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海林都

鎖定
《海林都》是內蒙古仕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和內蒙古草原文化保護髮展基金會聯合出品的劇情片,由彭軍執導,圖門巴雅爾高伊罕張熙唯安赫尼瑪等主演。該片於2019年11月21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1] 
該片講述了烏蘭牧騎隊員阿柔娜歷經艱辛養育南方孤兒、傳遞人間大愛、讓烏蘭牧騎事業薪火相傳的故事,演繹了“3000南方孤兒進草原”的動人故事 [5] 
中文名
海林都
類    型
民族、劇情
出品公司
內蒙古仕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內蒙古草原文化保護髮展基金會
導    演
彭軍
編    劇
胡紹祥
製片人
曹羊羊
主    演
圖門巴雅爾
主    演
高伊罕
張熙唯
安赫尼碼(蒙古國)
關楚宸
片    長
104 分鐘
上映時間
2019年11月21日
對白語言
蒙古語、普通話
色    彩
彩色

海林都劇情簡介

薩仁和巴根
薩仁和巴根(16張)
1950年代末期,饑荒肆虐祖國大地,南方多地的孤兒院面臨糧食不足的威脅,上海等地保育院奶粉短缺,難以為繼,孤兒們命懸一線。周恩來總理請內蒙古自治區主席烏蘭夫唐國強飾)調運一批奶粉救急,烏蘭夫瞭解到江南地區各大城市的福利機構收留了數倍於正常年份的棄嬰,加上糧食形勢日趨嚴峻,福利機構已經無力撫養。他隨即做出決定:發動整個內蒙古,將一批孤兒接到牧區,交給牧民撫養 [10]  。於是,三千孤兒乘坐火車,從江南到塞北,歷經三年的“生命遷徙”,共有3000餘名孤兒被送到了兩千公里外的內蒙古大草原撫養。其中的兩個孤兒童婭和南方,烏蘭夫為他們分別取名“薩仁”(蒙古語月亮之意)張熙唯飾)和“巴根”(蒙古語柱子之意)(關楚宸飾)。剛到草原的他們面臨的並非是生活的窘困,而是心與心的隔閡:童婭原生家庭的記憶令其不願開口説話,南方來到草原後想要尋找母親,因此對草原母親十分排斥。草原母親憑藉真摯的情感感動了這些孤兒,打消了他們對草原的不適、語言的不通和對陌生母親的牴觸,這份超越民族、超越血緣關係的愛讓他們之間從陌生到熟悉,直至生死相依 [7]  。這對來自南方的孤兒儘管都有個悲慘的童年,卻在北方草原上健康地生活,大草原上的人們用寬廣的胸懷接納了這些孩子,並且用愛心澆灌孩子茁壯成長 [4] 

海林都演職員表

海林都演員表

海林都職員表

出品人 葛健
製作人 曹羊羊
導演 彭軍
編劇 胡紹祥
攝影 格日圖
配樂 納·江倉諾日布
剪輯 常石
道具 劉亞洲
造型設計 蘇紅
錄音 任亮
展開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來源 [2]  [8] 

海林都角色介紹

  • 朝魯

    阿柔娜的丈夫,馬頭琴演奏家,烏蘭牧騎的成員。他胸懷寬廣,無私博愛,同草原上的牧民們一樣,毫無怨言地完成了黨和國家給予他們的使命,讓三千孤兒茁壯成長。作為一名演奏者,他為牧民拉起歡快的馬頭琴,始終秉承一顆赤子之心無私地服務牧民羣眾,牢記使命,紮根民眾,直至迎來“烏蘭牧騎”隊伍的重建。

  • 阿柔娜
    演員 高伊罕

    19歲,烏蘭牧騎中的獨唱演員。大饑荒導致南方多地的孤兒院面臨糧食不足的威脅,烏蘭夫提議將孩子們接到內蒙古,由草原母親們撫養,她是草原母親中的一員,和丈夫一起撫養這些孤兒,視如己出,甚至為了保護他們,失去了自己未出生的孩子。在她的悉心照顧下,這些孤兒從陌生到熟悉,在大草原健康茁壯地成長[9] 

  • 薩仁
    演員 張熙唯

    原名童婭,烏蘭夫主席給她取名薩仁,蒙古語意月亮。她來自安徽,母親因病過世,她輾轉被送到了孤兒院。來到大草原之後,原生家庭的記憶令她不願開口説話,內心傷痕累累。後來在阿柔娜媽媽的身上她感受到母愛,終於敞開心扉,成為尚未生育的阿柔娜的養女,熬過了艱難的年代,也成長為烏蘭牧騎的一員。

  • 巴根
    演員  關楚宸

    原名南方,烏蘭夫主席給他取名巴根,蒙古語意為柱子。他是三千孤兒的縮影,因為家裏揭不開鍋,母親只能將他送去福利院,為他求一條生路。一開始他一心想逃離大草原回家找媽媽,在阿柔娜媽媽和巴音老師的真心相待下,他逐漸打開了封閉的內心。倔強的他重新得到家庭温暖後,跟隨爺爺拉起了馬頭琴,讓自己的情感融入了大草原。

角色介紹參考資料來源 [4]  [7]  [9-10] 

海林都幕後花絮

  • 該片首映式上,當年被內蒙古牧民收養、從此紮根錫林郭勒大草原的特木根其其格等南方孤兒代表來到現場,感受他們曾切身經歷過的故事,感恩“草原母親” [8] 
  • 烏蘭牧騎在蒙古語中意為“紅色的嫩芽”,後被引申為“紅色文藝輕騎兵”,是適應草原地區生產生活特點而誕生的文化工作隊,具有“演出、宣傳、輔導、服務”等職能,深受廣大農牧民歡迎。1957年,蘇尼特右旗建立了內蒙古第一支烏蘭牧騎,2017年11月2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給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的隊員們回信,勉勵他們大力弘揚烏蘭牧騎的優良傳統,紮根生活沃土,服務牧民羣眾,推動文藝創新,努力創作更多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作品,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2019年11月21日,在習近平總書記給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員回信兩週年紀念日之際,該片在院線公映 [8] 
  • 該片演員大多數是蒙古族,善於騎馬、套馬、趕馬 [6] 
  • 女演員安赫尼瑪來自蒙古國,她在拍攝前減重5公斤,刻意調整了體態和音色,讓自己變成一個佝僂、年長、樸素無華的草原婦女 [2] 

海林都幕後製作

創作過程
該片片名“海林都”為蒙古語音譯,漢語意思為“愛之歌”,以“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草原額吉都貴瑪為原型進行創作 [1] 
編劇胡紹祥在劇本籌備前期,花了大量時間採訪都貴瑪,在對方身上,他看到了一種內蒙古大草原獨有的大愛;與一位“上海孤兒”一起生活勞動的經歷也讓他感到震撼,昔日的孤兒每天到草原上勞動,雖然不是蒙古族,但是已經完全融入了草原。結合多位孤兒和母親的經歷,他真正瞭解到孤兒和草原母親的故事和感情,於是撰寫劇本,讓這一脱胎於真實歷史的故事呈現出來 [10] 
拍攝場景
該片展現了真實的草原生活場景和民俗文化,其中狂放奔騰的駿馬、廣闊無垠的大草原、潔白的蒙古包、烏蘭牧騎流動勒勒車、悠揚的馬頭琴聲、高亢深邃的蒙古族傳統民調,加上純正自然的蒙古族語作為語言基調,令視聽體驗更為豐滿流暢 [3] 

海林都製作發行

前期宣傳
2019年11月16日,該片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首映式暨新聞發佈會 [8]  ;11月23日,該片在四川成都舉行首映禮 [4]  ;12月7日,該片在寧夏銀川舉行西北觀影禮暨主創見面會 [5] 

海林都影片評價

電影《海林都》體現了內蒙古草原人民的大愛精神,令人感動。片中母親的愛、戀人的愛、朋友的愛,乃至陌生人之間因同情而產生的愛,匯聚了一首愛的讚歌。烏蘭牧騎隊員們歷經艱辛養育南方孤兒、傳遞人間大愛,讓烏蘭牧騎事業薪火相傳。他們頂嚴寒、冒風雪,用生命謳歌着祖國和黨,用他們的歌聲、舞蹈,以及他們日常跟牧民百姓一起生活締結的友誼,在北疆草原上、在戈壁灘、在森林裏、在曠野上創建了一個又一個令人讚歎不已的奇蹟 [3] (《內蒙古晨報》評)
儘管該片人物對話大多用蒙古語呈現,卻絲毫沒有給觀眾帶來觀影障礙。草原上流傳千百年的傳統、習俗和大愛,續寫了超越地域、血緣、民族的人間傳奇,同時展現了烏蘭牧騎精神在草原上薪火相傳、生生不息,令觀眾潸然淚下 [4] (封面新聞評)
高清劇照
高清劇照(28張)
該片通過“內蒙古收養上海三千孤兒”和“紅色文藝輕騎兵”烏蘭牧騎的演出活動兩條敍事線索對赤子情懷進行了深層次的鐫刻,表現了草原人民無私博愛的胸懷以及對黨忠誠和樸實的愛。首先,牧民們毫無怨言地完成了黨和國家給予他們的使命,讓三千孤兒茁壯成長;其次,一代又一代的內蒙古人,秉承一顆赤子之心無私地服務牧民羣眾,牢記使命,紮根民眾,直至迎來“烏蘭牧騎”隊伍的重建;另外,薩仁、巴根等來自遙遠他鄉的孤兒,在成長中同內蒙古草原緊密地連接在一起,二人成為重振紅色文藝輕騎兵的中堅力量,這是主題思想的又一昇華。該片草原文化特色鮮明,一望無垠的草原、奔騰的駿馬、温暖愜意的蒙古包、原生態語言的運用,無不彰顯出內蒙古的民族風情,無論是灑向空中的馬奶酒,還是悠揚的馬頭琴聲,都展現了蒙古族的民俗文化,為觀眾帶來聽覺和視覺上的享受。而風吹草低現牛羊的自然景象配以草原人民的無私情懷,讓“三千孤兒”這一悲痛命題延伸出新的闡釋空間,在草原深處唱響了民族團結大愛之歌 [7] (光明網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