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海曲

鎖定
海曲,古縣名,秦至西漢,山東日照屬琅琊郡海曲縣 [1]  。海曲縣是當時全國經濟、文化發達地區之一,由於王莽時期的經濟混亂,給海曲經濟帶來重大災難,海曲縣遂廢。
中文名
海曲
分    類
古代地名
年    代
秦至西漢
歷史沿革
後漢改曰西海

海曲海曲介紹

古縣名,漢置,後漢改曰西海,故城在今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西部,去市中心約十華里,今煙墩嶺村。
秦至西漢,山東日照屬琅琊郡海曲縣。秦漢鼎革,漢初先因秦制,日照始置縣,名海曲,屬徐州刺史部琅玡郡,郡治東武,今諸城。
從該地區漢墓出土的文物來看,海曲縣是當時全國經濟文化發達地區之一,由於王莽時期的經濟混亂,給海曲經濟帶來重大災難。新王莽天鳳四年(公元17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農民起義領袖――呂母為報殺子之仇,率眾攻破海曲城,殺縣宰,以祭子墓。海曲縣呂母起義,動搖了王莽政權,隨王莽政權的滅亡,海曲縣遂廢。

海曲辭源釋義

據1988年7月第一版《辭源》“海曲”條下有兩解,原文如下:
①猶言海隅,謂沿海偏僻的地方。也包括沿海島嶼。晉陸機陸士衡……詩:“營丘負海曲,沃野省且平”。唐王勃王子安集五滕王閣詩序:“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
②縣名,漢置……治所在今山東日照縣西。新王莽末年,琅玡郡海曲縣人呂母聚眾殺縣官於此起義。參閲漢書九九下王莽傳、漢史方輿紀要三五青州府。
海曲縣的設置,為日照市建治之始。今日照市中心區東港區最主要的東西幹道分別取名為海曲西路、海曲中路、海曲東路,此為由來。

海曲《海曲》雜誌

海曲 海曲
 《海曲》是由日照市東港區作家協會主辦的一本文學性刊物。
近年來,日照市東港區作家協會積極響應市委、市政府建設濱海文化名城的號召,按照“建設一個平台,打造一個品牌,弘揚海曲文化”的辦刊思路,在市、區作家和廣大文學愛好者的共同努力下,現已以全新的面貌出版《海曲》三期,“水運之都”特刊、二00八年春刊和夏刊。
刊物立足實際,關注社會、關注民生、關注時事,並以風格樸實大方,文采求實厚重深受社會各界好評。每期設立一個主題,分別設立了“水運之都”、“震動我心”、“奧運暢想”專欄,為宣傳地方文化和文學愛好者展示文采提供了一個載體,建造了一個平台,成為日照市弘揚海曲文化的重要期刊。

海曲海曲漢墓

海曲漢墓位於日照市西郊西十里鋪村西南約1公里,日東高速公路南側。此處原分佈有幾個大封土堆,當地俗稱為“王墳”、“娘娘墳”。墓地北約1公里即為漢代海曲縣城故址,城址猶存。2002年春,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海曲墓地進行搶救發掘,共發掘墓葬90座,隨葬品共出土陶、銅、漆、木、竹、玉、鐵、角器等1200餘件,它出土的大量帶有民間工藝色彩的日用品很多都是難得一見的漢代器物,不僅有文物價值,更有文化價值,對於研究漢代一般民眾的生活和習俗、瞭解漢代社會文化的豐富多彩有重要意義。
2002年春,為配合同三高速公路建設工程,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海曲墓地進行搶救發掘。共發掘墓葬90座,為山東地區迄今保存最完好漢墓,全部屬中小型墓。
“王墳”和“娘娘墳”是挖掘的重點,兩座墳中最大的墓葬都位於邊緣,因此,中間的墓葬都保存完整,較大的幾個墓葬都被盜墓者“光顧”過。“王墳”中最先被髮掘的兩個大型墓葬中,其中一個已被徹底破壞,空空如也。另一個也是僅有個別物品保留了下來。考古工作人員還發現,其他墓葬盜賊大都光顧過,但不知為何均半途而廢,個別的盜洞雖然已經到了槨蓋板,有的甚至已將蓋板鑿了一個淺洞,但並沒有進入槨棺。墓地中惟一的一座重棺墓,盜墓賊將蓋板鑿開洗劫了器物箱,並將外棺鑿開,但最終放棄了內棺。
最先清理的110號墓屬於一棺一槨帶邊箱的墓葬,邊箱內放置釉陶罐、壺等,僅銅鏡就出土了8面。
最令考古工作者激動不已的是106號墓的清理。這是一座狹長的一棺一槨墓葬,開口在中間部位。雙層槨蓋板,頭箱、腳箱、邊箱一應俱全。該墓的發掘可謂有驚無險。一開始,考古人員從墓葬開口處就發現有人動過此墓,暗想此墓又完了。但清理到槨蓋板後卻發現,盜墓賊雖然已接近了槨室,並將槨蓋板鑿了一個淺坑,但未進入墓室便放棄了,槨蓋板下的棺木竟毫髮未損。
此次發掘搞清了墓葬封土的堆積形式和形成過程,瞭解了棺槨結構和埋葬方式,對於研究山東東南沿海一帶葬制葬俗及當地文化民俗等提供了重要資料。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