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海原縣

鎖定
海原縣,隸屬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衞市。介於東經105°09′-106°10′、北緯36°06′-37°04′之間,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南部,地處寧夏中部乾旱帶,東與固原市原州區相連,南與西吉縣接壤,西臨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會寧縣,北瀕中衞市沙坡頭區同心縣。南北長95公里,東西寬80公里,縣面積4989.6平方公里。下轄17個鄉鎮、1個甘鹽池種羊場、1個街道辦事處、1個自然保護區,政府駐地海城鎮。 [2]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海原縣常住人口為333518人。 [18] 
海原縣是集乾旱山區、革命老區、回族聚居區為一體的農業人口大縣,還是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海原縣因“花兒剪紙”民間藝術獲得文化部命名的“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境內有南華山靈光寺等旅遊景點。2020年3月,海原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3] 
2021年,海原縣地區生產總值88.97億元,增長8.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5.51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9.80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53.66億元,增長7.0%。 [1] 
中文名
海原縣
別    名
海喇都原 海城 鹽茶廳
行政區劃代碼
640522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衞市
地理位置
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
面    積
4989.6 km²
下轄地區
17個鄉鎮、1個甘鹽池種羊場、1個街道辦事處、1個自然保護區
政府駐地
海城鎮
電話區號
0955
郵政編碼
751800
氣候條件
大陸性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333518 人(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
著名景點
南華山、靈光寺
車牌代碼
寧E
地區生產總值
88.97 億元(2021年)

海原縣建制沿革

海原地圖 海原地圖
春秋戰國,海原縣為戎人遊牧區,
秦朝,屬北地郡。
漢朝,屬安定郡。
魏朝,屬原州,魏晉時期亦為少數民族居住。
隋朝,屬平涼郡。
唐朝,復屬原州,神龍三年(705年),置蕭關縣後,分屬原州蕭關縣和會州會寧縣。
五代,受吐蕃、党項部族控制。
宋朝,鹹平五年(1002年),党項族奪得以天都山為主的今海原縣境。
西夏,1038年建國,屬西夏,元昊在今縣境西置南牟會城。元豐四年(1081年),南牟會城被宋軍焚燬。此年西夏收復南牟會城,復築,故稱南牟會新城。宋元符二年(1099年),南牟會新城復為宋地,置西安州,屬秦鳳路。靖康元年(1126年)西夏又攻取西安州,更名為南威州,又名安州。
元朝,大批迴回人來此定居,稱為海喇都原,置海喇都堡,屬開城路。元豫王建國於海原西安州。
明朝,為楚王(朱楨)、黔寧王(沐英)牧地,海喇都堡又稱海城,屬固原州。成化年間設西安、鎮戎、平虜守禦千户所。
清朝,初屬平涼府,順治三年(1646年)隸平涼府鹽茶同知;乾隆十二年(1747年),原駐固原城的鹽茶同知移駐海喇都堡,起建廳署,遂為鹽茶廳城。同治十三年(1874)裁廳設海城縣。
天都山石窟 天都山石窟
民國三年(1914)改稱海原縣,屬甘肅省平涼專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將海原縣劃為5個自治區實行自治。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改為區,次年撤銷區,實行鄉鎮、聯保、保、甲制,組建了海都鎮1鎮和5鄉,鎮鄉共轄22聯保、91保、923甲。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將海都鎮撤銷,改置為萬梅鄉;同年,撤鄉設區,以原鄉改置為區,以數字序號為名。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西征部隊解放了海原縣東北部(高崖、李旺、關橋一帶),將此處與同心縣的一部分組建為中國第一個縣級民族自治政府——豫海回族自治縣(後紅軍轉移,豫海縣消亡)。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將6個區調整為4個區。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實行新縣制,撤銷區和聯保,改為鄉鎮轄保甲制,分為7鎮和6鄉。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甘肅省新建西吉縣,將海原縣所轄3個鄉及部分保甲劃歸西吉縣。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楊郎鎮劃歸固原縣;固原縣李俊鄉劃歸海原縣管轄。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大營地地區劃歸通渭縣管轄。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08月,海原解放,屬甘肅省定西專區。海原縣組建為6個區,下轄46個鄉,202村。
1950年06月,海原縣劃歸平涼專區。
1953年12月,改屬甘肅省西海固回族自治區轄。
1958年10月,劃歸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地區。
1970年01月,固原專區改為固原地區,海原仍屬其管轄。
2003年12月,國務院批准將固原市的海原縣劃歸中衞市管轄。
2004年02月,海原縣整建制劃入新成立的中衞市管轄。
2020年3月,海原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3] 

海原縣行政區劃

1950年03月,李俊區增置楊堡、紅圈、羅川、上川4鄉。
1951年05月,興仁區增置浪水鄉
1952年08月,增置鄭旗、紅羊2個區;原6個區的轄地有所調整,並增置了23個鄉。
1953年04月,增置關橋、曹窪2個區;撤銷八斗、馬灣2個鄉,新置武塬、後堡2鄉;再次調整各區轄鄉。
1953年09月,靖遠縣鹽池鄉劃歸海原縣西安區。
1954年04月,李俊區增置新莊鄉。
1981年05月,增置九彩公社。
1984年01月,公社體制改革,所有公社改為鄉;6月,撤銷楊坊鄉,增置了史店、雙河、羅山3個鄉。
1985年12月,設立高台、曹窪2鄉;城關鄉改置為海城鎮。
海原縣 海原縣
2008年02月,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批覆同意將海原縣興仁鎮、蒿川鄉劃歸中衞市沙坡頭區管轄,將固原市原州區黑城鎮(地域面積220.6平方千米)劃歸海原縣管轄(2月18日正式移交)。 [4] 
2008年04月,將海原縣的徐套鄉劃歸中寧縣管轄(9月11日正式移交),將興隆鄉劃歸同心縣管轄,將固原市原州區七營鎮、甘城鄉劃歸海原縣管轄。
2008年06月,國務院批覆同意將海原縣政府駐地由海城鎮遷至黑城鎮。分析黑城鎮地名歷史和實際情況,在充分考慮羣眾、市縣更名意見的基礎上,自治區政府第17次常務會議確定,海原縣新址駐地黑城鎮更名為三河鎮。(注:海原縣實行一縣兩城,縣政府仍駐海城鎮) [4] 
2008年09月,海原縣徐套鄉正式移交中寧縣管轄。 [5] 
2009年06月,海原縣實行一縣兩城,縣政府仍駐地海城鎮。 [6] 
2015年01月,固原市實施“一核五極,組團發展”的空間策略,以固原市原州區為核心,以西吉縣彭陽縣隆德縣涇源縣為四個發展極,整合三營鎮海興開發區,形成新的發展組團。 [7] 
截至2017年,海原縣轄5個鎮、12個鄉,165個行政村,轄區包括:海城鎮李旺鎮西安鎮、三河鎮、七營鎮史店鄉樹台鄉關橋鄉高崖鄉鄭旗鄉賈塘鄉曹窪鄉九彩鄉李俊鄉紅羊鄉關莊鄉甘城鄉。還有種羊場、涵養林總場、老城管理辦公室、海興開發區(注:三河鎮由海興開發區代管) [8]  縣人民政府駐海城鎮。

海原縣地理環境

海原縣位置境域

海原縣,地處寧夏中部乾旱帶,屬新設立的中衞市管轄,位於東經105°09′~106°10′,北緯36°06′~37°04′之間,南北長95公里,東西寬80公里。東與固原市原州區相連,南與西吉縣接壤,西臨甘肅省靖遠縣、會寧縣,北瀕中衞市、同心縣。全縣國土面積6463平方公里。

海原縣地形

海原縣 海原縣
海原縣地處黃土高原西北部,屬黃河中游黃土丘陵溝壑區。境內丘陵起伏,溝壑縱橫,六盤山餘脈(南華山、西華山、月亮山等)由南向北深入境內,形成西南高、東北低的特殊地形,南部以南華山主峯馬萬山為最高,海拔2955米,是寧夏南部最高峯。這一地區地勢高寒,雨量較多,有少量天然次生林零星分佈。東部以清水河防地興隆鄉李家灣最低,海拔1366米,地形平坦、土層深厚、土質較好。中部為梁峁殘塬地帶,其間丘陵起伏,溝壑縱橫交錯,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總土地面積中,黃土丘陵佔66%,土石山區佔1.6%,塬地佔4.4%,河谷川地佔20.9%,山地佔7.1%;天然林地4.36萬畝,天然草地260萬畝。

海原縣氣候

海原縣深居內陸,大陸性季風氣候明顯,特點是春暖遲、夏熱短、秋涼早、冬寒長。年均氣温7℃,一月均温-6.7℃,七月均温19.7℃,≥10℃積温2398℃,無霜期149~171天。年降水量,多年平均286毫米,最多706毫米,最少325毫米。年草面蒸發量878毫米。年乾燥度2.17。年平均太陽總輻射量5642兆焦耳/平方米,年日照時數2710小時。年平均降水量360毫米,大多集中在秋季,年均蒸發量2200毫米,素有“十年九旱”之稱,寧夏最乾旱的縣之一。

海原縣土壤

海原縣土壤主要有黑壚土、灰鈣土及黃綿土、灰褐土(山地)等。

海原縣自然資源

海原縣林業資源

海原縣天然草場388萬畝,主要為乾草原(分佈在縣境南部)和荒漠草原(分佈在縣境北部),南華山、西華山、月亮山分佈草甸草原和山地草原。林地面積20.3萬畝。森林覆蓋率3.5%。

海原縣礦產資源

海原縣境內探明礦產資源石膏、白去巖、陶土、金、銅、硫鐵、磚瓦粘土、砂礫石、池鹽等18個礦種,礦點六十幾處。其中石膏佔絕對優勢,地質儲量達二十四億噸,主要分佈於縣境內興隆、興仁、西安、李俊、李旺等鄉鎮。品種齊全,有纖維石、雪花石、青石膏等,硫酸鈣含量均在80%以上,石膏礦大都是露天礦,礦帶規模大。冶鎂白雲岩地質儲量達5900萬噸,氧化鎂品位21%以上。主要分佈在興仁油井山、曹窪亂堆子、史店油坊院、海城鎮野狐坡。

海原縣水資源

海原縣除興仁平原屬黃河右岸諸溝外,其餘地區皆屬黃河一級支流清水河水系。清水河沿東北部縣界過境。麻春河、莧麻河、中河自西而東注入清水河。麻春河上的石峽口水庫是寧夏南部最大中型水庫。西華山北麓有鹽池。李俊南分佈地震滑坡堰塞湖。

海原縣人口

2021年,海原縣户籍人口131586户、454662人。其中,城鎮人口90209人,鄉村人口364453人,城鎮人口比重為19.84%。男女性別比為102.3(以女孩為100),人口出生率12.64%,人口死亡率4.45%,人口自然增長率8.19%。
常住人口10.7萬户、33.7萬人,年平均人口33.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2.0萬人,鄉村人口21.7萬人,城鎮人口的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35.61%。其中,回族25.82萬人,佔總人口的76.63%;漢族7.8萬人,佔總人口的23.16%;其他少數民族0.08萬人,佔總人口的0.21%。其中,男性17.2萬人,女性16.5萬人,平均家庭人口數3.14人/户。出生人口0.53萬人,出生率15.82‰;死亡人口0.25萬人,死亡率7.46‰;自然增長人口0.28萬人,自然增長率8.36‰。 [1] 
海原縣為回族主要聚居區,此外還有東鄉族蒙古族苗族藏族錫伯族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

海原縣政治

現任領導
機構
職務
姓名
書記
副書記
常委
縣長
副縣長
黨組書記、主任
副主任
主席
副主席
參考資料: [9-10]  [22]  [27-28] 

海原縣經濟

海原縣綜合

海原縣風光 海原縣風光
2021年,海原縣地區生產總值88.97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增長8.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5.51億元,增長3.8%;第二產業增加值19.80億元,增長15.9%;第三產業增加值53.66億元,增長7.0%。從三次產業看,三次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分別為17.4%、22.2%和60.4%。 [1] 
2021年,海原縣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累計上漲1.6%。其中,食品煙酒、居住、交通和通信、醫療保健分別上升2.5%、1.7%、4.3%、1.4%;衣着、其他用品和服務分別下降4.1%、1.4%;生活用品及服務、教育文化和娛樂較上年基本持平。 [1] 
人民生活
2021年,海原縣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71元,增長9.1%。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478元,增長7.2%。其中:工資性收入25478元,增長6.7%,佔可支配收入比重為86.4%;經營淨收入1704元,增長14.7%,佔可支配收入比重為5.8%;財產淨收入518元,增長12.3%,佔可支配收入比重為1.8%;轉移淨收入1778元,增長7.5%,佔可支配收入比重為6.0%。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7239元,增長13.1%。
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42元,增長10.3%。其中:工資性收入5479元,增長12.9%,佔可支配收入比重為46.7%;經營淨收入4031元,增長7.3%,佔可支配收入比重為34.3%;轉移淨收入2124元,增長9.9%,佔可支配收入比重為18.1%;財產淨收入108元,增長11.6%,佔可支配收入比重為0.9%。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0765元,增長16.6%。 [1] 
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
2021年,海原縣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户)增長26.3%。其中,縣屬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0%,區屬投資增長106.6%。分投資主體看,國有投資下降24.1%,民間投資增長178.6%。
在縣屬固定資產投資(不含區屬和農户)中,第一產業投資下降32.8%;第二產業投資下降14.2%;第三產業投資增長13.6%。基礎設施投資下降11.0%。工業投資下降14.2%。新能源投資下降12.1%。生產性投資下降9.6%。
房地產開發企業投資11.6億元,增長52.6%。其中,住宅投資8.18億元,增長94.7%;商業營業用房投資2.4億元,下降13.2%。住宅待售面積18.65萬平方米。 [1] 
財政
2021年,海原縣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38億元,增長11.0%。其中:税收收入1.37億元,增長16.5%;非税收入1.01億元,增長4.4%。一般公共預算支出61.81億元,下降2.4%。八項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3.08億元,下降3.5%;公共安全支出1.39億元,下降4.8%;教育支出10.47億元,下降4.5%;科學技術支出0.07億元,下降64.7%;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0.93億元,增長33.5%;衞生健康支出3.72億元,下降40.8%;節能環保支出1.68億元,增長31.8%;城鄉社區支出3.22億元,增長6.2%。 [1] 

海原縣第一產業

2021年,海原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1.64億元,增長3.7%。其中,農業產值18.19億元,下降5.9%;林業產值0.59億元,增長382.2%;牧業產值11.80億元,增長27.2%;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05億元,增長4.2%。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6.19億元,增長3.8%。
2021年,海原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09.83萬畝,增長0.1%,糧食總產量20.67萬噸,下降11.1%。其中,小麥播種面積5.53萬畝,下降37.4%,總產量0.68萬噸,下降38.2%;玉米播種面積35.50萬畝,增長10.9%,總產量11.47萬噸,下降1.3%;其他穀物32.90萬畝,增長0.3%,總產量2.10萬噸,下降34.23%;豆類播種面積2.00萬畝,下降35.5%,總產量0.15萬噸,下降37.9%;薯類播種面積33.90萬畝,增長2.7%,總產量6.27萬噸(鮮薯31.36萬噸),下降11.6%。油料播種面積8.02萬畝,下降21.4%,總產量0.68萬噸,下降43.4%。中草藥材播種面積3.20萬畝,下降55.1%,總產量0.51萬噸,下降50.3%。瓜果類播種面積4.05萬畝,下降26.3%,總產量7.80萬噸,下降18.6%。蔬菜及食用菌播種面積8.82萬畝,增長1.4%,總產量17.69萬噸,下降6.5%。
2021年,海原縣生豬存欄2.3萬頭,下降15.8%,出欄3.2萬頭,增長70.5%。肉牛存欄12.7萬頭,增長33.0%,出欄5.7萬頭,增長6.6%。肉羊存欄48.8萬隻,增長0.5%,出欄45.7萬隻,增長7.9%。蛋禽存欄21.5萬隻,下降15.1%,出欄25.8萬隻,增長25.2%,蛋產量2773噸,下降27.3%。
[1] 

海原縣第二產業

工業
2021年,海原縣全部工業增加值11.89億元,增長33.4%,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13.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45.3%。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6.38億元,增長81.4%。分門類看,製造業利潤0.01億元,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利潤6.37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16.38億元,增長74.7%,營業收入利潤率39.0%,增加1.4個百分點。
建築業
2021年,海原縣建築業總產值2.31億元,下降36.3%。二級資質等級及以上的建築企業5家。建築業房屋建築施工面積8.42萬平方米,其中房屋新開工面積1.85萬平方米。房屋建築竣工面積3.79萬平方米,竣工價值0.63億元。 [1] 

海原縣第三產業

服務業
服務業
2021年,海原縣服務業增加值53.66億元,增長7.0%,佔地區生產總值60.4%,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53.5%。其中,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0.68億元,增長3.6%;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7.97億元,增長16.4%;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8.74億元,增長13.2%;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1.16億元,增長16.4%;金融業增加值3.44億元,下降0.1%;房地產增加值3.44億元,增長6.5%;營利性服務業增加值5.31億元,增長9.9%;非營利性服務業增加值22.90億元,增長2.2%。
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0.74億元,增長11.0%;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完成銷售額1.27億元,下降9.3%;限額以上批發零售個體完成銷售額0.31億元,增長101.8%,限額以上住宿餐飲企業營業額0.23億元,增長9.9%。
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銷售額29.62億元,增長3.1%。分地域看:城鎮地區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6.55億元,增長4.9%;鄉村地區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3.07億元,增長0.8%。分行業看:批發業社會消費品零售額9.48億元,增長6.1%;零售業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7.09億元,增長0.7%;住宿業社會消費品零售額0.16億元,增長4.3%;餐飲業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89億元,增長8.1%。按登記註冊類型看:國有經濟社會消費品零售額0.29億元,增長33.3%;集體經濟社會消費品零售額0.02億元,增長0.8%;私營經濟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13億元,下降1.5%;個體經濟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1.69億元,增長1.0%;股份制經濟社會消費品零售額4.26億元,增長17.3%,其中國有控股社會消費品零售額4.13億元,增長18.0%;其他各種經濟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23億元,增長0.8%。按消費形態看:餐飲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額3.04億元,增長7.9%;商品零售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6.58億元,增長2.5%。 [1] 
郵電
2021年,海原縣郵政支所18處,郵政行業業務收入3142萬元,增長17.7%,郵政業務總量2629萬元,增長28.9%。快遞業務總量77.86萬件,增長39.8%;國內普通包裹0.63萬件,下降25.0%;函件0.45萬件,增長45.2%;報刊累計229.71萬份,下降12.6%;雜誌累計7.11萬份,下降23.9%。 [1] 
金融
2021年,海原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92.01億元,增長4.7%。其中,住户存款52.78億元,增長15.11%;非金融企業存款5.74億元,增長5.14%;機關團體存款33.49億元,下降8.45%。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69.07億元,增長14.79%。其中,住户貸款56.07億元,增長36.28%;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13.00億元,下降31.69%。 [1] 

海原縣交通運輸

海原縣內有中寶鐵路、中郝高速公路、銀武高速公路、109國道及銀平公路、中靜公路等過境。
2021年,海原縣公路通車裏程3528.8公里,公路密度55.33公里/百平方公里。按行政等級分國道265.7公里,省道480.0公里,鄉道605.3公里,村道2073.8公里,專用公路104.0公里;按技術等級分高速公路181.0公里,一級公路15.3公里,二級公路284.9公里,三級公路472.1公里,四級公路2575.5公里。
客運企業7家,客運車輛共625輛,營運線路111條。其中,跨省班線客車2輛,營運線路2條;跨市班線車輛45輛,營運線路21條;跨縣班線車輛13輛,營運線路7條;縣內農村客運車輛146輛,營運線路65條,其中農村班線車輛101輛,農村公交45輛;城市公交62輛,營運線路16條;出租車輛357輛。普通貨物運輸企業82家,其中規模以上貨運企業9家(50輛車以上),在冊貨運車8914輛,其中不含掛6007輛。 [1] 

海原縣社會事業

海原縣教育事業

海原縣一中 海原縣一中
2020-2021學年,海原縣共有學校276所。其中,小學193所(縣城小學10所,鄉鎮中心小學13所,村級小學77所,教學點93所);中學19所(高級中學2所,完全中學1所,初級中學1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5所);職業技術學校1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幼兒園62所(其中普惠性民辦幼兒園2所)。
海原縣共有教學班2340個。其中,學前429個(幼兒園258個),小學1240個,初中402個,普通高中189個,職業高中74個,特教學校6個。
有教職工4738人(在編教師4628人、特崗教師110人)。其中,女教職工2562人,專任教師4728人。按學校類別分:幼兒園教職工91人,小學教職工2355人,初中教職工1267人,高中學校教職工742人,特殊教育學校教職工13人,職業中學教職工159人,局機關等職工111人。
共有在校學生86144人。其中,女生42209人,佔49.0%;少數民族75154人,佔87.2%。學前幼兒13125人(女生6364人,少數民族10983人)。小學階段39859人(女生19165人,少數民族35412人)。初中階段19378人(女生9452人,少數民族17110人)。普通高中10232人(女生5564人、少數民族8668人)。中等職業3492人(女生1639人,少數民族2934人)。特殊教育學校58人(女生25人,少數民族47人)。
共有寄宿制學校30所(小學10所,一貫制學校5所,初級中學11所,高級中學2所,完全中學1所,職業技術學校1所)。共有住校生29116人(小學2447人,初中14859人,高中8318人,職中3492人)。
共有4一6週歲幼兒15174人。其中,在園幼兒13125人,學前三年毛入園率86.50%。共有7一12週歲適齡兒童49713人。其中,緩免入學11人,應入學49702人,實際入學49702人,入學率100%。共有13一15週歲初中適齡人口22651人。其中,緩免入學11人,應入學22640人,實際入學22405人,入學率98.96%。共有15一17週歲高中適齡人口22009人。其中,在高中階段學校就讀20718人,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4.13%。 [1] 

海原縣文化事業

國家二級圖書館:海原縣圖書館。 [19] 

海原縣醫療衞生

2021年,海原縣共有各級各類衞生健康機構217家(不含寧南醫院)。其中,綜合醫院1家,中醫醫院1家,鄉鎮衞生院17家,社區衞生服務站6家,民營醫院1家,標準化村衞生室157家,診所(衞生所、醫務室)30家,專業公共衞生機構3家,衞生行政部門1家。實有牀位數1253張。衞生技術人員1490人(不含寧南醫院)。在冊執業(助理)醫師總數635人。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5.74%,嬰兒死亡率2.58%,產婦住院分娩比例100%。 [1] 

海原縣社會保障

2021年,海原縣城鎮新增就業1148人,增加251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89%,下降0.21個百分點。勞務輸出10.08萬人,增長1.95萬人。 [1] 
2021年,海原縣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8.57萬人。其中,城鎮企業職工參保人數2.18萬人,參保率100%;機關事業單位參保人數1.28萬人,參保率100%;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5.11萬人,參保率100%。失業保險參保人數0.99萬人,參保率100%。工傷保險參保人數2.33萬人,參保單位422個,參保項目122個,參保率135.0%。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39.12萬人,下降0.8%。其中,參加職工醫療保險人數1.99萬人,增長7.6%;參加城鄉居民統籌醫療保險人數37.13萬人,下降1.2%。參加失業保險人數0.99萬人,增長2.1%。 [1] 

海原縣地方文化

海原縣綜述

剪紙 剪紙
2008年,海原縣“花兒剪紙”民間藝術獲得文化部命名的“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海原縣花兒

海原花兒俗稱“乾花兒”、“山花兒”和“土花兒”。從區域分佈上看,海原作為寧夏花兒的主要流傳區和發源地,其厚重的歷史文化和別具一格的地域風光為花兒注入了獨特的人文內涵和鮮明的藝術特色,使海原乾花兒成為花兒元素中一束瑰麗的“藝術奇葩”。

海原縣刺繡剪紙

海原縣回族刺繡剪紙,千百年來,作為古老的民族藝術,在回族日常生活中得到了保護和傳承。現還有女兒出嫁時要做刺繡嫁妝的風俗。 [12] 

海原縣地震習俗

十一月初七的祭奠
每年十一月初七時,是海原地震紀念日。每年這一天,村民們都要上墳祭奠。在海原縣縣城西南角,有一個佔地近200畝的“萬人墳”,安葬的就是地震遇難者。每年的十一月初七前後,陝西、甘肅、青海以及寧夏其他地方的人都到海原縣縣城外的“萬人墳”和其他地方祭奠。回族人稱之為“紀難日”,漢族人則叫“劫難日”。
炒豆子
每年的十一月初七前後,海原當地民眾還有一項風俗習慣是炒豆子,將扁豆、黃豆等原糧炒熟吃。這一風俗習慣是為了紀念地震時期人們經受的苦難。地震時,很多人被壓在房子下面,就是靠着吃原糧活下來的。
房門後的鐵鍬
地震過後,很多人家認識到了窯洞的危險,蓋了新房子,但也有一部分羣眾蓋不起房子,仍然住在土窯裏。無論是住土窯還是住房子的人,他們都習慣性地在門背後放一把鐵鍬。據説,這是為了防止災難來臨時,有自救的工具。經歷過大災的人們開始有了強烈的防災意識。

海原縣菜園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遺址屬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距今約4800年~3900年左右,是古人類生息繁衍、生產勞動的場所和墓葬地。菜園遺址的古人類在交流變遷過程中,積極汲取包括北方草原文化在內的諸多周邊區域文化先進因素,形成了具有本地土著特色的“菜園文化”。他們過着農業定居為主,畜牧養殖為輔,間或進行捕撈的生活,氏族羣體紡織業相對比較發達,有着相對穩定的經濟生活狀態。 [13] 

海原縣旅遊名勝

鳳凰城址
鳳凰城址,修築於宋,原有內、外城之分,現僅存外城西、北部分城牆。史志載:“西夏境域,東距黃河,西至玉門,南臨蕭關,北控大漠”。即指今蕭關城址。
靈光寺
靈光寺,位於海原南華山西麓,距縣城二十公里,公元1042年,西夏王李元昊攜愛妃沒移氏棲居之地,行宮依山而建,亭水相映,飛檐斗拱,綿延數里。境內五泉竟洌,華山疊翠,自然景觀奇麗壯觀。公元1081年被宋將李憲燒燬,遺址尚存。
天都山石窟
天都山,始名於夏,宋鹹平五年(1002)的當年或次年,海原被西夏奪取後泛稱“天都”,稱西華山為“天都山”。
石窟位於天都山東麓腰部,共6窟。宋慶曆二年,夏天授禮法延扎五年(1042)前後,夏主李元昊在天都山削壁築台鑿窯(今祖師洞)為遊獵避暑宮,即石窟之始。宋夏後期,石窟逐漸演變為佛、道信徒朝拜、上香寺廟。石窟在明萬曆年間、清和民國年間曾重修。因自然侵蝕和人為破壞,窟內原塑及窟外建築均毀,尚存清至民國修繕洞窟碑記六通。
山上建有很多廟祠佛像,有祖師洞、玉皇洞、三宮殿、土地洞、法王閣、觀音洞等6窟,西夏時期李元昊曾與妃沒移氏相居。為寧夏回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海原縣名優特產

海原縣壓砂瓜

壓砂地種植硒砂瓜在海原縣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悠久的種植歷史和栽培經驗,加之當地優越的地理位置及氣候條件,生產的硒砂瓜果大、甘甜、味純、質優。
壓砂地硒砂瓜種植區主要涉及興仁、高崖、關橋、徐套、蒿川等鄉鎮,2006年種植面積達到13萬畝,預計總產量達1.6億公斤。特別是硒砂瓜主產區興仁、高崖、關橋三個鄉鎮,年種植面積佔海原縣的85%以上。

海原縣葱韭蒜

2006年海原縣葱韭蒜種植面積3.5萬畝,其中紅葱3萬畝,大蒜0.1萬畝,韭菜0.4萬畝。總產量預計達4926萬公斤。葱蒜種植已由以户為單位的零星種植發展到有一定規模的專業村種植,如:史店鄉蒼灣行政村,海城鎮山門村。葱蒜種植面積由90年的0.5萬畝發展到2006年的2萬畝,總產量預計達2.6萬噸。

海原縣著名人物

李成玉,原河南省委副書記、政府省長
劉強 劉強
劉強,現任中共第二十屆中央候補委員 [26]  、山東省委常委、濟南市委書記 [23]  、濟南警備區黨委第一書記 [24]  、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黨工委書記 [25]  [14] 

海原縣榮譽稱號

2020年12月11日,入選第二批全國農村公共服務典型案例名單。 [11] 
2021年6月21日,海原縣被農業農村部確定為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單位。 [15] 
2021年8月27日,被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和國家鄉村振興局確定為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 [16] 
2021年9月,海原縣入選“2021中國最美縣域榜單”。 [17] 
2021年12月,海原縣入選第九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示範單位名單。 [20-2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