捂熱了,再抓住海蔘的兩頭,讓海蔘彎曲。如果發現海蔘變彎、變軟了,而且温度越高,這種變化越明顯,就説明摻了糖。
[8]
海蔘漲發方式
編輯不同的漲發方式會造成海蔘幹品中營養物質的流失。常温水發造成銅、鐵、鋅、鈣、鎂、磷的損失率在73.25%-73.81%之間,高温水發的損失率為92.17%-92.95%,常温鹼發時的損失率為76.79%(除鎂離子以外),其它化學元素損失率均在93.38%-95.24%。另外,三種漲發方式均會造成海蔘幹品中賴氨酸、組氨酸和精氨酸的流失,常温水發賴氨酸損失率為61.63%,高温水發為72.61%,常温鹼發為79.46%,組氨酸的損失率依次為15.24%、52.86%、35.71%,精氨酸依次為26.11%、54.68%、70.14%。
[1]
海蔘烹飪指南
編輯關於用“蒸、炒、煮”,哪種方式烹飪海蔘好呢?因為海蔘實際上沒有任何味道,人們喜歡給海蔘加上些味道,變化些做法。實際上這些做法是對海蔘營養破壞最大的。海蔘的營養結構,據研究表明海蔘和很多水果一樣,海蔘80%的重要營養物質都在海蔘皮上,而不在肉上,比如海蔘酶、海蔘肽、精氨酸等80%都在皮上。海蔘的天敵,油、陽光、化學物質。海蔘最怕的就是這三種物質,遇到這三種物質會加速海蔘的自溶。
[9]
推薦做法:
海蔘瘦肉湯
海蔘的烹飪(15張)
火蒜海蔘
海蔘(5張)
海蔘注意事項
編輯海蔘食物營養成分
編輯食物名稱 | 海蔘 |
含量參考 |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
能量 | 78 千卡 |
蛋白質 | 16.5 g |
脂肪 | 0.2 g |
膽固醇 | 51 mg |
碳水化合物 | 2.5 g |
鈉 | 503 mg |
鎂 | 149 mg |
磷 | 28 mg |
鉀 | 43 mg |
鈣 | 285 mg |
錳 | 0.76 mg |
鐵 | 13.2 mg |
銅 | 0.05 mg |
鋅 | 0.63 mg |
硒 | 63.9 μg |
維生素B1(硫胺素) | 0.03 mg |
維生素B2(核黃素) | 0.04 mg |
煙酸(煙酰胺) | 0.1 mg |
維生素E | 3.14 mg |
- 參考資料
-
- 1. 海蔘的營養成分介紹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19-06-21]
- 2. 我國的海蔘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19-06-21]
- 3. 食用海蔘的名稱與種類鑑別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19-06-21]
- 4. 海蔘安全養殖關鍵控制技術的研究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19-06-21]
- 5. 海蔘中主要生物活性成分研究進展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19-06-21]
- 6. 海蔘的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19-06-21]
- 7. 海蔘易變彎,摻了糖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9-06-21]
- 8. 買幹海蔘,用手捂捂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9-06-21]
- 9. “蒸、炒、煮”哪種方式烹飪海蔘好呢?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9-06-21]
- 10. 健腦湯,助考生一臂之力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9-06-21]
- 11. 今日美食:火蒜海蔘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9-06-21]
- 12. 中國海關特別強調:華人回國千萬別帶這個,可能視為走私 .海外網[引用日期2018-08-22]
- 13. 鮮食海蔘開啓非水發海蔘時代 .新浪網.2021-02-08[引用日期2021-05-12]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