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海洋科學

(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

鎖定
海洋科學(Marine Sciences)是一門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海洋科學類專業,基本修業年限為四年,授予理學學士學位。
海洋科學是研究海洋中的自然現象、基本性質及其變化規律的自然科學,是地球系統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研究對象是覆蓋地球表面71%的海洋,包括海水、溶解和懸浮於海水中的物質、生活于海洋中的生物、海底沉積物、海底岩石圈,以及海面以上大氣邊界層和河口海岸帶等。該專業要求學生掌握海洋科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專業技能;具備物理海洋學、化學海洋學、海洋生態學、海洋調查及數據處理分析、海洋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等方面的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海洋科學調查與研究能力的綜合素質。 [1-2] 
中文名
海洋科學
外文名
Marine Sciences
專業代碼
070701
專業層次
本科
學科門類
理學
專業類別
海洋科學類
修業年限
四年
授予學位
理學學士

海洋科學設置背景

海洋科學是19世紀40年代出現的一門學科,是在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理學等學科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並形成了物理海洋學、海洋化學、海洋生物學和海洋地質學等分支學科。與之相伴的海洋技術學科以觀測、研究、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所需要的各種技術與裝備為研究對象,主要包括海洋觀測技術、海洋生物技術、海洋測繪技術、海洋預報與信息服務技術、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技術和海洋環境保護技術等技術領域。
21世紀,人類進入了大規模開發利用海洋的時期,海洋科技實力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科技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海洋科學與技術發展成為一門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學科,在培養科教人才、推動海洋經濟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實現海洋強國目標的過程中,均發揮着重要作用。 [2] 

海洋科學發展歷程

1998年,教育部頒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海洋科學位列其中,與海洋技術專業共同組成海洋科學類專業,其中海洋科學專業代碼為:071001。 [7] 
2012年,教育部頒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版)》,其中海洋科學專業與海洋管理專業合併為新的海洋科學專業,並與海洋技術海洋資源與環境軍事海洋學三個專業共同組成海洋科學類專業,海洋科學專業代碼更改為:070701。 [6] 
2018年,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發布了《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海洋科學專業授予理學學士學位。 [2] 
2020年,教育部頒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版)》,海洋科學專業學位授予門類為理學,修業年限為四年。 [5] 

海洋科學培養目標

該專業類培養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較高的人文科學素養,具有國際視野和正確的海洋觀,具備堅實的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質學以及海洋學方面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系統掌握海洋觀測、調查及信息處理等專業知識和專項技能,能在相關領域從事科研、教學、管理及海上作業的高素質專門人才。 [2] 
  • 人才培養多樣化建議
海洋科學專業具有多學科綜合與交叉的特點,各高校應依據自身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結合學科及行業特點和區域特色,以適應社會對多樣化人才培養的需要與滿足學生繼續深造和就業的不同需求為導向,積極探索研究型、應用型、複合型人才培養,建立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及與之相適應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設計優勢課程,提高選修課比例,由學生根據個人興趣和發展進行選修,形成人才培養特色。
1.海洋氣象學
旨在培養具備良好的科學素養,系統掌握海洋科學,特別是物理海洋學和海氣相互作用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應用技能的專業人才,能夠在海洋科學、軍事海洋以及同海洋有關的氣象預報、氣候預測、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等領域從事科研、救學、科技開發和管理工作。
2.河口海岸學
旨在培養具備優秀的數理能力,系統而堅實地掌握海洋科學及海岸相關專業知識(包括海洋工程海洋環境、海洋生態及海島管理等),尤其是陸—海相互作用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應用技能,計算機應用能力較強,能熟練閲讀外文文獻以及流暢地進行外語交流,經過較好的海洋科學研究的訓練,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科學素養和創新精神的專業人才,能夠在環境保護、海域使用、海岸帶管理以及防災減災等領域從事科研、教學、科技開發和管理工作。 [3] 

海洋科學培養規格

  • 學位與學制
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理學學士
參考總學時或學分:總學分建議為140~180學分
  • 思想政治和德育要求
按照教育部統一要求執行。
  • 業務要求
(1)基礎知識:具有紮實的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質學等方面的基礎理論和知識。
(2)基本技能:具有計算機編程和操作的基本技能,能夠較為熟練地使用1門外語閲讀文獻資料和進行學術交流。
(3)專業知識:較為系統地掌握海洋科學與海洋技術方面的專業知識,包括物理海洋、海洋氣象、海洋化學、海洋生物與生態、海洋地質與資源、海洋聲學與遙感等。
(4)專業技能:具有從事海洋常規觀測、數據分析及信息處理和從事海上調查作業的基本能力。
(5)綜合素質:具有科學精神、創新精神、敬業精神、協作精神和海洋意識,並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和較強的社會責任感。
  • 體育要求
按教育部統一要求執行。 [2] 

海洋科學課程體系

海洋科學總體框架

  • 知識體系
海洋科學專業知識體系包括通識類課程、學科基礎知識、專業知識三部分知識模塊。
  • 課程體系
課程設置應能支持培養目標達成,課程體系必須支持畢業要求各項的有效達成。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學分佔總學分的比例不低於30%,數學和自然科學類課程學分佔總學分的比例不低於20%,學科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課程學分總和佔總學分的比例不低於40%。此外實踐教學環節學分佔總學分的比例不低於25%,專業類實踐課程學分比例不低於學科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類課程學分總和的40%。人文社會科學類教育能夠使學生從事海洋工作時考慮政治、經濟、環境、法律、倫理等各種制約因素。
數學和自然科學教育能夠使學生掌握理論和實驗方法,為學生將相應基本概念運用到海洋實際問題的表述、數學模型的選擇中,以及進行分析推理莫定基礎。
學科基礎類課程應包括學科的基礎內容,能體現數學和自然科學在該專業應用的能力培養;專業類課程、實踐環節應能體現系統設計和實施能力的培養。 [3] 

海洋科學理論課程

  • 通識類課程
除國家規定的教學內容外,人文社會科學、外語、計算機與信息技術、體育、藝術等內容由各高校根據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確定。 [2] 
  • 學科基礎類課程
教學內容必須覆蓋以下知識領域:高等數學、大學物理、大學化學、普通海洋學等。
高等數學主要包括:微積分、常微分方程、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數學物理方法、計算方法等。
大學物理主要包括:力學、熱學、光學、電磁學、近代物理、理論力學、流體力學等。
大學化學主要包括: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儀器分析等。
普通海洋學主要包括:地球概觀,海水的物理特性和化學組成與特性,浪、流、潮基礎知識,海洋生物基礎知識,衞星海洋遙感和海洋與大氣等。
高等數學、大學物理、大學化學、普通海洋學的教學內容應不低於教育部相關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的基本要求。各高校可根據自身人才培養定位提高高等數學、大學物理(含實驗)、大學化學(含實驗)、普通海洋學的教學要求,以加強學生的數學、物理、化學、海洋學基礎。 [2] 
  • 專業類理論課程
專業類理論課程包括:物理海洋海洋生物海洋化學、海洋地質、海洋探測技術、海洋生物技術海洋生物資源、海洋地質資源。 [2] 
  • 核心課程體系示例
核心課程體系是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各高校應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將上述核心知識領域的內容組合成核心課程,並根據這些核心課程根據學科的內在邏輯順序和學生知識、素質能力形成的規律,適當增加本校研究或應用特色內容,形成專業核心課程體系。核心課程的名稱、學分、學時和教學要求以及課程順序等由各高校自主確定,不做硬性要求。(括號內數字為建議學時數)
1.物理海洋學
物理海洋學(80)、衞星海洋學(48)、海洋要素計算與預報(64+16,後者為實驗學時數,下同)、近海區域海學(32)、大氣科學概論(64)、海洋調查方法(72)等。
2.海洋生物學
海洋生物學基礎(54)、海洋浮游生物學(54)、海洋底棲生物學(54)、海洋魚類學(54)、海洋生態學(72)、海洋藻類學(54)等。
3.海洋化學
有機波譜分析(48)、海水分析化學(32)、化學海洋學(64)、海洋物理化學(32)、海洋環境化學(32)、海洋資源化學(32)等。
4.海洋地質學
普通地質學(64)、結晶學與礦物學(64)、晶體光學(32)、岩石學(128)、古生物及地史學(64)、構造地質學(64)、應用地球物理學(64)、地球化學(64)、海洋地質學(64)、海底探測技術(64)、海洋沉積物分析(48)等。 [3] 

海洋科學實踐教學

  • 教學體系
具有滿足教學需要的完備的實踐教學體系,主要包括實驗課程、課程設計、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特別應當重視海洋調查實踐,培養學生具有海洋調查能力。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應當包括:
1.室內實驗(大學物理實驗、大學化學實驗、物理海洋實驗、海洋科學基礎實驗、流體力學實驗、水生生物學實驗等)。
2.海上實驗(海洋調查實習、生物資源與環境調查實習、海洋認知實習等)。
3.數值模擬實驗(海洋要素計算、計算流體力學等)。
4.台站、野外和企業實習(海岸帶地質實習、近海海洋地質實習、創業實踐、創業訓練等)。
5.畢業論文(設計)。
須制定與畢業論文(設計)要求相適應的標準和檢查保障機制,對選題、內容、學生指導、答辯等提出明確要求,保證課題的工作量和難度,並給予學生有效指導。選題應符合該專業培養目標要求,一般應結合該專業的工程實際問題,有明確的應用背景,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協作精神以及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 
  • 專業類實驗課程
物理海洋:大學物理實驗,流體流動基本現象、流動的基本測量、基本規律實驗,物理海洋室內模擬實驗,海洋基本要素的計算與模擬實驗,海洋調查方法、儀器操作與海上實踐等。
海洋生物:無機及分析化學實驗、有機化學實驗、大學物理實驗、海洋生態學實驗、普通動物學實驗、動物生理學實驗、細胞生物學實驗、生物化學實驗、海洋微生物學實驗、魚類學實驗、海洋浮游生物學實驗、海洋底棲無脊椎動物學實驗等。掌握顯微鏡、解剖鏡、電泳設備、生物製片設備、PCR儀、生化培養箱、分光光度計、海洋生物學調查設備的構造與操作原理。
海洋化學:無機化學實驗、分析化學實驗、有機化學實驗、物理化學實驗、儀器分析實驗、海水分析化學實驗、化學海洋學實驗、海洋學和海洋化學專業實習等。掌握鹽度計、營養鹽自動分析儀、電化學工作站(電化學分析系統)、自動電位滴定儀、海洋學調查設備的構造與操作原理。
海洋地質:無機及分析化學實驗、普通地質學實驗、結晶學與礦物學實驗、晶體光學實驗、岩石學實驗、古生物與地史學實驗、構造地質學實驗、地球化學實驗、應用地球物理學實驗、海洋地質學實驗、海底探測技術實驗、地質認識實習、地質教學實習、海洋地質實習等。掌握偏光顯微鏡、體視顯微鏡、海洋調查設備操作原理及應用。
海洋探測技術:海洋要素觀測儀器工作方法及使用,電路的焊接、安裝與製作,電路設計,各種邏輯電路設計,存儲器系統,中斷接口設計,數字信號處理及應用,水聲發射與接收系統搭建,水聲信號採集與分析,水聲傳播模型使用與數據分析,聲場分佈及自由場條件的測量,傳聲器聲學特性測量,材料聲學系數測量,基礎光學儀器設備使用方法,水體光譜測量方法,水下光學成像系統,各種光學組分吸收光譜測量,海面遙感反射率測量,海洋輻射傳遞數值模擬,數字圖像表達與描述技術,遙感數據處理及分析,各種遙感印證輻射量測量,柵格數據矢量化,地理信息系統空間分析及應用,海洋地理信息系統軟件開發,海洋信息可視化算法及實現。
海洋生物技術:無機及分析化學實驗、有機化學實驗、植物學實驗及實習、動物學實驗及實習、海洋學實習、海洋生物學綜合實驗、生物化學實驗、細胞生物學實驗、遺傳學實驗、分子生物學實驗、生態學實驗、微生物學實驗、基因工程實驗、酶工程實驗、發酵工程實驗、海洋生物技術實驗、生物技術生產實訓等。
海洋生物資源:無機及分析化學實驗、漁業資源生物學實驗、有機化學實驗、增殖資源學實驗、植物學實驗、普通動物學實驗、魚類學實驗、水生生物學實驗、水環境化學實驗、浮游生物學實驗、普通動物學實習、海洋學實習、增殖資源學實習、海洋生物資源與環境調查實習等。掌握顯微鏡、解剖鏡、海洋調查設備操作原理與應用。
海洋地質資源:常見礦物、岩石和海洋微體古生物實驗,海水化學和海洋地球化學分析實驗,海洋生物學和微生物學實驗,沉積物粒度分析方法與應用,油氣有機地球化學實驗,油氣地質實驗,海洋油氣地球物理探測信息處理的基本原理、流程與實現方法,海洋地質圖閲讀知識,沉積相圖和構造圖件的編繪實驗,海洋油氣富集區帶預測基本圖件編繪實驗,地震剖面和測井的綜合解釋實驗,礦產勘查與評價技術方法,野外地質填圖綜合實習等。
鼓勵各高校在完成基本內容的前提下,傳授學科的基本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引人基礎和應用研究的新進展。根據學科、行業、地域特色和學生就業、未來發展的需要,介紹生命科學、環境科學、海洋科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和相關實驗儀器設備與實驗技能,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學生視野,構建更加合理和多樣化的知識結構,形成自身的特色和優勢。 [2] 

海洋科學教學條件

海洋科學師資隊伍

  • 師資隊伍規模與結構
專任教師數量和結構滿足該專業教學需要,生師比應不高於18:1。
新開辦專業,專任教師至少應有10名,在校生數大於120人時,每增加20名學生,至少應增加1名專任全職教師。
教師隊伍中要有學術造詣較高的學科或者專業帶頭人,且師資隊伍專業分佈、知識結構、年齡組成合理,骨幹教師相對穩定,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較高的教學水平。
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的比例不低於50%,35歲以下專任教師必須具有博士學位,具有高級職稱的比例不低於30%。所有專任教師必須取得教師資格證書。在編的主講教師中90%以上具有講師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兼職教師人數不超過專任全職教師總數的1/4。35歲以下實驗技術人員應具有相關專業碩士學位。
實驗教學中每位教師指導學生數不超過18人。每位教師指導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的人數原則上不超過6人。每1萬實驗教學人時數配備1~2名實驗技術人員。 [2] 
  • 教師背景與教育水平
熱愛教育事業,履行教書育人職責,主動承擔教學任務,積極參與教學研究、教學改革和教材建設,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改進教學方法,按照教育教學規律開展教學。關心學生成長,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對學生的學習生涯和職業生涯規劃提供必要的指導。授課教師應具有海洋科學及相關學科的教育背景,骨幹教師應具有海洋調查及承擔課題研究的經驗和海外留學經歷。
熟練掌握課程教學內容,能夠根據人才培養目標、課程教學的內容與特點、學生的特點和學習情況結合現代教學理念和教育技術,合理設計教學過程,做到因材施教、注重效果。
寓教於研,教研相長。積極參與科學研究,不斷提高學術水平,掌握學科發展的最新動態,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指導學生課外學術和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2] 

海洋科學設備資源

  • 教學設施要求
1.基本要求
海洋科學類專業的基本辦學條件參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試行)》規定的綜合類的合格標準執行。實驗室擁有先進的教學、實驗儀器設備,能滿足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實驗要求,專業實驗室應包括物理海洋學、海洋化學、海洋生物學、海洋地質學等實驗室,固定資產總額在500萬以上,同時具備提供學生海上或野外實習的條件。
2.教學實驗室要求
教學實驗室應包括與教學目標和實踐緊密配合的多類別實驗室或多功能實驗室。實驗技術人員數量充足,能夠熟練地管理、配置、維護實驗設備,保證實驗環境的有效利用,有效指導學生進行實驗。
(1)實驗室面積充足,實驗台間距不小於1.5米。
(2)照明、通風、排水設施良好,水、電、氣管道及網絡走線等佈局安全、合理,符合國家規範實驗台應耐化學腐蝕,並具有防水和阻燃性能。
(3)實驗室消防安全應符合國家標準。應設置疏散通道,配備滅火設備、消防器材,備有急救藥箱和常規藥品,具有應急處理預案,海洋生物、海洋化學、海洋探測技術有關實驗室還應配備防護眼罩,裝配噴淋器和洗眼器。
(4)具有符合環保要求的三廢收集和處理措施。環境噪聲低於55分貝,具有通風備、水槽或水池的實驗室,輻射噪聲應控制在70分貝以下。
(5)實驗藥品購置、存放、管理符合國家藥品和危險品的有關規定。
(6)配置水槽或水池的實驗室應保證良好的隔振、隔聲條件及進水、排水設施。
(7)配備機房的實驗室須安裝空調,室內温度要求15℃~30℃,相對濕度要求40%~65%。無線電干擾場強應不大於126dBv/m,微場干擾場強應不大於800A/m。
3.教學實驗儀器要求
(1)常用儀器與設備
物理海洋:室內演示或測量實驗(包括流體力學實驗或物理海洋學實驗):流動顯示儀、伯努利方程驗證實驗儀、雷諾實驗儀、邊界層實驗儀、小型波動水槽、小型旋轉水槽等;外海調查所需的小型儀器CTD、電磁海流計、透明度盤、水色計、鹽度計,以及大氣温度、濕度、氣壓、風速、風向等測量儀器。
海洋生物:長度、重量、數量、温度、鹽度、pH值、光照強度、溶解氧等測量儀器;網具、採泥器採水器等採集裝置;潔淨工作台、高壓滅菌器等生物安全設備;顯微鏡;體視解剖鏡;光照培養箱等培養設備;水浴鍋等控温裝置;分光光度計、酶標儀等光譜分析設備:細胞、組織收集與破碎裝置;組織埋、切片等常用組織學儀器;生理實驗多用儀,微電極放大器,動物生理信號採集、放大、分析等動物生理學常用儀器;熱循環儀、電泳系統、凝膠成像系統等分子生物學常用儀器。
海洋化學:常規容量分析用小型玻璃儀器、常規小型化學實驗器具和器材;各類採水器、採泥器、電子天平、酸度計、鹽度計、小型光度分析儀等儀器和設備。
海洋地質:常見礦物標本、常見三大巖類(岩漿岩、沉積岩和變質岩)標本、構造地質標本、古生物標本、偏光顯微鏡、體視顯微鏡、羅盤、手持GPS、離心機、水準儀、全站儀、驗潮儀、水深測深儀、數據採集裝置、地理信息系統軟件、計算機編程軟件、海底沉積物採集設備(如挖泥鬥、柱狀樣採樣器等)、化學分析設備等。
海洋探測技術:示波器、信號發生器、數據採集裝置、傳聲器、揚聲器、聲級計、振動儀;常用光學及光電元器件;温度、濕度、氣壓、風速、風向等測量儀器;遙感數據處理與應用軟件、地理信息系統軟件、計算機編程軟件、仿真與可視化軟件等。
海洋生物技術:常用玻璃儀器、小型儀器如水浴鍋、電動攪拌器、磁力攪拌器、電磁爐、操牀、酸度計、真空泵、移液器、培養箱、離心機、顯微鏡、解剖鏡、電子天平、可見光分光光度計、高壓滅菌鍋等。
海洋生物資源:電子天平、量魚板、計數器、遊標卡尺等游泳動物生物學測定常用儀器;溶氧儀、酸度計、温度計、鹽度計、採水器、流量計、浮游生物網、抓鬥式採泥器、採樣框、GPS、透明度盤、分光光度計等用於理化環境觀測和生物樣品採集的儀器設備;體視顯微鏡、焚光顯微鏡、倒置顯微鏡和分析天平等小型生物分類、鑑定、計數與稱量儀器;數理統計軟件、地理信息系統軟件、生物圖像處理軟件等。
海洋地質資源:常見礦物標本、常見三大巖類(岩漿岩、沉積岩和變質岩)標本、常見海洋生物門類和海洋微體古生物類別標本;海洋化學、生物和沉積學課程實驗所需小型儀器,如體視顯微鏡、離心機、電子天平、烘箱、電泳儀、電泳槽、恆温箱、超淨工作台、移液器、冰櫃等,以及燒杯和量杯等各類常用玻瑞器皿;各類課程相關軟件,如多元統計軟件、計算機編程軟件、地質繪圖和分析軟件、地球物理重、磁、電、震綜合處理解釋軟件、構造模擬軟件、遙感反演軟件、地理信息系統軟件、地質微生物分析軟件等。
(2)中型儀器
物理海洋:海洋要素調查、室內實驗所需各類儀器,如CTD、多參數水質監測系統、ADCP、ADV、地球物理流體實驗設備等。
海洋生物:雙筒顯微鏡、解剖鏡、離心機、電泳儀、生物製片設備、PCR儀、生化培養箱等。
海洋化學: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營養鹽自動分析儀、熒光光譜儀、電化學工作站(電化學分析系統)、自動電位滴定儀、原子吸收光譜儀、氣相色譜儀、高效液相色譜儀等。
海洋地質:偏光顯微鏡、體視顯微鏡、電子天平、紅外光譜儀、XRF、RTK定位系統、全站儀、驗潮儀、測深儀、海底採樣系統(挖泥鬥、柱狀樣取樣器等)、激光粒度分析儀等。
海洋探測技術:各頻段水聲發射換能器、不同頻段水聽器、標準水聽器、功率放大器、前置放大器等;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吸收減測量儀、YAG激光器、單色儀、光電轉換儀;地物光譜分析儀輻射測量傳感器、日射強度計、太陽跟蹤器、激光熒光試驗設備等。
海洋生物技術:精密電子天平、生物顯微鏡、熒光顯微鏡、蛋白質純化系統、體視顯微鏡攝像系統電泳儀、紫外分光光度計、PCR儀、高速冷凍離心機、冷凍乾燥機等。
海洋生物資源:海洋生物資源與環境調查、室內分析和實驗所需各類儀器,如CTD、多參數水質監測系統、精密電子天平、離心機、體視顯微鏡攝像系統、箱式採泥器、PCR儀、光照培養箱等。
海洋地質資源:體視顯微鏡、生物顯微鏡、偏光顯微鏡、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電泳儀、分光光度計、PCR儀、海底沉積物採集設備(如挖泥鬥、柱狀樣採樣器等)、海洋地球物理解釋軟件及工作站等。
(3)大型儀器
擁有可滿足學生出海實習的調查船和船用調查儀器設備。不同專業根據需要進行儀器配備。
物理海洋:大型地轉實驗平台、風浪流水槽、內波水槽、熱線熱膜風速儀、PIV、深海多普勒測流儀、多普勒波浪流速剖面儀、潮位儀、湍流測量儀、海洋環境監測浮標、海洋環境海底有纜觀測平台、地球物理流體數值模擬仿真系統等。
海洋生物:超淨工作台、透射電子顯微鏡、掃描電子顯微鏡、流式細胞儀、激光共聚焦顯微鏡等。
海洋化學: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高效液相色譜—質譜聯用儀、X射線熒光光譜儀、紅外光譜儀核磁共振儀等。
海洋地質:X射線衍射儀、電子顯微鏡、電子探針分析儀、差熱分析儀、色譜—質諧分析儀、等離子體光譜分析儀、等離子體質譜分析儀等。
海洋探測技術:頻譜分析儀、多通道數據採集系統、電荷放大器、阻抗分析儀、信號分析與測試系統、海面高光譜輻射測量系統、水下光譜輻射計、太陽光度計、紅外輻射計、微波輻射計、微波散射計、
沉浸式數字海洋交互系統、壓力艙等。
海洋生物技術:蛋白質純化系統、流式細胞儀、高速冷凍離心機、高效液相色譜儀、氣相色譜儀、微生物發酵系統、生物反應器、雙向電泳儀等。
海洋生物資源:電子顯微鏡、熒光分光光度計、游泳動物底拖網、垂直凝膠電泳系統、超低温冰箱、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等。
海洋地質資源:激光粒度儀、X射線衍射儀、冷凍乾燥儀、總有機碳分析儀、氣相色譜—質諧分析儀、等離子體光譜分析儀、超低温冰箱等。
(4)台套數要求
教學實驗室應擁有數量充足的常用儀器與設備、4種以上的中型儀器設備以及基本的大型儀器設備。
物理海洋:基礎實驗常用儀器應滿足每人1套;綜合實驗、儀器實驗的台套數滿足每組實驗不超過5人。
海洋生物:基礎海洋生物學實驗常用器械、顯微鏡、解剖鏡應滿足每人1套;主要儀器設備至少能滿足每2人1套;綜合實驗、儀器實驗的台數滿足每組實驗不超過6人。
海洋化學:基礎海洋化學實驗常用玻璃儀器應滿足每人1套;綜合實驗、儀器實驗的台套數滿足每組實驗不超過5人。
海洋地質:基礎地質實驗常用儀器應滿足每人1套;綜合實驗、儀器實驗的台套數滿足每組實驗不超過6人;大型儀器可共享1套。
海洋探測技術:電子基礎實驗儀器、計算機及配套軟件應滿足每人1套;基礎實驗常用儀器應滿足每2人1套;綜合實驗儀器的台套數滿足每組實驗不超過4人;大型儀器可共享1套。海洋生物技術:基礎實驗常用玻璃儀器應滿足每人1套;綜合實驗、儀器實驗的台套數滿足每組實驗不超過4人。
海洋生物資源:基礎實驗常用儀器應滿足每人1套;綜合實驗、儀器實驗的台套數滿足每組實驗不超過5人。
海洋地質資源:基礎教學實驗常用玻璃儀器以及地質和生物或古生物實驗觀察各類顯微鏡應滿足每人1套;綜合實驗、儀器實驗的台套數滿足每組實驗不超過6人。
4.實踐基地
海洋科學類實習可分為海上實習或海岸帶實習,各高校根據自身特色須具有滿足教學需要、相對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或海洋調查船。應根據學科特色和學生的就業去向,與科研院所、學校、行業、企業加強合作,建立具有特色的實踐基地,滿足相關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
  • 信息資源要求
(1)通過手冊或者網站等形式,提供該專業的培養方案,各課程的教學大綱、教學要求、考核要求畢業審核要求等基本教學信息。
(2)使用教學指導委員會推薦教材和國家規劃教材,推薦必要的教學參考資料。專業基礎課程中2/3以上的課程應採用正式出版的教材,其餘專業基礎課程、專業必修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如無正式出版教材,應提供符合教學大綱的課程講義。
(3)按照教育部有關規定,生均圖書不少於100冊。
(4)提供主要的數字化專業文獻資源、數據庫和檢索這些信息資源的工具並提供使用指導。 [2] 

海洋科學教學經費

  • 生均年教學日常運行支出
教學經費投入較好地滿足人才培養需要,專業生均年教學日常運行支出費用不低於1200元,且應隨着教育事業經費的增長而穩步增長,較好地滿足人才培養需要。
  • 新增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
平均每年新增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不低於設備總值的10%。凡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超過500萬元的專業,平均每年新增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不低於50萬元。
  • 新專業開辦的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價值
新開辦的海洋科學類專業,教學科研儀器設備應具有滿足人才培養所需要的基本常用儀器與設備、中型、大型儀器和設備,且總值不低於500萬元,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不低於5000元。
  • 儀器設備維護費
專業年均儀器設備維護費不低於儀器設備總值的1%,或總額不低於10萬元。 [2] 

海洋科學質量保障

  • 教學過程質量監控機制
各高校應對主要教學環節(包括理論課、實驗課等)建立質量監控機制,使主要教學環節的實施過程處於有效監控狀態;對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課程大綱(含實驗大綱)的編制、課堂教學、課程考核實驗教學、專業實習、畢業論文(設計)等主要教學環節應有明確的質量要求;應建立對課程體系設置和主要教學環節質量的定期評價機制,評價時應重視學生與校內外專家的意見。
  • 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
各高校應建立畢業生跟蹤反饋機制,及時掌握畢業生就業去向和就業質量、畢業生職業滿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度等;應採用科學的方法對畢業生跟蹤反饋信息進行統計分析,並形成分析報告,作為進行質量改進的主要依據。
  • 專業的持續改進機制
要求各高校應建立持續改進機制並保證其有效運行,針對教學質量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採取有效的糾正與預防措施,進行持續改進,不斷提升教學質量。 [2]  [3] 

海洋科學培養模式

  • 新時代海洋科學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
通過營造良好的國際化學術氛圍,給予深切的人文關懷,吸引、融合一批在國際學術界有建樹的專家和青年學者;中外教師相互學習,隊伍質量不斷提升;在師資的結構和水平兩個維度上,將國際化拓展延伸;通過海洋共同體的共性語言和教育目標,國際師資與本土師資融合,形成一支以院士等國際頂尖海洋專家領銜、教育背景多元化的國際化海洋教師隊伍。
以前沿科研課題實操為抓手,實施多層次、全方位的學生培養模式。有以培養高層次領軍人才為目的的“海洋科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亦有培養各梯隊海洋科學工作者的“本科生暑期科研獎學金項目”和COSEE China項目。交流是雙向的,有走進來辦的“凌峯暑期科研訓練”項目和“全球氣候變化”暑期學校,亦有走出去辦的中國—東盟海洋學院。全面提升海上實訓的質量和國際化師生的聯動度和互動度。
以“嘉庚”號現代化科考船、國家級野外台站等平台為支撐、以國家重點實驗室為依託,為本科生打造專屬的國際化海洋實訓平台,開展沉浸式、研究型的實踐學習。如“海絲學堂”秉持“實戰科考即一流實訓”理念,涵蓋了全部核心參數的測定實驗和海上科考全過程,本科生在國際一流海洋學家指導下,親身沉入現場,動手實際操作,開展各專業方向以挑戰性研究課題為導向的科考實習。
代表院校:廈門大學 [9] 
  • 海洋科學專業大類培養模式
通過前沿文獻查閲、國內單位調研和國際交流學習三種方式開展調查研究,在這些調查研究基礎上,以“寬口徑、厚基礎”與“揚特色、培專才”為原則,參考中國國內外先進經驗,結合學校自身特色,最終確定了符合院校實際特色人才培養方案,構建了‘厚基礎、寬視野、精專業、強實踐’的課程體系。
其中,厚基礎主要是夯實學科的數、理、化基礎;寬視野則針對海洋學科的整體性和關聯性,擴大對海洋各二級學科以及海洋與大氣學科的專業基礎和相互作用的認識;精專業,即在方向分流後加強各自方向的專業課程,同時體現學校特色;強實踐,針對海洋觀測分析以及數據處理可視化能力加強實踐實習訓練。在課程體系建設中,一方面,加強大類培養的學科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夯實基本的數、理、化基礎,針對海洋學科的整體性和關聯性,在吸納國外經驗基礎上,開設了《海洋、大氣與全球變化》等有學科特色的通識專業課程,使學生在分流後能夠在‘海洋是一個整體’的宏觀背景下理解各自專業問題,並形成交叉優勢。另一方面,在分流後的專業方向注重由淺到深、由理論到實踐地分層次合理安排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
代表院校:廣東海洋大學 [10] 

海洋科學發展前景

海洋科學人才需求

該專業要求學生掌握海洋科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專業技能;具備物理海洋學、化學海洋學、海洋生態學、海洋調查及數據處理分析、海洋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等方面的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海洋科學調查與研究能力的綜合素質。 [4] 

海洋科學考研方向

海洋科學、物理海洋學、海洋化學、海洋生物學 [4] 

海洋科學就業方向

事業單位人員、考研、公務員(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省級機關)、公務員(地市級機關)、石油/天然氣技術人員、銷售代表、高中教師、水利/港口工程技術、地質勘查/選礦/採礦、公務員(區縣級及以下機關) [4] 

海洋科學開設院校

地區
開設院校
北京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天津
天津大學
天津科技大學

河北
河北農業大學


遼寧
大連海事大學
大連海洋大學

上海
同濟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上海海洋大學
江蘇
南京大學
海河大學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鹽城工學院
江蘇海洋大學

浙江
浙江大學
浙江海洋大學

福建
廈門大學
福建農林大學

山東
中國海洋大學
青島科技大學
煙台大學
山東大學(威海)


湖北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廣東
中山大學
汕頭大學
華南農業大學
廣東海洋大學
深圳大學
南方科技大學
廣西
廣西大學
廣西民族大學
北部灣大學
海南
海南大學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

2023年12月05日摘錄 參考資料: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