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海南馬兜鈴

鎖定
海南馬兜鈴(學名:Aristolochia hainanensis Merr.)是馬兜鈴科馬兜鈴屬植物,木質藤本;嫩枝密被褐色短絨毛,有縱稜,老莖有不規則縱裂、增厚的木栓層。葉革質,卵形、卵狀披針形或長卵形,頂端短漸尖或短尖,基部圓形,邊全緣,嫩葉兩面均密被棕色長絨毛,成長葉上面無毛或僅葉脈有疏長柔毛,欖綠色,下面被淺褐色或蒼白色長柔毛;蒴果長橢圓形或圓柱形,頂端具稍彎短喙,基部收狹,密被褐色短茸毛,種子卵形,背面平凸狀,腹面凹入,暗褐色。花期10月至翌年2月,果熟期6-7月。 [1] 
中文名
海南馬兜鈴
拉丁學名
Aristolochia hainanensis Merr.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馬兜鈴目
馬兜鈴科
馬兜鈴屬
亞    綱
原始花被亞綱
亞    科
馬兜鈴亞科
馬兜鈴族
亞    屬
管花亞屬
環檐組
保護級別
易危(IUCN標準)

海南馬兜鈴形態特徵

植株:木質藤本;嫩枝密被褐色短絨毛,有縱稜,老莖有不規則縱裂、增厚的木栓層。
葉:葉革質,卵形、卵狀披針形或長卵形,長12-20(-30)釐米,寬10-17釐米,頂端短漸尖或短尖,基部圓形,邊全緣,嫩葉兩面均密被棕色長絨毛,成長葉上面無毛或僅葉脈有疏長柔毛,欖綠色,下面被淺褐色或蒼白色長柔毛;基出脈3 條,有時從離基部達一釐米處伸出,側脈每邊5-7條,略彎拱向上,近邊緣處彼此連接,在下面隆起,網脈上面扁平,下面明顯隆起;葉柄長4-8釐米,密被褐色長柔毛。
花:總狀花序腋生或生於老莖近基部,有花3-6朵;花梗長3.5-4釐米,密被棕色長柔毛,常向下彎;花被管中部急遽彎曲且膨大呈囊狀,囊長1-3 釐米,中部直徑1-2.5釐米,管的下部長1-1.5釐米,直徑5-8毫米,管的上部較短而狹,外面黃白色,疏生短粗毛,有明顯縱脈,內面黃白色,近基部密生腺體狀絨毛,最上部漸擴大成極歪斜喇叭狀;檐部長圓形,長2-3釐米,直徑1.5-2.5釐米,邊緣淺3裂;裂片不等大,在上的裂片長圓形,長約 1.5-2釐米,在下的裂片闊三角形,長約5毫米,暗紫色,密生乳頭狀小點;喉部近圓形,直徑1-3釐米,無毛,黃色;花葯長圓形,成對貼生於合蕊柱近基部,並與其裂片對生,子房圓柱形,長約1釐米,6稜,密被棕色絨毛;合蕊柱頂端3裂,裂片邊緣外翻,具乳頭狀突起。
果:蒴果長橢圓形或圓柱形,長7-10釐米,直徑2.5-3釐米,頂端具稍彎短喙,基部收狹,密被褐色短茸毛,種子卵形,長約6毫米,寬約4毫米,背面平凸狀,腹面凹入,暗褐色。
海南馬兜鈴線稿圖
海南馬兜鈴線稿圖(4張)
花果期:花期10月至翌年2月,果熟期6-7月。 [1]  [3] 

海南馬兜鈴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800-1200米山谷林中。 [1] 

海南馬兜鈴分佈範圍

產於廣西(上思)和廣東(海南島)。模式標本採自海南島五指山。 [1] 

海南馬兜鈴藥用價值

藥用價值:民間用葉煎水洗眼治療眼病,根有祛風解濕熱、消炎之效。 [1] 
藥理作用
【藥名】:海南馬兜鈴
【拼音】:HAINANMADUOLING
【來源】:為馬兜鈴科馬兜鈴屬植物海南馬兜鈴的葉。
【功效】:涼肝明目。
【主治】:治目赤腫痛、羞明流淚。
【性味歸經】:甘,涼。肝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服,9一15克。外用:煎水洗眼。
【資源分佈】:分佈於我國廣東、廣西兩地。生於海拔800-1200米山谷林中。
【考 證】:始載於《海南植物誌》。
【中藥化學成分】:根提取液中,馬兜鈴總酸性成分含量為0.41%。

海南馬兜鈴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IUCN)中,保護級別為易危(VU)。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