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海派小説與現代都市文化

鎖定
《海派小説與現代都市文化》是2001年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今。
中文名
海派小説與現代都市文化
作    者
李今
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1年08月
頁    數
354 頁
定    價
23.0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533626952

目錄

海派小説與現代都市文化內容簡介

海派研究是在解志熙的中國唯美-頹廢主義文學思潮研究和我的海派小説研究之間,找到了她的切入點。她有嚴家炎先生做指導,很容易找準方向。於是,她提出了今後的海派研究再也忽視不得的(不等於不能跨越)新的東西:一,系統地發現了新感覺派諸作家30年代參與“軟性電影和硬性電影之爭”的大量材料。由於電影在30年代作為新興藝術的特殊位置,而劉吶鷗、穆時英對此的參與比我們原來預想的要深得多,這批資料挖掘出來顯得十分重要。從軟硬電影之爭,引出西方現代化過程中的兩種現代性(在19世紀中葉分裂)及其同時表現在中國海派身上的結論,是大有深味的。二,也因此,有了比較完整地梳理海派(主要是新感覺派)文學理論觀念的可能。一個文學流派的文學思想自然可以經過對它們作品的過濾,折射出來。作家的宣言自然也不能等同於他的藝術實踐。但是,如果既有代表作品,又有藝術主張可以兩相參照,豈不是會更容易地走近他們嗎?過去由於資料匱乏,孔另境所編《現代作家書簡》一書所收的施蟄存、戴望舒、穆時英、葉靈鳳、劉吶鷗互相來往的幾封信件,曾經讓我們如得了寶貝似的,反覆引用。如今李今依靠這一批新發現的材料來言説海派思想,可做到遊刃有餘。三,探尋了海派的文化淵源,明確指認海派與西方19世紀中葉以後的頹廢-唯美派千絲萬縷的關聯。海派的“文化淵源”與“精神特徵’’是《海派小説與現代都市文化(精)》的兩大立論支柱,而李今對前者的闡釋顯然更突出些。由頹廢-唯美派連類提出的唯美派頹廢觀和馬克思主義頹廢觀在新感覺派身上的並置問題,進而對頹廢女性形象和意象的深入發揮,是《海派小説與現代都市文化(精)》中的精彩段落。四,對施蟄存、穆時英、張愛玲、予且四人的細讀。這能見功夫。如把《白金的女體塑像》和新發現的該篇小説初刊本《謝醫師的瘋症》的詳加對照,如施蟄存的幾篇歷史小説的文本分析,如仔細辨析張愛玲多部小説中消解價值神話的寫作策略等,都頗富於啓發性。 [1] 

海派小説與現代都市文化目錄

第一章 都市和都市的意象
第一節 二三十年代上海都市現代化發展的“黃金時期”
第二節 建築的空間和空間的想象
第二章 唯美-頹廢和對於新的生活方式的探求
第一節 唯美-頹廢和初期現代主義的精神特徵
第二節 唯美-娛樂的性意識和唯美-頹廢的上海都市文化氛圍
第三節 兩種頹廢的主題
第四節 頹廢女人的形象和意象
第三章 電影和新的小説範式
第一節 女體和敍述者作為“看”的承擔者
第二節 都市風景和小説形式的空間化
第三節 小説中的電影世界
第四章 適應都市市民口味與神經的文學觀念
第一節 “硬性電影”和“軟性電影”之爭
第二節 放棄啓蒙者的身份和姿態
第三節 技巧·軟性電影·輕文學——作為生產者,也作為藝術家
第四節 文藝的終極使命
第五節 海派的“大眾”和“為人生”
第五章 日常生活意識和都市市民的哲學
第一節 以人的世俗性消解歷史英雄和聖人的光環
第二節 以日常生活的邏輯消解價值的理想形態
第三節 以日常生活作為獨立的寫作領域
第六章 海派文人與現代市民
第一節 市民的知識化與現代新市民羣體的崛起
第二節 文人的世俗化——文學能夠謀生的時代到來
[1-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