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海原活動斷裂帶

鎖定
海原活動斷裂帶(Haiyuan active fault belt),是青藏高原東北邊緣一系列向北東突出的弧形斷裂帶及受其控制的弧形山系和壓陷盆地帶其中之一。
中文名
海原活動斷裂帶
外文名
Haiyuan active fault belt
地    點
青藏高原東北邊緣
組    成
海原活動斷裂帶,香山 等

目錄

海原活動斷裂帶定義

海原活動斷裂帶 位於西起古浪附近,經烏鞘嶺、毛毛山、老虎山、馬廠山、米家山,向東越過黃河經哈思山、水泉尖山、西華山、南華山,直至固原西的六盤山,全長500公里,寬約20公里,總體走向北700西,至海原以東轉為北50°西。主要有7條長度不等、傾向不同和性質各異的左旋不連續斷層組成。在各不連續斷層的端部,由擠壓山或拉分盆地完成斷層的運動轉換。新生代以來,沿海原斷層山的南北兩側形成了平行於山系斷續分佈的第三紀紅色盆地。新第三紀末的構造活動使在斷層沿線形成了平行於斷層的褶皺。説明垂直於斷層的擠壓作用持續到了早更新世。中晚更新世,沿斷裂帶形成了一系列小型斷陷盆地,它們大都位於斷層不連續端部的左階拉分區域。中更新世以來由於斷層左旋走滑,造成了斷錯高階地、古洪積扇、水系、山脊等微地貌現象。全新世時期,該斷裂在各處的斷距分佈差異較大,其平均滑動速率為5.46mm/年。因此,可以認為該斷裂帶晚更新世的活動狀態一直穩定的持續到現在,1920年的海原8.5級大地震就是海原斷裂帶重新滑動的結果。 [1] 
青藏高原東北邊緣有一系列向北東突出的弧形斷裂帶及受其控制的弧形山系和壓陷盆地帶。自高原內側向外側,它們依次為:①海原活動斷裂帶,②香山 天景山活動斷裂帶,③煙筒山活動斷裂帶,以及④牛首山 羅山活動斷裂帶。斷裂束自北西向南東逐漸收斂。新構造時期以左旋走滑為主,併兼有逆衝活動。

海原活動斷裂帶特徵

海原活動斷裂帶是這個斷裂束中最重要、最引人注目的一條,據1∶50000活動斷裂填圖成果,它東起寧夏硝口以南,西至甘肅興泉堡,由11條次級左旋走滑斷層呈羽列形式排列組成,總長度約240千米,總體走向北西西(西段280°~290°,至東端偏轉為320°)。次級左旋走滑斷層大多數呈左旋左階反錯列,在構造橋區發育第四紀拉分盆地;而在兩個右階錯列區則形成推隆構造(push up structures)。沿海原活動斷裂帶所發現的第四紀最大左旋位移量達12~14?5千米。估計中更新世以來海原活動斷裂帶的平均走滑速率的最大值為11?7~19?2毫米/年。1920年12月16日在寧夏南部發生的海原8?6級大地震,震中位於海原縣城西。它波及範圍和破壞程度很大,是20世紀少見的特大地震之一。伴隨這次地震,沿海原活動斷裂帶形成了一條長達237千米的地震地表破裂帶,在歷時80載後的今天,許多形變現象仍然保存較好,清晰可辨。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