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海公德政碑

鎖定
隆慶四年夏季,建德縣民為感海公恩德,眾謀鐫刻石碑,以示永記。碑文由曾任蘭溪縣令、解甲歸田的徐紳書寫。碑高三尺,寬二尺七寸,厚約五寸,碑刻題名《巡撫都御史海公德政碑》,豎立在永豐街村道旁。“文革”掃四舊時,永豐街一居民將石碑挖起藏至家中,後東至縣文化部門保管。 [1] 
中文名
海公德政碑
地    址
建德縣
書    寫
徐紳
人    物
海瑞
海瑞(1514—1587)廣東人,回族,明代嘉靖年間著名清官。海瑞的操守、海瑞的精神、海瑞的風骨為世世代代國人所敬仰,民間流傳了許多有關他的功績和故事。東至縣至今還遺有一塊《巡撫都御史海公德政碑》。
《巡撫都御史海公德政碑記》 [2] 
徐紳
建德邑小、土瘠,舊稱簡僻。自嘉靖十一、二年間,饒之景德鎮,數奉敕使燒造進御諸器。程期既迫,運者改取捷便,悉開道於此。而征夫、馬、廩、餼於裏甲中。其後醮祀營造寢盛、進運諸器,動數百扛,月凡十餘上。迨江、浙、閩、廣盜起,諸使星軺,率亦取便捷,出入紛錯。則夫、馬、廩、餼,歲辦於裏甲者殆萬金。皆昔之未嘗有者也。其間,監司、守令雖嘗為之節縮協助,然便道既開,承迎風靡,寅緣為奸,公私破冒,未益增劇。蓋九里騷然,無一聊生者矣。
隆慶改元,詔停燒造,始有後蘇之望顧。其他所經,供億不輟。郡太守慈豁馮君下,前令長涪州張君圖之,數有加恤,惜不得擅更置耳。
已巳八月,都御史瓊山海公來撫江南,裁冗濫、革虛冒、抑豪縱、拯凋弊。廉頑立懦,風采凜肅。首檄吾郡,謂:“傳舍隸孔道,供給必隸經費。建德置夫、馬、廩、餼、非典,其盡停罷。星使驛廩,悉復舊所由。如故,違者,治之有差。”於是,馮君與今令長鎮南範君,祗承休命惟謹。蓋裏甲歲省萬計。而又議經費,均後役為一條鞭法。綱領分明,款目詳密。視舊亦歲省十六。其非議所載者,分文無擅調發。
布令之日,窮巖邃谷,鼓舞相賀,謂:“非今聖天子神明,知人善任,使何以數十年僻遠細民之苦,一旦獲再蘇息。”
庚午春,海公以言論調走,書別予于山中。邑人聞之,村吊巷哭,如失父母。則相與嘆小人無依,悵盛德之難繼。謀:欲勒峴首之石,永甘棠之思。且以為幸來者之採風尚,無輕於改弦雲耳。
予謂國家經制,無問鉅細遠近,其初各有量度規畫使永久。其後稍有敝壞,宜就振刷,不宜輒有改創。即道途次舍傳餐、遞代之設,因其所制,準其所用,雖倍有浮溢,不大匱乏。惟事出非經制無所用。則末流益泛溢而不可遏。如吾邑夫馬一節,是路未開,原所由路地不增設;是路既開,原所由路地不減罷。徒以取便為釁。遂使九里貧瘠之區,歲滋萬金,非額之辦,而日腹月削,皮骨銷盡。雖有司、百姓亦自視以為,膏肓之疾慮扁鵲走者。一旦公出診視,以為此寒暑之感,原自外至今,不驅逐腠理,大傷矣。故檄書所至,沉痾頓起。
夫公亦按其經制,而禁其浸淫者。如是耳,天下之事何莫不猶是哉?公之忠讜廉正,大猷偉節,人人能言之。青史所載,自當與天日相永。不局於下邑偏方一、二事,亦不計細民思與否,而有待於野人之私記。獨觀其施吾邑郡之一、二事如此,則他郡邑可知之也。吾郡邑之感於公者如此,則大江之南人心通可知也。使公得進奉今上,德意更博施於天下,則天下之人心亦大略可知也。其競不能,而又遭論列以去,則竟有不可知。
予嘗復公書,謂:“前輩撫鎮江南惠澤,莫如周文囊公最深。然文囊公能委曲仁術,以濟其才之所能為。而其時風俗渾樸,士持公議,故任之得久而行之得安。今公以誠,心直道,矯枉救弊,必欲盡展所學,澆俗浮議之間。雖百姓感公惟允,而其他形沮勢隔,則其得行與不行,亦別有數,非人之所能為者,此實錄也。”
且公之去也,抗疏自理,猶曰:“建德小縣,去驛傳,所由百姓困弊已甚。供給所出,不載令典。乞毋以臣去而更臣所行之法。”嗟呼,“逝梁閲笱”之禁,何其深長思哉!公存心天下國家,蓋不以身之去留而有間類,如此仁矣哉!因敍述前事,本之民情,勒之貞石。其昨關吾邑者,屏不書。系之銘。
銘曰:石不可泐,德不可忘。南國之思,繫於甘棠。歸農于田,賣駒買犢。惟正之供,載生載育。簞食息饋,壺漿罷迎。含哺熙熙,孰造之生?赫赫中丞,煦煦明府。爰布條章,允矣公母。
公諱瑞,號剛峯,馮君諱叔吉,張君篚,範君從義,皆先後勤民而有惠於茲邑者也。
書之時,隆慶四年,歲在庚午夏月之吉。
隆慶三年(1569),海瑞以右僉都御史巡撫應天十府,他在視察江南饒州府時,曾在建德縣(即今東至縣)停車暫住,他目擊了昭潭永豐諸處民情困頓艱辛,深為過往官車供給車費所累,遂下令禁革夫馬廩餼之事。發端於明世宗嘉清十一二年(1532—1533),其時,江西景德鎮奉皇命燒造各種瓷器並運送至南京轉輸京都。因路途遙遠,限期又緊,解送官吏及車伕改取便捷小道,自景德鎮經建德縣昭潭永豐諸地直抵安慶,再經水運達南京。及至後來南方數省軍事迭起,朝廷派住江浙閩廣的軍政差吏也取道於此。
參考資料