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海南疣螈

鎖定
海南疣螈(學名:Tylototriton hainanensis)是蠑螈科、疣螈屬兩棲動物。頭骨寬度遠大於頭骨長,額鱗弧相對較窄;體形較大,全長140毫米左右;體側有14~16枚圓形瘰粒。生活時指、趾、肛周緣及尾下緣為橘紅色,其餘部位為棕褐色,有時瘰粒上略渲染橘紅色,沿尾背鰭褶上緣有橘紅色細線紋;腹面石板青色。
海南疣螈一般生活在海拔770~950米山區的熱帶雨林中植物的根部、枯枝葉中或洞穴中。海南疣螈僅見於中國海南省的山區林間,其數量甚少,是中國的稀有特產動物資源之一。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拉丁學名
Tylototriton hainanensi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兩棲綱
有尾目
亞    目
蠑螈亞目
蠑螈科
疣螈屬
海南疣螈
亞    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Fei,Ye et Yang,1984
保護級別
(IUCN)2008年 ver 3.1——瀕危(EN) [3] 
中文名
海南疣螈

海南疣螈動物學史

劉承劍等(1973)一文曾將海南瓊中五指山的疣螈標本定名為細痣疣螈Tylototriton asperrimus)。費梁等(1984)一文研究了海南瓊中縣五指山和陵水縣吊羅山的11尾成體和5尾亞成體標本的外形和骨骼特徵,並與疣螈屬其他物種相對比,兩者有明顯不同,將海南標本改訂為新種海南疣螈(Tylototriton hainanensis)。Zhao等(1988),趙爾宓(1990)先後認為海南疣螈是細痣疣螈的同物異名。費梁和葉昌媛再次核查和對比研究了細痣疣螈和海南疣螈的外形和頭骨標本,海南標本除體形較大以及尾部等外形特徵與細痣疣螈有明顯不同外,海南標本的頭骨寬遠大於長,額鱗弧相對較窄;鱗骨後突與枕髁後緣不在同一水平位置,兩骨之間的連線與兩枕髁後緣的水平連線形成21°左右夾角,而細痣疣螈的鱗骨後突與枕髁後緣在同一水平位置等特徵有明顯的區別,而且兩個種的鑑別性狀穩定,特別值得重視的是,兩地標本在頭骨形態上有如此顯著的差異,認為不可能是同種個體間的變異。史海濤等(2001)和陳輩樂(中文版主編,2003)將海南疣螈也記載為有效種。所以根據海南疣螈和細痣疣螈標本的外形和骨骼特徵,認為兩者鑑別特徵明顯可別,因此,採納海南疣螈是一個有效種的意見。 [4] 

海南疣螈形態特徵

海南疣螈
海南疣螈(5張)
成體:雄螈全長137~148毫米,雌螈125~140毫米。部扁平,軀幹扁圓。頭寬大於頭長;吻端平直近方形,鼻孔近吻端,鼻間距大於眼徑,約等於吻長,無唇褶,頸褶明顯,耳後腺寬大向內彎;犁骨齒列呈“∧”形,前端會合或略分開,起始於二內鼻孔前緣正中位置,向後沿眼眶內緣向外斜行。舌卵圓,前後端與口腔底部粘連,兩側遊離。四肢較細,前後肢幾等長,前肢前伸指末端達眼;前後肢貼體相對時,指、趾端相遇或略重疊;指4個,指長順序3、2、1、4,第一、四指幾等長;趾5個,趾長順序3、4、2、5、1;指、趾較扁平,無關節下瘤,掌、蹠突扁平或不顯。尾短於頭體長,尾基部較寬,尾側扁,尾鰭褶厚實,尾背鰭褶較高而平直,在後1/3~1/4處逐漸向尾末端會聚,尾腹鰭褶低而厚,尾末端鈍圓。皮膚粗糙,除唇緣、指、趾及尾下緣較光滑以外,整個背面佈滿密集疣粒;頭部及背脊有明顯的稜脊,頭部稜脊自吻端向兩側經過上眼瞼內側與耳後腺相連;頭頂部有一“∨”形稜脊與背正中稜脊相連,有的在稜脊上有分節(與脊椎相對應)的凹痕;沿體兩側各有一排規則的圓形大瘰粒,瘰粒間分界明顯,一般有14~16枚,胸、腹部有細密橫縊紋。生活時指、趾、肛周緣及尾下緣為橘紅色,其餘部位為棕褐色,有時瘰粒上略渲染橘紅色,沿尾背鰭褶上緣有橘紅色細線紋;腹面石板青色。液浸標本橘紅色部位變為黃白色。
頭骨頭骨寬遠大於頭骨長,約為頭骨長的1.24倍;鱗骨後突與枕髁不在同一水平位置,它們之間的連線與兩枕髁的水平位置成21度左右角度。犁骨齒列呈“∧”形,前端會合,前頜骨2,鼻突短,不達額骨,鼻骨大,介於前頜骨和額骨之間;額鱗弧與細痣疣螈者相比相對較窄,額鱗窩較大;上頜骨長,與方骨相觸,翼骨前端直接與上頜骨連接;方骨外側無鈎狀突。
第二性徵雄螈肛孔長裂形,內壁有小乳突;雌螈在繁殖季節肛部呈丘狀隆起,肛裂較短,略呈圓形。
卵粒圓形,直徑3毫米左右,動物極深棕色,植物極色較淺。 [4] 

海南疣螈生活習性

海南疣螈一般生活在海拔770~950米山區的熱帶雨林中植物的根部、枯枝葉中或洞穴中。 [4]  海南疣螈棲息環境的温度在20℃左右, 分佈區的主要植被類型為山地常綠林、山地雨林及高山矮林,所在環境植被繁茂,濕度大,地面落葉及腐殖質層甚厚。 [5]  雄性會為爭奪異性交配權而鬥得不可開交。 [6] 

海南疣螈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海南島瓊中、陵水和白沙地區。 [4] 
海南疣螈分佈圖 海南疣螈分佈圖 [3]

海南疣螈繁殖方式

海南疣螈的繁殖期為4~6月份, 期間主要棲息于山間的季節性水潭並在此配對繁殖, 卵產在水塘邊坡地潮濕的落葉層下, 繁殖期海南疣螈對水體的依賴性較強。 [5] 
當繁殖季節來臨時,常出現在被闊葉樹和竹林所遮蔽的水塘邊,卵產在塘邊坡地上陰暗潮濕的腐爛落葉中,翻開葉片可發現一顆顆晶瑩的卵粒,卵粒成堆或分散,緊貼於潮濕的泥土上或葉片間。1964年5月15日,在海南五指山的那龍一山間凹地水塘邊,採到雄螈4尾,卵粒5堆,各卵堆相隔較遠,每堆有卵58、62、66、71、90粒。少數的卵發育到尾芽期;部分為前肢芽早期;胚胎長8~15毫米時,頭側各有1個短棒狀平衡枝,尾背鰭褶始自體前部。多數的卵已發育到後肢芽早期(趾尚未分化),胚體全長16~20毫米時外鰓發達,平衡枝已消失。具平衡枝和尾背鰭褶發達是生活在水塘或其他靜水域中的有尾類幼體的兩大適應特徵。1982年4月至5月在海南島吊羅山的林間坡地潮濕落葉中採到3尾雌螈及5尾幼螈。解剖1尾雌性標本,右側卵巢內有卵23粒,左側20粒,卵徑3毫米左右。同年11月在同地又採到4尾雌螈,均懷卵,帶回室內餵養,於1983年1月解剖1尾雌螈,右側有卵20粒,左側有21粒,卵徑2.5毫米左右。由此可見,海南疣螈的繁殖期大約在5月左右。 [4] 
2011年4月30日17∶40,發現一雌性疣螈正在水潭邊一棵大樹樹根下產卵,產卵地離水潭80釐米,地面上有大量落葉,濕度大。雌螈蜷縮身體,伏與卵邊,共產卵38枚。將其採集並帶回實驗室觀察,該疣螈於5月2日在養殖箱內又產卵17枚,説明海南疣螈在受到干擾的情況下停止產卵,在恢復到合適環境時可以繼續產卵。 [7] 

海南疣螈保護現狀

海南疣螈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8年 ver 3.1——瀕危(EN)。 [3]  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2004年)。 [8] 

海南疣螈種羣現狀

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鸚哥嶺自然保護區工作站對境內海南疣螈的分佈、種羣數量以及棲息地生境因子進行調查分析,共記錄到成體海南疣螈46只。 [6] 

海南疣螈保護措施

  1. 中國已經設立保護區。但是在周邊社區發現部分社區居民將海南疣螈作為製藥材料進行買賣。因此建議保護區管理的相關部門加大對周邊社區的宣教工作, 提高社區居民的物種保護意識。
  2. 相關的單位和部門要加大對海南疣螈的保護力度, 並聯合科研單位逐步開展該物種生物學和生態學方面的研究。
  3. 建議相關部門儘快明確海南疣螈保護級別, 為該物種的保護提供可靠的依據。 [5] 
參考資料
  • 1.    海南疣螈  .zoology[引用日期2020-01-01]
  • 2.    海南疣螈  .itis[引用日期2020-01-02]
  • 3.    海南疣螈  .iucnredlist[引用日期2020-01-02]
  • 4.    海南疣螈  .國家動物博物館[引用日期2020-01-02]
  • 5.    齊旭明,周照驪,韋光,林鵬.霸王嶺保護區海南疣螈種羣及數量狀況研究[J].四川林勘設計,2015,(第1期):44-46
  • 6.    海南疣螈:熱帶雨林的山地“土著”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0-01-02]
  • 7.    王慧穎,廖常樂,王合升,王雲鵬,許碧果,蔡金山.鸚哥嶺保護區海南疣螈分佈、種羣與棲息地生境特徵研究[J].四川動物,2013,(第3期):434-437
  • 8.    汪松,解焱主編,中國物種紅色名錄 第1卷 紅色名錄 中英文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8,第19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