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帶雙鋸魚

鎖定
三帶雙鋸魚(學名:Amphiprion percula)是雀鯛科、雙鋸魚屬魚類。體橢圓形。有30-38個有孔的鱗片,在側線上沒有中斷。它們的背鰭總共有9或10根刺。在橘紅色的身體上有3條白色橫帶,一條在眼睛的後方呈半圓弧形,一條在魚體中部呈三角形,第三條在尾柄處,3條白帶都有黑邊。各鰭邊緣黑色。體長8釐米,最大可達11釐米。
棲息在淺水域珊瑚礁區的海葵叢中,與海葵共生。以浮游動物、小型甲殼動物及藻類等為食。分佈於印度洋至太平洋熱帶海域,包括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印度尼西亞、巴布亞新幾內亞、所羅門羣島、瓦努阿圖。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外文名
Blackfinned Clownfish
別    名
海葵魚、小丑魚、黑邊公子小丑、花公子小丑
中文學名
三帶雙鋸魚
拉丁學名
Amphiprion percula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魚亞綱
鱸形目
雀鯛科
亞    科
海葵魚亞科
雙鋸魚屬
三帶雙鋸魚
亞    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Lacépède,1802
保護級別
(IUCN 2010年 ver 3.1)——無危(LC) [3] 

三帶雙鋸魚動物學史

三帶雙鋸魚最初由Lacepede於1802年描述並命名為Lutjanus percula,後來更改為有效學名為Amphiprion percula。屬名Amphiprion源自希臘詞“amphi”(意為正反兩面)和希臘詞“prion”(意為鋸)。 [4]  別稱小丑魚的得名來自於它們身上斑斕的色彩搭配,這使其非常像馬戲團裏穿着表演服、化了妝的小丑。 [5] 

三帶雙鋸魚形態特徵

三帶雙鋸魚
三帶雙鋸魚(7張)
三帶雙鋸魚的最大總長度為11釐米。雄性的標準長度為3.6釐米,雌性較大,標準長度為4.6釐米。體橢圓形。有30-38個有孔的鱗片,在側線上沒有中斷。它們的背鰭總共有9或10根刺。在橘紅色的身體上有3條白色橫帶,一條在眼睛的後方呈半圓弧形,一條在魚體中部呈三角形,第三條在尾柄處,3條白帶都有黑邊。中帶從中央向頭部隆起。黑色條紋分隔了身體上的橙色和白色。各鰭邊緣黑色。體長8釐米,最大可達11釐米。 [6]  [4] 

三帶雙鋸魚近種區別

三帶雙鋸魚類似於眼斑雙鋸魚Amphiprion ocellaris),但是有一些特徵可以區分它們。這兩個物種之間的區別是黑帶,它將橙色與白色帶分開。三帶雙鋸魚的黑帶很粗,將身體上的橙色和白色分開,而眼斑雙鋸魚的黑帶很細,以至於似乎不存在。 有時會細到似乎不存在。而且,三帶雙鋸魚的顏色比眼斑雙鋸魚的顏色更鮮豔。從正面看時,三帶雙鋸魚的頭部明顯突出,類似於青蛙,而眼斑雙鋸魚則沒有該突起。這兩個種類的虹膜顏色也不同。三帶雙鋸魚具有明亮的橙色虹膜,具有使眼睛看起來更小的效果。 [4] 

三帶雙鋸魚生活習性

棲息在淺水域珊瑚礁區的海葵叢中,與海葵共生。主要以浮游動物、小型甲殼動物及藻類等為食,並從宿主海葵中獲取食物。會吃掉海葵死去的觸鬚和海葵叮咬觸鬚留下的食物。 [6]  [4] 
海葵的觸手上密佈着有毒的刺細胞,可以使其他魚類中毒癱瘓,成為海葵的獵物。但海葵認為小丑魚是同類,不放射毒液,所以小丑魚可以自由的穿進穿出,而不受其害。巨大的海葵是小丑魚天然的保護網,使其免受敵人的傷害。 [5] 

三帶雙鋸魚分佈範圍

分佈於印度洋至太平洋熱帶海域,包括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印度尼西亞、巴布亞新幾內亞、所羅門羣島、瓦努阿圖。 [6]  [3] 

三帶雙鋸魚繁殖方式

三帶雙鋸魚
三帶雙鋸魚(7張)
三帶雙鋸魚的交配行為發生在一個由繁殖魚和0-4非繁殖魚組成的社會羣體中,具有嚴格的優勢等級。大魚總是雌魚,第二大魚是雄魚。他們是該小組中唯一繁殖的兩個個體。非繁殖個體的規模逐漸縮小。 [4] 
雙鋸魚屬魚類的特徵是原雌雄同體,這意味着所有魚類都先發育成雄性,然後發展成雌性。同一條海葵中可能居住着多個雙鋸魚,但是如果將雌性從羣中移走或死亡,那麼最大的雄性將變成雌性。雌性通過侵略性統治控制雄性,從而控制其他雌性的形成。 [4] 
該物種所在的熱帶熱帶水域全年繁殖。雌雄之間的一夫一妻制非常牢固。在產卵的前幾天,雄性的行為發生變化,包括延伸其肛門鰭、背鰭和骨盆鰭以及準備巢。巢位對卵的生存至關重要。巢通常位於寄主海葵觸角保護下的一塊裸露岩石上。這種裸露的岩石最初是由雄性用嘴清潔的,後來由雌性進行了清潔。但是,在產卵後,在卵容易被捕食者侵害的時候,男性的父母照料至關重要。 [4] 
產卵活動可能會持續30分鐘到2個多小時,在此期間,雌性會多次通過巢,每次輕輕地刷巢表面都會釋放卵。緊隨其後的是雄性,雄性在釋放卵時從外部給卵施肥。根據雌性的大小和年齡,釋放的卵的數量可能從100-1000個不等。每個卵長3-4毫米。雄性在整個孵化期間會張開嘴並扇動卵,同時還要警惕捕食者。寄主海葵的刺觸手可為天敵提供額外的保護。雄性也清除死卵和雜物,以保持巢中充氧。 [4] 
孵化需要6-7天,新孵化的幼魚沉入底棲環境,但隨後通過“趨光性”迅速游到水面,利用光線對其自身進行定向。然後,幼魚在浮游生物中度過大約一週的時間。孵化大約8-12天后,幼魚沉降到底部以尋找宿主海葵。與宿主海葵的反覆相互作用會刺激海葵在適應過程中產生其保護性粘液塗層。據信,在第一次與海葵相遇時,三帶雙鋸魚的腹鰭輕觸觸手,然後觸及整個身體。在適應之前,它可能被觸角刺傷了無數次。在野外,它們的壽命為6-10年,而在人工飼養下,它們的壽命可長達18年。 [4] 

三帶雙鋸魚養殖技術

飼養條件為水族箱150升以上,最好放置海葵和生物活石,水温25-26℃,餵食活餌及冷凍豐年蝦、糠蝦、魷魚肉等,也可喂人工餌料。 [6] 

三帶雙鋸魚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0年 ver 3.1)——無危(LC)。 [3] 

三帶雙鋸魚主要價值

該物種在水族館貿易中很受歡迎。由於其在圈養環境中的耐寒性,經常被家庭水族飼養。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