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海珊堂

鎖定
海珊堂,近現代重要史蹟及代表性建築,是1945年抗日名將梁華盛為紀念其父梁海珊而修建,是百年前辛亥革命高雷地區的歷史見證。
海珊堂位於廣東茂名幼兒師範專科學校高州校區內。這是一座富有民國特色的建築,彷彿把人帶回了那一段崢嶸歲月。 [1] 
2019年5月1日,海珊堂被列入第九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海珊堂
地理位置
廣東茂名幼兒師範專科學校高州校區內
所處時代
近現
佔地面積
736.7 m²
保護級別
高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海珊堂歷史沿革

海珊堂,近現代重要史蹟及代表性建築,是1945年抗日名將梁華盛為紀念其父梁海珊而修建,是百年前辛亥革命高雷地區的歷史見證。
海珊堂既是一處具有較高歷史內涵的文化設施,又是一處典型的近代代表性建築。
海珊堂坐北向南,建築佔地面積為736.7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為768.1平方米,南北長38.3米,東西寬19.5米,平面呈中軸對稱。
據悉,海珊堂於1971年和1989年先後進行過兩次維修。
2010年,海珊堂部分牆體及屋面經已坍塌,高州師範學院再次重修時,保留了建築的主體結構,將其屋面木樑架更換為鋼桁架,對室內地面及舞台進行恢復並鋪設地磚,並對屋面、瓦面、外牆等進行了修復,重修後仍作為校內多功能演播廳。
2015年,海珊堂被公佈為高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2016年2月29日,高州師範學院更名為廣東茂名幼兒師範專科學校,現海珊堂仍由該校使用。

海珊堂建築結構

走進海珊堂,仔細觀察其風貌。只見其入口門廳部分高兩層,呈“凹”字形,兩側突出部分為附屬用房,樓梯位於西側。
中間凹進為建築主入口門廳,上方為二層觀演廳,外跳出陽台,可眺望鑑江。朝中部觀眾廳一側設兩根疊柱式立柱,底層柱子柱身設有收分及凹槽,設計精細、美觀,上層柱子柱身光滑,柱頭飾以線腳,兩根疊柱式立柱與觀演廳空間相匹,維持空間尺度適宜。
建築中部觀眾廳東西兩側各有兩門供出入及各有5根歐式立柱,有完整的柱頭、柱身及柱礎,柱身有明顯收分,修長雄偉。北側正對觀眾廳為舞台,設弧形台唇,兩側有佈置設備用房。
門廳部分為磚混結構。中部觀眾廳原為木桁架結構,通過鋼筋的拉接及金屬構件的栓接形成木樑大跨度空間,木桁架由觀眾廳10根立柱及外牆承重。
海珊堂以中國傳統磚木結構為主體結構,在造型上兼用西方建築樣式,中西合璧,是民國時期粵西地區為數不多的大型折衷式公共建築,對於研究近代中式建築現代化具有一定的實例價值。

海珊堂如今用途

海珊堂北靠丘陵,西眺觀山,南面鑑江,視野開闊,與高州城隔江相望。民國時期需經舊鑑江橋進城,路途遙遠,陸路不便,師生大多渡江至城。在公路建設繁榮之前鑑江是鑑江流域地區經濟活動、交通來往的主幹。
據悉,為了爭取抗戰的最後勝利,當時海珊中學實施軍事教育,培養文武合一的人才--高中實施軍事訓練,初中進行童軍集訓。
凡學生外出,服裝整齊,均為軍人打扮,初中生則以童軍裝束,其雄赳氣昂之英姿,是海珊中學特有之表現。
海珊堂是海珊中學的禮堂。今天除了海珊堂,海珊中學沒有留下其他遺蹟了。
直至現在,海珊堂依舊發揮着用處。

海珊堂梁海珊簡介

梁海珊,廣東茂名高州泗水鎮人,辛亥革命元老、同盟會成員,曾追隨孫中山參加辛亥革命。
1913年,袁世凱派龍濟光進駐廣東,次年,孫中山委朱執信主持廣東軍事,組織各地開展討袁驅龍鬥爭。梁海珊在廣州灣(今湛江)與林樹巍、梁桂生等革命黨人策劃舉事,後被法警搜捕,押解越南河內囚禁,他適逢外出免遭此難。
1923年,孫中山在穗就任大元帥,梁海珊被委為高雷南路軍務委員,繼續為民主革命四處奔走、聯絡各方、不遺餘力。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