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0有用+1
0

海层

根据海洋深浅划分的垂直层次结构
海洋垂直分层是基于光照强度、温度梯度与水压差异形成的层级体系,主要划分为具有显著环境特征的海平面、海洋上层、中层带、深海层、深渊水层带及超深渊水层 [1-2]。其中0-200米的上层水域因阳光穿透形成主要生物群落聚集区,而200米以下区域随着深度增加逐步呈现温度骤降、高压持续增强的特征。全球海洋的平均深度达3800米,最深点位于马里亚纳海沟达到11034米,深度差异直接塑造了不同海层的独特生态系统 [1-2]
平均深度
3800米 [1]
最深记录
马里亚纳海沟11034米 [1-2]
光照界限
200米 [1]
分层方式
五类或四类划分体系 [1-2]
低温极限
-1℃(超深渊层) [1-2]
高压强度
1100倍大气压(超深渊水层) [1-2]

分层体系标准

播报
编辑
海洋垂直结构划分存在两种主流标准:
  • 五层划分法:包含海平面(基准面)、上层带(0-200米)、中层带(200 1000米)、深海层(1000-4000米)、深渊层(4000-6000米)及超深渊层(6000米及以下) [1-2]
  • 四层划分法:整合为照光层(0-200米)、弱光层(200-1000米)、深海层(1000-4000米)、深渊层(4000-6000米)、超深渊层(6000米以下)

各层特征解析

播报
编辑

海洋上层(0-200米)

  • 阳光穿透形成光合作用带,水温维持在20℃左右 [2]
  • 集中全球90%海洋生物量,包含珊瑚礁、鲨鱼等典型生态系统 [1-2]
  • 浮游生物年产量占海洋总产量75%以上 [2]

中层带(200-1000米)

  • 温度骤降至5-10℃,盐度密度梯度显著变化 [1-2]
  • 仅有1%阳光穿透,形成昼夜垂直洄游生物群
  • 主要生物包括磷虾群与抹香鲸等深海捕食者

深海层(1000-4000米)

  • 完全黑暗环境,水压达100-400大气压 [1-2]
  • 生物普遍具备生物发光特性,如斧头鱼 [1]
  • 温度稳定在0-1℃,依赖上层有机物沉降维持生态 [2]

深渊与超深渊层(4000米以下)

  • 深渊层(4000 6000米)水温接近冰点,压强超过600大气压 [1-2]
  • 超深渊层(6000米以下)水温恒定在0-1℃区间,马里亚纳海沟区域存在未知生物 [1-2]
  • 特殊生物包括透明深海虾、斧头鱼等极端环境适应性物种 [2]

科考实证数据

播报
编辑
  • 北冰洋最深点5449米位于格陵兰海盆 [1]
  • 中国"蛟龙号"最大下潜深度6579米 [1]
  • 大西洋波多黎各海沟深度达9218米 [1]
  • 深渊层生物代谢速率仅为表层的1/100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