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海權論

(軍事術語)

鎖定
海權論,是一種軍事術語,創立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海權論認為,海洋必然成為渴望獲得財富和擁有實力的海上強國進行競爭和發生衝突的主要領域,海上強國必須具備多個條件以獲得海上行動自由,海軍戰略的關鍵就是平時和戰時建立和運用國家的海上力量,奪取制海權的方法是艦隊決戰和海上封鎖。
海權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國的A.T.馬漢和英國的P.H.科洛姆,積極擁護者有英國海軍理論家和歷史學家J.S.科貝特、俄國海軍軍官N.L.克拉多等。
海權論的基本觀點受到英、美、日等海上強國的推崇,並對這些國家的海洋政策和海軍戰略產生深遠影響。
中文名
海權論
類    型
軍事術語
創立時代
19世紀末20世紀初
代表人物
A.T.馬漢、P.H.科洛姆

海權論理論發展

建立強大的國家海上力量以控制海洋的思想,在古代就已萌發。其代表人物有公元前6~前5世紀古希臘城邦雅典的海軍統帥地米斯托克利和伯里克利。
後來,這種思想進一步發展。19世紀末,英、美等資本主義國家先後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重新瓜分世界的鬥爭逐步激化,遂產生了海權論這種世界海上強國爭奪海洋霸權、擴展海外勢力範圍的海軍戰略理論。

海權論代表人物

海權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國的A.T.馬漢和英國的P.H.科洛姆。
海權對歷史的影響 海權對歷史的影響
馬漢的代表作有:《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海權對法國革命和帝國的影響,1793~1812》《海權的影響與1812年戰爭的關係》和《海軍戰略》。馬漢的《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是提出海權論的第一部著作,在美國再版32次,並幾乎被所有歐洲國家翻譯出版。
科洛姆的著作是《海戰及其基本原則與經驗》。

海權論實際應用

最先接受海權論的是英國人。當時,英國正在辯論擴充海軍的問題,因而該書對英國海軍建設和海軍戰略產生了重要影響。這部著作多處對法國海軍的失敗做了評論,因而受到法國人的重視,並稱贊其評論客觀公正。
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將《海權論》作為擴充海軍的理論依據,並規定馬漢的著作為海軍學校的教材。
海權論創立時,正是日本全力擴充遠洋海軍的年代,因而受到日本政界、軍界推崇。
在俄國,《海權論》早期著作的俄譯本被年輕海軍軍官奉為經典,克拉多主張把“海權論”應用於俄國海軍和海上力量建設並因此受到沙皇的讚賞。
美國接受“海權論”作為國家政策的時間比歐洲稍遲。1896年,T.羅斯福任海軍部次長後,開始全面接受“海權論”,並據此大力發展海軍,修改海軍制度,建立兵工廠和船塢。至1898年美西戰爭爆發時,已擁有優於西班牙的艦隊,從而為奪取勝利奠定了基礎。戰後,美國海軍控制了加勒比海,佔領了波多黎各、菲律賓、夏威夷、薩摩亞和威克島。1907年,美國海軍改變過去100多年來只注重海岸防禦和依靠私掠船在海上打游擊的做法,建立起一支兩洋艦隊,跨進了遠洋艦隊的時代。此後,美國始終以擁有世界最強大的海軍為其建軍原則之一,“海權論”成了美國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海權論基本內容

  • 海洋的重要性
佔地球表面3/4的海洋是大自然賦予人類通往四面八方的交通媒介和各大陸相互交往的交通要道。任何時候海上貿易都能致富,而財富是國家的生命活力、物質和思想的具體表現。誰控制海洋,誰就能控制世界貿易並進而控制世界財富。因此,海洋必然成為渴望獲得財富和擁有實力的海上強國進行競爭和發生衝突的主要領域。
  • 海上行動自由
海上強國要獲得海上行動自由,必須具備4個條件:
1.作為一個商品輸出國家,必須生產足夠的產品供出口並進行商品交換。
2.必須擁有作為海上交通工具的運輸船隻。
3.必須佔有能夠保護和發展海外貿易、獲取巨大利益的殖民地和基地。
4.必須擁有強大的海軍,以保護海外領地及其與本國基地之間的交通線。主要有:①地理位置。一個不必通過陸路保衞自己和擴張領土的國家,其一貫目的就是向海洋發展。同大陸國家相比,它所處的地理位置十分有利,便於海軍力量集中或分散。②自然構造。海岸線是構成國家邊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通向海洋的便利通道。國家從海上與世界各國交往,其海上貿易、海運和海軍就會不斷髮展。③領土範圍。不僅指國家的領土面積,更重要的是海岸線的長度和港口特點。④人口。不僅指國家的人口總數,重要的是人口質量,尤其是可以構成海上力量的人口,即可以充當水手、艦艇兵員及生產海軍物資的人員。國家擁有能夠從事海洋事業的眾多人口,是海權的主要因素。⑤民族特點。依靠海洋強大起來的民族,其顯著特點是具有從事海上貿易的才能。這樣的民族必須具有能夠生產用於交換的產品和在海外建立殖民地的能力。⑥政府的特點。政府應瞭解海洋對於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重要性,認識海權的重要意義,並竭盡全力為國家建立一支海軍。這支海軍應保證海上主要航道暢通並能夠在遠洋活動。如果國傢俱備上述有利條件,對其海權的形成必將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 國家海上力量
海軍戰略的關鍵就是平時和戰時建立和運用國家的海上力量。國家海上力量包括海上力量和海上武力兩部分。海上力量指運輸船隻、基地以及負責提供支援的附屬設施;海上武力即海軍。
  • 海軍建設問題
在海軍建設問題上,“海權論”者既反對俄國的“要塞艦隊”觀點,也反對英國的“存在艦隊”觀點。前者認為,艦隊是要塞的輔助力量,除協助要塞防禦作戰外沒有其他意義。這種觀點導致俄國在日俄戰爭中徹底失敗。後者認為,海軍是國家命運之所在,應獨立於其他因素之外;要塞只是暫時為艦隊提供燃料、修理或休息的設施,除此別無價值。
“海權論”者認為,海軍艦隊應成為海上野戰軍,要塞、基地應成為保障艦隊在海上實施進攻作戰的根據地。奪取制海權的方法是艦隊決戰和海上封鎖。因此,海軍在海戰中的主要任務是積極進攻以摧毀敵方主力艦隊,並進而奪取制海權。如果敵方艦隊被殲,敵人必將遭到徹底失敗,己方海軍便可控制海洋。艦隊的特點是具有較好的機動性,因此不能作為單純防禦的工具。海軍戰略的要素是:集中、中央位置、內線和海上交通線。海戰中,應集中使用兵力,避免同時在兩個方向上作戰。這是海軍的基本作戰原則和實現戰略目的的主要手段。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