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海南蒟

(中藥名)

鎖定
海南蒟,中藥名。為胡椒科植物海南蒟 Piper hainanense Hemsl. 的莖葉。分佈於廣東、海南及廣西等地。具有温中健脾,祛風除濕,斂瘡之功效。常用於脘腹冷痛,消化不良,風濕痹痛,下肢潰瘍,濕疹。
別    名
山胡椒
上樹胡椒
中藥名稱
海南蒟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胡椒目
胡椒科
胡椒屬
海南蒟
分佈區域
廣東、海南、廣西
採收時間
全年均可
用    量
10-15g,外用適量

海南蒟入藥部位

莖葉。

海南蒟性味

味辛,性温。

海南蒟歸經

歸胃、脾、肝經。

海南蒟功效

温中健脾,祛風除濕,斂瘡。

海南蒟主治

用於脘腹冷痛,消化不良,風濕痹痛,下肢潰瘍,濕疹。

海南蒟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或浸酒。外用:適量,煎水洗。

海南蒟禁忌

尚未見此方面的報道。

海南蒟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採收,洗淨扎把曬乾。

海南蒟形態特徵

木質藤本。除花序軸外均無毛。枝有細縱紋。葉薄革質,卵狀披針形或橢圓形,長7-12cm,寬3-5cm,先端短尖至尾狀漸尖,基部圓或闊楔形,有時歪斜,上面光亮,下面被白粉霜,葉脈5條,稀7條,基出;葉柄長1-3.5cm;葉鞘長約為葉柄的一半。花單性,雌雄異株,聚集成與葉對生的穗狀花序;雄花序長7-12cm或更長;總狀梗長1-2cm;苞片倒卵形至倒卵狀長圓形,長約1.5mm,寬約0.8mm,盾狀,表面有腺點;雄蕊3-4枚,花絲短。雌花序長8-15cm,果期延長可達22cm;花序軸被毛;苞片長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3-3.5mm,寬約1mm,上面貼生於花序軸上,邊緣分離,盾狀;子房倒卵形,無柄,柱頭4。漿果紡錘形,表面有疣狀凸起,長約5mm,直徑約3.5mm。花期3-5月。

海南蒟生長環境

生於密林或疏林中,常攀援於樹上或岩石上。分佈廣東、海南及廣西。

海南蒟性狀鑑別

莖枝圓柱形,直徑2-4mm;表面有細縱紋,節膨大,生有不定根。葉片近革質,卵形或橢圓形,先端短尖,基部圓或闊楔形,有時歪斜,全緣,上表面黃綠色,下表面色較淺並常有白色粉霜,葉脈5條(少為7條),基出,形成掌狀;葉柄較長,具葉鞘。有時帶有與葉對生的穗狀花序或有細皺紋的漿果。氣香,味辛辣。
[1-2]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2.    王國強.《全國中草藥彙編》:人民衞生出版社,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