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海洋水文氣象預報

鎖定
對規定的時段和規定的海區所預期出現的海洋水文和氣象狀況的報道。它是海洋水文預報和海洋氣象預報的統稱。鑑於歷史上首先發展了海洋氣象預報,而且許多國家的海洋水文預報業務統一設立在氣象機構內,所以習慣上往往把海洋水文氣象預報稱為海洋氣象預報。海洋水文氣象預報是物理海洋學和海洋氣象學為經濟和社會服務的重要方面,它的形成和發展又和海洋觀測台站網、天氣監視網(見)、海洋和氣象資料傳輸通信有密切關係。
2016年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氣象局、國家海洋局聯合印發《海洋氣象發展規劃(2016~2025年)》。《規劃》明確,到2025年,我國將逐步建成佈局合理、規模適當、功能齊全的海洋氣象業務體系,並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海洋氣象服務,促進海洋氣象服務社會化。 [1] 
中文名
海洋氣象預報
起源時間
1853~1856年
發起人
U.Le維埃爾
內    容
海洋水文預報和海洋氣象預報

海洋水文氣象預報起源

海洋氣象預報 海洋氣象預報
海洋氣象預報起源於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之後。 戰爭中,法國軍艦“亨利”4號受狂風巨浪襲擊,在黑海沉沒。法國巴黎天文台台長U.Le維埃爾於1855年3 月19日向法國科學院作報告,認為:“若組織觀測網,迅速將觀測資料集中一處,分析繪製天氣圖,可推斷出未來風暴的運行路徑。”1856年,法國第一個正規的天氣服務系統建立,於1863年正式向法國港灣發佈風暴警報。此後不久,歐美各國和日本也都開始拍發氣象電報,繪製天氣圖。可以説,氣象預報是從海洋天氣預報提出和發展起來的。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工業發達國家都相繼建立和健全了氣象觀測網和氣象服務機構,而且日本、德國、英國等海洋國家,都先後設立了海洋氣象台。但是,真正具有一定時效和準確率的海洋水文氣象預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創立和發展起來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是1941年12月日本準備偷襲珍珠港和1944年 6月美英聯軍準備在諾曼底登陸作戰的海洋水文氣象預報。在戰爭中,逐步建立和發展了海洋天氣、海浪、海冰、風暴潮等項目的預報。40年代後期,海洋和氣象觀測系統,海上資料情報傳輸系統,逐步完善和加強,為現代海洋水文氣象預報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海洋科學和大氣科學的進步,又使預報理論和預報技術的研究,得到飛躍的發展。60年代以來,衞星資料和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使海洋水文氣象預報的準確性和時效都有改善,可預報的項目也增加。

海洋水文氣象預報項目組成

海洋水文氣象預報的項目,已超過20個。主要包括海浪、潮汐、潮流、風暴潮、地震海嘯、水温、鹽度、密度、聲速、海冰、海流及大風、颱風、海霧、能見度等,並且已從單純的海洋條件預報,發展到包括漁情預報、最佳航線推薦、專項開發作業保障服務、各類海洋災害警報和海洋污染預報等有重大經濟意義的應用預報和專業預報。海洋水文氣象預報分為短期預報(時效在3天以內)、中期預報(時效3~10天)和長期預報(時效一般為一個月)。有時也發佈時效為數小時的短時預報,和時效為數月乃至數年的超長期氣候展望。預報的方法隨預報內容、時效和科學技術發展水平而異。經驗預報法見於海洋預報初期,如今在單站預報中仍在採用。天氣圖預報法,廣泛應用於短期海洋天氣、海浪、風暴潮等預報業務,但在圖表填制、分析等方面,已逐步向機械化、自動化方向邁進。客觀預報法包括調和週期分析法、統計預推法、統計動力預報法和動力數值預報法等,已在許多預報中被廣泛應用,它是海洋水文氣象預報自動化、定量化的必要途徑,也是發展的方向。

海洋水文氣象預報相關業務

我國有1.8萬公里大陸海岸線和300萬平方公里管轄海域。沿海地區颱風、大風、暴雨和海霧等海洋氣象災害頻發,造成的經濟損失巨大,2014年僅“威馬遜”超強颱風登陸我國就導致88人死亡失蹤,1189.9 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446.5億元。 [1] 
海洋水文氣象預報業務,一般由國家或地方的專門海洋預報服務機構或氣象業務系統的海洋服務部門承擔,以各種海洋環境條件的實況通報、文字和圖表形式發出預報和警報,為有關部門和公眾服務。為了直接服務到海上作業者,有些預報可通過無線電傳真廣播或口語廣播進行服務。無線電傳真廣播的項目有各種海洋天氣分析和預報圖,海浪實況和預報圖,表層海流、海温、海冰等的實況和預報圖,海洋災害警報等。
對海洋表層以下的海洋環境要素,已開始預報,但準確度尚低,仍有賴於海洋科學技術的發展,更重要的是建立和健全全球性的海洋立體監測體系。
為應對海洋氣象災害,我國自上世紀六十年代起開展海洋氣象業務。經過幾十年的建設,初步建立了由觀測、預報、服務、信息網絡等組成的海洋氣象業務體系,颱風預報預警等領域接近世界先進水平。但海洋氣象整體業務能力尤其是海上氣象觀測、遠洋服務等與世界領先水平相比,尚存在較大差距,遠不能滿足我國海洋強國發展戰略日益增長的需求。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