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海南蹄蓋蕨

鎖定
海南蹄蓋蕨(Athyrium hainanense Ching)是蹄蓋蕨科蹄蓋蕨屬植物,根狀莖短, 直立, 先端和葉柄基部密被鱗片;鱗片深褐色,線狀披針形,先端纖維狀;葉簇生。
中文名
海南蹄蓋蕨
拉丁學名
Athyrium hainanense Ching [3]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木賊綱
水龍骨目
蹄蓋蕨科
蹄蓋蕨屬
海南蹄蓋蕨
保護級別
瀕危(IUCN標準)

海南蹄蓋蕨形態特徵

海南蹄蓋蕨葉子形態

海南蹄蓋蕨線稿圖 海南蹄蓋蕨線稿圖
能育葉長35-45釐米;葉柄長15-18釐米,基部直徑2.5-3毫米,黑褐色,向上禾稈色,頂部被淺褐色短腺毛;葉片近長三角形,長25-30釐米,寬15-20釐米,先端漸尖,基部不變狹,二回羽狀;羽片13-16對,下部的近對生,向上的互生,近平展,無柄,基部一對羽片略縮短,基部變狹,並往往向下反折;下部的羽片披針形,長約10釐米,寬2.5-3釐米,先端長漸尖,基部對稱,截形,上部的羽片鐮刀狀披針形,逐漸縮短,先端漸尖,基部略偏斜,上側成耳狀凸起,下側楔形,並略下延,一回羽狀;小羽片12-16對,基部一對對生,較大並緊靠葉軸,向上的互生,密接,近平展,下部2-3對小羽片與羽軸合生,但彼此多少分離,三角狀長圓形,長1-1.3釐米,寬5-7毫米,尖頭或急尖頭,基部偏斜,上側斜截形,有顯著的耳狀凸起,下側楔形,略下延,邊緣有淺鈍鋸齒。葉脈上面不顯,下面僅可見,在小羽片上為羽狀,側脈約7對,下部的分叉,上部的單一,但基部上側的常為羽狀。葉幹後紙質,淺褐綠色,兩面無毛;葉軸和羽軸下面禾稈色,密被淺褐色短腺毛,上面有貼伏的鑽狀短硬刺。 [1]  [4] 

海南蹄蓋蕨孢子形態

孢子囊羣長圓形或短線形,每小羽片3-6對,在主脈兩側各排成1行,略近主脈;囊羣蓋同形,褐色,膜質,全緣,宿存。孢子周壁表面無褶皺,有網狀紋飾。

海南蹄蓋蕨染色體

染色體數目n=40。

海南蹄蓋蕨生長環境

海南蹄蓋蕨生長在海拔250-2600米的常綠闊葉林下或竹林邊,模式標本採自重慶(南川金佛山)。

海南蹄蓋蕨分佈範圍

蹄蓋蕨科植物,產於我國的台灣、廣東、廣西、湖南、雲南和越南,野外十分罕見。
主要分佈於湖北(巴東、鶴峯、宣恩、宜昌)、湖南(桑植、石門、新寧、沅陵、永順、芷江)、廣西(九萬山)、四川(大相嶺、峨眉山、都江堰)、重慶(南川金佛山、豐都)、貴州(安順、都勻、印江梵淨山、貴定雲霧、貴陽、赫章、雷公山、清鎮、綏陽、息峯、桐梓、興仁、永寧、遵義)和雲南(富民、雙柏、巧家、鎮雄、大關、永善、綏江)。

海南蹄蓋蕨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IUCN)中,保護級別為瀕危(EN)。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