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海會寺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鎖定
海會寺,亦名龍泉寺,位於山西省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北留鎮大橋村。為陽城縣境內主要寺院之一。該寺創建於唐,初名郭峪院。唐昭宗乾寧元年(894年),唐昭宗御賜名為“龍泉禪院”。 [3]  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宋太宗又賜名為“海會寺”。 [3] 
海會寺內有金、元、明、清的佛殿,是一組很有價值的古建築羣。佛殿中軸線東西側有兩處古典園林區,充分利用龍泉水為潭、為池、為沼、為湖、為瀑、為流觴曲水,為黃河九灣,使寺院靈氣大增。 [3]  正院、僧院、塔院,總面積為17280平方米。 [5]  海會寺為國家3A級景區。現存古建築中古建專家讚譽的“國之瑰寶”的琉璃懸閣寶塔,是中國樓閣式塔中的佳例。寺內還有著名的“海會龍湫”、“流觴曲水”、“龍涎飛瀑”等景觀,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4]  寺內海會別院,為明代吏部尚書王國、張慎言讀書講學之所。寺內文物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2006年5月25日,海會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海會寺
地理位置
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北留鎮
所處時代
明至清
佔地面積
17280 m²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全年:週一至週日 08:00-17:00
編    號
6-0448-3-151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海會寺歷史沿革

唐代,始創海會寺,初名為郭峪院。 [3] 
唐昭宗乾寧元年(894年),唐昭宗御賜名為“龍泉禪院”。 [3] 
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宋太宗又賜名為“海會寺”。 [3] 

海會寺建築格局

海會寺內有金、元、明、清的佛殿,是一組很有價值的古建築羣。佛殿中軸線東西側有兩處古典園林區,充分利用龍泉水為潭、為池、為沼、為湖、為瀑、為流觴曲水,為黃河九灣,使寺院靈氣大增。該寺座北面南,依山傍水,正院佔地約1000平方米。大雄殿面寬五間,進深四間,五踩重昂斗拱;東西廂房各20餘間,連檐懸山頂,遍施琉璃瓦脊。正院東有一塔院,現存高低二塔;低塔為五代建、宋代改修的磚塔,6角10級,高20餘米;高塔為琉璃舍利塔,建於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8角13級,高約50米,“日出則琉璃有光射目,風動則鈴聲丁東入耳”,為上黨明塔之冠。 [3]  正院、僧院、塔院,總面積為17280平方米。 [5] 

海會寺主要建築

  • 正院
正院在寺西側,分前院和後院,為殿宇集中區。山門在院正南,面闊三間二層,進深兩間,拱券門洞,重檐歇山頂,前為寬闊高台,階前仰望,頗見氣勢。進去之後即為前院。正北為天王殿,面闊三間,單檐歇山頂,供奉東南西北方四大天王(俗稱四大金剛),其手持物器代表風調雨順。殿前有精美的琉璃九龍壁,壁後有碩大方型碑刻,為明吏部尚書王國光所撰。院東北角和西北角分別為鐘樓和鼓樓,天王殿兩側分別有門樓通後院。後院規模龐大,中軸線上依次為藥師殿、毗盧閣、大雄殿。 [6] 
藥師殿面闊三間,單檐歇山頂,周環廊柱。殿內供奉為眾人消災祛病的藥師佛及日光、月光菩薩,並有十二神將和夜叉塑像。殿東西牆外立有十數通碑,與其對應的院東西兩側亦為碑廊,均為修建寺院之碑記。遊人在瞭解寺院歷史的同時,亦可欣賞到傳統的書法藝術。其殿前建有小池和通仙橋,與其對應的院東西兩面有廂房數間。 [6] 
毗盧閣是正院中最高建築,看似三層,實為兩層,面闊三間,進深三間,重檐歇山頂,兩層上下均周環廊柱,高大嚴整,極為壯觀。閣內供奉法身佛毗盧遮那佛。 [6] 
大雄殿在院最北端,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重建,現存基本為古建原物。該殿面闊五間進深八橡,單檐懸山頂琉璃屋脊,殿內施粗大的荊木樑柱。塑像正中為釋迦牟尼佛,左右兩邊為阿彌陀佛、藥師佛。殿額上“大雄殿”三個大字,為明代有“天下第一清官”之稱的金都御史楊繼宗書寫,字體莊重,筆法蒼勁。殿前有寬大月台。院內頗寬闊,中為10多米長甬道,兩邊為花圃樹木。東面從北至南,分別為面闊五間的兩層經房,面闊三間的關帝殿,面闊三間的十王殿;西面相對應的依次為經房、卧佛殿、觀音殿,均為古建原物。東面一經房後牆闢一門通園林。 [6] 
  • 園林
園林在正院東面,北高南低,約4000多平方米。園西北處前後依次為“龍泉禪院”石牌樓、居士院、僧房院。僧房院北房連接正院東牆,與大雄殿平行;園正北有十角井,上覆一亭;東北處有龍泉、假山,龍泉上亦覆一亭。相傳海會寺未建之時,有一隻白兔將一和尚經書銜走,至此泉處停下,和尚追至,見此情景有所感悟,遂在此建寺。此泉水澤豐盈,千年不枯,經暗道流入十角井石雕龍口,直瀉井中,是為“海會龍湫”,為陽城舊八景之園西面在“龍泉禪院”牌樓石階之下,有一個面闊三間的亭廊,亭廊前建有面積近百平方米的長方形放生池,為佛家體現慈悲和人們參與環保舉行放生活動提供了場所。園東面有一“四大八小”的標準四合院,舊稱方丈院,為舊時建築,古樸典雅;園西南角有新建捲棚頂簡廬五間,與正院天王殿平行,此處原為接官廳,供達官貴人歇息之用。接官廳北面有流觴曲水亭和龍誕池,龍誕池面積約200平方米,自然石塊砌不規則圓形,碧水清澈,游魚嬉戲,煞是可觀。流觴曲水亭建在龍誕池中,亭下鋪石為原物,上刻狀如花骨朵圖案的彎繞回旋的流觴(觴為古時酒具)細窄渠道,為舊時文人聚會仿東晉蘭亭曲水流觴、飲酒賦詩雅玩之用。此跡它處甚為少見,可見海會寺舊為文人常聚之地。 [6] 
園東南處斜砌一道擋牆,改變下面院落坐落方位。擋牆長約30米、高約2米,設大理石雕花欄杆,中間為暗渠引將泉水形成的“龍誕瀑布”,流入下院中的魚沼。瀑布兩側有斜梯步入下院。魚沼中架十字飛樑,為今時仿晉祠著名“魚沼飛樑”而建,讓人不入晉祠而可一睹“魚沼飛樑”之神采。院西面有廳房三間,西北有小三間亭廊一座,供人小歇。院東南有門通入前面的別院。 [6] 
  • 別院(海會書院)
別院亦稱海會書院,為一座別緻小院,歷史上久負盛名。當年這裏曾走出去包括明代吏部尚書王國光、張慎言以及清代刑部尚書白胤謙、文淵閣大學士陳廷敬等在內的大學士一人,尚書三人,進士幾十人,舉人無計。現建築基本為日時原物,北房為面闊三間的千佛殿,其左右偏殿分別為送子觀音殿和老君堂;西廂房三間為“六賢堂”,兩側懸有木刻對聯:“日月兩輪天地眼,詩書萬卷聖賢心。”東廂房三間,為當年明代吏部尚書張慎言居處,門額題“藐山方丈”四字(張慎言號藐山)。遊人至此,想象當年四方才俊在此苦讀場景,着實感慨。院南正中有門通塔院。門樓高兩層,上面實心形如閣,以磚雕和琉璃飾件裝飾,兩側分別為“二龍戲珠”、“麒麟送瑞”磚雕影壁。 [6] 
  • 塔院
塔院在別院南面,為一進兩院,其前院正南闢大門(也是整個海會寺的東大門),東西兩廂為碑廊;後院東西兩廂為二層樓房,兩院中間隔牆有左右兩小門。前、後院正中便是著名的海會雙塔。其中,前院為舍利塔,亦稱磚塔,六角十級,高近30米,為後梁龍德二年(922年)寺院順敏大師圓寂後,由寺內眾僧所建造。塔外磚壁佈滿佛龕,因此人們又稱為千佛塔。惜密密麻麻的佛龕中佛像歷經幹年天災人禍,已不復存在。後院為如來塔,亦稱琉璃塔。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因舍利塔開始傾斜,為夯實地基,鎮護磚塔,由本邑鉅商、佛教信徒李思孝捐資在旁修建此塔。塔為八角十三級,高50餘米,塔身主體用磚石疊砌,塔檐皆為磚雕仿木結構,琉璃施檐,飛角上懸以銅鈴。塔身各面又設許多佛龕,局部施用琉璃裝飾。下三層圍築八角牆,牆頭設垛口,不設窗洞,俗稱黑三層。塔門朝南,設有門亭,上刻一聯:“金鑲玉柱擎霄漢,寶砌瑤台當碧天。”塔心中空,各層有石級盤旋至頂。塔身第十層處支出平座,上置8根擎檐柱,柱間盡施琉璃圍欄,成為高塔上一層懸空樓閣,其設計之精巧,裝飾之精緻,為有關專家所稱道,譽為“上黨名塔之冠”。 [6] 

海會寺文物價值

經山西省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評定,海會寺為國家3A級景區。現存古建築體現了唐宋直到明清的不同建築風格,被古建專家讚譽的“國之瑰寶”的琉璃懸閣寶塔,是中國樓閣式塔中的佳例。寺內還有著名的“海會龍湫”、“流觴曲水”、“龍涎飛瀑”等景觀,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4] 
寺內海會別院,為明代吏部尚書王國、張慎言讀書講學之所。明清這裏曾出現過一位大學士、三位尚書、幾十名進士、幾百名舉人,是當時陽城一所輝煌的書院,寺內現存五代至清代的碑額近百塊,其中不少名人的詩文和手跡石刻。寺內文物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海會寺文物保護

2006年5月25日,海會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海會寺旅遊信息

海會寺票價

兒童1.2米(不含)以下免票,1.2米(含)以上同成人票價,60週歲(含)以上老人持身份證可購買優惠票。 [1] 

海會寺地址

海會寺位於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北留鎮大橋村海會書院內。

海會寺交通

從陽城縣汽車站出發,路程大約16.8千米,約需24分鐘。
海會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