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海岸洪水

鎖定
沿海岸水面產生大範圍增水和強浪的現象。它威脅着海濱一定範圍內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是造成沿海地區常見的一種洪水災害。海岸洪水是在天文大潮風暴潮海嘯以及河流洪峯等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它因地因時而異,可由一種或若干種因素綜合作用。海岸洪水具有增水幅度大、破壞性強及突發性等特點。當遇特大風暴潮時,常出現大幅度破紀錄的水位值,又常伴隨暴雨和強浪。此外,它的可預見期短,只有1~2d(天),甚至幾小時,這更增加了其危害性
中文名
海岸洪水
災害類型
洪水災害
形成因素
天文大潮風暴潮海嘯
特    點
增水幅度大、破壞性強及突發性等
成因
形成最高潮位的原因多數是風暴潮,即在台風、温帶氣旋或寒潮等強風作用和氣壓驟變等強烈天氣系統引起的海面大範圍異常增水現象。風暴潮是一種長波水體運動,其週期為1~50h,介於地震海嘯與天文潮週期之間,不少地區增水值(見洪水預報)達2~3m,個別地區可達4~6m。形成最高潮位的另一原因是海嘯。它是6.5級以上海底地震或山崩、火山爆發所引起的海浪,在向近岸傳播過程中因海底抬升可使水位在幾十分鐘內劇增達20~30m。風暴潮災害在各國沿海地帶均常有發生,在緯度較高的地區,如西歐的荷蘭、英國及中國北方,多為冬季風暴潮(寒潮)引起,而在太平洋西海岸、中國東部和南部以及日本、菲律賓、印度、孟加拉等國沿海,多為夏季颱風(或熱帶氣旋)引起。
中國沿海地區有較長的潮災歷史記載,華東、華南沿海諸省平均十年有一次較大的潮害。中國近年較大的風暴潮為1980年7號颱風引起,海南島的南渡增水5.94m,沖毀海堤,淹沒農田74萬畝,建築物受到嚴重破壞,損失巨大。世界上較大的風暴潮是1953年2月1日歐洲北海大風暴潮,荷蘭海堤遭到破壞,死亡近2000人,淹地20萬公頃,大量受災人口無家可歸。又如1970年11月13日孟加拉沿岸的風暴潮,使30萬人喪生。歷史上損失巨大的海嘯有1703年發生在日本粟津的海嘯,其死亡人數達10萬以上。天文大潮由於事先能夠得到預報,所以其危害性不如風暴潮、海嘯產生的洪水災害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